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方案设计(更新版)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指标介绍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指标介绍目录1 国内外标准情况 (2)1.1 国外标准情况 (2)1.2 国内标准情况 (4)2 国内相关风险管控案例 (6)3 标准编制的原则、依据及适用范围 (21)3.1 编制原则 (21)3.2 编制依据 (22)3.3 适用范围 (22)4 标准的层次结构 (23)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和依据 (24)5.1 适用范围 (24)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5)5.3 术语和定义 (25)5.4 工作程序和内容 (26)5.5 风险管控对象 (28)5.6 风险管控目标 (29)5.7 风险管控模式 (31)5.8 风险管控技术要点 (32)5.9风险管控工程效果评估 (38)5.10 后期环境监管 (41)5.11定期检查和维护 (45)1 国内外标准情况1.1 国外标准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制定并开展了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计划,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土壤修复行业,欧美发达国家土壤修复技术日益成熟。
美国政府于1976年颁布《资源保护与回收法》(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RCRA)以预防地块污染。
1980年发布了《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CERCLA,也称“超级基金法”),规定了过去和现在土地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必须对土地的污染负责和有清除污染的义务。
1990年前后美国环保署(EPA)分别发布了《地块清理达标评估方法卷1:土壤固废》和《地块清理达标评估方法卷2:地下水》,认为除非对是否达到该地块的清理标准进行了验证,否则,不能认为污染场地的修复已经完成。
在土壤修复技术中,EPA提出了以阻隔技术为代表的风险管控技术。
大规模应用的阻隔技术为泥浆墙和板桩墙技术,其中泥浆墙又被划分为土基、水泥基和水泥膨润土基泥浆墙。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最新版】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经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监测、现场检查等方式,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以及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效果评估等报告的评审工作。
二、组织评审机制(一)组织评审部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直辖市可由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评审。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二)组织评审方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组织评审部门)应当本着科学、合理、高效原则,组织开展评审工作。
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以下任一方式组织评审。
1.组织专家评审;2.指定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评审或者组织评审;3.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方式。
(三)部门分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职责:1.确定组织评审方式;2.受理申请;3.建立专家库;4.档案、信息管理;5.报告质量信息公开;6.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职责:1.核实地块用地面积(四至范围)、历史、现状、土地使用权人、规划用途、用途变更、有关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等信息;2.推荐本系统专家进入专家库;3.确定部门代表参加评审。
(四)组织评审的经费组织评审的经费应当分别列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预算。
三、评审依据及有关原则(一)评审依据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
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地下水质量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等。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国内相关风险管控案例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国内相关风险管控案例风险管控技术主要分为工程控制技术、被动修复-减缓技术、制度控制技术和长期环境监测。
工程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利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限制污染物的迁移,切断污染源与受体之间的暴露途径,以达到降低污染风险和保护受体安全的污染物阻隔系统。
其中常见的工程控制技术有包括固化/稳定化、封顶、阻隔填埋、地下水阻隔墙等管控措施,部分案例如下:1 阻隔技术1.1 覆盖阻隔工程案例--某化工厂原场址阻隔(1)工程概况某化工厂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和农药厂,于1958 年开始生产氯碱及其衍生产品、农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环氧系列等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化工、轻纺、印染等多个类别的助剂,直到2007 年搬迁,其有机化工产品和农药生产历史达50 年。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原料、辅料等污染物的跑、冒、滴、漏,使土壤已受到严重污染,并进一步污染地下水。
工厂于2007 年12 月底实施整厂停产搬迁。
随着区域内的工业企业逐步搬迁及城规划调整,化工厂所在地块功能调整为居住和商业用地。
(2)主要污染物筛选出 4 种污染物:1)六六六:检出数89 个,最高浓度9690.8 mg/kg;2)苯:检出数87 个,最高浓度1730 mg/kg;3)氯苯:检出数86 个,最高浓度184 mg/kg;4)二氯丙烷:检出数42 个,最高浓度1230 mg/kg。
(3)气体阻隔措施设计土地再开发后,总建筑面积50 多万m2。
该工程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了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作为主要的防水材料,由于该地块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工程依照相关规定必须做气体防渗层。
