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文化
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湖北武汉

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湖北武汉湖北武汉,这座镶嵌在中国版图中心的城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与现代的光辉。
作为中国内陆的交通枢纽,武汉不仅是长江与汉水的交汇之地,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
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你会感受到它悠久的历史积淀与蓬勃的现代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城市画卷。
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从古代的楚文化中心到近代的革命策源地,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便在武昌打响,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也拉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序幕。
今天的武昌起义纪念馆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历史风貌,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在武汉的三镇中,汉口曾是中国近代的商业中心,繁华的街市和林立的洋行使得这里成为了中外商人汇聚之地。
漫步在汉口的老街区,你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商贾云集的年代。
与此同时,汉阳以其悠久的冶铁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著称,古老的汉阳铁厂见证了中国工业的萌芽与崛起,而气势恢宏的龟山电视塔,则是现代武汉的标志之一。
武汉不仅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还是一座充满自然美景的城市。
黄鹤楼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屹立在长江之畔,这座古老的名楼以其壮丽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驻足与赞叹。
站在黄鹤楼上,俯瞰滚滚长江与繁华都市,仿佛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感受到古今交替的壮丽景象。
东湖风景区则是武汉的“城市绿肺”,这里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无论是划船泛舟,还是漫步在环湖的步道上,都能让你暂时远离都市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谈到武汉,不能不提这里的美食。
武汉的热干面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每当清晨,街头巷尾飘散出的那股麻酱香味,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
将热腾腾的面条拌上浓郁的芝麻酱,配以葱花、萝卜丁,再来一碗豆浆,简单却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豆皮、糊汤粉、面窝等地方小吃,也同样让人垂涎三尺。
城市文化篇之武汉2PPT课件

经济结构转型:由面向内陆的“船码头”向通江达海的 国际贸易大港转变。
每年进出汉口港的货轮总吨位达500万吨,货船年均
5000艘左右。在当时许多外国观察家眼里,武汉不仅是清
“帝国极为重要的商业都会”,并且被誉为“东方芝加
.
32
哥”。
英商和记蛋厂
西门子洋行
.
33
德国美最时洋行
鼎盛时期,年贸易额
高达800万两。
江湖我为大
南 京 玄 武 湖
北
湖
京 莲
花
.
46
湖光波影
烟雨东湖
.
47
高山流水
知
汉音
.
武
48
江河毓秀
.
49
(二)中西合璧的都市景观
风
街
雨 汉
正
.
50
中山大道
.
51
武昌老城
.
52
.
53
租界洋房
.
54
百年江汉路
.
55
码
头
化武
文
消昌
化
解、 了汉
的
阳
张
的 风
力
雅
是
被
如
汉 口
此
的
强
商
业
劲
文
.
武 汉 小 吃 米 当 家
.
60
武汉做鱼的花样也很多,清蒸、红烧、干煸、油炸。
“武昌鱼”早已名声在外,宋代范成大过鄂州,作“谁
花
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却笑鲈乡垂钓叟, 武昌鱼好便淹留。”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
.
