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

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
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

第3章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度

学习要点

1.先秦姓、氏的区别

2.郡望、堂号

3.古代名、字的区别

4.谥号、尊号、庙号、年号、封号

5.避讳制度

第一节姓和氏

1.姓:同一祖宗的血缘集团的名称。

“姓”原作“生”,“百姓”在周初金文中作“百生”。《说文》:“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顾炎武《日知录》载秦汉有姓22个,7字带女旁。反映母系社会痕迹。

带“女”的姓总共约40字,如:

姬、嬴、姜、姒、姚、妘、妫(音归)、娩(音晚)

好、姞、妲、娲、娥、婁、婼(音绰)、嫪(音烙)

2.氏:天子、诸侯分封土地,须新立一个“宗”(“致邑立宗”),新立的宗所取的名称,就是氏。

命“氏”重要来源有三:

①分封地、地名:郑、卫、曹、任、吕、齐、冯、宋、屈、崔、薛、池、欧阳、西门。

②先人名字号:尧、启、孔、庄、孟、武。

③官爵、职业:史、师、保、司徒、少正、王、侯,巫、屠、甄、陶、卜、干将。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氏是贵族所特有。以祖父的字,官名、邑名为氏,是要表明身份和地位。上古的“百姓”即百官。

《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百姓(百官)、黎民对称。

至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氏,一些原来职业通称如“陶、冶、巫、卜、医、屠、索、车、甄、裘、戈、弓、牧、匠、优、干将”等也成了姓氏,于是“百姓”的含义也相应产生变化。姓氏作用不同,故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同姓异氏不通婚,异姓同氏可婚(如孔氏、王氏:都有子、妫、姬三姓)。

3.上古姓、氏的5点区别

①姓为族号,氏为分支。姜,吕、齐、尚、望、崔、谢50多

②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无氏。

③姓别婚姻,氏明贵贱。

④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⑤姓稳固不变,氏可以改变。(《左传》中:士季=随会=范武子。商鞅=公孙鞅=卫鞅)

战国时往往以氏为姓,秦汉始姓氏合一。

总结

第二节郡望与堂号

郡望、堂号:常放在姓氏前或直接代替姓氏,以表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由姓氏所派生。

过去在民间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府第、牌匾等标志文字,往往在姓氏前,冠以郡望、堂号。如:陇西李氏、彭城刘氏、江夏黄氏、紫云黄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

1.郡望

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

同一姓氏者居于不同地方,社会地位不一样。地位比较高的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它地区的同姓人,在自己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这就有了郡望。如

陇西李氏,即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是李姓人中地位最高的一支。

标榜郡望,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有一定实际意义。南北朝把郡望分为甲乙丙丁4等,称“四姓”,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担任相同的官职;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要由有显赫郡望的人来担任。

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才使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唐以后郡望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

言王必琅琊,言李必陇西,言张必清河,言刘必彭城,言周必汝南,言顾必武陵,言朱必沛国。其所祖何人,迁徙何自,概置弗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

2.堂号

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

某一姓氏中的某支成为望族后,往往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房支和系派。为了加以区别,便在郡望之下加新的名号,称为堂号,有时称为房号。如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北宋山东莘县王祜)

太原郡→闽王堂(五代福州王审知)

三槐堂

北宋初山东莘县王祜在庭院中植槐三棵以希望子孙位登公卿(槐树古代是公卿标志),此后其子孙果然显赫。这支王姓以“三槐”为堂号。

又如

林姓族姓联:

九龙衍派家声远

十德流芳世泽长

本出三仁王子裔

宗承九牧大夫家

九龙、十德、三仁、九牧(林氏):

商纣王叔父比干的后裔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德高望重,生九子,各有才能,被人誉为“九龙”,加上林皋,父子十人皆以德才见称,故称“十德堂、九龙堂”。

“三仁”指纣王庶兄微子、叔父箕子和比干。三人均劝谏纣王,结果是比干死、微子走,箕子囚。孔子尊为“殷三仁”。

在闽台,林氏最显者为“九牧林”。唐代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居莆田西天尾乌石村,被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他的三位妻子共生九个儿子均官至刺史,又称州牧,因号“九牧林家”。郡望堂号较多的是张姓,唐代有43望,但今天则习惯称16望:清河、南阳、吴郡、安定、

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最后两个是堂号)。

王姓有32望。今则称23望: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最后两个是堂号)。。

也有不少姓氏只有一个郡望堂号。如:

