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文化研究
国家级节庆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十二五”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跟踪调研

国家级节庆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十二五”
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跟踪调研
李朝晖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17(0)4
【摘要】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始于1983年的洛阳牡丹花会,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节庆后,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文化节对洛阳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继往开来的城市公共空间、另辟蹊径的城市文化供给、俯拾
仰取的城市旅游经济、因势利导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相得益彰的城乡协调发展,为公
共服务和文化发展贡献较大.
【总页数】7页(P131-137)
【作者】李朝晖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相关文献】
1.基于客源地差异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影响力研究——以第33届洛阳牡丹文化
节为例2.基于亲疏景度的日韩客源市场旅游节庆品牌战略——以洛阳牡丹文化节
为例3.基于亲疏景度的日韩客源市场旅游节庆品牌战略——以洛阳牡丹文化节为
例4.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节庆活动传承发展问题研究5.基于亲疏景度的韩国客源市场旅游节庆品牌打造——以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阳牡丹记 洛阳牡丹心得体会(18篇)

最新洛阳牡丹记洛阳牡丹心得体会(优质18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受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妙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洛阳牡丹记篇一洛阳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世界闻名的四大名花之一,因其绚丽多彩、呈现出华丽绮丽的美丽形态而闻名于世。
洛阳牡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每年春天,众多游客会涌向这里,欣赏一场盛大的牡丹花会。
此次我也来到洛阳观赏这一漂亮盛景,获得了许多收获和心得体会。
一、牡丹的历史文化背景。
洛阳牡丹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之前,便有“洛水牡丹”之称。
唐代以后,牡丹渐渐成为皇室贵族爱赏的园林花卉,到了宋代达到了巅峰。
明代皇帝永乐年间,皇家御花园引进了牡丹,如日中天。
清代,牡丹被列为国画十二种花卉,在全中国颇出名气,其中洛阳牡丹更是国内闻名的名花之一。
洛阳的牡丹花会更是久负盛名,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二、牡丹最美的时刻。
洛阳的牡丹花开时间大约在四月底到五月初,正是春天花开的季节。
此时天气宜人、暖和潮湿,牡丹花盛开季节,斑斓绚烂。
当你踏进洛阳牡丹园内,你会发觉你所见的是一种奇异、绝美的自然景色。
牡丹花以其众多、丰满、精致的品种,令人赏心悦目,其多姿多彩的花朵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三、赏花的技巧。
在赏花的过程中,应当将每一朵花、每一个种类都充分观赏,这样即使回忆起来,也会觉得很有意义。
同时,在赏花的过程中,需要留意什么呢?留意脚下的绿地,不能把树枝等杂物随便乱扔,保持花园的干净,降低游客损害植物的风险。
同时,不能摘花,爱护花园内的花卉资源。
四、感知美妙、亲近自然。
在洛阳牡丹园,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俗的游客们拍摄花海、留下美妙回忆,大家可以在谈笑中游园、在美妙中走进心灵深处,并留下了自己这次旅行欢乐的瞬间。
同时,在赏花之余,可以去体验园内的文化活动,如诗歌、书画、文艺、摄影等活动,加深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基于唐宋诗词中牡丹意象的洛阳文创设计

研究展望
深入挖掘唐宋诗词中牡丹意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开发更多 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多 样化的需求。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创新文创产品的展示和传播方式,增强用户体验 和参与感。
