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捞铁牛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捞铁牛》第一课时

《捞铁牛》第一课时
场景再现
按照文章中的描述,布置相应的场景,让学生身 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氛围和情感。
表演展示
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演展 示,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
创意写作:以“捞铁牛”为题材进行创作
创作引导
01
引导学生回忆《捞铁牛》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他们
的创作灵感。
自由创作
02
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读者在感受人 物形象的魅力的同时,也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从而起到教育和启示的作用。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文章主题思想阐述
勇敢面对困难
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捞铁牛的经 过,表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 战时应勇敢、果断地采取行动。
智慧解决问题
捞铁牛的过程中,主人公运用智慧 和技巧成功地将铁牛捞出,体现了 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坚持不懈的精神
主人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遇到了重 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 取得了成功,彰显了坚持的力量。
价值观引导:勇敢、坚持、智慧等品质培养
勇敢
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 战时,要敢于迎难而上, 勇于承担责任,不畏惧失 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文体和形式进行
创作,如续写、改写、扩写等。
作品展示
03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提
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推荐阅读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书籍,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和 故事。
《黄河文化读本》
推荐阅读关于黄河文化的书籍,深入了解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 的地位和影响。

捞铁牛教学设计(优秀4篇)

捞铁牛教学设计(优秀4篇)

捞铁牛教学设计(优秀4篇)《捞铁牛》教学设计篇一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

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板书: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朗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齐读第六自然段。

小学四年级语文《捞铁牛》经典教材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捞铁牛》经典教材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捞铁牛》经典教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册,《捞铁牛》一文。

该文详细描述了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发明家沈括在治理黄河时,运用智慧捞出沉入河中铁牛的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沈括治理黄河、捞出铁牛的事迹,感受科学精神和智慧的力量。

2. 掌握生字词,学会本课的词语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

3.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科学精神和智慧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生字词进行讲解,并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沈括,如何运用智慧捞出铁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新学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或事。

六、板书设计1. 《捞铁牛》2. 内容:a. 生字词b. 重点句子c. 写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敬佩的人的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品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运用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捞铁牛教案范文

捞铁牛教案范文

捞铁牛教案范文教案:捞铁牛教案概述:课程名称:捞铁牛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文化和烹饪技巧;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提高学生的手工艺制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学时:本教案设计适用于12个学时。

教学目标:1.了解捞铁牛的历史和起源;2.学习制作捞铁牛的基本材料和工具;3.掌握制作捞铁牛的步骤和技巧;4.创作和设计个性化的捞铁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捞铁牛的历史和起源(60分钟)1.介绍捞铁牛的历史和起源;2.讲解捞铁牛在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意义;3.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捞铁牛的特点和制作过程;4.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可提出对捞铁牛的疑问和讨论。

第二课时:准备捞铁牛的材料和工具(120分钟)1.介绍捞铁牛的基本材料和工具;2.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或者厨房,准备捞铁牛需要的材料和工具;3.学生分组进行材料的准备和分工。

第三课时:制作捞铁牛的步骤和技巧(120分钟)1.介绍制作捞铁牛的步骤和技巧;2.指导学生进行捞铁牛的制作,包括面团的制作、捞铁牛的成型等;3.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第四课时:制作个性化的捞铁牛(1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个性化的捞铁牛;2.学生自主创作和设计自己的捞铁牛;3.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4.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交流改进意见。

第五课时:整理和展示作品(60分钟)1.学生整理自己的捞铁牛作品;2.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作品;3.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性;2.学生对捞铁牛的理解和认知;3.学生对捞铁牛制作步骤和技巧的掌握程度;4.学生创作和设计的能力;5.作品的创新性和个性化。

课后延伸:1.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作品展示,增加亲子互动;。

2024年《捞铁牛》教案设计及原文

2024年《捞铁牛》教案设计及原文

2024年《捞铁牛》教案设计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捞铁牛》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培养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3.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铁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铁牛是如何被捞起来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捞铁牛》,探寻答案。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故事复述3.1学生分组,复述课文故事。

3.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语言表达。

4.课堂讨论4.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老船夫为什么能成功捞出铁牛?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5.写作训练5.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以“捞铁牛”为题,进行写作练习。

