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新型分离技术的综述

合集下载

钴与镍的分离技术研究综述

钴与镍的分离技术研究综述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19卷第3期,2007年9月Jo ur na l of Zhejiang U niv 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Vo l.19No.3,Sep.2007收稿日期:2007-06-11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406053)作者简介:诸爱士(1966) ),男,浙江湖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单元操作教学和化工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

钴与镍的分离技术研究综述诸爱士1,徐 亮2,沈芬芳2,成 忠1(1.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杭州310014)摘 要:由于钴与镍在矿床中常共生、伴生,并随着其资源的日益枯竭,对它们的分离与回收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钴与镍的分离与回收技术的现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萃取法和树脂法;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对其他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介绍了笔者的耦合分离技术的设想和实践。

关键词:钴;镍;分离中图分类号:T Q028;T F 80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07)03-0169-06Review of Separation Technology Study of Cobalt and NickelZH U A-i shi 1,XU Liang 2,SH EN Fen -fang 2,CH EN Zhong1(1.School of Biolog ical and Chemical Eng i neering,Zhejia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Hangzhou 310023,China;2.College of Chemical Eng 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 gy ,H angzhou 310014,China)Abstract:As Co and Ni are o ften sy mbio sised or associated in deposit and their r esources are shortage,the separatio n and reco ver y o f Co and N i become m ore important.T hr oug h the invest-i g ation of relative literatures,the technical status at hom e and abro ad is summarized.T he curr ent conventional m ethods are chemical precpitation,ex traction and io n -exchange resin.T he related re -search and application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T he other methods ar e biefly intro duced.M ean -w hile,the author p s ideas and practice of co upling separation technolog y ar e introduced.Key words:cobalt;nickel;separ ation由于钴、镍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在矿床中常共生、伴生,因此在各种含钴废渣中常有镍,如镍冶炼转炉渣、铜冶炼含钴转炉渣、镍精炼含钴渣等;在各种特殊合金材料、电池材料、催化剂中,也都同时含有钴和镍;而且随着钴与镍资源的日益枯竭,对它们的分离与回收就显得十分重要。

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分离技术概述

质在膜表面附近积累,造成由膜表面到溶液主体之间具有浓
度梯度的边界层,它将引起溶质从膜表面通过边界层向溶液
主体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浓 差 极 化 可 对 反 渗 透 过 程 产 生 下 列 不 良 影 响 :①由 于 浓
差极化,膜表面处溶质浓度升高,使溶液的渗透压△π 升高,
当 操 作 压 差△p 一 定 时 , 反 渗 透 过 程 的 有 效 推 动 力 (△p—
去,并使其浓度增高,或参加反应等,如从海水中制取氯化
钠;
(2)从 有 机 溶 剂 中 去 除 电 解 质 离 子 , 如 乳 清 脱 盐 、 氨 基 酸
提纯等;
(3)电解质溶液中,同电性但具有不同电 荷的离子的分
离,如从海水提取 1 价盐等。
4 气体分离膜
4.1 基本原理
气体膜分离过程
如图 4 所示。 含有某
(增刊) 5 张洪.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控制技术.污染防治技术,2008,24(1)
!!!!!!!!!!!!!!!!!!!!!!!!!!!!!!!!!!!!!!!!!!!!!!!
(上接第 89 页)
风机合二为一,直接减少烟风道的长度,减少机组建设工程 会大大降低,具有一定意义的节能效果。
量,相应地减少了相关烟气挡板及其控制系统,也相应取消 参考文献
了增压风机及其系统,能够降低机组的投资建设费用。 (3)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取消脱硫烟气旁路挡板后,将增
压风机与引风机合二为一,缩短了烟道长度,减少了烟道弯 头,减小了增压风机及其挡板的节流损失,因此烟道的阻力
1 刘家钰,等.1000MW 机组引风机与脱硫增压风机合并改造研究,热 力 发 电 ,2010 (8 )
些低分子组分和少量