丁氏只称济阳堂。于氏只称河南堂。并氏只称南阳堂。

宋元以后,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常把二者都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

中华姓氏网http://w ww.10000xing.c n/

中华查询网http://w ww.98bk.c om/c yc x/bjx/

第三节名、字制度

西周春秋时的贵族,每人都有两个名字。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1.名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排行),死谥,周道也。”

幼年“名”由父亲取,“字”在20岁举行成年“冠礼”或“笄礼”时由来宾取。

2.字

字的选取,在字义上和名有联系,由字而推想到名。

周代贵族男子字全称有三字,第1字是行辈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第2字是和名相联的字,末字是父(甫)。如伯吉父(加上氏兮是四个字:兮伯吉父(兮伯吉父盘,宋代出土)。女子取字末一字是“母”或“女”,在行辈以下要标出姓,连同氏可以多到五个字,如:

“虢孟姬良母”(含夫家国氏、行辈、父家姓、字、性别)。标出行辈,是嫡长子继承制重视长幼,标性别是因为男尊女卑。标氏是贵族标识。女子标明姓,因为当时同姓不婚,对女子的姓看得相当重要。

3.命名取字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夏商人名多干支:孔甲、盘庚、武丁、帝乙。

⊿春秋时取名朴素:寤生、黑臀、黑肱。

⊿魏晋六朝喜用“之”并沿袭:王羲之5代用“之”,达数十人。

⊿唐代喜用排行:元二、元九元稹、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郑十八司户虔。

⊿宋代尚老:孟元老、陆放翁、魏了翁、刘辰翁、徐清叟。

晋代琅琊王氏五代名“之”

4.名字间都有意义来源的联系:相关、相同、相反、用典、离合等。如:

颜回(子渊),曾巩(子固)、梁鸿(伯鸾)、韩愈(退之)、朱熹(元晦)、曹操(孟德)、唐寅(伯虎)、谢翱(皋羽)、尤侗(同人)、许恕(如心)。

5.名、字使用的礼俗意义

①自称名以表自谦,称人名以表尊敬

长者、尊者对幼者、贱者称名,平辈、朋友(不拘辈分)皆称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②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礼记·曲礼》:“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

“君前臣名”普遍见于等级社会交往中,君臣关系存于天子诸侯间,亦见于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家臣间。天子称诸侯名,诸侯对天子亦自称名,对百姓则不称名而称寡人,百姓则应称名。

《红楼梦》18回写贾元春省亲,父亲贾政自称“臣”、“政夫妇”,称女儿为“贵人”。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 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 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

第四节其他名号

谥号、庙号、年号、封号等,这些不是名字,但在典籍中作用往往相当于名字。(但帝王陵墓名不代替帝王称呼)

1.谥号

帝王、后妃、贵族、大臣等死后追加的一种称号,带有评价褒贬意义。

①绝大多数褒扬(美谥):

周文王、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明帝、隋文帝

②少数贬抑(恶谥):

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汉灵帝、隋炀帝

③个别同情(夭谥):

秦悼公、楚怀王、齐愍王、汉哀帝、晋哀帝

先秦至隋代帝王谥号多用一个字,只有少数用两个字,如:

周平王(平)、秦穆公(穆)。

魏安厘(xī)王、赵惠文王(惠文)汉武帝(《谥法》:武,威强睿德曰武)

汉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隋炀帝(《谥法》:炀,好内远礼曰炀)

大臣谥号大多用两字,如:

诸葛忠武、昭明太子、岳武穆、林文忠(唐代后谥文忠者,约30人之多,如:颜真卿、欧阳修、真德秀、苏轼、周必大、张居正、叶向高、林则徐、李鸿章等)

私谥:死后由其亲友、门生、故吏所加的谥号,称私谥。有私谥的人,一般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

如晋陶潜(字渊明),私谥靖节(颜延年作的诔中,谥为靖节徽士)。

又如林逋(字君复),私谥和靖先生。

【《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

【注意】

隋代及以前的帝王国君一般称谥号。如:

齐宣王、梁惠王

楚庄王、汉文帝

晋武帝、隋炀帝

2.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

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称世宗。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方可入庙,并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已滥,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牌位,另外起名,即为“庙号”。故帝王死后增加的名号有二:谥号、庙号。一般帝王都有此双号。如:

汉高祖高皇帝刘邦、隋高祖文帝杨坚、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帝李渊、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

自唐代以后,皇帝谥号不断加长,如清朝慈禧谥号多达25个字: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注意】

