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逆性育种策略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华皖麦10_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华皖麦10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张秋刘海珍徐向阳朱卫生姚昌顺穆桂兰(安徽华皖种业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72)摘要华皖麦10号是安徽华皖种业有限公司以自育品系08086为母本、以含簇毛麦血缘的0908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本文概述了华皖麦10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通过分析产量数据来解析该品种高产稳产的生态学基础,利用改良的组配方法将新的远缘种质引入该品种,解析该品种获得高产稳产的遗传学基础,总结了育种经验和体会,以期为下一步品种改良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麦;华皖麦10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稳产中图分类号S512.1.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9-0039-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9.01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人民的口粮作物。
新品种培育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
小麦种质创新和改良是小麦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
我国小麦大面积推广品种及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普遍较低[2],大面积推广且应用的骨干亲本血缘的品种之间相似度更高,长此以往,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问题会日益凸显,利用小麦远缘背景的新种质进行改良创造,解决小麦品种同质化严重现象,成为目前最有效的育种策略[3]。
在生产资源短缺、耕作环境恶化背景下,面临劳动力短缺、种植管理粗放、种地成本持续增加等现状,提高并稳定小麦产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4]。
因此,利用远缘、血缘种质培育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强、抗逆性良好的小麦新品种成为育种上的新挑战。
针对小麦出现的遗传基础狭窄、高产与稳产矛盾等问题,安徽华皖种业有限公司通过改良具有簇毛麦血缘的92R137[5]培育出新种质09081,结合自育的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强、配合力高的中间材料08086,通过系谱法杂交选育,经过宿州—海南—青海三地加代和多年多点鉴定培育出了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强、抗逆性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华皖麦10号。
农作物抗逆性改良实验报告

农作物抗逆性改良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农作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境挑战,如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病虫害等。
这些逆境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已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农作物品种进行抗逆性改良处理,探究有效的改良方法和技术,提高农作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产量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选取了常见的农作物品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
(二)实验方法1、逆境处理设置了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等逆境条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环境压力。
2、改良处理采用了基因编辑、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多种改良方法。
3、指标测定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测定农作物的生长指标(如株高、叶面积、根系长度等)、生理指标(如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和产量指标(如穗粒数、千粒重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干旱胁迫下的实验结果1、生长指标经过干旱处理后,未经改良的农作物品种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小,根系长度缩短。
而经过基因编辑和杂交育种改良的品种,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生长态势,株高和叶面积的减少幅度较小,根系长度较长。
2、生理指标干旱胁迫下,未经改良的品种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可溶性糖等)含量增加较少。
改良后的品种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增加,表明其具有更好的抗旱能力。
3、产量指标干旱条件下,未经改良的品种产量大幅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
而经过改良的品种产量损失较小,其中基因编辑和杂交育种改良的效果较为显著。
(二)高温胁迫下的实验结果1、生长指标高温处理后,未经改良的农作物品种生长缓慢,株高和叶面积增长受到抑制。
小麦育种发展趋势