该工程采用了美国捷高公司生产的喷涂型产品和相关配套材料作为气体防渗层和辅助防水层。
气体防渗层直接施工于原状土基层上,施工完毕后,在其上浇筑素混凝土垫层。
1.2 覆盖阻隔工程案例-某铅锌冶炼渣堆场污染地块(1)工程概况该渣堆主要由铅锌冶炼废渣、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弃而成,坡面松散程度较高,没有土层,植被恢复极度困难。
施工现场污染管理方案

施工现场污染管理方案
一、防止对水污染措施
1、确保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分开使用严禁将非雨水类的其它水体排进市政雨水管网。
施工现场设工人厕所,将定期抽便和清洗。
2、现场交通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统一规划排水沟,控制污水流向,设置沉淀池,污水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线,严防施工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流出施工区域污染环境。
3、加强对现场存放油品和化学品的管理,对存放油品和化学口的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在储存和使用中,防止防料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4、临时食常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取得“卫生许可证”做好防鼠、防蝇工作,清洗设施齐全、整洁卫生,民工宿舍实行统一管理。
有组织地排放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保持现场整洁。
二、防止废弃物污染措施
1、设立专门的词序物临时贮存场地,废弃物分类存放,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词序物必须单独贮存、设置安全防范措施且有醒目标识。
2、废弃物的运输确保不遗洒、不混放,送到政论指令的单位或场所进行处理、消纳,对可回收的词序物做到回收利用。
三、防止对大气污染措施
1、施工阶段,所有人车通行道路、材料加工场、堆场均予以硬化处理,并定时对道路进行淋水降尘,以控制粉尘污染。
2、建筑结构内的施工垃圾清运,采用搭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运输或采用容器吊运或袋装,严禁随意凌空抛撒,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并适量洒水,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
3、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撒、飞扬,卸运时采取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4、食堂和开水房使用汽化油做燃料,避免烟尘污染。
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四)

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受污染的耕地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以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二、工作原理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风险评估:对受污染耕地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土壤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等,确定修复的优先级和策略。
2. 污染源控制:通过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3. 修复措施: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如土壤改良、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恢复受污染耕地的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
4. 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修复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措施,确保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方案: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目标、措施和时间计划。
2. 风险评估:对受污染耕地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定修复的优先级和策略。
3. 污染源控制: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4. 修复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合适的修复技术,如土壤改良、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恢复受污染耕地的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
5. 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修复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措施,确保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四、适用范围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受污染耕地,特别是重点污染地区和农业生产集中区。
五、创新要点1. 综合治理:通过风险评估,综合考虑不同污染源对耕地的影响,制定综合治理方案,提高修复效果。
2. 生态修复: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恢复受污染耕地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