唐代至明代,皇帝一般称庙号。如:

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元世祖、明成祖(案:明代又常称年号,如“永乐皇帝”)。3.年号

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即位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实行。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多次改元,如汉武帝有年号11个,武则天在位21年,年号有18个。【注意】

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例外:明英宗:正统、天顺),故往往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称宣德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4)封号

指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称号,即爵位、爵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皇家之名号举例】

如汉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宋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皇家之“号”举例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世宗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诞生于雍亲王府邸。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钟爱,令读书宫中,受学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复学射于贝勒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扁额上。五年,娶孝贤皇后富察氏……《清史稿·高宗本紀》

第五节避讳制度

古代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加以回避,叫做“避讳”。

1.起源

一说起源秦朝。陈垣《史讳举例》卷八《历朝讳例》载,最早的避讳事例,因秦始皇名政,故改历书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父亲名子楚,故改地名楚为荆。

一说源起西周。《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但西周实际上并不存在严格的避讳。

一说源起春秋。《左传·桓公六年》载,晋僖侯名司徒,晋废司徒(官名),改为中军;宋武公名司空,宋废司空(官名),改为司城;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鲁国废具、敖两山之名,改以其乡名为山名。

还有人提出起源夏商。《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字是为夏代始祖夏后启的“启”字所避的讳。

结论:

避讳大约起源于周代,确立于秦汉,盛行于隋唐,两宋最为严格。直至民国废除帝制后避讳旧习才基本废止。

2.避讳小史

秦代,避讳之俗,远较前代为严。司马迁《史记》谓秦始皇“畏忌讳”,贾谊《过秦论》称“秦俗多忌讳之禁”。嬴政时代,讳“楚”(改为荆)、讳“政”(秦二世把正月改端月),秦始皇甚至改以“辠”似“皇”字,改为“罪”。

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属犯罪。

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日臻严密,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如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

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以表自己对长辈之孝心。

唐朝,避讳成为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或断送仕途。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当时人认为他不能中进士,虽然韩愈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恶讳(表厌恶的避讳)也在唐朝兴起。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憎恶安禄山之名,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宝安县为东莞县。

宋代是避讳极严的一个朝代,仅庙讳就有50个字。在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

南宋孝宗时,应避文字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至于因避讳不敢做某事、担任某官的更是常有。宋司马光被遣出使辽国,但因辽主名耶律德光,司马光只好以同名难避而辞退了差使。

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几乎没有避讳制度。

清朝统治者嫉恨中原人民视其为外族,故除皇帝名字外,“胡”、“夷”、“虏”、“狄”等字也都在避讳之列。犯讳成为文字狱之一。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子王锡候在《字贯》中触犯了康熙、乾隆帝名讳,满门抄斩,令天下士子心惊胆战。

3.避讳最主要有二类:

【一】公讳:包括国(君)讳和圣讳,即强令臣民执行的避讳。

1) 避君讳:各个朝代在位的君主必须避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也须避讳,叫做避“庙讳”。其类别大致有:改姓氏、改名字、改地名、改官名、改物名、改书名、改干支名、改方药名、改常语。

2)避圣讳:圣人孔子名“丘”。

【二】私讳:即家讳,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如南朝宋范晔的父名泰,作《后汉书》改郭泰为郭太,郑泰为郑太。又如苏轼祖父名序,父苏洵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则改“叙”,有时又作“题首”。六朝之时甚重礼学,甚至有闻讳而哭的习俗。《世说新语》载:东晋桓玄初任洗马时,有客祝贺,客嫌酒冷,乃频呼“温酒来”,而玄父名温,玄因客犯其家讳,当席而哭,客扫兴而去。

【附】宪讳:

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但“宪讳”并非一定要避。

如:

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

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为“放火”。

宣和中,徐申(干臣),自讳其名,知常州。一邑宰白事,言“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徐怒形于色,责之曰:“君为县宰,岂不知长吏名,乃作意相侮。”宰亦好犯上者,即大声曰:“今此事申府不报,便当申监司,否则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待身(申)死即休。”语罢,长揖而退。徐虽怒,然无以罪之。(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四)

4. 避讳的方法

有书写方面,有读音方面。书写避讳方法主要有:改字、空字和缺笔。

①改字法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

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改字之例,秦汉典籍常见。司马迁撰《史记》,为避秦庄襄王子楚之名讳,遂改“楚”为“荆”。