小麦育种发展趋势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小麦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二、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包括选择和杂交两种方式。
选择法是通过挑选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杂交法则是将两个不同品种的优良特点结合起来,产生更优秀的后代。
三、现代育种方法现代育种方法包括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遗传转化等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直接修改小麦基因,从而实现对性状的控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帮助选手更快速地筛选出具有理想性状的个体;遗传转化则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细胞中,以实现对性状改良。
四、小麦育种发展趋势1. 高产型品种:随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量增加,高产型品种将成为小麦育种的重点。
通过选择和杂交等传统方法,以及基因工程和遗传转化等现代技术,研发出高产型品种,提高小麦产量。
2. 抗逆性品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因素对小麦生长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抗逆性品种是小麦育种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遗传转化等技术,研发出具有抗逆性的小麦品种。
3. 优质型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研究优质型品种将成为小麦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选择和杂交等传统方法,以及基因工程和遗传转化等现代技术,研发出具有优良口感和营养价值的小麦品种。
4. 绿色环保型品种:现代社会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环保型品种将成为小麦育种的一个新趋势。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遗传转化等技术,研发出对环境友好的小麦品种。
五、结论小麦育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小麦育种发展趋势也不断变化。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研发出更加优良的小麦品种,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生产和生活质量的要求。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中育9302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中育9302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中育9302是一种针对这种需求而培育的新品种,具有高产、耐病、营养丰富等优点。
本文主要介绍中育9302的育种方法、特性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中育9302;高产;抗病;营养丰富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为我国人民的饮食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使得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
因此,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育9302就是一款针对这种需求而培育的新品种,其具有高产、抗病、营养丰富等特点。
二、育种方法中育9302的育种方法主要采用了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在遗传育种方面,选取了耐病、高产表现突出的小麦品种进行配对杂交,同时结合选择、筛选等手段对后代进行多轮选择和筛选,最终得到了表现优异的F9代后代。
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方面,主要采用了分子标记标记法、多点标记标记法和群体多重连锁分析法等方法,从而提高了选育效率和选育准确性。
三、特性1.高产中育9302的高产性表现十分突出,每亩产量可达到1100公斤以上,较传统品种提高了10%左右,大大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2.抗病中育9302的抗病能力也非常强大,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叶锈病等多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抵抗力,从而减少了农民的防病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3.营养丰富中育9302的面粉质量好,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四、应用前景中育9302作为一款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它可以成为小麦种植的重要品种,推动小麦的高效、可持续种植。
另一方面,它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带动食品产业的发展。
因此,中育9302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抗逆育种知识介绍

• 不同作物的不同指标(各种形态 、生理的)遗传分析表明都是多基因遗 传; 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 而且还受制于正反交效应的影响; 有的为加性-显性模型;
抗旱有关的渗透调节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遗传;
• 抗旱相关性状的不同性状的一些QTLs 集中分布在染色体的某个或某些 区间, 形成基因簇;
2005年我国启动水稻节水新品种与节水技术项目 旱稻品种的选育、审定与推广
第十三章 抗逆育种
三 、抗旱性鉴定技术和指标 鉴定技术:
自然田间鉴定 田间水分控制 人工气候箱鉴定 PEG模拟干旱 抗旱育种要求在作物的品种间 、分离群体内获得最大的表型变异度 水分敏感期鉴定
