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离技术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分离技术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科研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体中分子间所存在的电性、磁性、电荷、大小、形状等特性,从而通过各种不同的分离技术来获得所需的分子。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可以分为物理分离技术和化学分离技术两大类,其中物理分离技术包括了色谱分离、电泳分离、离心分离、过滤分离等各种技术,而化学分离则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或结构差异来实现生物分子的分离。
本文将对现代常用的生物分离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讨论其原理、特点及应用。
一、色谱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是基于质量、分子量、分子大小、溶解性、极性或疏水性等特性,将混合物中的物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是现代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各种固定相(如气相、液相、固体等)与流动相(如气体、液体、超临界流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生物物质的分离。
主要包括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等。
色谱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复杂的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如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二、电泳分离技术电泳分离技术是利用电场作用力将荷电粒子(如DNA、蛋白质等)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其原理是将混合物置于电场中,根据电荷的性质,荷电粒子在电场中产生运动,并在电极上沉淀。
电泳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和定量。
三、离心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是根据生物分子的密度、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将生物分子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作用,将混合液中的生物分子产生沉降差异,最终通过离心分离技术将生物分子分离出来。
离心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分离、蛋白质纯化、细胞器组分分离、病毒富集等方面。
四、过滤分离技术过滤分离技术是利用精密的过滤器或膜将混合物中的生物分子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过滤膜的孔径选择性来实现分离,对于小的分子可以通过膜的小孔径,而大分子由于尺寸过大而不能穿过膜孔。
新型分离技术

应物存在于混合物中,则可利用化学反应将其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或直接把它去
掉。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用于分离为目的的过程,分离过程常用的化学反
应: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分解反应。
1.3 新型分离技术的进展
新型分离技术在近 20 年发展迅速,新型分离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对传统分离过程或方法加以变革后的分离技术,如基于萃取的超临界流
原料:即被分离物,可以是单相或者 多相,但至少含有两个组分;
原料
分离装置
产物:即分离产品,通常为两股,也
产物
可为多股;
分离装置:是分离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物质装备,可以是某个特定装置,也可指
从原料到产品之间的整个流程。
按分离过程原理,可以分为机械分离、传质分离和反应分离三大类。
1.2.2 机械分离
利用机械力简单地将两相混合物相互分离的过程称为机械分离过程,分离对
基于萃取技术的液膜分离技术,传质比表面积大,且可利用化学反应和载体 促进传质,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和传质速率。
色谱萃取技术基于传统的吸附平衡机理,是利用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内的 分配平衡差异进行分离的。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与吸附分离相似,而分配色谱则 与精馏相似。色谱之所以比吸收及精馏有高得多的分离效率是由于流动相和固定 相之间不断的接触平衡所造成的。装填好的色谱柱可从几百到上千的平衡级,特 别适用于精馏等过程难以分离的体系。
(1)传统分离与膜分离集成技术:膜分离技术与常规的反应或者分离方法 相耦合,组成集成技术。如膜分离分别与蒸馏、吸收、萃取等结合。
①精馏-渗透汽化集成技术:近 10 年来,采用亲水性渗透汽化与常规精馏过 程集成可将醇/水混合物中的水脱除,得到无水醇。
②渗透汽化-萃取集成技术:从有机物水溶液中萃取有机物或污水中除去有机 物,常用亲水和亲有机物渗透汽化膜与萃取结合过程。
新型分离技术

新型分离技术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这新型分离技术。
你说这新型分离技术啊,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把混合物变得泾渭分明。
你看啊,咱生活里到处都有需要分离的东西。
就好比你吃的那碗八宝粥,各种豆子、米啊混在一起,要是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那可就乱套啦!新型分离技术也是一样的道理,它能把那些复杂的混合物给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膜分离技术吧,就像是给混合物设置了一道特别的关卡。
只有符合条件的才能通过,不符合的就被挡在外面啦。
这多厉害呀!而且它还很高效,能快速地完成分离的任务,让我们能更快地得到想要的东西。
还有那萃取分离技术呢,就好像是一个聪明的挑选者。
它能精准地把我们需要的成分从一大堆东西里面挑出来,就像你在一堆糖果里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口味一样。
这可真是太神奇啦!
