大理崇圣寺三塔

合集下载

大理三塔的宗教信仰

大理三塔的宗教信仰

大理三塔的宗教信仰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大理!我是您的导游,今天将带领大家探索大理古城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三塔。

三塔作为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大理地区多元宗教信仰的融合与发展。

在本次导览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大理三塔的宗教信仰,感受其真正的历史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大理三塔的背景。

大理三塔分别是崇圣寺三塔、神祠三塔和卧佛寺三塔。

这三座塔之间可以观察到佛教、道教和纳西传统信仰的融合现象,体现了大理地区多元宗教信仰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三座塔的宗教背景及文化内涵。

首先是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位于大理城内南门附近,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

崇圣寺内的三塔被誉为大理佛塔的代表,其中最著名的是主塔。

主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佛塔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佛塔。

在佛教信仰中,这座塔代表着佛陀的智慧与力量,是修行者们祈福的地方。

这座佛塔也是当地纳西族的信仰中心,每年佛诞节期间,香客们会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

接着是神祠三塔。

神祠位于大理古城中心,是大理地区最重要的道教寺庙之一。

神祠内的三塔被称为“青松三塔”,在道教信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三座塔代表着道教教派中的三位重要神仙,分别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灵宝真人。

这些神仙在道教中被视为蓄力、炼气、成仙的三个关键阶段。

在传统的祭拜仪式中,当地居民会前来虔诚祈祷,以求获得神灵的祝福和庇佑。

最后是卧佛寺三塔。

卧佛寺位于大理城东郊,是大理地区最重要的纳西族传统信仰场所之一。

这里的三座塔分别代表着纳西族传统信仰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神灵。

最高的一座塔代表着天神,次高的一座塔代表着人神,最矮的一座塔则代表着地神。

这三座塔共同体现了纳西族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与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循环和宇宙秩序的理解。

通过对大理三塔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塔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内涵。

这些宗教信仰的融合与交融,反映了大理地区历史上多元文化的特点。

大理自古以来就是东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各个宗教的传播与交流。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总体概况: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

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

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1961年3月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崇圣寺遗址: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 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

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

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

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

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

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

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

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讲解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讲解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讲解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理,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带领大家一同领略崇圣寺三塔的独特魅力。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 15 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

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也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三塔的历史。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国时期,也就是唐朝。

当时的南诏国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和佛塔。

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崇圣寺曾多次遭遇损毁,但三塔却奇迹般地留存至今,成为了我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三塔由一大二小三个塔组成。

大塔叫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高 6913 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千寻塔的外观简洁而庄重,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雄伟挺拔的感觉。

塔的底层较高,往上逐层收缩,形成了优美的弧线。

塔身的每一层都设有佛龛,里面供奉着佛像。

千寻塔的建筑工艺十分精湛。

它的塔身由砖垒砌而成,砖块之间严丝合缝,显示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而且,千寻塔在建造时还考虑到了抗震的因素,它的塔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稳定性,能够抵御较强的地震。

在千寻塔的两侧,还有两个较小的塔,建于宋代,叫做南北小塔。

它们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 4219 米。

南北小塔的造型与千寻塔相似,但更加秀美精致。

塔身的雕刻也更加细腻,展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南北小塔对称分布在两侧,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从远处望去,三塔犹如三把利剑直插云霄,气势恢宏。

走近三塔,我们可以看到塔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青苔、斑驳的砖石,都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

然而,正是这些痕迹,让三塔更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

除了欣赏三塔的外观,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中,塔是佛的象征,代表着佛法的庄严和神圣。

崇圣寺三塔作为佛教建筑,见证了佛教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三塔也是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人民对三塔怀有深厚的感情,将其视为家乡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讲解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讲解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讲解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云南大理,今天我们要一同游览的是闻名遐迩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 15 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

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也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三塔的历史。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国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三塔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地震的考验,依然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三塔由一大二小三个塔组成。

大塔叫千寻塔,全名“法界通灵明道乘塔”,与西安大雁塔有些相似,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千寻塔高6913 米,共有 16 层,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

塔的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千寻塔的旁边是两座小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 4219 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

这两座小塔的建筑风格与千寻塔有所不同,更显得玲珑秀丽。

接下来,咱们仔细看看这三塔的建筑特色。

千寻塔的塔身是用砖砌成的,砖的规格非常整齐,而且塔砖之间还用了糯米浆、石灰等材料黏合,使得塔身异常坚固。

塔的底层较高,往上逐渐收缩,呈现出优美的弧线。

塔顶有金属塔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南北小塔的塔身则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花纹,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雕刻艺术。

小塔的造型独特,线条柔美,与千寻塔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除了建筑本身,崇圣寺三塔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中,塔象征着佛的智慧和慈悲,是佛教徒修行和供奉的重要场所。

而崇圣寺三塔作为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三塔所见证的历史变迁。

在古代,大理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崇圣寺三塔见证了这两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也是大理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如今,崇圣寺三塔已成为大理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站在三塔前,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大理的繁荣与辉煌。