汉高祖刘邦,《汉书》为避其讳,遂改“邦”为“国”。

唐高祖名渊,杨上善《太素》改“太渊”(针灸穴位名)为“太泉”。

唐高宗名治,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六《鉴药》改“治身”为“理身”。

唐太宗名世民,除了“世”改为“代”,从“世”之字亦改为从“曳”,《太素》注文“飧泄”改作“飧洩”。

宋代,避讳的范围更加扩大。当代君主、轩辕氏、孔子、老子,其名字也要避讳。

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更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字”(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

②空字法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某”、“讳”来代替,叫做空字法。如许慎《说文解字》把禾部的“秀”字、艹部的“莊”字、火部的“炟”字都空其字而不列,只注上“上讳”二字,这是避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的名讳。

《新修本草》参修者李世绩,避李世民名讳而删去“世”字,署李绩。

③缺笔法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唐代始有的方法)

此外还有覆黄、拆字等避讳法。

上述几种方法也可以同时使用。如清代医籍中,有把“玄参”、“玄明粉”等改称“元参”、“元明粉”的,也有把“玄”字写成缺笔的。

附录:避讳学著作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

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陈垣《史讳举例》,1928初版。文史哲出版社,1987 第3版。

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史式、吴良祚《太平天国词语避讳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思考与练习题

1.上古姓、氏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郡望、堂号?

3.名、字的来历与使用区别?

4.“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5.什么是“避讳”制度?

6.“避讳”有哪些类别?

⑴了解自己姓氏的“郡望”或“堂号”来历。(课外)

⑵指出下文中的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封号、姓、名等。(课堂)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世宗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诞生于雍亲王府邸。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钟爱,令读书宫中,受学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复学射于贝勒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扁额上。五年,娶孝贤皇后富察氏……《清史稿·高宗本紀》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2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 一、姓的起源 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 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 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也有本人就改氏的。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 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就都可以有姓了。 三、姓氏的用法 姓还是用来“别婚姻”的。因此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顾炎武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乎?无有也。”而女子却必须称姓,顾炎武说:“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 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晋姬、郑姬、秦嬴、陈妫、国(氏)姜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

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

第3章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度 学习要点 1.先秦姓、氏的区别 2.郡望、堂号 3.古代名、字的区别 4.谥号、尊号、庙号、年号、封号 5.避讳制度 第一节姓和氏 1.姓:同一祖宗的血缘集团的名称。 “姓”原作“生”,“百姓”在周初金文中作“百生”。《说文》:“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顾炎武《日知录》载秦汉有姓22个,7字带女旁。反映母系社会痕迹。 带“女”的姓总共约40字,如: 姬、嬴、姜、姒、姚、妘、妫(音归)、娩(音晚) 好、姞、妲、娲、娥、婁、婼(音绰)、嫪(音烙) 2.氏:天子、诸侯分封土地,须新立一个“宗”(“致邑立宗”),新立的宗所取的名称,就是氏。 命“氏”重要来源有三: ①分封地、地名:郑、卫、曹、任、吕、齐、冯、宋、屈、崔、薛、池、欧阳、西门。 ②先人名字号:尧、启、孔、庄、孟、武。 ③官爵、职业:史、师、保、司徒、少正、王、侯,巫、屠、甄、陶、卜、干将。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氏是贵族所特有。以祖父的字,官名、邑名为氏,是要表明身份和地位。上古的“百姓”即百官。 《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百姓(百官)、黎民对称。 至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氏,一些原来职业通称如“陶、冶、巫、卜、医、屠、索、车、甄、裘、戈、弓、牧、匠、优、干将”等也成了姓氏,于是“百姓”的含义也相应产生变化。姓氏作用不同,故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同姓异氏不通婚,异姓同氏可婚(如孔氏、王氏:都有子、妫、姬三姓)。 3.上古姓、氏的5点区别 ①姓为族号,氏为分支。姜,吕、齐、尚、望、崔、谢50多 ②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无氏。 ③姓别婚姻,氏明贵贱。 ④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⑤姓稳固不变,氏可以改变。(《左传》中:士季=随会=范武子。商鞅=公孙鞅=卫鞅) 战国时往往以氏为姓,秦汉始姓氏合一。 总结