分离方法探讨:萃取分离法的原理,特点、应用及进展

分离方法探讨:萃取分离法的原理,特点、应用及进展

分离方法探讨:萃取分离法的原理,特点、应用及进展摘要近年关于萃取技术研究进展很快,各种萃取方法层出不穷但各有其优缺点,现通过对几种比较流行的萃取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未来萃取分离技术进展的特点做些分析。

随着科技水平发展以及对于各种科研需要关于萃取技术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更新,新的方法不断研究出来,本文简单归纳介绍了以下几种常用方法:1.固相萃取技术 2.亚临界水萃取技术3.液相微萃取技术。

另外补充说明近年来我国稀土工业发展中萃取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萃取分离;分离过程;发展趋势引言分离过程是将混合物分成组成互不相同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1]。

在化工生产中,分离操作一方面为化学反应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清除对反应或催化剂有害的杂质,减少副反应和提高收率;另一方面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合格的产品,并且使未反应的物料循环利用,对生成的三废进行末端治理。

对于大型的石油工业和以化学反应为中心的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分离装置的费用占总投资的50%~90 oA。

因此,分离操作在提高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分离操作也广泛应用于医药、材料、冶金、食品、生化、原子能和环境治理等领域。

传统的提取物质中有效成分的方法复杂,而且产品的纯度不高易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在其中。

萃取分离法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是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选择性的转移到另一相中或选择性的保留在原来的相中,从而使目标化合物与原来的复杂基体相互分离方法。

通过萃取分离这个重要单元操作步骤,可以达到产品提纯率高,纯度好,能耗低等优点。

这种方法不仅在化工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食品,烟草,香料,稀土行业得到极大认可。

随着科技的更新和进步,萃取分离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优化,新型的萃取分离技术不断出现并完善,这项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献研究综述1.1萃取原理萃取是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萃取有两种方式:1.1.1 液-液萃取液-液萃取,用选定的溶剂分离液体混合物中某种组分,溶剂必须与被萃取的混合物液体不相溶,具有选择性的溶解能力,而且必须有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有小的毒性和腐蚀性。

新型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新型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C N ,C a HE Mo AO Du n—l i n, 一xa g , NG Ja in WA in—ln og
( oeeo hmi l nier gadE vomet N r nvri f hn , a un 005 ,hn ) C lg f e c g ei n ni n n, o hU iesyo ia Ti a 30 1C ia l C aE n n r t t C y
作 。与传统分离方法( 蒸发 、 萃取或离子交换等)相 比, 它是在常温下操作 , 没有相变 , 最适 宜对热敏性 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 的分离 与浓缩 , 具有高效 、 节 能, 工艺过程简单 , 投资少 , 污染小等优点 , 因而在化 工、 轻工 、 电子、 医药 、 纺织、 生物工程、 环境治理、 冶 金等方面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 1 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和特点
sp rt n tc n lg . T e sp rt n meh ns a d c aa tr t s o i ee t kn s o mba e e aa o e h oo i y h e aai c a i o m n h rce si f df rn id f me rn i c
Ab t a t T e me r n x a f n t c nq e i a n w tp x a t n t c n q e wi ih ef in y s r c : h mb a e e  ̄ c o e h iu s e y e e  ̄ c o e h i u t h g f ce c , i i h i h g p e n a i g e e g . M e r n e a a in tc n lg s a p i d wi ey a e i d o ih s e d a d s vn n r y mb a e s p r t e h o o i p l d l s a n w k n f o y e

分离技术综述

分离技术综述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分离技术是研究生产过程中混合物的分离、产物的提取或纯化的一门新型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希望采用更高效的节能、优产的方法,而且希望所采用的过程与环境友好。

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了人们对新型分离技术不懈的探索。

近十余年来,新型分离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已涉及化工、环保、生化、医药、食品、电子、航天等领域,不少技术已趋成熟。

