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码头文化汇总
武汉最有名的“打码头”,就在这里

武汉最有名的“打码头”,就在这里日本老明信片中的汉口码头区昨天,我们在《新安书院,徽商在汉口的宏伟地标》里提到了武汉文史专家王光老师发掘新安书院文物的事迹。
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就是发掘“宝庆成昌安记墙界碑”,为历史上“宝庆码头”找到了一件文物实证。
说到宝庆码头,在武汉本土文史领域算是赫赫有名。
这个码头紧邻汉正街,地段优越,曾发生过数次震惊三镇的“打码头”事件,至今流传。
同时,由于宝庆码头的形成源流比较单一,作为码头的时间也够长,这里也经常被武汉码头文化的研究者作为典型样本加以分析。
前人之述备矣,本文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毛板船带起宝庆码头历史上的宝庆码头区域,大体在当代汉正街板厂、宝庆、永宁三个社区,距离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龙王庙、集家嘴只一箭之隔。
“宝庆”源自地名,即今日湖南邵阳地区。
明清之际,此地设“宝庆府”,辖新宁、新化、邵阳、武冈等地。
目前居住在宝庆码头的多是湖南宝庆移民的后代,宝庆码头由此而得名。
之前,我们曾在介绍白沙洲的稿件中提到过湖南的“放排”。
宝庆码头和白沙洲一样,都是湖南人移居汉口的重要地点,二者人口来源略有不同。
约从18世纪晚期开始,以邵阳商帮为代表的宝庆人开始往汉口发展业务。
宝庆位于湘西,通过湘黔古道连通大西南,通过资江连通汉口,自古以来就是商贾重地,商品经济较活跃。
邵阳商帮驾着“毛板船”顺流一路北上来到汉口集家嘴上岸,带来了竹木、煤炭、土纸、茶叶、桐油、生漆、生铁和锑矿等当地特产就地变卖,有不愿回去的船工,则在汉口做起了码头挑夫。
久而久之,聚集此地附近的宝庆人越来越多,他们就近或盖房或搭棚子居住,还修建了五层楼的同乡会馆,并于1796年兴建了专用码头“宝庆码头”(宝庆码头兴建者仍有争议,姑且听之),形成了以宝庆人为主的聚居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板船”。
这种船木料粗大、马钉固定、船体毛糙、不上桐油,结构非常脆弱,一旦触礁大概率解体;而且吃水深,必须等到资江发大水时才能出航。
从码头文化感悟武汉人的乐天精神

从码头文化感悟武汉人的乐天精神武汉的码头分为“本土码头”和“洋码头”本土码头主要分布在汉水沿岸(汉正街因此诞生),以小船停靠为主,沟通江汉平原、荆沙各地,以农副产品为主,比如菜码头、蛋码头、肉码头、布码头、粪码头(将城市的废弃物输出)以及杂货码头。
货物源头主要来自荆沙、襄樊一带。
码头工人其实就是船夫农民和搬运工。
真正变化比较大的长江码头,这时的码头开始固定。
1865年到1910年(45年间),汉口开埠后,外国商人陆续在汉开设工厂,开办洋行,从事贸易。
这些商人注意到汉口的地理位置特点(当时外国人在中国长江沿岸开埠的城市:上游重庆,下游上海,中游便是汉口),迅速把汉口作为长江中游的一个航运枢纽。
这期间外国在租界开设的洋行和轮船公司多达113家。
这时的码头成为汉口的重要贸易场所,可直通海上。
于是洋码头附近多了货栈、仓库、银行。
当时汉口的洋码头多达74个:有俄国的“顺丰砖茶码头”、英国的“怡和洋行码头”(现在武汉港19码头)、日本的“日清码头”、还有德法等国的码头。
码头文化四原素:动、爽、利、俚无论是本土码头还是洋码头,无一例外地将武汉文化赋予了“码头”的原素:一是“动”的原素。
码头汇四江,码头文化“动”的原素极多。
尤其是在汉口,东南西北的文化文艺形式并存。
就拿戏曲来讲,京、汉、楚、越、评剧等都有专业剧团,都有自己固定的观众和爱好者;比如武汉的小吃:北方的酱肉大包,广东的叉烧包、本土的小笼灌汤包,江浙的苏式菜包……各有各的市场;再拿语言来讲,南腔北调在这里不是稀罕事,一个小区里,广东话、浙江话、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都可以沟通。
由此“动”的原素就奠定了码头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也是优势。
二是“爽”的原素。
包容是通过豪爽体现的。
这里的人性格爽朗,既有北方人的豪气,又有南方人的精灵;既有四川人的放松,又有上海人的“精明”,但仍是“爽”的成分居多。
市作协主席池莉笔下的武汉人和武汉文化多体现了这一特色。
这一原素表现为武汉人“乐于助人”的风尚。
武汉码头文化分析