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洛阳文创设计 走向世界舞台,提升国际影响力。
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一些优秀的创意和设计经 常被抄袭和模仿,影响了 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
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一些 企业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存在困难和挑战,难以满 足市场需求。
04
基于唐宋诗词中牡丹意象的洛阳文创设计 策略
深度挖掘唐宋诗词中牡丹意象的文化内涵
历史背景
深入了解唐宋时期的历史 背景,探索当时的文化氛 围和社会环境,为牡丹意 象的解读提供更多线索。
02
唐宋诗词中的牡丹意象研究
唐代牡丹诗词
描述牡丹的形态和特 征
以牡丹为主题的诗词 多用于表达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和向往
赞美牡丹的美丽和高 贵
宋代牡丹诗词
描述牡丹的品种和栽培技术 探讨牡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以牡丹为主题的诗词多用于表达对爱情和友情的思念和祝福
唐宋牡丹诗词中的意象与文化内涵
牡丹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被 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群的需求和喜好。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如虚 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将被广泛应用 于文创设计领域,为消费者带来更 加丰富的体验。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文 创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等。
洛阳文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洛阳牡丹红茶加工品质及其文化探究

洛 阳牡丹红茶加工品质及其文化探 究
江元 勋 金 心 怡 : 刘 素 惠 胡凤 仁 2
(. 1福建武 夷山正 山茶业有 限公 司,武夷 山3 4 0 ;2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研 究所 ,福州 3 0 0 ) 530 . 5 0 2 引言 据《 神农本草经 》 《 、 本草纲 目》 《 、 中国牡丹全书 》 记
种酶 、7 种常量元素 、5 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多种有 益于人体 的营养物质 ,具有防癌 、抗癌和降血脂的作用。
红茶 中所 含的化学成分达 5 0 0 多种 ,有茶多酚 、咖
正 山堂高端红茶工艺
与创 新技术 , 由师傅 全程精 心制作 , 将茶
叶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丹花瓣有机融
啡碱 、 白质 、 蛋 氨基酸 、 糖类 、 维生素 、 有机 酸等多种有 机物以及钾 、钠 、镁 、 等 2 种矿物质 ,各种成分之间 铜 8 的组合 比例十分协调 ,红茶不 仅具有 一般茶类的生津清 热、 利尿 、 抗菌 、 抗癌 、 降血压 、 降血脂 、 降血糖 、 益思 、 减肥 、 提神 消疲等保健效果 , 同时它属于全发酵茶 , 性味 甘温 , 温巾驱寒 ,能起 到化痰 、 擅 消食 、 胃的作用。茶 开
查得 出 ,常饮红茶可强健骨骼 。
香气清 幽带甜香;滋
味甘醇鲜爽 ,回味悠 长 ;叶底匀整软 亮 , 图 3 洛阳牡丹红茶叶底 花底显 现。
洛 阳牛 丹红茶兼顾牡丹花养生保健功能和红茶暖 胃 十
养颜效用 , 富含茶黄素 、 茶红素 、 多酚 、 茶 氨基酸 、 维生
素和黄酮类物质等成份 . 具有生津清热 、 调养气血 、 活血 2洛阳牡丹红茶工艺研究及其理化变化 化瘀 、 顺畅经络 、 胃润肠 、 健 延缓老化 、 养颜美 容 、 降血 21品质影响因素及研究技术路线 .
隋炀帝与牡丹的历史典故

隋炀帝与牡丹的历史典故隋炀帝与牡丹的历史典故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天辟西苑。
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
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
据唐人的<海山记>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
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
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可见隋炀帝对牡丹的爱好。
隋炀帝与洛阳牡丹隋炀帝给洛阳带来了两样东西:第一是牡丹,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
易州(今河北省易县)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矫等名贵品种。
”这是说隋炀帝为洛阳引进多个品种的牡丹,全部进入西苑。
第二是给伊阙起了个气派的名字——龙门。