本文对分子蒸馏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新型生物膜技术进行综述。

1、分子蒸馏技术1.1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是指在高真空的条件下,液体分子受热从液面逸出,利用不同分子平均自由程差导致其表面蒸发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1]。

分子分离过程如图1所示,经过预热处理的待分离料液从进料口沿加热板自上而下流入,受热的液体分子从加热板逸出。

由于冷凝和蒸发表面的间距一般小于或等于蒸发分子的平均自由程,逸出分子可以不经过分子碰撞而直接到达冷凝面冷凝,最后进入轻组分接收罐。

重组分分子由于平均自由程小,不能到达冷凝板,从而顺加热板流入重组分接收罐中,这样就实现了轻重组分的分离[2]。

图1分子蒸馏过程1.2分子蒸馏过程理论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过去几十年里,尝试建立了两种不同方法来研究分子蒸馏过程。

一种是蒸发系数法,即把各种阻力对分子蒸馏速率的影响归纳于参数蒸发系数E,但是由于在某种条件下得到的E值并不能用于另一种条件下的分子蒸馏速率的预测,所以采用该方法研究分子蒸馏并无太多的现实意义。

另一种方法是数学模型化法,即对分子蒸馏过程各个阶段产生的阻力进行研究,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计算出分子蒸馏的速率。

Rees G J[3~4]针对离心式分子分馏器从传质传热机理出发,建立了一维数学分析模型,提出了蒸发面温度、液膜厚度与蒸发速率相关联的有限元方程,从微观方面分析了分子蒸馏过程。

M等[5]用高质量流量下膜理论描述了静止式分子蒸馏器液体内部传递过程对液相温度和组成分布的影响,理论和实验结果取得了一致。

工业废水中氯离子去除技术的综述

工业废水中氯离子去除技术的综述

工业废水中氯离子去除技术的综述随着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危害极大。

其中氯离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有害物质,其孳生于大量的化工、石油化工等生产过程之中,加入水体中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如何有效地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氯离子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目前,针对工业废水中氯离子去除技术有很多种,包括物化方法、生物法、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和氧化还原法等等。

以下将就这些技术进行综述。

一、物化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物化处理手段来除去氯离子,其中包括臭氧氧化法、电凝法、电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等。

其中离子交换技术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用一种含有树脂的材料,将水里杂质、污染物和金属离子以及有害的微生物捕获,从而达到除去氯离子的效果。

二、生物法生物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工作的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生化处理,其中一些微生物能够将氯化物转化为非氯化物,进而去除氯离子。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处理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也具备着很好的去除效果,同时还能起到节能策略的作用。

三、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膜分离器进行处理,这种膜分离技术就能通过氯离子的大小和基于膜的梯度提高过滤效果。

四、吸附技术吸附技术是指通过材料吸附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其中常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

通过适当的选择吸附剂,以及重新装置废水处理设施,微妥善的设计操作过程和控制条件,使吸附材料与氯离子之间发生负载、吸附作用。

五、氧化还原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一些化学还原剂或氧化剂将氯离子还原或氧化,从而进行去除。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副产物能够进行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针对工业废水中氯离子的去除技术还有很多,每种去除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劣之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选择,从而达到合理高效的去除效果。

膜分离技术综述

膜分离技术综述

膜分离技术综述摘要: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并介绍了各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以及较全面的综述了它们在的研究现状,及相关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原理研究现状相关应用正文:膜分离技术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亦是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

它与传统的分离方法比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1.高效:由于膜具有选择性,它能有选择性地透过某些物质,而阻挡另一些物质的透过。

选择合适的膜,可以有效地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浓缩;2.节能:多数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操作,被分离物质不发生相变, 是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单元操作;3.过程简单、容易操作和控制;4.不污染环境。

由于这些优点、使膜分离技术在短短的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已广泛有效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生化制药、医疗卫生、冶金、电子、能源、轻工、纺织、食品、环保、航天、海运、人民生活等领域,形成了独立的新兴技术产业。