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 后,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 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 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 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 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 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 (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 头(水运、铁路、公路、航 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 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 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 镇的武汉展开。
码头文化的人文优势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 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 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 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 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得中独厚。完 整的拥抱了整个长江、汉江。
内河经济时代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 武汉码头文化 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 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 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 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 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 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 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 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 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 喻为“不夜港”。
传统码头文化面临现代转型
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来看,武汉码头文化经历了长期的 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 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 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 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浅析武汉码头号子的社会价值

劳动 人 民 自己的娱乐方式 ——码头 号子。码头 号子 ,可谓是 武汉码 线城市深远 ,却是 亲民的。武汉码头号子虽不如京剧那样令人 回味 ,
头文化 的一种 活的见证 。
却有着 自己独特的魅力 ,简单而粗犷 ,深深根植于劳动人民的心 中。
二 、武汉码头号子的演变历程
武汉码头 号子 以简单 明了 的形式 记载 了千 百年来在码 头上工作
成 为 了武汉 码头上 的主要劳动 力 。当商船 停靠码头后 ,就 由码 头工
武 汉码 头号 子 ,简 单 ,铿锵 有 力 ,却是 地位 低 下 的劳 动人 民
人将货 物由商船上搬运至货栈 中堆放 。
所演 唱的歌曲 ,不是 上层人士所欣 赏 的艺术 ,它只 能在 中低层次 的
贸易 的繁盛必定会 吸引全 国各 地甚至是外 国的商人来 投资 、建 劳动人 民中发展 ,无 法立足整个社 会甚至 于无法立 足于武汉 。码 头
为 了全 国经济 贸易 的重要 集散地 。据 乾隆 《汉 阳府志 》卷十二 中记 简单 的无实 际意义 的拟声 词 ,更 多地加入 了有 实际意义 的词句 ,描
载 : “汉 口一镇 耳 ,而九州岛之货备 至焉 ,其 何故哉 ?盖以其所处 写 了当前码 头 工人 们 的幸福 生 活及 工作 时 的场景 ,曲调也 变得 轻
武汉码头号子 这一武汉码 头文化影 响 了一代又 一代 的武汉 人 。
绝 对优势 ,造就 了武汉 的繁 盛 ,归根结底 ,就是武 汉的河流 、码头 就说这武 汉码头号子 中表现 出的江湖 习气 ,在今天 的武汉人 身上都
及其 周边 的货栈 、堆 栈造就 了这一切 。受 到条件 的制约 ,码 头工人 多多少少能显现出来 。
人 在长 期的繁重 的劳动实践 中,创造 出来 的具 有鲜明地方 特色 、富 能将这 些不满化 作号子喊 出来 。这时 的码头号子 大都旋律沉 重 、平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
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
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
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长江(一)汉水改道与汉口镇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
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
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
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
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
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
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
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
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
武汉新港由哪四个

武汉新港由哪四个港口组成?武汉新港是中国内陆城市武汉的一个重要港口,由哪四个港口组成?本文将详细介绍武汉新港由哪四个港口组成,并探讨其在武汉及整个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性。
首先,武汉新港由武汉港务集团管理,该集团下属的四个港口分别是汉口港、九峰港、黄鹤港和新港港。
这四个港口位于武汉市中心和周边地区,占据着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位置。
汉口港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口,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之一。
它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也是中国内河航运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
汉口港拥有现代化的码头设施和先进的港口运营管理体系,可以同时处理多条船只的货物装卸业务。
这使得汉口港成为了武汉及周边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枢纽,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九峰港是武汉新港的第二大港口,位于长江北岸的东西湖区域。
它是武汉市的天然深水港口,拥有大型散货码头和汽车码头等设施。
九峰港主要用于处理散货和大宗物资的装卸业务,同时也承担着部分水运客运业务。
作为一个多功能港口,九峰港的发展对于武汉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黄鹤港位于长江北岸的黄鹤楼附近,是武汉新港的第三大港口。
它主要用于处理沿江客运和观光业务,是武汉市的重要旅游交通节点。
黄鹤港的航线连接了湖北省的多个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光客。
凭借便捷的交通和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黄鹤港成为了武汉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最后一个组成武汉新港的港口是新港港,它位于长江南岸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新港港是一个多功能港口,主要用于处理集装箱的装卸和货物集散业务。
它拥有先进的装卸设备和高效的港口运营系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集装箱物流服务。
新港港通过长江与全国各地的港口相连,成为了武汉地区物流产业的重要节点。
总之,武汉新港由汉口港、九峰港、黄鹤港和新港港四个港口组成。
这些港口在武汉及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了货物流通、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内陆城市的快速发展,武汉新港将继续发挥其在内河航运网络中的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宝庆码头