再想想蒸馏分离技术,这不就像是把混合物放在一个大蒸笼里,让它们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家”嘛。
温度一变化,不同的成分就乖乖地跑到不同的地方去啦。
这些新型分离技术可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厉害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呢!没有它们,我们的好多产品都没办法生产出来,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没那么方便和精彩啦。
你想想看,如果没有膜分离技术,我们喝的纯净水怎么能那么干净、那么健康呢?如果没有萃取分离技术,那些珍贵的药物成分怎么能被有效地提取出来呢?如果没有蒸馏分离技术,那些高纯度的化学品又从哪里来呢?
所以说呀,新型分离技术真的是太重要啦!它们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无名英雄,默默地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贡献着力量。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们哟!这新型分离技术,难道不是很神奇、很厉害吗?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新型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离心分离技术
利用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产生的离 心力场,使不同密度的物质在离 心场中受到不同的离心力,从而 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
膜分离技术
基于分子大小和形状的差异,通过半 透膜实现选择性透过,从而达到物质 分离的目的。
离心分离技术
基于不同密度物质在离心力场中受到 的离心力不同,通过高速旋转产生的 离心力场实现物质分离。
03
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02
03
高效节能
新型分离技术能够提高工 业生产的效率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质量提升
通过新型分离技术,可以 更精确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和纯度,满足高端市场需 求。
生产自动化
新型分离技术可以与自动 化技术结合,实现生产过 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 高生产效率。
新型分离技术的意义
提高分离效率
新型分离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分离效率,缩短分离 时间,降低能耗和成本。
保护环境
新型分离技术通常采用更为环保的方法,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型分离技术有助于推动工业和实验室的可持续 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环保和经济效益的需求。
02
新型分离技术概述
新型分离技术的种类
引领工业革命
随着新型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有望引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改变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推动全球工业的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吸附分离技术
基于固体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 的差异,通过吸附和解吸过程实现物 质分离。
03
萃取分离技术
基于溶质在两种不混溶的液体或气体 之间分配原理的差异,通过萃取和解 萃过程实现物质分离。
新型分离技术简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各种物质的分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各种新型分离技术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下面就对几种新型分离技术作一简单介绍。
一、分子蒸馏技术传统蒸馏是基于不同物质的沸点差进行分离的,因此在沸点温度下易氧化、分解或聚合的某些物质难以分离。
分子蒸馏的分离作用则是利用液体分子受热时会从液面逸出,不同种类分子逸出后的运动平均自由程不同而实现物质的分离:混合液被加热后,轻、重分子均向气相逸出,由于轻、重分子自由程不同,轻分子自由程大,可达到冷凝板,冷凝后沿冷凝板向下流动,重分子自由程小,达不到冷凝面而在气相中饱和,并返回液相,沿加热板向下流动,从而形成轻、重分子的分流与分离。
分子蒸馏具有操作真空度高、加热温度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宜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质的分离。
分子蒸馏技术具备着许多常规蒸馏无法比拟的优点。
1.操作温度低。
常规蒸馏是靠不同物质的沸点差进行分离的, 而郑佳敏210711382107122分子蒸馏是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自由程的差别进行分离的,因此, 后者是在远离(远低于)沸点下进行操作的。
2.蒸馏压强低。
由于分子蒸馏装置独特的结构形式, 其内部压强极小, 可以获得很高的真空度。