目前,世界膜市场以每年递增14~30%速度发展,它不仅自身形成了每年约百亿美元的产值,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它的应用与节能、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再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今世界上能源短缺、水荒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膜分离技术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巨资立专项进行开发研究,已取得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国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以及863、973计划中均列为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关于发展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美国官方的文件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过程,而20世纪膜技术改变了整个面貌”。

1987年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上,曾将“21世纪的多数工业中膜过程所扮演的战略角色”列为专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膜技术将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之一。

世界著名的化工与膜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美膜学会主席黎念之博士(我校化工系兼职教授)在1994年应邀访问我国时说“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

高中化学分离方法

高中化学分离方法

高中化学中常见的分离方法
列举一些常见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1.纸上层析:一种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2.过滤法:通过溶解性的差异,将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开。

3.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特性,通过加热和冷却使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如NaCl和KNO3的分离。

4.蒸馏法:通过加热使混合物中的液体组分蒸发,再通过冷凝将蒸气转化为液体,从而分离出各组分,适用于沸点差异较大的混合物分离。

5.萃取法:利用溶质在两种不相溶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如用CCl4从I2的水溶液中萃取I2。

6.溶解法:将某些物质溶解在特定的溶剂中,再通过过滤、蒸发等步骤实现分离,如将Fe粉或Al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中进行分离。

7.增加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物质,如将CO2中的CO通过热的CuO 转化为CO2,或将CO2中的SO2通过NaHCO3溶液转化为Na2SO3。

8.吸收法:用于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其中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如用铜网吸收N2中的O2。

9.转化法:通过加入试剂使两种难以直接分离的物质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如将Al(OH)3溶解在NaOH溶液中过滤出Fe(OH)3,再用酸将NaAlO2转化为Al(OH)3。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混合物的性质以及所需分离的物质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的使用需要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

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是_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流体(溶剂)在临界点附近区域(超临界区)内与待分离混合物中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来实现分离的。

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廉价、临界压力低、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所以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相对于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煎煮、醇沉、蒸发浓缩等)具作者简介:周芙蓉,女,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有以下优点:萃取效率高、传递速度快、选择性高、提取物较干净、省时、减少有机溶剂及环境污染、适合于挥发油等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特点⑴由于在临界点附近,流体温度或压力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溶解能力的极大变化,使萃取后溶剂与溶质容易分离。

⑵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与液体接近的溶解能力,同时又保持了气体所具有的传递性,有利于高效分离的实现。

(3)利用超临界流体可在较低温度下溶解或选择性地提取出相应难挥发的物质,更好地保护热敏性物质。

(4)萃取效率高,萃取时间短。

可以省却清除溶剂的程序,彻底解决了工艺繁杂、纯度不够且易残留有害物质等问题。

(5)萃取剂只需再经压缩便可循环使用,可大大降低成本。

(6)超临界流体萃取能耗低,集萃取、蒸馏、分离于_体,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7)超临界流体萃取能与多种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联用,省去了传统方法中蒸馏、浓缩溶剂的步骤。

避免样品的损失、降解或污染,因而可以实现自动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医药方面的应用医药工业中广泛涉及从动植物中提取有救药用成分、药用成分分析及租品的浓缩精制等,特别是生化药品的提纯、干燥、造粒、制缓释丸11]等都应用到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