鉴定指标: 1 、产量指标: 抗旱系数 = 干旱胁迫下产量/非胁迫下的产量
保护酶活性(SOD清除活性氧 、POD)
ABA 信号物质与受体蛋白结合 , 启动防卫反应
第十三章 抗逆育种
抗寒育种 资源: 野生种 、近缘种 、地方品种 、寒地品种
育种: 杂交与远缘杂交 抗寒基因工程 1 、鱼类抗冻基因途径 抗冻蛋白AFP 、AFGP:
富含丙氨酸半胱氨酸 , 结合糖 ,低浓度下( < 100ug/ ml)有抗冰晶化作 用 ,抗冻性比糖 、盐高出200倍以上。 该基因转入番茄 、烟草 、玉米 、马铃薯等植物均能提高抗寒能力。 afa基因 Spa-afa5基因编码葡萄球菌A 蛋白基因与极地比目鱼afa5 基因之间 的融合基因 ,转基因蕃茄组织中检测到融合蛋白及其抗冰晶化作用
第十三章 抗逆育种
抗寒性鉴定 不同作物鉴定目的方法指标不同 自然鉴定 人工鉴定
指标 形态指标: 发芽率 、发芽势 、幼苗形态、
相对绿叶面积 、幼苗死亡率 、结实率…… 生理生化指标: 膜透性(电导率)
粮食作物的育种与新品种推广

粮食作物的育种与新品种推广粮食作物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的农业体系,粮食作物的育种与新品种推广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粮食作物育种的重要性粮食作物育种是一项旨在改良作物品种特性的科学工作。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提高产量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
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更高产量潜力的品种。
例如,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将水稻的杂种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
杂交水稻品种相比传统水稻品种,产量有了大幅提升。
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增强抗逆性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如病虫害、干旱、洪涝、盐碱地等。
通过育种,可以将抗病虫害、耐旱、耐涝、耐盐碱等优良基因导入到粮食作物品种中。
比如,一些小麦品种经过育种改良后,对条锈病具有很强的抗性。
在条锈病流行的年份,这些抗病品种能够正常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在干旱地区,耐旱的玉米品种能够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生长,保证一定的产量,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三)改善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作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育种工作可以改善粮食作物的品质,如提高稻米的口感、增加小麦的蛋白质含量等。
优质的大米口感软糯、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过育种手段,可以培育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粮食作物品种。
二、粮食作物育种的方法(一)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历史悠久,在粮食作物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选择育种这是最古老的育种方法之一。
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会选择具有优良性状(如大穗、高产、抗倒伏等)的植株种子进行留种繁殖。
经过多代的选择,优良性状会逐渐积累,从而形成新的品种。
例如,一些地方特色的粮食作物品种就是通过长期的选择育种形成的。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然后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组合的个体进行培育。
小麦育种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麦育种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小麦的特点1. 小麦是一种禾本科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它的种子存放在颖果中,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2. 小麦的株高一般为50-150厘米,茎秆中空,叶片线状,穗状花序,鳞果等。
二、小麦的遗传特性1. 小麦的遗传特性是决定育种工作的基础,在育种过程中,了解小麦的遗传特性是十分必要的。
2. 小麦的遗传特性包括染色体数、基因型、表型等,全面理解小麦的遗传特性有助于进行有效的育种工作。
3. 小麦自交亲和,便于在育种过程中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配制。
三、小麦育种的目标1. 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需求。
2. 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四、小麦育种的方法1. 优良基因资源的利用:通过筛选和采集不同地区的小麦种质资源,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小麦新品种,为育种工作提供原材料。
2. 杂交育种:通过选择不同的优良亲本,进行人工授粉,培育出具有更好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3. 选择育种:通过实地试验和筛选,选育出适应当地条件,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育优质小麦新品种,提高选育效率和品质。
五、小麦育种的关键技术1. 定向育种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改良有关基因型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逆性,如抗病抗虫、耐旱抗逆等。
