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03.03.19•【文号】•【施行日期】2003.03.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现将《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印发给你单位,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二00三年三月十九日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关键一年。

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全面贯彻200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水利的中心工作,确保2003年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按照水利厅局长会议部署,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工作(一)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水资源规划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新《水法》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硬任务。

1、根据部里统一部署,全国已经启动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工作。

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紧密结合今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技术问题把好关,切实做好水资源调查评价的组织协调工作。

2、河北、山西、上海、辽宁、海委和太湖局作为试点单位,要积极探索第一阶段工作的方法,率先提出评价成果。

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08.02.25•【字号】苏水资[2008]9号•【施行日期】2008.0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苏水资〔2008〕9号)各市水利(务)局:现将《2008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完成2008年度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

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2008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2008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水利中心工作,继续完善和落实现有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重点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费征管、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

一、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深入学习和宣传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逐项落实涉及水利部门的职责。

完成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和报批;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全面清查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和违章建设项目,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加大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旬测工作,依法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不断深化水功能区管理。

完成《江苏省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报批,逐级分解落实至每个水功能区,突出重点水功能区的纳污总量控制和综合整治。

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完善竣工验收和备案制度。

完成市、县级水功能区划和纳污能力核定工作。

继续按月开展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并发布水质通报。

切实加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按照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配合完成我省实施方案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抓紧开展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2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2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2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委、水利厅、气象局、林业局:省水利厅《关于报请批准〈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请示》(苏水资〔2010〕52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2008年为现状基准年,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水资源质量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供水安全保障等目标任务,是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规划》实施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综合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确保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规划》实施主体,要认真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全力做好水资源管理各项工作。

各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气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

三、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590亿立方米以内;全省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90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1%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4提高到0.62;供水水源地及其骨干输水河道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河网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源安全。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

2003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210mm,折合降水总量3995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4成多。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287mm,折合降水总量3463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近5成,属丰水年份;山东半岛2003年平均降水深872mm,折合降水总量532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近3成,属偏丰年份。

2003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521亿m3,水资源总量1852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401亿m3,水资源总量1695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618亿m3,入江水量659亿m3。

经对27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3年末蓄水总量197亿m3,比上年末增加68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68亿m3,比上年末增加55亿m3。

2003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477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56.1%,地下水占32.3%,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1.4%,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477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7.9%,林牧渔畜占8.6%,工业用水20.1%,生活用水占10.7%,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1.0%。

全片用水消耗量303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34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12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24m3。

据对216个城镇1058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3年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0亿t,入河COD量141万t。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0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3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面对淮河流域大洪水,实施科学调度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全国大范围春旱和江南、华南严重夏伏旱,采取多种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

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试航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的三大目标,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淮拉开序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节约和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黄河实现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黑河分水圆满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标,北京跨省市调水补水、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南四湖补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缓解了城市用水紧缺状况,为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启动。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水资源量2003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0.7%。

北方六个水资源一级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区多44.4%),南方四个水资源一级区(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东南诸河区少28.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2002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来水分析计算(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

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

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3年修正)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3年修正)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3年修正)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3年8月15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3年8月15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5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第七条水资源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

编制水资源规划应当在对水资源科学考察、调查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八条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本省境内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和沂沭泗、秦淮河、里下河地区等跨市的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水资源公报概述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

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

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

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

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一)地表水资源量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大144%,长江流域偏大66%,太湖流域偏小23%。

(二)地下水资源量2003年全省地下水淡水资源量为13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101.3亿m3,长江流域21.5亿m3,太湖流域15.4亿m3。

依地貌划分,大部分为平原区,其资源量为134.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97%;山丘区资源量为7.8亿m3 ,仅占3%,重复计算量为4.2亿m3。

(三)水资源总量200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比去年增加351.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

全省平均产水系数为0.48,产水模数为60.7万m3/km2。

2003年行政分区总水资源量表水量单位:亿立方米(四)入境、出境水量2003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包括长江干流入境量)为944.3亿m3,其中沂沭河区入境101.5亿m3,王家坝至中渡入境801.2亿m3,中渡以下入境11.7m3,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入境约28.9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1.0亿m3。

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水系的69.5亿m3和固城石臼湖地区的9.6亿m3。

2003年全省入海水量为584.2亿m3,其中,沂沭河区252.4亿m3,中渡以下311.4亿m3,其中入海水道入海43.9亿m3,长江湖口以下干流20.4亿m3。

全省入江水量为791.5亿m3,其中淮河流域659.2亿m3,长江流域100.0亿m3,太湖流域32.3亿m3。

全省引江水量为150.9亿m3,其中淮河流域40.2亿m3,长江流域41.5亿m3,太湖流域69.3亿m3。

2003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248.0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873.0亿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11.2亿m3。

三、蓄水动态(一)水库蓄水动态全省大、中型水库年初蓄水为62.4亿m3,年末蓄水71.2亿m3,全年增加蓄水量8.8亿m3。

(二)地下水动态2003年江苏浅层地下水水位稳定区较多,全省稳定区面积63439.1km2,占全省平原总面积的90.2%,上升区面积7146.8 km2,其余为下降区,为627.2 km2。

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由于本省蓄水调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农灌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明显减少,前几年形成的漏斗已逐步恢复。