武
汉
中
地 位 确 立
武汉市大城市文化名片

武汉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2013年12月20日,“大美武汉——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名单公布,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红楼、东湖、琴台、汉阳造、武汉大学、汉口江滩、汉剧、盘龙城遗址入选。
“大美武汉——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历经征集提名、组织评选和综合评定等环节。
评选阶段共收到各类投票23万份,长江网点击量超过230万人次。
1.黄鹤楼在中国近2000年历史中,没有哪座楼阁像黄鹤楼这样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绵延不绝。
白云千载,鹤影幢幢,公元223年那位普普通通的辛氏女子在此初开酒肆,三国名将孙权改为军事要塞,还有那位乘鹤归醉的仙界道士,都没想到,这将是一座比岁月坚固、与日月共存的千古名楼。
江城梅花落,楼中玉笛吹,能够同时留得崔颢、李白传世绝唱的黄鹤楼,堪称天下江山最有诗意的历史建筑。
2.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大桥兴建的那几年,武汉三镇的多数人家都将新生婴儿指桥为名。
毛泽东先生当年激情拍岸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不是一位诗人的情怀,而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倚天大梦。
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到民国大总统孙中山,百年呼唤,这座大桥终于在1957年10月建成通车,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推进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征程。
3.红楼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共和之声赢得全国响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
红墙红瓦铸就历史里程碑,金戈铁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成为武汉城市精神内涵。
4.东湖东湖因位于武昌古城之东而得名,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
湖以山曲,城以湖幽。
12个大小湖泊衣带相隔,12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112公里湖岸线九曲回肠,34座山峰古雅奇巧。
湖畔四周有梅花、樱花、牡丹、荷花四园领衔全国。
而屈原泽畔行吟、李白吟诗放鹰等史记,让东湖承载许多中国记忆,现代浪漫与古典神韵交融,尽显大美武汉气韵。
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

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
武汉这座城市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
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武汉的城市特色: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武汉的传统文化习俗礼仪知识

武汉的传统文化习俗礼仪知识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
武汉文化蕴含着盘龙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优秀文化。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艺术文化音乐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发源地。
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艺术教育学堂、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因此武汉也成了中国近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武汉主要艺术表演场馆有琴台大剧院、武汉琴台音乐厅、湖北剧院、武汉剧院、洪山礼堂等。
工艺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
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此外,武汉还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
戏剧汉剧旧名楚调、汉调,约有300多年历史,有“京剧之母”的美誉。
武汉地区其他剧种还有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
另外,武汉还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的故乡。
饮食文化武汉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镇,兼具南北风格。
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又把吃早饭叫“过早”。
过早食品有热干面、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等。
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食神”蔡澜在微博上如此写道。
第一次在武汉街头“过早”,蔡澜“贪心”地吃了不少东西。
热干面、蛋酒、糊米酒、生煎包、豆皮、鸡冠饺、蒸饺、面窝、重油烧麦。
早饭对于武汉人来说一向都很重要,所以过早一向都是内容丰富,品种繁多。
热干面也是武汉一大特色。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即吃早餐)小吃。
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湖北江河湖泊众多,水产极为丰富,所以武汉餐桌上河鲜是必不可少的。
武昌鱼便是因为一九五八年毛主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佳句而名扬五洲。
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化遗产是武汉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本文旨在探讨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通过了解武汉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座美丽的城市。
一、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武汉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6000多年文明史的化身。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武汉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汉朝时期,武汉地区成为了著名的商贸城市,这里的商人走向世界,将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带到了世界各地。
唐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军事重镇,作为“江陵戍卫州”,守卫长江,成为唐军南下的起点。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商业和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这段时间里,武汉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都出现了重要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武汉文化。