伊河冲出伊川后,两岸远望如门阙,故称“伊阙”。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欲迁都洛阳以控东方,他从长安来洛阳考察地形,登邙山南望伊阙,喜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身旁大臣奉承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
”意思是说,不是不知道,是等您来建都呢!隋炀帝金口一开,“伊阙”从此更名为“龙门”。
隋炀帝名声不太好,但他赠给洛阳的这两样东西,如今都成了旅游资源。
隋炀帝不是粗人。
他一生作过许多诗,可圈可点的有46首,其中写南国风光的较多,说明他喜欢江南,所以要向扬州跑。
他把南方的奇石花草通过水路送到中原,置于西苑之内。
艺术气质潜具,暴戾脾气外露,这是他的双重性格;抢皇位以夺父命,贪女色几成乱伦,这是他的历史定位。
他爱江南秀丽,也爱北方壮美,是一位融合南北文风的诗人和作家;他既写过《春江花月夜》,也写过《饮马长城窟》——既然关注北方,他就有从河北引进牡丹的可能。
隋炀帝引牡丹入西苑,是牡丹进入洛阳园林的第一朵春蕾,是观赏牡丹在洛阳的发,从此以后洛阳才有大量牡丹种植。
西苑是皇家园林,百姓难以涉足。
论洛阳牡丹花会发展中牡丹文化的开发

天下奇。”每年清明前后,牡丹姹紫嫣红开遍洛阳城,城
内变成 “ 国色天香 ”的海洋 ,富贵的姚黄 、典雅 的魏 紫 、
J ne 0 6 u 2 0
论洛阳牡丹花会发展 中牡丹文化 的开发
王院成,马信强
(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系, 河南 洛阳4 12 ) 70 2
摘 要: 丹不仅具有 “ 色天香 ”之 姿态、 “ 牡 国 雍容华贵”之蕴 意,更是 “ 荣昌盛”的 象征 和 “ 贞 骨” 的 繁 坚 傲 化 身,唐 宋以来我 国形成 了 深厚的牡丹 习俗与文化.文化是旅游 业发展的灵魂 ,牡丹文化是洛 阳牡丹花会 的特 色
和魅力之所在。针对洛阳牡丹花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错位、牡丹文化氛围不足、高效之路困难重重、牡丹文化
研发滞后等 问题 ,提 出了充分挖掘 牡丹文化 .并将其 内 于洛阳牡丹花会之 中的对策和举措. 植
关键词: 洛阳牡丹花会;发展 :牡丹文化开发;对浆分析
中图分类号: 5 27 文献标识码: F9 . A 文章编号 : 088 1 (0 60 .0 50 10 .8 420 )205 -4 洛阳牡丹 花会作 为洛阳市 社会经 济与文化 活动 的重 要 组成部分 ,在 洛阳 市的各项社 会事 业发展 中扮演着越 来越 重要的角色 。洛阳牡丹 花会不 仅彰显 了洛 阳市 的魅 力与特 色 , 而 且成 了 洛 阳 市 虽 具 亲和 力和 感 召 力 的 “形 象 大
一
个重要课题。
1 洛阳牡丹文化略述
洛阳历史文化总结

洛阳历史文化总结
1、洛阳历史悠久。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2、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
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
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3、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园艺花较早用于观赏的花卉之一。
在牡丹栽培过程伊始就与洛阳结缘。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北宋时洛阳不仅成为中国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时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为牡丹研究推广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景佑元年间(1034年)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其后周师厚(1082年)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
元佑年间(1086一1093)张峋撰《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
这些专著对促进当时中国牡丹发展及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洛阳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唐宋开始出现的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已经绘画、刺绣等量大且内容丰富。
国花牡丹文化牡丹魅力

菏泽、洛阳、杭州、牡丹江、成都、杭州、陈州、吴县、江阴、南 京、灌阳、上海、嘉兴、宁国、临夏、兰州。 中国牡丹从野生引入观赏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历史。栽培品 种从单瓣花逐步演化成复瓣、重瓣乃至台阁型。促使牡丹品种向重瓣 化演进的主动力是良好的栽培条件。已知将品种的优良性壮和枝变, 通过嫁接固定下来,新品种大量涌现。 总之,从唐代起,就推崇帝国牡丹为“国色天香”,由于历代举 国一致地珍视和喜爱,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热潮。尽管朝代更迭,花 王帝国牡丹,统领群芳,国色天香的崇高骄傲的地位,从未动摇!