同时, 由分子运动自由程公式可知, 要想获得足够大的平均自由程, 可以通过降低蒸馏压强来获得, 一般为X×10-1Pa数量级。
3.受热时间短。
鉴于分子蒸馏是基于不同物质分子运动自由程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因而受加热面与冷凝面的间距要小于轻分子的运动自由程(即距离很短), 这样由液面逸出的轻分子几乎未碰撞就到达冷凝面, 所以受热时间很短。
另外, 若采用较先进的分子蒸馏结构, 使混合液的液面达到薄膜状, 这时液面与加热面的面积几乎相等, 那么, 此时的蒸馏时间则更短。
假定真空蒸馏受热时间为1h, 则分子蒸馏仅用十几秒。
4.分离程度高。
分子蒸馏常常用来分离常规蒸馏不易分开的物质,然而就这两种方法均能分离的物质而言, 分子蒸馏的分离程度更高。
生物制药中的新型分离和分析技术

生物制药中的新型分离和分析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制药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从而改善了人类的健康。
然而,生物制药的生产和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高效而稳定地分离和纯化目标复杂生物分子,如何精确定量和检测其活性和纯度等问题。
因此,新型分离和分析技术的开发对于生物制药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是生物制药中最常用的药物。
其有效分离和纯化是实现药物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
传统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包括离子交换、凝胶层析、透析等。
然而,这些传统分离技术存在着操作复杂、易受杂质影响、纯度低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型分离技术,如亲和层析、反向相色谱、快速液相色谱等。
其中,亲和层析技术利用生物分子与其特异性结合的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高效、易操作的蛋白质纯化。
反向相色谱是一种高效、易操作的分离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和富集蛋白质。
快速液相色谱技术可快速地进行样品分离和纯化,缩短分离时间,并赋予样品更高的分离分辨率。
二、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是生物制药研究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点,并能够快速检测和鉴定复杂蛋白质分子。
质谱分析技术包括时间飞行质谱、质谱成像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等。
时间飞行质谱是高速、高分辨率的质谱分析技术,适用于鉴定低剂量的分子和复杂混合物。
质谱成像技术是将质谱分析技术与成像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样品离体或在体成像,可用于药物代谢分析、组织蛋白质分析等。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表面增强光谱技术,适用于纯化药物和蛋白质的质量快速检测。
三、单细胞分析技术单细胞分析技术是生物制药研究和生产中的新兴技术。
它与传统的群体分析不同,可以对单个细胞的基因、蛋白质等进行检测,从而实现个性化药物的生产。
单细胞分析技术包括单细胞转录组学、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单细胞代谢组学等。
单细胞转录组学是在单个细胞水平分析基因表达的手段,可用于细胞老化、癌症早期诊断等方面。
新型分离技术

(4)分离仪器设备迅速发展 超声萃取、加压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
(5)分离富集技术旳自动化、在线化
全自动萃取仪、自动固相萃取仪、自动固相微萃取。
(2)分离目旳(科研、生产)
(3)分离量(多种措施处理量不同)
(4)试验条件(了解和熟练掌握多种分离技术, 明确各措施旳应用范围和优缺陷,满足以上条件 基础上选择便宜措施)
实例1 毛花洋地黄粗总甙旳提取分离
提取
沉淀除杂 减压蒸馏
减压蒸馏 萃取除杂
萃取除杂
减压蒸馏 溶解
一般蒸馏 结晶
重结晶 干燥
续实例1
作量和投资占整个过程旳50—80%。
(3)有机化合物旳性能研究和分析
如: 保健品中褪黑激素旳测定; 运动员体液兴奋剂检测;
(4)诸多药物有立体异构,其药理性质不同
①氯霉素(广普抗菌药) D-(-)有杀菌活性 L-(+)无
OH
O2N
OH
NHR
O
R= C CHCl2
②葡萄糖 D-(+)在动物代谢作用
(2)化学分离法:按被分离组分化学性质差别,经 过合适旳化学过程使其分离。如沉淀分离、溶剂萃取、 色谱分离、选择性溶解;
(3)物理化学分离法:按被分离组分旳物理化学性 质差别进行分离。如电泳、膜分离。
按分离过程旳本质分类
(1)平衡分离过程 利用外加能量或分离剂使混合物体系形成两相界面, 经过两相界面旳平衡关系使均相混合物得以分离。 如液-液萃取(到达平衡时旳分配系数不同);结 晶(固-液平衡);蒸馏(液-气平衡)
1.4 分离措施旳分类
力学能:机械能、流体动能、位 能、热能
新型分离技术 ppt课件

课件
4
概论:分离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分离装置的投资大
一般占炼油厂、石化厂投资的50%~90%
分离过程的能耗高
一般占化工厂总能耗的60%以上
分离技术为产品的质量把关
课件
5
概论:分离过程分类
(一)平衡分离过程
名称 蒸发 精馏 吸收 萃取 吸附 离子交换 萃取精馏
物料 液体 液或汽 气体 液体 气或液 液体 液体
课件
29
萃取剂作用的机理