例如,武汉名楼古刹云峰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代表之一,至今依旧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近代以来,武汉的历史一直承受着大环境中的变化和动荡,尤其是1980年代末以来,武汉经历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到了21世纪,人们重视起了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目前,武汉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状况比较良好,在出发点上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如今,武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向全球范围内散发着它的光辉。
二、武汉历史文化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武汉历史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武汉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城市建设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汉阳造”工艺文化。
武汉市中区汉口常青花园就是汉阳造客家风情园,采用传统的工艺,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民智慧的精髓,令人为之叹服。
此外,武汉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短短几年,武汉就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文化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文化、艺术、历史等多领域的国际交流。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是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6大中心城市之一。
武汉也称为“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从此“江城”成为武汉的代称。
“大江大河大武汉”、“中部交通枢纽,九省通衢”…这些都是不少人对武汉最为直接的认识,然而,武汉除了面积辽阔,交通发达外,它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的城市,一文化起来不虚全国任何一个准一线城市!1、水文化世界之大,无非城市,城市之名,莫过于象征。
无论哪个城市,它都有自己的象征:巴黎的时装,维也纳的音乐,洛杉矶的好莱坞……而武汉的象征,便是水。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抛去长江汉江不谈,光城市里的湖泊数量就能让有些城市羡慕不已,如果要给武汉制作一张城市名片,阿编觉得必须要写上这些数字:境内河流165条,湖泊166个,水库272个,水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湖泊面积77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湖泊40个,水域面积约170平方公里!而拥有如此多湖泊的城市,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钢文化提起武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想起武钢因为在早些时候,“钢”就是武汉人心中最值得骄傲的东西!作为新中国诞生后成立的首家钢铁企业,武钢一直都在武汉这块土壤上蓬勃发展,在去年它更是用57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年产3亿吨,位居世界前十的答卷。
如果说水代表着武汉人的柔性,那么钢,则赋予了武汉人坚韧不屈的硬脾气。
红色文化如果用一种颜色来代表一个城市,那么北京就是黄色,上海是蓝色,而武汉便是红色。
武汉是革命的起源地。
辛亥革命在武汉打响了第一枪,新民主主义精神也从这里开始传播。
这里有民主、拼搏和创新的精神,这里有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这里更有武汉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品格。
小龙虾文化有武汉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小龙虾,而武汉人到底有多爱吃虾呢?据统计武汉人一年要吃掉1500吨小龙虾,如果按照158元每锅(2.5斤)计算,武汉人一年要花1.89亿元吃虾子,这么多钱可以买到:把武汉人一年吃过的虾子一锅一锅连起来,可以围着二环线摆6圈!桥文化武汉除了是一座江城还是一座“桥城”光跨越长江、汉江的大桥就高达21座!武汉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黄家湖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
武汉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

武汉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武汉,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孕育出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武汉的城市画卷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过早文化是武汉民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每天清晨,街头巷尾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
热干面,当属过早的首选。
筋道的面条,淋上香浓的芝麻酱,再佐以葱花、萝卜丁等调料,搅拌均匀后,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芝麻香。
还有三鲜豆皮,糯米被油煎得金黄酥脆的豆皮包裹着,里面有香软的糯米、鲜美的肉丁、香菇丁和笋丁,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这些,糊汤粉、面窝、烧麦等也是武汉人过早餐桌上的常客。
人们在街头的小吃摊前,或站着、或坐着,匆匆吃完这美味的一餐,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过早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成为了武汉人一天生活的开场白。
武汉的方言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
武汉话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节奏,语调上扬,语速较快,听起来热情豪爽。
比如“么斯”(什么)、“克哪里”(去哪里)、“冇得”(没有)等词汇,生动形象地表达着武汉人的情感和想法。
武汉方言中的俗语和歇后语更是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幽默,“腰里别个死老鼠——冒充打猎的”,形象地讽刺了那些喜欢装模作样的人。
这些方言词汇和俗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武汉人性格和文化的一种体现。
武汉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其中汉绣尤为引人注目。
汉绣以其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针法独特而闻名。
它常常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展现出浓郁的荆楚风格。
汉绣的题材广泛,既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也有吉祥图案,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武汉的木雕船模也是一绝。