超临界流体(SCF)—个主要优点是它对挥发度极低的物质萃取能力不强,而通过选择适当的压力和温度,对挥发度中等偏低的物质可选择萃取。

SFE技术应用于酶及维生素的精制、回收方面效果十分显着;从动植物原料中提取生物碱、生育盼、精油等药用成分;在抗生素等药物生产的浓缩精制、脱溶过程中也取得成功。

SFE技术还应用到制取中成药方面。

众所周知,中药的传统服用方法是加水煎熬,制成口服或外用药液。

但是加热会使某些热敏性有效成分受热破坏,降低疗效。

然而采用SFE技术可从中草药中提取高含量的有效成分[2],例如用SFE法从月见草种子中萃取月觅草油,与传统萃取方法溶剂法进行比较。

用SFE 技术萃取的精油含有较高的亚麻酸,可达到%,升高温度可提高到%。

而溶剂法萃取的精油中亚麻馥仅有%,且用SFE萃取的精油色泽纯正,透明度好[3]。

此外,还可利用SFE技术从药用植物原紫草、蛇床子和桑白皮中提取有效成分[4]。

如利用SFE萃取技术与尿素包合法相结合可从鱼油中提纯出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很高的ED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DA和DHA对大脑有活化作用,在治疗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痴呆以及抑制肿瘤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疗效[6]。

此外,还有报道利用SFE技术提取生物碱、鸦片、甘油酯、春黄菊油的研究以及从菊花根中获得除虫菊酯等萃取工艺[7-11]。

SFE还用于分折药品组分。

如分析血浆中的药品及代谢物含量,分析动物组织中所含药剂及药剂残留物,从中毒人体的脂肪组织中分析毒物多氯联苯的含量从食物和土壤中分析农药残留量等。

马熙中等用自行设计的SCF装置分析了中药肉苁蓉的化学成分。

结果证明,与常规中药研究方法相比,SFE法可更有效地提取复杂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

采用SFE法,萃取过程极为简单,在20MPa压力、50°C条件下仅需几十毫升的C〇2流体,1h之内即可完成,得到很好的分离结果。

在化学工业方面的应用SFE技术在石蜡族、芳香族、环烷族等的同素物分离精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SFE技术还成功地用于己内酰胺、己二酸、DMT(二甲基色胺)等水溶液的脱水和回收有机物,特别是可分离醇一水共沸混合物。

在聚合反应和石蜡异构反应中以SCF为稀释剂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用SFE技术可加工处理各种燃料。

油渣深加工—直是个难题,采用SFE技术可从油渣中脱除沥青和重金属,迅速分离出纯油。

从褐煤加氢产品渣中可获得 45%的燃油,这是用其他方法办不到的。

SCF还可莘取煤中的石蜡、杂酚、煤焦油等成分。

在适宜的SFE 条件下可从大量木材加工废料中回收可观的酚类产品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3分子蒸馏技术分子蒸馏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在极高真空下操作。

它是根据不同物质其分子运动有不同的平均自由程这一物理特性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因而能使液体在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将其分离,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系的分离。

由于其具有蒸馏温度低于物料的沸点、蒸馏压强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等特点,因而能大大降低高沸点物料的分离成本,极好地保护了热敏物料的品质。

与常规蒸馏相比,具有明显地优点:分离程度比常规蒸馏的高,蒸馏压强极低,蒸发温度低,受热时间短等。

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是指在高真空的条件下,液体分子受热从液面逸出,利用不同分子平均自由程差导致其表面蒸发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12]。

分子分离过程如图1所示,经过预热处理的待分离料液从进料口沿加热板自上而下流入,受热的液体分子从加热板逸出。

由于冷凝和蒸发表面的间距一般小于或等于蒸发分子的平均自由程,逸出分子可以不经过分子碰撞而直接到达冷凝面冷凝,最后进入轻组分接收罐。

重组分分子由于平均自由程小,不能到达冷凝板,从而顺加热板流入重组分接收罐中,这样就实现了轻重组分的分离[13]。

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的特点(1)分子蒸馏是在远低于沸点的温度下进行操作的;⑵分子蒸馏是在很低的压强下进行操作,_般为10-1Pa数量级(10-3数量级),可使物料避免氧化受损;⑶物料受热时间短,避免了因受热时间长造成某7说合液面分图1分子蒸馏过程些组分分解或聚合的可能;⑷分子蒸馏的分离程度更高,能分离常规蒸馏不易分开的物质;(5)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可得到纯净安全的产物;(6)可进行多级分子蒸馏,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产率较高;(7)特别适合于不同组分分子平均自由程相差较大混合物的分离;(8)更适用与对热敏感、产物附加值高的黏性物料;(9)可与超临界流体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配合配套使用。