污染控制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污染控制规划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此,制定污染控制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将我国城市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未来的五年内,达成以下目标: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比2019年减少30%;2.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到标准,基本消除水环境污染;3.解决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置问题,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4.减轻城市噪声污染,提高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措施1.制定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执行排污监管,对于超标排放或者违规排放的单位,要予以惩罚;2.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燃煤和高排放的传统能源的使用;3.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管理;4.实施VOCs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5.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风险和挑战1.技术风险:由于我国在某些技术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要想要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投资和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
2.合规压力:制定污染治理规划需要同时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合规要求和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
如果制定的方案严苛过度,可能会造成对企业的过度打压,对一些传统产业造成失业压力,阻碍经济的发展;3.社会接受度:对一些普通民众而言,污染治理可能意味着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规划制定时需要积极向社会解释,争取社会广泛支持。
持续追踪污染治理不是一项短期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和追踪。
政府和公众应针对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以保证污染治理的长远获得成功。
同时,污染治理的成功也需要广泛的合作以及切实的行动,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奋斗下,解决污染问题将会成为现实。
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二)

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我国耕地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污染耕地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对农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我们迫切需要制定一套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
二、工作原理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综合运用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修复技术等手段,对受污染耕地进行风险管控和修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环境监测:通过对受污染耕地进行采样和监测,了解污染程度和范围,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风险评估: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对受污染耕地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修复的优先次序和修复目标。
3. 修复技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多种手段。
4. 修复效果评估:对修复后的耕地进行效果评估,确定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实施计划步骤1. 确定实施范围:根据地区的耕地污染情况,确定实施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的范围。
2. 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施范围和资源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修复技术选择和修复效果评估等步骤。
3. 实施环境监测:组织专业人员对受污染耕地进行采样和监测,获取污染程度和范围的数据。
4. 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对受污染耕地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修复的优先次序和修复目标。
5. 选择修复技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多种手段。
6. 修复效果评估:对修复后的耕地进行效果评估,确定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四、适用范围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适用于我国各地的受污染耕地,特别是工业化程度较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 综合运用多种修复技术:根据不同的污染程度和类型,综合运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多种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效果。
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三)

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受污染耕地是指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工业污染和其他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为了有效管控和修复受污染耕地,需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实施一系列的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
实施背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受污染耕地面积庞大,不仅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环境和人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
工作原理: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受污染耕地进行风险管控,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污染;二是对已受污染的耕地进行修复,恢复其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
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和时间节点。
2. 对受污染耕地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确定受污染程度和类型。