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将一块块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船模,船身的纹理、船舱的布局,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真的船只缩小了一般。
在武汉的民俗中,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别具一格。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是常见的表演。
龙和狮在人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翻腾跳跃,寓意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元宵节时,人们除了赏花灯,还会吃汤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全球性的“城市时代”,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的共同选择。
在不久前举办的武汉发展战略规划论坛上,武汉市长阮成发一口气列举了10余个国外城市的特色文化:“巴黎有时装,威尼斯有水,维也纳有音乐,罗马有建筑,洛杉矶有电影,里约热内卢有狂欢节,日内瓦有会议,达沃斯有论坛,汉诺威有会展,海德堡有大学城,硅谷有创意……”继而,向与会者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拥有着丰富历史资源和人文积淀的武汉,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到底是什么?以什么为载体向世人展现武汉独特的城市魅力?应当怎样塑造武汉的主题城市文化,使我市能够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和生命力?在城市竞争已从经济领域上升到文化领域的当下,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标志,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因此,阮市长提出的关于城市文化的疑问,确然是武汉在“崛起”时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回答的重大命题。
如果说,政府作为城市规划者的使命是探索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维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彰显武汉独特文化魅力的建设途径和模式,那么开发商作为土地建设者的责任则在于,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和“开发性的破坏”,把握城市的文化脉搏,让城市的居民找到最本质的文化归属。
永恒的母题:水文化武汉地处中部腹地,接南转北,承东启西,历来在城市文化上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伴随着近千年商品、人口、信息的流动,武汉几乎将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江右文化及齐鲁文化等共冶于一炉。
而近代汉口开埠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教会的到来、外国租界的开辟、现代工商业的兴办以及新式教育体系的创立,尤其是当代改革开放和境外资本的进入,使武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更凸现出武汉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品质。
武汉江汉交汇,百湖连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
作为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水对人类的影响不止在生产、生活和交通上,而且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水的流动性和容变性使得水文化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永恒的母题和多元文化的根基。
长河巨泽孕育了植根于“水”的“高山流水”知音文化、“江水蛇山”黄鹤文化、大禹文化、码头文化、桥文化乃至渡江文化、抗洪文化、江滩休闲文化等多元文化。
近年来,武汉致力于构筑现代化滨水的城市,以南岸嘴为中心,建设两江四岸城市中心景观带,集中展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龟蛇对峙、楼阁相望、长桥飞架、山水相映”的总体城市形象。
同时加强市区内湖泊公园建设,形成滨湖绿化特色和以湖泊为主体的城市“绿心”格局。
一批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在建设滨江滨湖地块时,也极为注重对水景观、水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传承。
如瑞安集团、世茂集团、盛唐集团、万科地产、金地地产、华润置业等。
世茂?锦绣长江定位于把鹦鹉洲打造成集亲水住宅、滨江旅游、滨江商业、大型公共服务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商业带。
而瑞安集团开发的武汉天地延续“上海新天地”的开发模式,保留区域内9栋历史建筑,配以不超过3层的砖砌筑低矮建筑,在美丽的江滩边营造出开阔、舒适的商业空间。
源于武昌的学院文化武汉三镇中,武昌是公认的政治文化中心。
秀美的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下,一缕书香氤氲着整个大武汉的人文气质。
武昌学院文化的历史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这也是武汉地区高等学校之始。
1902年,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武备学堂改为武高等学堂。
翌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
此后,高等学堂渐兴。
至宣统二年(1910年),武昌设有高等学堂11所,其中官立8所,私立3所。
另有教会举办的大学部2个。
不论是在张之洞的时代还是在建国之后,武汉的教育优势一直令其他城市艳羡不已。
武汉也一直努力发展教育产业,致力于将武汉打造成国内乃至世界上知名的教育之城、真正的文化之城,甚至于学府之都。
当前武汉市科技竞争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全国第三,拥有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大学52所,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76万人,居全国第一。
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105个,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共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两院院士49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
对于每3.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教育人口的武汉,学院文化已然烙印在城市文脉深处。
这不是具象的校园府第院落,而是抽象的精神脉络。
无论学院里走出的知识精英还是不曾进入学院的普通人,“红木楹梁琉璃屋顶”下面潜藏着的文化精神品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
谢冕先生在《永远的校园》中讲道:“这圣地绵延着不朽的火种。
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
它不是一种物质的繁衍,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空间如何重组,生活怎样更新,学院之于我们的记忆始终如一。
”华润置地·橡树湾正是从每个人的学院记忆和居住梦想中,发掘更多学院住宅应有的元素,将它们融入土地,以期成就中国学院住宅典范。
源于汉口的码头文化汉口地处华夏大地之中、两江交汇之口,自明代中期兴起时即为全国各地商贾和货物集散转运的重要中转站。
到清代康雍乾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汉口的商贸转运更加繁荣,不仅成了“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闹市,还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不夜之港。