萃取剂加入改变原组分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
物理作用力-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体现分子极化程度和分子体积的影响 组分受极性萃取剂分子作用产生的极化程度不同,如烯烃产生的
诱导偶极矩大于烷烃
分子间的物理作用力与分子体积有关,体积越小 ,作用力越大
properties Vapor (蒸气压) Adsorptivity(吸附率) Solubility(溶解度) Diffusivity(扩散率)
课件
10
概论:新型分离技术的类型
对传统分离技术改进、变革 而形成的新型分离技术
如:特殊精馏;
特殊萃取; 色谱分离技术; 分离过程节能技术和夹点技术
按极性大小排列(由弱到强): 碳氢化合物-醚-醛-酮-酯-醇-乙二醇-水
根据相似物质溶于相似物质的规律选择 实例之一:对丙酮-甲醇体系,若要提高极性较低的丙酮的挥发
度,应加入极性强的水,若要提高极性较高的甲醇挥发度,应加 入极性小的碳氢化合物 实例之二:要除去有机溶液中微量的水,可加入碳氢化合物,提 高水的挥发度 实例之三:要分离有机溶液中的少量碳氢化合物,可加入水,提 高碳氢化合物的挥发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分离技术化学专业学生:汤婷(11130225) 指导教师:彭钢摘要:目前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农产品加工和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键词:C5 馏分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引言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
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
[1]C5馏分分离技术传统技术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像流程、能耗、二烯烃的损失、吸收剂的合理配置等方面,都需要研究者或使用者进行近一步合理的改善,以满足企业发展及工艺先进化的需要。
下面的几种新技术都在研究中尚未进入工业化,也是 C5馏分分离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催化加氢除炔技术该技术是为了克服第二吸收单元的能耗高、溶剂损失多的缺点而设计的,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一段吸收工艺。
来自第一吸收单元的化学级异戊二烯进入选择性加氢反应器中,在多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占总量的0.1% ~2%异戊烯炔和2 -丁炔等炔烃加氢除去,在经过脱轻塔、脱重塔的处理,最终在塔顶得到聚合级异戊二烯。
北京化工研究院[2]经过模拟加氢前后的流程,得出结论: 加氢后的异戊二烯的收率和质量都要高于加氢前的,而且能耗和生产成本都大幅降低,提高了整个分离过程的经济效益。
美国专利显示[3],催化加氢反应器中的适合温度为 20~ 80 ℃,压力为 0.3 ~ 4.0 MPa,其中的一种催化剂的配方为:3% 铜+ 0.03% 银 + 0.03% 钯 + 0.3% 钾。
1. 2 反应精馏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就是集原有的二聚反应器和其配套的蒸馏塔为一体的反应精馏塔。
在该塔中,既可以选择性的发生环戊二烯的二聚反应,又能分出粗环戊二烯。
北京化工总院[4]采用此技术做相关实验,与现有技术比较,发现环戊二烯的转化率相应的提高了,而且双环戊二烯的纯度也要高于现有技术下的。
该技术的的独特之处在于简化了流程及操作,从而降低了设备的投资,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
1.3 其他一些新型技术伴随着传统技术的日臻完善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分离技术也应运而生。
热耦精馏方法就是利用新型节能精馏塔-热耦精馏塔代替常规精馏塔序列; 通过单塔之间的热匹配及中间再沸器的使用可使热量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就是新出现的热集成方法; 近年被 Son 等开发出的化学吸收法可以将异戊二烯从异戊二烯 -正戊烷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膜分离方法,它是利用 AgClO4和 AgBF4乙酸纤维膜分离异戊二烯-正戊烷混合物,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较高纯度的异戊二烯。
[5]超临界萃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它综合了溶剂萃取和蒸馏两种功能的特点其分离过程的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
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所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过程组合而成的。
2.1双水相萃取(Aqueoustwophaseextraetion,ATPE)是基于萃取机理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20世纪60年代由瑞典学者Alberttson首先提出,双水相萃取与水一有机相萃取的原理相似,都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