1-8姓氏称谓

教案1-8 姓氏称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中国姓氏,以及名字号的意义; 2. 了解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 3. 了解避讳的含义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能看懂古代文献中简单的称谓方式; 2. 能合理运用姓氏称谓的知识,进行导游讲解。 三、德育与情感目标 1. 培养“未来导游”严谨、细致、求实的职业化工作态度,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2. 理解古代姓氏称谓背后所隐藏的礼仪文化、宗法观念、民族情感; 3. 理解姓氏是中华民族的根系,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清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以及避讳的关系; 2. 中国古代“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3. 中国古代“名”、“字”、“号”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按姓氏笔画分组:请按PPT提示的座位就座 问:这是什么标准的排列顺序?——该班共人,个姓氏 二、任务导入 1. 背景:2009年9月,嘉兴市旅游协会与台湾嘉义市观光协会正式签署旅游合作协议 2. 昨天(14日)接到任务:台湾寻根团濮姓族人(濮院濮凤后人)30人将于今年清明节来禾,90岁族长思梧公带团,行程为“嘉兴濮院——陕西——北京——台湾”,嘉兴三日。 3. 关于濮院濮氏的相关信息 ●始祖:姚散。 ●濮院濮氏始祖:南宋濮凤。为濮院开镇始祖。今尚存银杏两棵。 ●濮鉴:字明之,元代,建香海寺、翔云观。 ●濮振纪:号鼎堂,明末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为嘉义濮氏迁始祖。 ●濮怀桐:字思梧,濮院濮氏第三十一代传人,嘉义濮氏族长。 【濮凤资料】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中国姓氏的产生,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初,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由女、生二字合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如姜、姚、蠃、姒,就说明了这一点。氏是姓后来的分支。由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一族分为若支,散居到各地,每一支又有一个特殊记号作志,这样就产生了氏。可以这样说姓就是旧有族号,氏是后起族号。到了后来,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以氏为姓。 中国姓氏的具体来源比较繁杂,大至有:①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②用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③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④以居住的处所方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⑤少数民族姓氏音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古人的名与字是不同的。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等。

名和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字以表德”,即字是名的阐义,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宽阔平坦之意)。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有时候,人们也以姓名与字连称为尊重,如孔丘仲尼、曹操孟德。 号,又叫别号、表号、别字,与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特点在于往往加上显示身份的一层意思,带“道人”、“楼主”、“居士”等字眼。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袁枚号随园老人。 有人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也有称籍贯的,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古代谦辞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如:原野。《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韩愈,字退之。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辛弃疾,字幼安。张衡,字平子。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渔,号笠翁。姜夔,号白石道人。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古人称谓常识

先秦姓 “因生而姓”:“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sì);禼(即契(xiè))母吞燕卵而生禼,故殷姓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姬。” 以动植物等自然物为姓: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 母系氏族社会就已有姓,不少古姓带有“女”旁,本质是氏族称号。 《春秋》所载:黄帝是姬姓(周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嬴姓(秦姓); 妫(guī)、姒(sì)、姚、芈、偃yan、隗(huai)、允、子、风、归、曼。 古书常说的“百姓”一词,最早可能指众多的氏族。 周人是黄帝后裔,姬姓不变。下面又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陈国的陈完以陈为氏,出奔齐国后便由陈氏改为田氏。 先秦:同姓不可通婚;对人称呼时不称姓。 先秦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联系密切。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1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捷(郑文公);齐、楚、秦。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分封姬姓国53个,其子孙多以国邑名或父祖字为氏。 贵族以嫡长子继承其位,称为大宗;其余儿子称为小宗,成为大宗的臣属。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统称王族。 诸侯的小宗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统称公族。 王族、公族可以国名为氏,但公孙的子孙则不属于公族,另外命氏:齐文公的儿子叫公子高,孙子叫高傒(xi)。 2卿大夫以封邑为氏:知罃、羊舌赤、解狐。 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姬同承位为庄公,是大宗;余三子庆父、叔牙、季友为小宗,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就是“三桓”。庆父儿子公孙敖承位,庶子或以“孟”为氏,或以“仲”为氏(实际排行老二)