清朝嘉庆年间,湖南宝庆府下辖新化、邵阳和武冈三县,当地盛产杉木、煤炭、土纸和笋子。
汉口九省通衢,水陆交通发达,是理想的商品流通的大市场,于是一些宝庆人以杉木造船,然后载上一船煤炭、竹子、纸张、茶叶之类土特产顺水来到武汉,在汉江边找到了一个避风港。
考虑到从汉口返回宝庆乃逆水,行舟实在吃力,这些来汉口的运输船,就设计只用一次,不择木料,用当地松木板,船面粗糙,只刮灰不上油,到了汉口,连货带船一起卖。
由毛板船承载的水路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打出来的百年码头由于回程乃逆水行舟,因而跑汉口的船就设计只用一次,连货带船一起卖。
船上的水手,大多留在汉口做了码头挑夫。
久而久之,赚了钱的或出苦力的就在集家咀附近或盖房或搭棚子居住,还修建了五层楼的同乡会馆,并在附近建了专用码头——宝庆码头。
据史载,宝庆码头是湖南宝庆人在清嘉庆初年从本地人手里打下来的,至武汉解放前的140多年间,宝庆人凭借武力不惜手段交通官府,维护其利益,还建立宝庆会馆,甚至把汉阳鹦鹉洲和武昌白沙洲等地的宝庆人居住区也划入码头范围。
到1937年,各县经宝庆码头运到汉口销售的大宗物资,成交金额分别达到:煤炭一百二十万银元、木材八十万银元、纸张六十万银元、茶叶二十五万银元。
时有歌谣称颂宝庆人:头顶太阳,眼眸邵阳,脚踏益阳,身落汉阳,尾摆长江掀巨浪,手摇桨桩游四方。
汉正街的板厂、宝庆、永宁三个社区,在解放前有个大名叫宝庆码头。
很少有人知道,直到如今,这里的常住人口中,大部分都是祖籍湖南,其中以宝庆人居多,而且这个码头还真是他们的祖辈打出来的。
他们在此靠岸就地卖煤,船板则拆下来用作盖房,或者贩卖木板,成绩好的还开起了板厂行。
来淘金的宝庆人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宝庆帮。
他们团结对外,和地头蛇斗,和外地的帮派斗,硬是把这个码头给抢了过来,叫响了宝庆码头的名号。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宝庆码头大多是木板房,人口非常密集,巷道纵横交错,外人走进来,就像进了&八卦阵,不经意间就会迷路。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