3.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等。
4. 实施土壤修复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
5. 监测和评估修复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修复措施。
适用范围:该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农业耕地,特别是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
创新要点:1. 强化产业结构改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2. 引入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提高修复效果。
3.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预计可以有效减少受污染耕地的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的健康。
达到收益:1.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2. 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3. 保护人民的健康,降低医疗费用。
优缺点:优点:通过产业结构改革,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实施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受污染耕地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方案设计(更新版)1.污染风险管控总体目标场地目标污染物:苯、TPH、MTBE污染情况: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土壤深度深度:0-5m地下水深度:2-8m依据前期污染调查所获取的污染空间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场地未来用地规划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场地部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中苯、萘健康风险超过了可接受水平。
地下水中苯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存在生物降解的可能,但缺乏直接监测数据。
但是,地下水中污染羽继续扩散的环境风险依然存在。
基于以上风险因素,本项目污染风险管控总体目标包括三方面:(1) 针对高风险污染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源目标实施主动修复,将关注目标污染物浓度消减至可接受风险水平下允许浓度限值以下,最终确保未来公园中活动人群的健康风险可接受;(2) 通过实施一定的阻隔等措施,切断土壤和地下中目标污染挥发并垂直向上迁移进入地表大气的途径(即工程控制),或者通过实施相应的措施限制人群进入局部的污染区域(即制度控制);(3) 通过实施一定的措施,确保地下水中污染羽不进一步扩大、造成周边原本未受污染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2. 源消减和风险管控策略根据地块前期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未来地块利用规划、风险管控目标等因素考虑,结合地块污染概念模型,从污染源控制、暴露途径阻断、受体防护等关键环节,按照“分级分区和分阶段”的总体思路制定风险管控策略,具体内容包括:(1)高风险污染区域的风险管控策略前期调查结果显示,污染地块A1和污染地块A2为高风险污染区域,该区域范围内土壤和地下水中苯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地下水中存在NAPL 相污染。
从保护人体健康和风险管控角度,针对高风险污染区域,本项目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实施“源”消减、“工程阻隔”、“长期监测”和“风险管控”措施:“源”消减减措施:通过“多相抽提(气相抽提)+化学氧化”联合修复方式,一方面清除地下水中NAPL 相污染,另一方面降低土壤和地下水中苯污染浓度,使之达到可以开展风险管控的水平。
“工程阻隔”措施:高风险污染区在完成修复治理后,针对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的苯污染物,通过实施工程阻隔措施切断其挥发暴露途径,以达到保护人体健康风险目的。
“长期监测”和“风险管控”措施:地块再开发使用后,利用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自净能力,使污染物逐渐降低消除。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土壤气、环境空气和地下水进行长期监测,结合公园管理制度控制措施,以保护达到人体健康和环境风险的目的。
(2)中度污染区域的风险管控策略前期调查结果显示,污染地块B 属于中度污染区,其风险管控策略组合为“工程阻隔”、“长期监测”和“风险管控”。
“工程阻隔”措施:切断苯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暴露途径;“长期监测”和“风险管控”措施:以达到地块再利用后,保护人体健康风险目的。
(3)低污染区域的风险管控策略低污染区域C的风险管控主要通过实施“长期监测”和“风险管控”措施,以达到地块再利用后,保护人体健康风险目的。
(4)无污染地块再利用策略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无污染区域D 可以按照土地再利用规划直接开发。
3. 风险管控方案实施流程地块风险管控方案总体实施流程如图所示,其中,第一阶段风险管控主要通过源消减、工程阻隔、以及控制公园绿地和隧道地铁建设过程中环境风险进行等措施完成。
其中,D 地块属于无污染地块,可以先行进行公园建设;C 地块为低风险污染区,也可以结合长期监测计划直接进行公园建设;B1 和B2地块属于中风险污染区,需要先进行工程阻隔施工,然后结合长期监测计划再开展公园建设;A1 和A2 属于高风险污染区,需要进行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待达到“源”消减修复目标后,再实施工程阻隔,最后结合长期监测计划开展公园建设。
第二阶段通过长期监测和制度控制对针对公园绿地和隧道地铁建成投入使用后的风险进行管控。
高风险污染区域 中度污染区域 低污染区域源消减 土壤:苯≤3mg/kg地下水:苯≤1mg/L否地下水苯<120µg/L 地下水甲基叔丁基醚<180µg/L长期监测制度控制 否是 结束风险管控公园使用第二阶段图1 地块风险管控实施流程示意图4. 风险管控有效性分析4.1. 对人体健康保护的有效性评估针对高风险区域建议采取源消减技术进行修复,以降低土壤和地下水的环污染地块覆土阻隔是合格覆土阻隔合格公园绿地建设第一阶段5. 地块长期监测方案5.1. 监测需求分析鉴于地块敏感性等因素,地块采用“源”消减、工程阻隔和风险管控相结合的修复治理策略,推荐该策略的重要依据包括:(1)对高风险污染源区采用多相抽提和化学氧化相结合的修复技术,降低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负荷,随后残留污染物可能被土著微生物进一步降解,污染范围也逐步缩小,环境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2)修复后的重污染区以及中度污染区进行工程阻隔,能够提供不小于1.0 m 的清洁土层,使苯等挥发性气体垂直扩散迁移进入地表大气前被微生物降解以进一步降低其浓度及挥发通量,使地表活动人群的健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前期污染调查过程中土壤气监测的结果显示,苯等挥发性气体垂直向地表大气迁移的过程中,存在浓度降低的现象。