武汉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武汉码头文化的精神与风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袁北星在其主持的《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课题中指出,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系。
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我们所说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与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既相承袭,又具全新理念。
”课题督办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赵凌云教授介绍,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建立在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规模小”,最大辐射范围仅为“九省通衢”;而现代大码头文化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让武汉成为一座具备现代大物流、大通关、大交通、大服务、大产业功能的现代国际“大码头”。
当前,以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第四代批发市场可谓是“货到汉口活”的码头文化现代版本。
作为新生代集群市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除具备批发、零售功能外,还拥有强大的交通物流网络、完备的电子交易平台、齐备的产品种类、健全的信用保障体系和便捷的生活配套等一系列配套附属功能,为现代化市场交易提供最佳途径。
源于汉阳的工业文化对于工业重镇武汉来说,工业文化是血液中无法磨灭的基因。
百余年前张之洞在龟山脚下斥巨资建立的湖北枪炮厂和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被视为中国工业文明发祥的标志。
“汉阳造”让汉阳迅速成长为中国最早的重工业要地。
汉阳铁厂作为湖北和武汉工业基地的主干,除汉阳兵工厂以外,还带动了武汉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湖北工业的基础。
汉冶萍公司和“汉阳造”迄今为止仍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遗产。
此外,张之洞还创办了一批与重工业相拱卫的种类繁多的中小型企业,除了白沙洲造纸厂、湖北造纸厂,在沿今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先后创办了汉阳针钉厂、汉阳火药厂、汉阳官砖厂等,蜿蜒十里,蔚为壮观,后人形象地称之为“武汉(汉阳)工业制造长廊”。
建国后,武汉把汉阳定位为工业城区,国棉一厂、汉钢等数百家大中型国字号企业相继落地。
汉阳再次延续了重工要镇的风光。
源于汉阳的工业文化使武汉成为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后来发展更成为工业重镇,拥有汉阳兵工厂、江岸机务段、武昌车辆厂以及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武字号企业。
省作家协会主席汪芳委员说:“这些工业基地见证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几代人的创业历程,弥足珍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工业项目逐步从市区搬迁至郊区,既改善了市区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房地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令武汉欣喜的是,得到这一契机的开发企业自觉地成为了工业文化的保护者和继承者。
烟囱、火车头、红砖墙……当武汉重型机床厂迁入距老厂区26公里的东湖开发区,复地?东湖国际将50年前的工业时代标志融入现代人居住宅中;水塔、防空洞、香樟林、水泥廊架……当517工厂逐渐淡出市区人民的视野中时,万科·茂园以创造性的重构,为这篇“由混凝土骨骼破题的篇章”提炼出新的意向。
工业消退,美学上升。
秉持对城市人文环境的“敬畏之心”,开发企业记忆工业历史、传播工业文化的努力,将使他们与城市文化共成长。
(张瑞茹)链接城市文化北京宣言2007年6月9日至11日,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市长、规划师、建筑师、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以及其他各界关注城市文化的人士,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邀请,相聚在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北京,讨论了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保护、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等议题。
与会代表认为,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始终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城市不仅是一定地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这一地域的文化中心。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雅典宪章(1933)》、《马丘比丘宪章(1977)》、《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2005)》等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
同时注意到,城市化、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改善的同时,也给当代人带来巨大的挑战。
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传统消失、面貌趋同、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等问题,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威胁依然存在,城市文化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
与会代表反思城市发展的历程,重新评价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并以北京宣言的形式公布于世。
《宣言》指出,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强化城市特色。
城市文化建设担当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重任。
城市文化建设要依托历史,坚守、继承和传播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减少商业化开发和不恰当利用对文化遗产和文化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成功的城市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城市。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升级转型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顺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外延,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
我们不仅需要商贸城市、工业城市,我们更需要文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