全省深层地下水漏斗面积为11142.2 km2,漏斗面积比上年减少30 km2。

其中,最严重的苏锡常ⅱ承压含水层漏斗面积为4151.0 km2,和去年基本一致,中心埋深达88.1m,位置仍在无锡前洲,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为4151km2,比去年减少464km2。

四、水资源利用(一)供水量2003年全省总供水量421.5m3,比上年减少57.3亿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10.5亿m3,占总供水量的97%;地下水源供水量11.0亿m3,占总供水量的3%。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241.8亿m3,引水工程供水133.5亿m3,提水工程供水8.4亿m3,跨流域调水为26.9亿m3。

(二)用水量2003年全省总用水量421.5亿m3,其中淮河流域169.1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40.1%;长江流域112.2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26.6%,太湖流域140.2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33.3%。

2003年全省各类用水量中,生产用水389.5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91.3%;生活用水29.4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生态环境用水2.6亿m3(不包括河湖补水和湿地补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1.7%。

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用水221.4亿m3,占总用水量的57.5%,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99.0亿m3;第二产业用水157.3亿m3,占总用水量的40.9%,其中工业用水155.8亿m3;第三产业用水6.0亿m3,占总用水量的1.6%。

生活用水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17.0亿m3,占生活用水的58.0%。

(三)用水消耗量2003年全省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

生态环境耗水量较小,仅为2.6亿m3,耗水率最高为100%;生产用水耗水量最大,为190.4亿m3,耗水率为49%;生活用水耗水量为14.4亿m3,耗水率最小,为47%。

生产耗水量中,农田灌溉耗水量较大,占总耗水量的70%,主要消耗于渠系损失、农田蒸发、渗漏以及深层入渗等;工业所消耗的水量较少,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水份消耗和各个生产环节的水分损失等,约占总耗水量的8%。

五、用水指标及趋势2003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本地径流499.8亿m3;入省水量1110.9亿m3,地下水开采量10.9亿m3;支出项为出省水量(包括入海水量)1458.6亿m3,用水消耗量207.4亿m3;调蓄项为河湖库蓄变量-2.4亿m3。

平衡差为-42.1亿m3,相对误差-1.7%。

2003年全省平均用水指标如下:人均用水量为588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 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57m3,水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27 m3;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94 m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35升,农村为每人每日86升。

人均耗水量为208 m3;农田灌溉亩均耗水量为262m3,水田灌溉亩均耗水量为330 m3;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量为19 m3。

六、水环境概况(一)污废水排放据环保部门统计,2003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2.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9%;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1%。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6.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28.1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7%;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6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63%。

氨氮排放总量为7.0万吨,石油类排放总量为1609.4吨,挥发酚排放总量为61.8吨。

2003年,我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7%,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二)河湖水质通过对全省230余条河流,440个地表水河流水质断面,共5233km控制河长进行监测。

全年均值评价表明,440个河流水质断面中,超标断面(劣于ⅲ类水)319个,占73%,超标河长为3552km,占68%。

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挥发酚。

枯水期监测断面数为436个,总控制河长为5197km。

其中超标断面有305个,占总监测断面的70%;超标河长为3365km,占总控制河长的65%。

丰水期监测断面数为436个,总控制河长为5159km。

其中超标断面有341个,占总监测断面的78%;超标河长3747km,占总控制河长的73%。

丰水期河流水质劣于枯水期。

七、水旱灾害2003年,淮河春汛、夏汛接秋汛,发生了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里下河地区发生了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雨涝。

年初淮北地区持续干旱。

汛期沂沭泗流域特别是南四湖地区降雨量明显偏多,部分控制站出现了1974年以来最高洪水位。

长江干流、太湖汛情平稳。

滁河发生大洪水,秦淮河发生较大洪水,部分地区出现内涝。

【旱情】2003年年初我省徐州市受上年大旱影响,湖库河几近干涸,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作物春灌,自3月份后陆续降雨缓解了旱情,全省未造成旱灾损失。

【汛情】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及主要行洪河湖周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内涝。

洪泽湖入湖洪水量、水位和三河闸泄洪流量均超过1991年。

因洪致涝,洪涝夹击。

入江水道的金湖、高邮湖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里下河地区、淮沭河以西、沂南地区、渠北地区以及洪泽湖、骆马湖、白马湖、宝应湖周边等低洼地区内涝严重。

【受灾损失】受洪涝灾害影响,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3643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2273万亩,绝收面积871万亩,受灾人口2086万人,紧急转移人口83.6万人,倒塌房屋16.2万间,损坏桥涵1.97万座、塘坝8410座,直接经济损失约234亿元。

其中淮河流域受灾农作物面积2909万亩,成灾农作物面积1966万亩,绝收面积794万亩,受灾人口1798万人,紧急转移人口78.6万人,倒塌房屋14.2万间,损坏桥涵1.4万座,直接经济损失199.7亿元。

长江流域受灾农作物面积734万亩,成灾农作物面积307万亩,绝收面积77.5万亩,受灾人口288万人,紧急转移人口5.04万人,倒塌房屋1.99万间,损坏桥涵5269座,毁坏塘坝7838座。

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

八、水资源管理(一)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至2003年年底,我省已有苏州、宿迁、淮安3个地级市,金湖、仪征、高邮等32个县(市、区)经政府批准成立水务局,约占全省市县总数的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