[2]
1
12 160.7241789150043
119
100
形态特征:根系肉质强大,少分枝和须根。株高1-3m,可达2m,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
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互生。花单生茎顶,花径10-30cm,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 复瓣、重瓣和台阁性花。花萼有5片。 牡丹的分辨方法很多,按株型可分为直立型、开展型和半开张型;按芽型可分为圆芽型、狭芽型、 鹰嘴型和露嘴型;按分枝习性可分为单枝型和丛枝型;按花色可分白、共、粉、红、紫、墨紫(黑)、 雪青(粉蓝)、绿和复色;按花期可分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和秋冬型(有些品种有二次开花的 习性,春天开花后,秋冬可再次自然开花,即称为秋冬型);按花型可分为系、类、组型四级。四个 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二个类即单花类和台阁花类;二个组即千层组和楼 子组;组以下根据花的形状分为若干型,如单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等。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 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 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 叶片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 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 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 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 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 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 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 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 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牡丹文化研究
姓名:***
班级:林业专硕15-2班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洛阳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国色天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寓意着吉祥富贵、
繁荣昌盛,一直是作为华夏民族兴旺发达、幸福美好的象征。洛阳牡丹不仅花朵硕大,而且
品种繁多,花色多样,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
1000多个品种。洛阳牡丹栽培的历史开始于隋代,唐代是培育牡丹的鼎盛时期,到了宋代
便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与此同时,各朝各代还涌现出一些描写洛阳牡丹的诗词、著作
及绘画作品。本文主要是讲述了洛阳牡丹文化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及对洛阳牡丹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洛阳牡丹 发展历程 文化研究
1、洛阳牡丹文化的背景
洛阳牡丹,有一句诗可形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自古以来便有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另外还有诗句形容,“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自隋朝开始,于唐朝达到顶生时期,宋朝便有了洛
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洛阳牡丹代表着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着吉祥富贵、
繁荣昌盛,她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幸福美好的象征。洛阳牡丹不仅花朵硕大,而且品种繁
多,更是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
多个品种。等到花开时节,整个洛阳城便陷入整个牡丹花海中,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竞相观赏牡丹的芳容。
洛阳牡丹的观赏部位主要就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
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在各种场所均可种植,如: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种植专类园;
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可筑造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也可呈自然孤植、丛植或片植。也
适合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牡丹的种植与应用相当灵活,种植也更加方便快捷,
生长简单,操作容易。也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牡丹的根皮可入药,花瓣可酿酒。
2、洛阳牡丹的发展历程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种植,最早开始于南北朝。根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
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
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自从牡丹这一名称被发现,也标志着牡丹栽培种
植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
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近代生物学家达尔文编写的《动植物在家
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到,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牡丹在中国已经栽
培了一千四百多年,那是在公元五世纪,即为南北朝初年。所记载的情况和中国牡丹的栽植
历史大体相同。