崇圣寺三塔旅游攻略

崇圣寺三塔旅游攻略

崇圣寺三塔旅游攻略
崇圣寺三塔是中国云南省大理市著名的景点之一,它包括南塔、中塔和北塔。

以下是崇圣寺三塔的旅游攻略:
1.游览时间:早上或傍晚是最佳游览时间,天气较为凉爽,同
时可以欣赏到日出或日落时的美景。

2.门票价格:崇圣寺三塔的门票价格为80元/人,可以购买套
票包括大理古城和苍山,价格为100元/人。

3.交通方式:从大理市区乘坐公交车可以到达崇圣寺,也可以
选择乘坐出租车或包车前往。

如果是自驾游,可以驾车沿着景区指示牌前往。

4.景点介绍:
- 南塔:南塔是崇圣寺三塔中最高的一座,高约69.13米。

塔身呈圆形,飞檐翘角,造型独特。

登上南塔,可以俯瞰整个大理城和洱海风景。

- 中塔:中塔是崇圣寺三塔中间的一座,高约42.3米。

中塔
是建于明代,塔身砖石结构,保存较为完好。

塔内有佛像和经文雕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北塔:北塔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古老的一座,建于824年,
高约37.85米。

北塔是典型的木结构佛塔,体现了中国古代建
筑的精湛工艺。

5.注意事项:
- 游览时,请尊重寺庙和佛像,不要随意触摸或破坏文物。

- 穿着得体,避免穿过于露肤的衣物。

- 崇圣寺是宗教场所,请注意遵守宗教礼仪和规定。

- 在攀爬塔楼时要小心,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以上是崇圣寺三塔的旅游攻略,希望对您有帮助。

祝您旅途愉快!。

大理三塔的简单介绍

大理三塔的简单介绍

大理三塔的简单介绍大理三塔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三塔分别为南诏飞来峰塔、崇圣寺三塔和华藏寺三塔,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理三塔群,成为了大理古城的重要景点之一。

南诏飞来峰塔是大理三塔中最古老的一座,建于唐朝初期。

它位于大理市区南郊飞来峰上,高45米,是一座八角七层砖塔。

塔身上绘有大量的佛教图案和文字,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登上南诏飞来峰塔,可以俯瞰大理古城全景,感受大理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市区西南部,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三塔分别为大雄宝殿、千佛殿和玉皇殿,是一座典型的唐代佛教建筑群。

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的主殿,内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是崇圣寺最重要的建筑。

千佛殿是一座八角七层砖塔,高41.5米,是崇圣寺最高的塔。

玉皇殿是一座六角六层砖塔,高20.6米,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小的一座。

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唐代佛教建筑的影响,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华藏寺三塔位于大理市区东南部,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三塔分别为大雄宝殿、千佛殿和普贤殿,是一座典型的宋代佛教建筑群。

大雄宝殿是华藏寺的主殿,内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是华藏寺最重要的建筑。

千佛殿是一座八角七层砖塔,高41.5米,是华藏寺最高的塔。

普贤殿是一座六角六层砖塔,高20.6米,是华藏寺三塔中最小的一座。

华藏寺三塔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宋代佛教建筑的影响,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大理三塔群是中国佛教建筑的重要遗产,也是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还展现了大理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大理游览时,不妨来到大理三塔群,感受古城的历史文化魅力。

大理崇圣寺三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位于云南中西部的苍山洱海之间,是一处花繁林茂、山川秀美的地方,拥有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自然美景,更拥有雄伟壮丽,被誉为“佛都”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城西北2公里处的应乐峰下,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又称“大理三塔”。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相当于唐文宗时期,距今1100多年历史。

三塔的历史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

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就是古时的“塔桥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里记载道“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

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镇水患。

据古籍记载,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千寻塔三塔中的大塔叫千寻塔,塔的基座成方形,分两层,下层边长33.5米。

四周有石栏,石栏四角柱头雕有石狮。

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整中有石照壁。

塔高16层、69.13米,似玉柱擎天。

其中第一层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写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

南、北两座小塔两座小塔,均为10级,塔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八层以上是实心,八层以下是空心。

外观为阁楼式,每角有柱,每层出檐,翘角飞檐。

三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朝大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但三塔又有与内地塔不同的特点:一是内地塔层多为奇数,而三塔为偶数;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千寻塔上下小中部大,外部轮廓呈曲线,雄浑壮丽,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云南三塔!

云南三塔!