古人姓氏名字号

古人姓氏名字号 一、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即《资治通鉴·外纪》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周代时贵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则没有。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二者的作用不同。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以后则通称为姓,并且姓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的百姓也都有了姓。 中国人的姓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至今各种姓已达4000多个,并且有单姓、复姓之分。归纳起来,姓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各种情况: 1、以族号为姓,如秦始皇姓嬴,嬴是他祖先的族号。 2、以受封的国名地名为姓,如楚王姓羋(mǐ),氏熊,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此以封地为姓。 3、以祖先的官名、职业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巫、卜等。(今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科以此出了一道题) 4、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如西门、东郭等。 5、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如由、余二姓,即以其祖先由余(秦穆公的一个重臣)的名为姓。 7、以崇拜的图腾为姓,如龙、马、鱼、阳等。 8、以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植物为姓,如杨、柳、梅、桑等。 9、非汉民族的复姓,多来自于部落的名称,如呼延、完颜等。 10、非汉民族的改姓,如“拓跋”改为“元”姓,“爱新觉罗”改为“金”姓等。 11、外来民族改为汉姓,如回族的白、马、蒲、金等姓。 二、名字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中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周礼》规定了“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命名。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汉人取名,尚英武,雄浑劲健,多用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求长生长寿,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 称谓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2007-11-0105:50:05)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①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不谷(古代诸侯自称)。 ②臣自称:臣。 ③一般人自称:臣、愚、某、鄙人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蔺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另有:仆、不才、不佞、牛马走、敝人、小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或在长辈前自称,属谦称。有时表轻蔑的称呼)。 ④女子自称:妾、臣妾。 ⑤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平辈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称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有时也加“愚”字。如:愚兄、愚弟。 称别人的父母、子侄等,加“令”字。如:令尊(父),令堂(母),令夫人(妻),令郎(子),令爱(女)。所以,有“家大舍小另外人”的说法。 2、敬称。 除上文谈到的称字、号、谥号、官爵名、籍贯等属敬称外,还有一些敬称。 ①称君王。:陛下、大王、皇上、上等。已死的皇帝称庙号或年号。 ②称师:子、夫子、师、先生。 ③称朋友、尊长。公、君、足下、吾子、丈、丈人、大人。 ④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祖父;太母:祖母。 ⑤加“先”,表示已逝去的尊长。先考、先君子:(已故的父亲);先妣(已故的母亲);先祖父(已故的祖辈、父辈)。 ⑥加“尊”,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亲属:尊祖、尊兄。 ⑦加“贤”,称比自己年龄小或辈份低的人的亲属,有时和自己的晚辈谈话时称呼前也加“贤”:“贤弟”、“贤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读书学习 10-05 1339 :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我们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 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

古代的姓氏、名号

古代的姓氏、名号 古人的姓和氏 上古时期,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有了姓,不少古姓就从女旁就是明证。例如:姬、姜、嬴、姚等,可以说那时的姓实际上是氏族的称号。远古传说中的氏族,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嬴姓。古书常说的“百姓”一词,最早可能指众多的氏族。 姓是有社会意义的。姓的社会意义主要是用来区别氏族,区别氏族关系重大,同一氏族的任何成员不能通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已经认识到近亲婚姻对后代遗传的危害。另外,姓又与权利密切相关。在氏族社会,同一氏族的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而进入奴隶社会,只有贵州才有姓,奴隶是没有姓的。到了春秋、战国,平民仍然没有姓,只有名,如《老子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左传晋灵公不君》中的“灵辄”等。 上古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则是姓的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同一氏族子孙繁衍而成的各支特有的称号,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周人是姬姓,下面又分孟氏、游氏、季氏、孙氏。据说周人的姬姓是黄帝传下来的,是不变的。陈国的陈完,以陈为氏,出奔齐国后,便由陈氏改为田氏,是变化了的。氏可以变,可以自立,这种自立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大致说来,可以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南宫适、西门豹、百里奚:可以以受封的采邑为氏,如解狐、知罃;也可以以官名为氏,如司马牛、乐正克;还可以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是宋公孔嘉之后,嘉的字是孔父。 姓和氏是逐渐合一,约在战国以后。到了汉代,从天子到庶民都可以有姓,这样姓便成了通称。古代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称氏是为了“明贵贱”,称姓是为了“别婚姻”。因此,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显得重要。 表现在下面两种情况: (一)未出嫁的女子为了区别,便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以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二)已嫁女子为了区别,大致有如下几种办法。 1、在姓上冠以她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 秦嬴齐姜郑姬国姜 2、在姓上冠以所嫁别国国君受封的国名。例如: 息妫秦姬江芈芮姜 3、在姓上冠以所嫁别国国卿大夫的氏或邑名。例如: 秦姬(秦遄妻)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文嬴(晋文公妻) 文姜(鲁桓公妻) 还可以用姓下加“氏”的办法称呼妇女。如武姜称姜氏,秦嬴称嬴氏等等。封建社会一直沿用这种办法。解放前广大农村妇女受压迫最深,仍沿用这种办法,例如称“赵李氏、周王氏”等。 古人的名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一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 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一、名与字互相解说。 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