牡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经过文人雅士的宣扬,慢慢形成了
专属于自己的高贵品质,从而建建流传下来。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传统和文化因素构成的一
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软环境[1]。历史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牡丹文化的社会风气以及丰富的牡
丹文化,构成了牡丹文化特有的人文环境。牡丹渲染了人们长久以来所追求的富贵吉祥这一
含义,便构成了牡丹的精神文化。其次,自古以来的一些文人雅士在诗文中经常借助牡丹来
宣扬自己的高风亮节,便铸就了牡丹文化的内涵。如以冬牡丹喻坚贞不屈的秉性,黄牡丹比
喻品行的端庄[2]。
近年来,牡丹花会作为宣传牡丹文化的途径,可谓是把洛阳牡丹的文化最大化最为广泛
的宣传出去。自2005年以来,为了扩大花会规模,提高花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终将花
会举行的时间更改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上旬[3]。大型的洛阳牡丹文化花会的举办,吸引
了更多国内外的有课前来参观、游玩、欣赏。洛阳牡丹花会从开始的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
规律上,逐步地转变为由政府主导为市场化运作,在文化与经济的切合点上做足文章,在市
场效力与文化本身的吸引力的增强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扩大了花会的经济以及文化内涵。现
如今在洛阳,牡丹书画、牡丹灯会、牡丹花会庆典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庙会、牡丹书市等一
系列文化活动蓬勃已经开展,日益丰富着洛阳牡丹文化的内涵,牡丹广场、牡丹公园、牡丹
仙子雕像等一大批以牡丹为主题的城市标识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和诠释了洛阳鲜明的
城市文化特色[4]。
3、洛阳牡丹文化研究
3.1洛阳牡丹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作为洛阳牡丹文化构成的部分之一,在食品、装饰、民间花会以及民间工艺等
各方面均有所涉及。食俗方面,例如牡丹菜肴的制作,牡丹花瓣的食用[5]。牡丹装饰方面,
如建筑装饰、衣物服饰、生活用品、流通货币、窗花剪纸等等,均将牡丹文化深入到各方面。
《牡丹记叙》中记载,“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6]。牡丹文艺作品方面,在
牡丹的各产地、主要种植区也都流传着不少有关牡丹的民间文艺作品,它们也是宝贵的旅游
资源。在西北“花儿”民歌中, 牡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花卉, 不仅牡丹的花朵, 包括牡丹的
根、牡丹的种植方法及生存场所等都有所咏唱, 而且牡丹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表达功能[7]。
这种民间文艺与牡丹交融的自然生态, 为我们的旅游开发也都提供了最为理想的空间。
洛阳牡丹花会,在全国范围内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洛阳牡丹花会的办会宗旨从原来
的的“活跃大众生活,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上升到今天的“花会搭台,经贸、旅游、
文化唱戏”,与时俱进,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
重大节日,成为洛阳展示形象和发展经济的平台,也是洛阳通往世界的桥梁。
3.2洛阳牡丹科技文化研究
牡丹科技文化指的是根据牡丹的栽培、选育、加工、应用等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它可
从根本上维系牡丹种植资源的传承、发展,是作为牡丹花卉旅游可持续的保证[8]。一是从牡
丹的起源与发展史上研究,李佳珏从生物学角度探讨了各种牡丹品种起源的问题,从而得出
中国牡丹具有三个大方面的品种[9]。陈平平从生物学和古籍考证的角度说明了牡丹的起源和
分类[10]。在《中国牡丹全书》中,部分章节对牡丹文化史进行了研究[11]。二是对于地域牡
丹文化的研究成果众多。《菏泽牡丹》是建国以来第一步牡丹专著[12]。《洛阳牡丹》对洛阳
牡丹的发展过程以及她驰名中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3]。三是对牡丹文化的专门研究。《唐宋
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研究了牡丹文化的诗词底蕴[14]。左丽娟等对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作
了系统的研究[15]。从古至今,根据以上针对牡丹的研究,在文献所记载的具有观赏、文化
价值高的品种应该力求恢复种植,并且努力开发出新的品种。同时,提高牡丹的栽培技术、
保鲜技术、延长牡丹的开花时间,使牡丹花常开不败,宣扬更多的牡丹文化。
参考文献:
[1]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吴少眠,鹿耕田.牡丹接受史的文化考察[J]洛阳河洛文化研讨会论文,2005,(10).
[3]王婉莹.洛阳牡丹花会概况[EB].2009.
[4]闫红霞.洛阳牡丹的发展优势及旅游环境战略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80.
[5]陈让廉.铜陵牡丹有待综合开发[J] .中国花卉园艺, 2001( 14) :6-7.
[6]陈平平.苏轼与牡丹[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 3) : 62- 66.
[7]武宇林.关于西北口传民歌“花儿”中的牡丹[ 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2( 3) : 99-103.
[8]贾鸿雁.牡丹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 ,(6):8.
[9]李嘉迁.中国牡丹起源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2):22-26.
[10]陈平平.中国牡丹的起源、演化与分类[J].生物学通报,1997,32(3):5-7.
[11]蓝保卿,李佳珏,投全绪.中国牡丹全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喻衡.菏泽牡丹[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3]王世端.洛阳牡丹[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
[14]王毓荣,郑厚权.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5,(3):71-74.
[15]左丽娟.牡丹在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