分子蒸馏过程理论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过去几十年里,尝试建立了两种不同方法来研究分子蒸馏过程。

一种是蒸发系数法,即把各种阻力对分子蒸馏速率的影响归纳于参数蒸发系数E,但是由于在某种条件下得到的E值并不能用于另一种条件下的分子蒸馏速率的预测,所以采用该方法研究分子蒸馏并无太多的现实意义。

另一种方法是数学模型化法,即对分子蒸馏过程各个阶段产生的阻力进行研究,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计算出分子蒸馏的速率。

Rees GJ114~15针对离心式分子分馏器从传质传热机理出发,建立了一维数学分析模型,提出了蒸发面温度、液膜厚度与蒸发速率相关联的有限元方程,从微观方面分析了分子蒸馏过程。

M等[16]用高质量流量下膜理论描述了静止式分子蒸馏器液体内部传递过程对液相温度和组成分布的影响,理论和实验结果取得了一致。

对于分子蒸馏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的研究,目前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主要是因为模型假设条件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液膜流动必须为充分发展的稳态层流,因此在高Re数下对模型的求解是非常困难并且无法实现的[1]。

巳等[17]对降膜式分子蒸馏器建立了相应的二维模型并且模拟计算,与实验数据对比良好。

Nguyen AD等[18]对刮膜式分子蒸馏器的边界条件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和假设,忽略液膜内部的温度梯度与径向浓度梯度变化,只考虑了轴向液膜组成的变化,建立了质量衡算方程并求解。

实际上迄今为止,由于刮膜分子蒸馏器液体流动过程非常复杂,对刮膜式分子蒸馏器内液膜传质传热的研究仍然是_个难点。

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研究展望分子蒸馏过程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在国内的工业化应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由于分子蒸馏设备为高真空设备,_次性投资大,连续化生产能力低,目前主要应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与加工。

随着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应大力加强各企业单位与高校之间的广泛技术交流与合作,向节能与高效的方向开发设计分子蒸馏设备,深入研究过程机理,揭示其规律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结合使分子蒸馏过程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工业化的应用进程,以便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预计21世纪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透过性膜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蒸气分压差、浓度差、电位差等),使得原料侧组分有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目的。

虽然膜分离技术的机理、操作方式各异,但它们具有相同的优点:过程一般较简单,费用较低,效率较高,通常没有相变,可在常温下操作,既节省能耗,又适用于热敏物质的处理,在食品加工、医药和生化技术领域有其独特的适用性。

近年来,膜分离已轻分子冷凝板加热板逐渐成为化学工业、食品加工、废水处理、医药技术等方面的重要分离技术。

重要的膜分离技术渗透和透析渗透是一个扩散过程,膜两侧的溶剂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产生流动。

透析是利用膜两侧的浓度差从溶液中分离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使原溶液浓度不断降低,过程的推动力也因此不断减小,医疗上用于治疗肾功能衰弱患者,工业上用于从人选毛或合成丝厂的纤维废液中回收NaOH。

反渗透和超滤、微过滤如果在渗透实际装置的膜两侧造成_个压力差并使其大于渗透压,就会发生溶剂倒流,使浓度较高的溶液进_步浓缩,这_现象就叫反渗透。

如果膜只阻挡大分子,而大分子的渗透压是不明显的,这种情况叫作超滤。

以多孔细小薄膜为过滤介质,使不溶物浓缩过滤的操作为微过滤;按粒径选择分离溶液中所含的微粒和大分子的膜分离操作为超滤;从溶液中分离溶剂的膜分离操作为反渗透,超滤和反渗透及反渗透及微过滤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