1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说码头,必然要说水;说码头文化,自然就离不开因码头而产生的生活习俗与个性特征;说武汉码头,当然也就得说汉水、长江了。
汉水曾经被汉口人称“小河”,可就是这条小河,造就了一个四大商业名镇,就是这条小河诞生的商业文化与物质文明,让西方国家也垂涎三尺,他们在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汉口作为了通商口岸的目标之一,由是,汉口有了租借。
武汉码头文化由此有了更多的内容。
漕运与淮盐看标题,可能有人会问,码头文化怎么和漕运与淮盐联系起来了?是的,武汉的码头文化兴盛就是从漕运与淮盐开始的。
什么是漕运?现代人也许不太懂。
漕运是和漕粮联系在一起的。
漕粮,简而言之,就是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食用的粮食;漕运,自然就是运输漕粮的水路了。
长江中游的城陵矶本来是漕粮的转运地,可自汉口形成后,便开始显示自己的非同凡响,取代了城陵矶成为长江中游唯一的漕粮转运地。
虽然汉口形成的时间相比于武昌和汉阳晚了一千多年,但汉水的改道以及汉水唯一的入江口定格在了今天的两江相会处之后,武汉的格局不再是双城相对,而是呈三足鼎立之势了。
由地理形势的变化,转而进行了其他层面上的变化,最后导致汉口成为了漕粮转运之地。
2漕粮运输与交税本身不是商贸活动,但是大规模的漕粮运输却给了汉口水上运输业很大的刺激。
可以想见,自从汉口成为漕粮转运地之后,汉口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又有多少人会在关注的目光中踏上这块新生的土地?汉口又会借漕粮转运之机给自己带来多少发展的良机?所以,清代客居汉口多年的范锴对汉口历史颇有兴趣,他是这样给汉口商业发达的原因下的结论:“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
”所以,说码头文化,如果离开了这条小河,就找不到其源头了。
依靠九省通衢的优越的地理位臵,在继漕运归入汉口之后,汉口又成为了淮盐的集散地。
淮盐就是江淮地区生产的食用盐。
湖光地区广大的居民日常生活都可能缺少的盐,虽然价钱低,但数量大,集中起来却也是不可小视的。
时隔500多年后,回头看,这次的汉水改道对于武汉来说,简直就是上天对武汉的垂爱,武汉由此产生的变化是那么的使人意想不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码头文化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 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 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武汉码 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内河经济时代
2大江经济时代
3海洋经济时代
武汉的码头
武汉港务集团有6大港区:沌口港区(以汽车滚 装为主)、左岭港区(以化工、危险品装卸为主)、 杨泗港区(以集装箱、散货装卸中转为主)、汉口 港区(以旅游客运休闲为主)、青山港区(以钢铁、 矿石为主)、阳逻港区(以集装箱、综合物流为主)。
武汉的码头正迈入第三大发展阶段——“海洋经 济时代”。
海洋经济时代
武汉大码头联通世界。
武汉码头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地理及其辐
射范围的变迁和扩展,也是武汉逐步由内陆向海洋、
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发展轨迹。而相应
而生的码头文化也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每次转型
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秦尊文分析说,处于“内河经济时代”的武汉 码头文化构建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随着人口和经 济的积聚,武汉成为名闻天下的商贸重镇;进入 “大江经济时代”,武汉的码头文化转型为具有近 代工业文明特质的城武汉
市文化形态,武汉不仅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 的发祥地,也成为现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 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 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 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 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 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 (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 头(水运、铁路、公路、航 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 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 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 镇的武汉展开。
武汉商人自强自立,创造了一些家喻户晓的 老字号,文明与海内外,曾经成功打入东南亚市 场。武汉在中国的历史上饰演着重要角色,楚文 化所在地、湖光总督府、首义之区、武汉保卫战 等,都说明武汉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直至 新中国成立,国家也在设立了大量的重工业项目, 其工业基础雄厚。另外,武汉又是全国公认的三 大科教中心之一,市内名校云集,科教实力领跑 全国。武汉的这一切自然禀赋是得天独厚的,是 令中国许多城市羡慕不已的
内河经济时代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
武汉码头文化
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 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 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 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 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 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 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 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 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 喻为“不夜港”。
随着水上航运规模的扩大,汉水两岸港区已 不能满足需要,码头始向武昌江岸发展,人们在 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塘角(今武昌三层楼附近), 开凿了一条人工小河,名下新河,用以专泊来自 下江的盐船,“河中所泊盐船常绵延十余里”, 场景十分壮观。
这是武汉码头发展的第一个大的阶段,被定 义为“内河经济时代”。
码头文化的人文优势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 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 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 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
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得中独厚。完 整的拥抱了整个长江、汉江。
传统武汉码头文 化建立于农耕文明基 础之上,与几千年的 自然经济、小商品经 济和几十年的计划经 济相表里,产生了文 化劣根性,如封闭单 向的思维方式、争功 近利的价值观、打码 头的江湖习气等。
武汉码头文化的现代 转型应以“反思与重 构”为关键词,继承 和弘扬武汉码头文化 的优良品质与传统, 剔除其劣根性,重构 适应以专业化分工、 产群化发展、集约化 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现 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武 汉大码头文化。
大江经济时代
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 哥”。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 后,武汉码头的发展进入 “大江经济时代”。随着 租界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船 运输的日益发展,临长江 沿岸开始相继拓建一批近 代轮运码头。1863年,英 国宝顺洋行在今天津路建 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 首座轮船码头。兴旺发达 的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 易口岸之一,
武汉境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线密集,交 通发达便利。在中国城市中其交通优势几乎无人 可比,素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昌”的说 法。足显其区位优势。武汉腹地广阔,居中以制。 通过武汉,就可以控制整个华中市场。而且,武 汉是生长在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江汉平原 之上的,农业基础好,农业、矿业资源丰富。历 史上,汉口就是有名的大都会。中国的各大商号、 世界的各大银行都在武汉设有分店。
传统码头文化面临现代转型
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来看,武汉码头文化经历了长期的
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
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
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
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 线可达海外诸国。武汉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 哥”。至解放前夕,武汉共有水码头243个,码头 工人5万多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的航运 依然繁盛。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 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经历了二十年 的整体萧条后,武汉码头如今显现出“复苏”的势 头。2004年,长江中上游首家内地与港合资的武汉 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在距汉口约三十公里的 阳逻古镇武矶山建成投产。作为一座丰水期可通行 万吨级巨轮的现代深水码头,其货物可在“48小时” 通江达海。正在“大手笔”打造和建设的武汉新港, 更是打破了行政区划。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中国中 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