当萃取体系的性质不同时,物质进人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和各种力(如憎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色谱分离技术,是利用不同物质在由固定相和流动相构成的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随流动相一起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从而使各物质达到分离。
2.2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超临界萃取是基于萃取机理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具有节能、无污染、省资源,可在温和条件下完成分离操作等优点。
近二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医药、食品、香料中许多特定组分的萃取及分离,如从绿茶中脱除咖啡因[6],从啤酒花中提取有效成分[7],从油沙中提取油气[8],从植物中提取有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9-12],如药物、胡萝卜素、生物碱、香精香料、调味品及化妆品等;植物和动物油脂的分级和有价值物质的提取、热敏物质的分离[13];含有机物的废水处理等。
双水相萃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工和食品化工等领域,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主要是分离蛋白质,病毒,青霉素毒和线病毒的纯化[14],核酸,DNA!酶的分离汇[15]等。
此外双水相还可用于稀有金属,贵金属分离[16],传统的稀有金属、贵金属溶剂萃取方法存在着溶剂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运行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点。
双水相技术萃取技术引人到该领域,无疑是金属分离的一种新技术。
吸附色谱法是指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吸附剂(固定相)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附力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方法"此法特别适用于脂溶性成分的分离。
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的三要素,彼此紧密相连。
常用的极性吸附剂如氧化铝呈碱性,适于分离生物碱等成分[17]分子蒸馏技术对于高沸点、热敏及易氧化物料的分离提供了最佳分离方法。
可极有效地脱除液体中的物质如有机溶剂、臭味等[18],这对于采用溶剂萃取后液体的脱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所述的新型分离技术外,还有泡沫分离和磁分离技术。
这些有传统分离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目前有的尚处于由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的开发阶段,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设计方法。
分子蒸馏分子蒸馏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不同于传统蒸馏依靠沸点差分离原理,而是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实现分离。
当液体混合物沿加热板流动并被加热,轻、重分子会逸出液面而进人气相,由于轻、重分子的自由程不同,因此,不同物质的分子从液面逸出后移动距离不同。
从而达到物质分离的目的。
3.1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是指在高真空的条件下,液体分子受热从液面逸出,利用不同分子平均自由程差导致其表面蒸发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19]。
分子分离经过预热处理的待分离料液从进料口沿加热板自上而下流入,受热的液体分子从加热板逸出。
由于冷凝和蒸发表面的间距一般小于或等于蒸发分子的平均自由程,逸出分子可以不经过分子碰撞而直接到达冷凝面冷凝,最后进入轻组分接收罐。
重组分分子由于平均自由程小,不能到达冷凝板,从而顺加热板流入重组分接收罐中,这样就实现了轻重组分的分离[20]。
3.2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的特点(1) 分子蒸馏是在远低于沸点的温度下进行操作的;(2) 分子蒸馏是在很低的压强下进行操作,一般为10-1Pa数量级(10-3数量级),可使物料避免氧化受损;(3) 物料受热时间短,避免了因受热时间长造成某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具有节能,不破坏产品结构、少污染和操作简单、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可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等特点,且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分离机制,适于不同对象和要求。
由于其特别适合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在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有其独特的实用性。