2. 遗传改良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进而培育出更好的小麦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3. 生理和生态改良技术:通过改良小麦植株的生理和生态性状,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小麦育种的局限性1. 小麦育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培育出新品种的成功率并不高。
2. 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成本较高。
七、小麦育种的前景1.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的技术将更加先进,培育出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确保小麦高产稳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小麦要高产,关键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优良品种选育、合理的田间管理、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下面就分别对这些关键技术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优良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石。
品种选育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要求选择适当的小麦品种。
优良品种应具有高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好等特点。
要加大品种的选育研究力度,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以推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水平的持续提高。
2. 合理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的耕作、合理的水分管理、科学的密植和套作等。
适时的耕作包括种子的播种、追肥、培土等。
合理的水分管理要根据小麦的吸水特点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确定灌溉的时机和量。
科学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密植过度会导致养分竞争和病虫害的发生。
要根据品种特点和土壤肥力选择适当的密度。
合理的套作可以提高土壤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科学的施肥:小麦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科学的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手段。
施肥应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和土壤供肥能力,科学选择肥料和施肥的时间和方法。
小麦的追肥应注意追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微量元素的供应。
要合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特点,采取合理的肥水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是指通过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加强苗期管理,优化田间结构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综合治理是指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选择药剂,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麦抗逆性
1. 2. 3. 4. 5. 6. 7. 抗寒性 抗旱性 耐湿性 耐青干能力 抗倒伏性 落粒性 穗发芽
抗寒性
症状 :冻害较轻麦田 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 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 主茎、大分 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 小 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兰绿色,茎 秆、幼穗皱缩死亡。 病因 不利的气象条件 生产上栽培的品种抗寒性差,是发生冻害的内因 栽培管理不当,中过深或过浅对小麦出苗及出苗后的抗寒力影 响很大,及时浇越冬水提高品种抗寒性 防治方法 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的抗寒小麦品种 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度掌握在3—5cm之间 适时浇好小麦冻水 早春补水 冬、春小麦提倡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
抗倒性
症状 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发生局部或大部分倒伏,严 重影响小麦成熟,降低千粒重,直接影响小麦大面 积高产、稳产 。 病因 气候因素 在小麦灌浆末期,由于先后阴雨,伴随阵 风或大风,可使小麦大面积发生倒伏。 栽培措施不当 如播量过大,返青起身期进行追肥浇 水至基部节间拉长,特别是第一节间茎秆中糖分积 累减少,茎壁变薄,减弱了抗倒能力,生产上凡是 在5月下旬小麦穗部重量增加,浇了麦黄水的高产 田,土壤松软,遇风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倒伏。 品种间对倒伏能力有一定差异。 防治方法 (1)选用抗倒伏的小麦品种 (2)播种前种子 处 理(3)实施精量匀,建立丰产的合理群体结构。 。(4) 科学运筹肥水 5)防病治虫
穗发芽
症状 春小麦、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 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 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 成较大经济损失 病因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其它各冬、春小麦 栽培区,进入麦熟期与雨季吻合,经常遇有连阴雨 或潮湿天气,造成穗发芽。其原因一是小麦成熟时 的环境条件影响;二是受穗部形态如颖壳形态、穗 的大小、疏密程度、芒的长短等遗传因素影响。① 休眠期短的品种易穗发芽。②小麦种子籽粒胚乳对 刺激麦粒合成α淀粉酶活性的GA#3反应敏感的品种 易穗发芽。③凡小麦颖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少的品 种易发芽,反这则抗穗发芽。④麦穗籽粒吸水速率 受麦穗结构影响,吸水快的品种,穗发芽严重。
