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后人评价王羲之

后人评价王羲之王羲之在我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对我国的字体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那么,人们怎样评价王羲之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王羲之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历史评价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1.字体设计精致细腻:王羲之的字体里表达出的细腻及蕴藉,在汉字书法中是很少有的,其笔势也优美圆润,探询深奥,表现出极强的变化,并能突出每个字体的形体美。
2.字体银河般灿烂:王羲之书法有着清新而独特的韵味,在他的字体当中能够完全感受到他对书法的热情,每个字体都闪耀着银河般的光芒,是最好的汉字字体的代表之作。
3.字体雅致大气:王羲之字体设计精细入微,其手函愈发雅致大气,字体很好的体现了自然,把自然融入了书写中,在书写中做到了表情舒展,而且字体字形厚重而有力。
4.字体有神韵:王羲之的字体则有一种神韵,他讲求笔势的真实感和情感,把每一个字都描绘成一幅画,让这些字体充满有灵气,充满着对生活的思量和呼吁,使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一缕神韵。
5.字体清雅磅礴:王羲之的字体提倡雄浑而清高,注重层次感,字之间的交叉衔接得当,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有极大的冲击力,大气磅礴。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
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评价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评价王羲之的字体特点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的书法界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受到后世人的临摹。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特征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
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
传摹传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尽一致, 而且有的书迹未必可靠。
比如他的正书,唐朝以来声名最著者是《乐毅论》、《黄庭经》和《东方朔画赞》。
其中《乐毅论》、《黄庭经》南朝梁时已被认为是“ 逸少有名之迹”。
后人对王羲之书法是如何评价的

后人对王羲之书法是如何评价的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非常的有特色,受到人们大量的喜爱与赞赏。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后人对他有较高的评价。
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书法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
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
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
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
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
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
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
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
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
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
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说泰山有什么特色,你说他太雄伟太高大,这就是他的特点——“大”,那也不能叫特色,他的特色是囊括了所有其他山的特点。
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人都只是学到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
而对于他,很难用什么风格特色去衡量他。
评价王羲之兰亭序

评价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以下从书法艺术、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评价。
一、书法艺术
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风格简洁、流畅、自然,造型线条婉转有致,寓意深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行书体写就,笔力雄健,构图合理,字体端庄秀美,气韵悠远。
整篇文章字字如画,一气呵成,极具艺术价值。
因此,《兰亭序》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文化内涵
《兰亭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文章。
文章在描绘兰亭的美景时,穿插了很多关于人生、情感和境界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文章中“得失荣辱,自可安危”、“有所作为,而后成就感”等句子,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让人深受启迪。
三、历史意义
《兰亭序》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的个性和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同时,《兰亭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因此,《兰亭序》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意义重大的文章。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鉴赏王羲之的书法

鉴赏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书法具有鲜明的
个性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广为人们所喜爱。
本文将分步骤介绍如何鉴
赏王羲之的书法。
第一步,了解王羲之的生平背景。
王羲之,字逸少,晋代著名书
法家、碑学家、文学家。
王羲之在书法、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使得他
被视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第二步,观察王羲之的笔画。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擅长运用青石石
的坚实感和牛毛毛的柔和感,并注重笔画之间的平衡和整体感。
身体、神和法的结合构成了王羲之的个性化书法风格。
第三步,了解王羲之所使用的笔墨。
王羲之使用的是毛笔和墨,
在书法作品中,他善于运用墨渍的墨色变化来表达出线条的加深、回旋、跌宕和转折等变化。
第四步,观察王羲之的布局方式。
王羲之的行、楷、草书都注重
空间的安排,使得书法作品有着整体统一的布局感。
他的书法作品都
有一个鲜明的布局,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非常有条理感。
第五步,了解王羲之不同类型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涵
盖了多种类型,如行书、楷书、草书、律书等。
行书和楷书是王羲之
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他在这两种书法上的成就是极高的。
总之,鉴赏王羲之的书法需要从多个方面去了解。
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王羲之行书赏析

王羲之行书赏析
摘要:
一、王羲之简介及地位
二、王羲之行书的特点
三、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品赏析
四、如何欣赏王羲之行书
正文: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行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行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流畅:王羲之行书的笔画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舒适愉悦的视觉体验。
2.结构优美:王羲之注重字形结构的平衡美,字型端庄优雅,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汉字的线条美。
3.墨色丰富:王羲之行书的墨色富有变化,浓淡相间,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性。
4.个性鲜明:王羲之行书在遵循传统书法规范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
其中,《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欣赏王羲之行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察整体布局:欣赏王羲之行书时,首先要关注整体布局,看作品是否呈现出和谐、平衡的美感。
2.分析笔画特点:仔细观察王羲之行书的笔画,领略其流畅、优美的线条之美。
3.研究字形结构:深入分析字形的结构,理解王羲之在遵循传统规范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个性特点。
4.体会墨色变化:关注墨色的丰富变化,感受王羲之行书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5.品读内涵:阅读王羲之行书的诗文内容,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
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
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
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
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第二,王羲之的书法功底。
历代的书法家已经把王羲之尊为“书圣”,因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也就没有缺点可寻。
因为定论认
为王羲之是完美的,王羲之是绝对的,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
历代的书法家,包括后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等等众多书法几乎都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与中庸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书法的正统,王羲之之法也被书法届尊为正统之法,任何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是被成为叛逆的。
但是违背王羲之的法则是不是都是坏的呢?有人说王羲之的法则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但是那些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已经不存在了。
想想看,这种一出来就被唾弃的法则能够流传下来吗?当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正统之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一批书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字体相当一段时间以欧体为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欧阳询,也间接发展了王羲之。
当欧阳询被尊为欧体的楷模,后来的欧体书法者也就以欧阳询为标准,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超越欧阳询。
而被欧阳询所临摹的王羲之,也就成为了更是高不可攀的巅峰。
王羲之的书法在书家看来是“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而且王羲之是“中庸之美”。
这种标准被看作是书法的终极状态,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限制。
当我们把王羲之等同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王羲之已经成为了一个儒家思想在书法界的孔子,是不可动摇的圣人。
而后的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书法家拿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当然也就无可比拟。
怀素、张旭、王铎比起王羲之过于豪放,欧阳询比起王羲之过于呆滞等等之类的评论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封建社
会,只要儒家思想不动摇,王羲之就基本不会动摇。
而当代则不同,儒家思想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
因此开始有众多书法家开始批评和反思王羲之。
是不是我们的书法必须中庸?必须不左不右?
如果说王羲之是一座不可攀越的高峰,那么随后的唐代书法不如晋代,宋朝不如唐朝,元朝不如宋朝,明朝不如元朝,清朝不如明朝,民国不如清朝,当代不如民国。
抛开王羲之的禁忌不讲,我们的书法家不应该反思吗?
拙见!以备书法水平提高之后再来审视自己的见解。
看看将来是否能够有新的见解。
历代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
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
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
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
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
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
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
“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说到王羲之,人们想到的第一印象自然就是他那“书圣”的身份。
王羲之出生在名门世家,而且家中
的长辈,像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虞、王敦都是精通书法的大家。
虽然父亲早逝,王羲之被寄养在王导家中,但是他还是拥有优越的生活以及优异的学习环境。
少时的王羲之师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又受到王虞的指导。
加之其后来游览名山大川研究前人书法家的作品,令其能够集众家之长开创出一种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