5.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6.课堂小结6.2强调学习课文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捞铁牛》,写一篇关于勇敢、智慧、团结的作文。

2.搜集关于铁牛的资料,了解铁牛的历史和文化。

《捞铁牛》原文从前,有一个老船夫,他每天都要划船渡河。

有一天,他发现河中心的石头上有一只铁牛。

老船夫想要把铁牛捞起来,可是他力气有限,无法成功。

老船夫并不气馁,他找来了一根粗绳子,绑在铁牛的鼻子上。

然后,他爬到岸上,找来了一群牛,让它们拉着绳子。

《捞铁牛》课文优秀教案

《捞铁牛》课文优秀教案

《捞铁牛》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捞铁牛》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途径,了解课文背景。

(3)学会运用想象力,生动形象地描绘课文中的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学会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捞铁牛》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的描绘。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道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捞铁牛》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 教学道具:铁牛模型、生字词卡片等。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会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4. 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5. 课堂提问: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优秀品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捞铁牛

教学设计 捞铁牛

教学设计捞铁牛教学设计:捞铁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捞铁牛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应速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游戏规则:捞铁牛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传统游戏,一般需要几个人一起进行。

游戏中会有一个铁牛模型,通过拨动铁牛的头部,将奶牛放入牛圈当中。

玩家需要用一个捞勾从铁牛嘴巴中夹取到尽可能多的奶牛,并放入自己的牛圈中,最后拥有最多奶牛的玩家获胜。

2. 技巧要领:捞取奶牛时要掌握力道和方向的把握,尽量夹取多只奶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介绍捞铁牛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通过观看一段捞铁牛的游戏视频,让学生对游戏有初步的了解。

步骤二:讲解游戏规则和技巧1. 教师详细介绍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并展示游戏所需的道具。

2. 教师向学生解释如何使用捞勾,掌握力道和方向的把握,尽量夹取多只奶牛。

3. 教师分析游戏的策略,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得分。

步骤三:示范操作和练习1. 教师进行捞铁牛游戏的实际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操作的具体步骤。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操作,并记录下自己的得分。

步骤四:团队合作竞赛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最后的比赛。

2. 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捞铁牛游戏竞赛,通过捞铁牛夹取奶牛,最后统计每个小组的得分。

3. 宣布比赛结果,并给予获胜小组适当的奖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得分情况,通过计分板进行实时记录。

2.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3. 学生对捞铁牛游戏规则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同的夹取力度,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 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捞铁牛的模型,并进行比赛,提高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分析捞铁牛游戏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游戏规则和策略的改进和调整。

捞铁牛教案(第一课时)

捞铁牛教案(第一课时)

《捞铁牛》讲课稿第一课时一、看动画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哦!都喜欢呀!这节课老师先满足一下大家的愿望,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

(点课件)在宋朝的时候,黄河上游的河中府城外有一座浮桥,浮桥两头各用四只大铁牛做锚,牢牢地拴住浮桥,使浮桥能架在河面上。

浮桥连接着河两岸的百姓生活。

可是几个月后的一天,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现在河底的淤泥里。

没过多久,洪水退了,马上要重修浮桥,还要用到这八只大铁牛,这可怎么办呢?哦!同学们说了那就把铁牛捞上来。

今天我们学得这篇课文题目就是《捞铁牛》。

请大家跟老师齐读课题。

捞铁牛、捞铁牛。

这里的“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

(点课件:出示)请大家看看它是什么结构?有哪两部分组成?对!左右结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劳动”的“劳”字。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呢?(插录音:我从它的结构和偏旁中发现“捞”是形声字。

右边的“劳”是它的声旁。

左边提手旁表示它的意思,说明捞是一个动作,指从水里把东西取出来。

)说得真不错,分析得头头是道。

谁能根据这位同学的分析来给“捞”字组词呢?同学们说得可真不少。

(点课件:出示捕捞、打捞、捞取、大海捞针、海底捞月。

)“捞”字还有一种意思。

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好处。

如捞一把。

(点课件:)来,我们一起把有关“捞”字的词语读一遍吧!通过刚才对生字“捞”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捞铁牛”就是把沉在水底的大铁牛取出来。