二、抗逆性育种
1、对胁迫环境因素抗耐性的间接育种
在胁迫因素存在的地块上进行生产性能试验, 根据产量 和品质的表现选育对该胁迫因素的抗耐性。或根据与该抗耐性 有密切相关的性状、特性进行选育。
2、对胁迫因素抗耐性的直接育种
(1)审慎选择具有足以代表所着重的胁迫环境的试验点,并在 这样点上进行抗耐性的选育;在所选用的试验地块上的胁迫程 度应该稳定而一致,使供选材料不同程度的抗感性都能得到表 现而易于识别。 (2)在人工模拟相应的危害环境或仪器设备中进行抗耐性的鉴 定,这种方法特别适应于种质资源和育种早期材料的筛选。
耐湿性
症状: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受害,苗期受害造成 种苗霉烂,成苗率低,分蘖延迟,根系不发达,苗 小叶黄;拔节抽穗期受害 上部的三片功能叶分别较 健株短20%、30%、36%,有效穗减少40%;扬花 灌浆期受害 功能叶早衰,穗粒数少,千粒重降低, 出现高温高湿早熟,严重的青枯死亡 病因 冬春阴雨连绵,日照时数不足,田间湿度大,地温 低,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地下水位高,对麦苗的根系下扎造成为害 布局不合理,三沟不磁,排灌设施差,明水排不出 去,暗水不能滤,沟厢不畅通,积水久之成灾,造 成湿害发生。
抗干热风
症状 干热风害是小麦生育后期经常遇到的气 象生理病害。麦株的芒、穗、叶片和茎秆等 部位均可受害。从顶端到基部失水后青枯变 白或叶片卷缩萎凋,颖壳变为白色或灰白色, 籽粒干瘪,千 粒重下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 质量。 病因 在小麦灌浆至成熟阶段,遇有高温、干 旱和强风力是发生干热风害的主要原因,品 种抗逆能力是其次要原因
耐湿性育种
耐湿性是指在土壤渍水条件下,作物根部受到缺氧和 其他因素的胁迫而具有减免受害的能力。耐湿性较 强的品种类型往往具有以下的主要形态生理特点: 根部需氧量较少;由于通气组织的形成而增大根中 空隙度;根部皮层及根毛有木质化或易于木质化; 发根力较强,较易发新根;根系对土壤处于还原状 态而生成的有毒物质具有一定的耐性,并在胁迫解 除后有较强的恢复生长能力等。 鉴定方法:场圃鉴定法和盆钵鉴定法。 通过各种育种途径和方法所创造的遗传变异, 并通过耐湿性鉴定都有可能选育出 具有较强耐湿性 的品种类型。较可靠的还是适当利用耐湿性强的资 源材料为亲本,通过杂 交,可以将耐湿性导人综合 性状优良的品种中。在选育过程中,同时在旱地和 湿地试验,可以提高选育成效。
抗倒性育种
小麦倒伏可分为茎倒和根倒两种类型,前者最为普遍,是 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从育种角度看,解决小麦倒伏问题 的技术措施一是降低株高,二是提高茎秆质量。 由于小麦倒伏多发生于茎秆基部节间,所以基部节间的机 械强度与茎秆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以植株重心高度 (H)和地上部鲜重(G)的乘积与第二节间的机械强度(S)之比(品 种倒伏指数)来表示不同株高范围小麦品种的抗倒性。 小麦植株的矮化提高了品种的耐肥抗倒能力,但矮化应有 一定的限度,在不发生倒伏的前提下,株高与单产呈显著正相 关,偏高的矮秆型比偏矮的矮秆型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矮化 育种还应注重茎秆质量如茎粗、基部节间长度、茎秆机械强度 等综合指标的选择。不同高度植株其倒伏指数不同。90cm以 上的植株倒伏指数最大,60cm以下次之,60~80cm最低。 育种实践表明,在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中,过分强调株 高矮化,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反而会造成其 它性状的恶化,影响产量。因此,应着重提高品种的茎秆质量, 以增强抗倒伏能力,进而使综合性状得以协调优化,实现产量 的突破。
祝福
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合家欢乐!万事如意有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及混合干旱 三种类型。作物对干旱的广义抗性包括避旱、免旱和耐 旱三种类型。 抗旱性育种主要还是在田间进行的。在常年干旱地 区一般都在具有这样胁迫条件的田间直接按受害表现程 度进行选择,或者通过产量的选择以间接选择抗旱性; 而在干旱偶发地区, 则着重正常田间条件下的产量表现, 适当注意有关抗旱性能。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同时设 置旱地和水浇地的对比试验,或用可控制土壤水分含量 的盆钵试验。用反复干旱法,以成活率判断抗旱性的强 弱。根据与抗旱性有密切关系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进 行抗旱性的间接鉴定,对抗旱性的选育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如形态性状、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常规杂交育种仍然是选育抗旱品种的主要方法。通 过远缘杂交、遗传工程等手段可以增进抗旱性的基因。 在选育过程中,将育种材料进行多点重复的产量试验, 较能保证育成抗旱性与丰产性相结合的品种。
3、针对抗逆性的基础特性的育种
这种方法不是直接针对抗逆性的最后表现,而是根据形 成各该抗逆性的生理生化过程中最关键环节的指标的测定结果 进行选育。这种方法也不一定可靠,但往往较便利,在不同程 度上取得功效。
抗寒性育种
寒害泛指低温对作物所引起的损害,根据低温的程度, 分为冻害和冷害两种。前者指气温下降到冰点以下 使作物体内结冰而受害的现象;后者则指 O ℃以上 的低温影响作物正 常生长发育的现象。 鉴定与选育:对抗寒性的鉴定和选择,一般以在田间 自然条件下进行为主,以人工冷冻技术为补充。后 者主要是在人工模拟本地区所发生的寒害条件下进 行鉴定和选择。如根据植株受到低温胁迫时,细胞 膜受损, 透性增大、外渗量增加、导电率增大,抗 性较强的导电率增长较小的原理,用电导法进行抗 寒性的测定。此法快速简便、不破坏样本、可重复 测定,适于种质资源大量材料抗性的筛选。此法也 适用于测定抗旱性、抗盐碱性等。又如叶绿素荧光 法,也是非破坏性的快速测定法,也适于对大量材 料的抗性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