用于微生物药物分离和纯化中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涉及微滤、超滤、纳滤、液膜分离和反渗透等。
4.1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传统抗生素提炼工艺:发酵液→过滤或离心或大孔树脂吸附、萃取→浓缩→脱色→干燥→产品。
采用膜分离技术工艺可简化为:发酵液→超滤→纳滤(或反渗透)→脱色→干燥→产品。
相对于传统工艺,膜分离具有以下优点:大大简化了工艺,一次性投资少,维护、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节省资源,运行无相变不破坏产品的结构,分离效率高,提高了产品的收率和质量;不需要溶剂或溶剂用量大大减少,因此废水也更易处理。
4.2 分离原理根据截留组分的不同,可以将膜过程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渗透蒸发、渗析、电渗析、气体分离等。
用于发酵液后处理的膜技术主要是超滤,其次是纳滤、微滤、反渗透以及液膜分离等。
微滤膜是利用筛分原理,分离截留直径 0.01~10μm以上的粒子,如发酵液中的菌体、细胞、不溶物等。
微溶主要应用于细胞收集,液固分离等方面,常作超滤的预处理过程。
超滤膜属于非对称多孔膜,孔径在 2~50nm,利用高分子薄膜选择渗透性,在常温下依靠一定的压差和流速,使小于膜孔径的低分子量物质透过膜而使高分子物质被截留。
已开发具有不同分子截留的各种超滤膜(1000~100 万分子量),它可按分子大小选择膜孔径,处理发酵液可以截留病毒、蛋白质、酶、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对目的产物进行纯化。
总结目前,各新型分离技术日新月异,已逐步走向工业化,并在中药制药、农产品加工、环境治理与保护等领域的综合技术。
由于受工艺技术和仪器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1] 周芙蓉.关于三种新型分离技术的综述[J]. 化工中间体,2013(4).[2]田宝亮,李普阳,徐弘芬.裂解碳五馏分分离中取代二萃单元的研究[J].石油化工,2003,32( 4) : 325 -328.[3] Baoliang Tian,Puyang Li,Chunpeng Du.,et al Process for separatingC5 cuts obtained from a petroleum cracking process. US Pat Oct,US6958426 B2,2005.[4]胡竞民,徐宏芬,李雪,等.裂解碳五馏分中的反应精馏技术[J].石油化工设计,1999,16( 2) .[5] 王凡,王治红,方亮,等. C5 馏分分离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广州化工,2012(5).[6]叶春林,毛建卫,杨志祥,吴元锋.超临界CO2脱除绿茶中咖啡因和茶多酚的试验研究[J].食品科技,2009,34(9):206一210.[7]杨小兰,郑海鹰,胡仕屏等.啤酒花超临界CO2萃余物中总黄酮的提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11):137-141.[8]朱宏武.油砂超声波除油试验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2004,33(05):43-46.[9]何熹,韩宁.C0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玫瑰类黄酮及其保健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699-12700.[10]莫文敏,曾庆孝.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提取功能性油脂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0,16(04):53-56.[11]李雪梅,赵国群,李再兴.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1999,20(02):68-71[12]张志伟,杨中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5,5:64-66. [l3]周如梅.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07):15-17.[14]刘庆芬,胡雪生,王玉红等.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分离青霉素[J].科学通报,2005,50(08):756-761.[15]张兰威,陈一,韩雪等.双水相萃取法从风干香肠中分离提取蛋白酶[J].分析化学,2008,36(07):900-904.[16]高云涛,吴立生.氯化钠存在下丙醇一碘化钾体系萃取分离铂!把的研究田分析试验室,20()l,20(03):14一20.[17]袁黎明,傅若农,张天佑等.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苦参中的总生物碱[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17(02):244-247.[18]林文,王志祥,史益强.分子蒸馏提取高纯度天然a-生育酚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12):91-94.[19] 李国兵,许松林.分子蒸馏过程模型化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2002,30 (3):65-71.[20],朱家文,房鼎业.化工生产与应用[M]. 面向21世纪的化工分离工程,2008,12(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