但是,保守考虑,为降低不确定性,建议公园建成后继续对存在苯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区域的土壤气及地表环境空气进行一定时期的连续监测,以评估其长期效果。
由于现阶段连续监测的数据有限,土壤和地下水中是否存在微生物降解关注污染物的依据不够充分(根据国外经验1,应至少以每季度监测一次的频率开展不少于8 次的连续监测,根据目标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来直接判断是否发生自然衰减),也无法估算关注污染物的自然衰减速率,以及达到修复目标所需的时间周期。
因此,推荐策略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保护未来公园使用人群的健康、控制地下水污染扩散的总体管控目标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开展地下水长期监测,通过获取连续监测数据以进一步确认场地地下水中污染物存在自然衰减。
同时,通过对连续监测获取的浓度数据进行变化趋势拟合,获取目标污染物衰减速率,预测利用自然衰减技术实现地下水修复目标的时间,为管控策略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支撑。
实施重度污染区修复的策略后,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的健康与环境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在此基础上,利用地下水中微生物的降降解自净作用,可逐步恢复地下水水质。
但是,由于现阶段连续监测的数据有限,土壤和地下水中是否存在微生物降解关注污染物的依据不够充分(根据国外经验,应至少以每季度监测一次的频率开展不少于8 次的连续监测,根据目标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来直接判断是否发生自然衰减),也无法估算关注污染物的自然衰减速率以及恢复至既定水质目标所需的时间。
因此,需要开展地下水长期监测,通过获取连续监测数据以进一步确认场地地下水中污染物存在自然衰减。
同时,通过对连续监测获取的浓度数据进行变化趋势拟合,获取目标污染物衰减速率,预测利用自然衰减技术实现地下水水质恢复目标的时间,为管控策略调整和优化提供支撑。
5.2. 长期监测技术路线整个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长期监测方案的编制主要包括场地概念模型的建立、监测方案设计、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监测方案调整与优化等,具体实施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长期监测技术路线5.3. 监测内容和目的通过开展长期监测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实施推荐策略后,能否阻断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的苯等挥发性气体垂向迁移扩散至地表大气,实现保护人体健康的管控目标;(2)通过对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浓度进行连续监测与分析,进一步直接证实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是否存在自然衰减,获得污染物自然衰减速率等信息,估算实现既定管控目标的时间。
针对上述问题,地块长期监测内容宜包括土壤气、地表环境空气以及地下水的长期监测。
5.3.1. 土壤气和环境空气监测地块场地概念模型显示,作为公园绿地开发建设后,未来人群健康风险的主要潜在暴露途径是呼吸挥发自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的苯等挥发性有机物。
现阶段土壤气和环境空气的监测数据显示,实施推荐策略后的人体健康风险可控。
但是,鉴于地块的敏感性以及保守考虑,建议在公园建成后重点对苯系物主要污染区开展一定时期的土壤气监测。
同时,为避免基于单一土壤气监测数据所做结论的不确定性,建议同时对地块内的地表环境空气也进行一定时期的长期监测,以便最终确认策略实施后对人群健康的保护是长期稳定有效的。
5.3.2. 地下水监测前期对地下水水化学指标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地块内存在微生物降解苯系物、总石油烃等目标污染物所需的水化学环境条件。
但是,由于监测时间限制,目前未获得足够的有效监测数据,目标污染物尚未呈现明显的衰减迹象。
因此,需要通过开展长期的地下水连续监测。
其主要目的包括:(1) 通过在污染源边界外围设置长期地下水监测井、定期采样检测,对污染物是否进一步扩散进行预警,为是否需要启动应急措施提供支撑;(2) 通过一定时期的连续监测,获取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不同时间段的浓度数据。
通过对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存在自然衰减,并拟合出关注污染物的自然衰减速率,预测达到既定地下水修复目标所需的时间,为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风险管控措施提供支撑;(3) 在确认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存在自然衰减的基础上,对自然衰减的效果和进程进行监测,验证并修正模型预测衰减速率,为管控方案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提供支撑;(4) 通过长期监测,确保管控区域内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残留浓度低于设定的衰减修复目标,以便及时终止监测活动,转入以限制地下水开采利用等手段为主的制度控制管控阶段。
5.4. 地下水长期监测方案5.4.1. 监测目标与决策流程通过实施地下水长期监测,期望解决风险管控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污染物是否发生扩散,是否需要启动应急措施;②目标污染物是否发生自然衰减以及衰减速率如何、能否满足在30 年内实现地下水修复目标的要求、是否需要调整和优化管控方案;③前期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苯系物、总石油烃(以含碳量小于16 的轻质组份为主)和MTBE。
但是,从目标污染物的毒性角度分析,这些污染物中以苯的毒性最强。
从迁移性分析,因MTBE 极易溶于水,其迁移性最强,能够表征污染羽的最大迁移范围。
因此,以加州为代表的欧美国家通过苯和MTBE 来控制石油烃污染场地(如加油站、石油炼化企业等)地下水污染的健康与环境风险。
参考国外经验,地块长期监测过程中,将重点关注地下水中的苯和MTBE 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以此来动态调整和优化管控策略。
(1) 应急措施启动的判断标准考虑到场地内第一层地下水目前已不作为饮用水进行开采利用,部分无机指标(如硫酸盐、铁、锰等)属于地下水四类水质标准。
因此,综合考虑,启动应急措施的判断标准如下:苯:地块所在区域20.0 m 深度内的地下水已不作为饮用水进行开采利用,部分水质指标已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Ⅳ类水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