请大家再读读课题,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么多同学都有问题啊,请你们来说说吧!(插录音:谁去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铁牛被捞出来了吗?)看来,同学们的质疑能力很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千年前的宋朝,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吧!(4)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边读边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好,现在开始吧!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时而专心读书,时而学习生字,时而凝眉思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捞铁牛第一课时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

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

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

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

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

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

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3、概括段意:这段写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起来。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用几句话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分组轮读四句话。

通过读,了解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

师概括板书:①找牛②装沙③搭架④拴牛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儿?
*为什么两船要装满沙子?
*为什么要将两船并排拴得紧紧,在两船之间搭架子呢?(为了保持船身的平衡,而且浮力也大)*
*为什么要用两只大船、结实的木料搭架子和用很粗的绳子拴牛呢?(因为铁牛笨重,需要很大的力量。


4、老师检查讨论的情况。

5、提问:
*和尚做的这四项准备工作出色吗?(做得很出色,考虑得很周到。

)这四项准备工作能随便乱做吗?这说明了和尚做事怎样?(和尚做事情有条不紊)
*这四项准备工作用了四句话,一句接一句,每一句写了一项准备工作,句子之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6、小声读,体会出色的准备工作。

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是怎样将一只只铁牛打捞上来,拖回岸边的?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这的?
五、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女生齐读四、五自然段。

2、读完,指名复述打捞一只铁牛的过程。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铲沙?(铲沙使船上浮)
*船靠什么上浮?船上浮拴铁牛的绳子怎样?(绷紧)绳紧,铁牛就会怎样?铁牛靠什么力量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
*为什么要划桨?划桨时,为什么要使劲?
*两辆大卡车拖也拖不动的铁牛,为什么两只大船能拖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出示投影片)老师边说边演示,学生仔细看片,看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

师质疑: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铁牛,水是不是真的有浮力?我们来看下面的一项小实验。

5、演示浮力小实验。

*老师将小烧杯中的小沙包提出来,学生观察盆底的粉笔头有什么变化。

(将圆底玻璃缸装入大半盆水,盆底有细沙,两个烧杯上架小棍,小棍中央系有棉线,线下吊有一个粉笔头。


*说说:这项实验的操作与捞铁牛有什么相似之处?即:盆底的粉笔头和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都是靠什么把它们从盆底、河底拉出来的?
*指出操作器具相当于捞铁牛时的哪些物体?
6、提问: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其余七只呢?
7、课文只详写打捞一只铁牛的准备工作、打捞的过程,为什么不再详写其余七只呢?
师:这说明作者在写打捞铁牛的过程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那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就把文字减少了呢?(同样)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和尚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出色,而且打捞的工作也做得你认为这个和尚怎样啊?他叫什么名字?请男生读第七自然段。

六、学习第七自然段。

1、男生齐读。

2、这一段指出了什么?(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七、读、思、议相结合,领会全文中心,总结全文。

1、怀丙和尚为什么会想到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这个出色的办法呢?
请大家齐读怀丙和尚说的话。

叫水送回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早就知道水有浮力。


我来试试看说明和尚说话怎样?(谦虚)
2、铁牛被水冲走,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灾难)叫水送回,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师:这说明水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害也有利。

怀丙就是利用水的有利一面,变害为利,捞起铁牛的。

他为重修浮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我国人民同样利用水有利的一面,利用水的冲击力建造水力发电站发电,给我们带来光明,解决我们用电的问题。

3、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怀丙和尚很聪明,有才干。

你们是不是很佩服他呀?我国古代像怀丙这样的人有很多。

我们光佩服他们还不行,要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现在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学会认识事物,预防事物有害的一面,利用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做一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板书设计:
19 捞铁牛
找牛铲沙船浮
装沙绳紧拔牛
准备打捞
搭架划桨拖回
拴牛同样拖回
出色
课后小记: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努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我教《捞铁牛》想努力体现的正是上述这些精神。

1、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大容量、快节奏。

2、语言文字训练有层次、有发展。

3、在掌握教材的重
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饶有兴味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