• 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 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 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 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 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抗震史
• 历经上千年日晒风吹雨淋外,还经历过30多次强烈地震的严峻考验。 • 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 也折裂似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公元1056年(丙辰 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 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 • 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 上的定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础而直接修建的三塔来说的确是一个奇 迹。崇圣寺以及三塔建成后直至明代,寺院一直保存完好。 • 史料记载其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间, 有佛一万一千四百蹲。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 持。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古人有道 是“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一寺”,而寺中 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 大重器亦即五大宝物。
建筑结构
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 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寻塔高度 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 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 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下, 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 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
千寻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 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 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 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 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 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 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 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 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的结构
• 中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 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 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 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 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 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 珠的塔刹。
❖塔的种类
• 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以样 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 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 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 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 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 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砖即为一例。
• “叭追魂咒梵汉文塔砖”千寻 塔的遗物。砖高22cm,宽43cm。 砖心左上角写“叭”三字,其 余部分除梵文外,还分别以梵 汉文写成追魂咒符。此塔砖刻 文内容及形式,当为南诏密僧 阿吒力做法事时所常用之咒符。 此塔砖砌于塔中可能用于镇邪 奠土,以永保吉祥之意。
• 雄奇的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 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 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 赋的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 多异草奇花。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 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 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 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 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 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 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 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 等诸多方面。
• 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 于建筑学层面,还承载了东方的历史、 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 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 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 的两个特点:
• 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
• 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 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 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 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为空心。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 建筑风格。根据相关资料推断,南北小塔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 1108年—1172年)。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 态,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这可以说是我们 大理的“斜塔” 奇观。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篆级四面都有 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俸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都有佛像,另外两龛则 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形状各异的的塔形龛,各层 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经地方佛塔的级数一 般都是奇数。这三座大塔,从修建至今,除历经上千年日晒风吹雨淋外,还经历 过30多次强烈地震的严峻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 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似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 大理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定宝刹。这对于没 有石基础而直接修建的三塔来说的确是一个奇迹。崇圣寺以及三塔建成后直至明 代,寺院一直保存完好。史料记载其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 百九十多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蹲。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 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 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 古人有道是“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一寺”,而寺中的三 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重器亦即五大 宝物。
•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 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 藏公路。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佑年间曾有殿宇千 间,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 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 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 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 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 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 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 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 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 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 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 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 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 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 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 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 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 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 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 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
• 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 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 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
•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 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 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 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 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 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 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 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 好无损。
• “造塔陀罗尼咒梵汉文砖” 为千寻 塔维修时所拆出部分塔砖之一种,为 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4至859年) 的遗物。高20cm,宽37cm。砖心文右 行,左1行为汉文,2-11行为梵文, 12-18行为汉文。汉文皆直行楷书, 文为:“造塔陀罗尼曰接梵文11行, 偈曰:若造宝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 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 圆满。”
大理崇圣寺三塔
•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 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 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 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 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 称“佛塔”。14世纪以后, 塔逐渐世俗化。
• 古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 教建筑窣堵波汉代时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的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 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 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 塔身的第一层,高 13.45米,是整个塔 身最高的一级。东塔 门距基座平面2米, 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 塔墙厚达3.3米。第2 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 大小相近。第16层为 塔顶。以第2层为例, 高约2米,宽约10米, 上部砌出叠涩檐,凡 17层砖,每层挑出 0.05~0.07米不等, 檐的四周上翘。
•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 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 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 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 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 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 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 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 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 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 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 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 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 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 孙世阶所书。
•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高入云霄的大理崇圣寺前三塔, 也是由一块砖、一块砖垒砌而成的。而塔砖却与众不同, 上面布满了佛教密宗的各种各样的梵文和汉文的经咒。为 研究大理崇圣寺三塔建造史、大理佛教史、南诏大理佛教 与中原佛教之关系的实物资料。
• “佛顶无垢净光陀罗尼咒梵文砖”此塔砖 为中塔即千寻塔门内塔砖,乃1978年维修 三塔时,从中塔拆出,为南诏时遗物。高 18cm,宽36cm。砖心右行为汉文,直行楷 书。左7行为梵文。汉文为:“佛顶无垢净 光陀罗尼”阮福《滇南古金石录大理塔砖 跋》曾说:“闻年长者言,中塔之门,四 周皆嵌梵经砖石,其文皆最佳之唐字,今 并无存者。”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中 曾说:“塔门已封,不详塔砖铭文。”今 存维修时拆出的部分塔砖,为研究者提供 了相关资料。
•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 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 米,南北对峙,相距97.5 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 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 均为10层,高42.4米,为 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 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 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 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 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 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 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 好似玉柱擎天。
• 简介
•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 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 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 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 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 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 859年),大塔先建,南北 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 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 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 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 “叭净螺旋文塔砖”砖高18cm,宽 36cm,砖心长方形框内有三个螺旋 形图案,中间各有“口牛叭净”三 字,图案外各有一“叭”字。“叭 净”为梵文咒语的汉文音译。南诏 时,大理盛行佛教密宗,一般所用 梵咒多直接书写梵文,此砖咒语书 写汉文似与中原佛教的影响有关。
• “梵文圆形佛符塔砖”砖高46cm,宽 23.5cm。砖心顶部中央为佛符咒,外 面由梵文组成的三层圆圈环绕。下部 为梵文经咒。南诏时,国主臣民俱崇 信佛,佛教密宗更融合白族传统的宗 教文化而得以盛行。其时密僧阿吒力 者均需释儒俱通,汉梵兼能,学养高 者往往兼任高官。在其时的佛教遗物 中,梵文经咒的应用较为普遍,此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