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性毕业论文范文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性毕业论文范文

编号: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米蛋白的研究进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引言 (3)1 大米蛋白的组成与结构 (3)1.1 大米蛋白的组成 (3)1.2 大米蛋白的结构 (3)2 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4)2.1 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 (4)2.2 大米蛋白的保健作用 (4)3 大米蛋白的功能性 (5)3.1 溶解性 (5)3.2 乳化性 (5)3.3 持水性与持油性 (6)3.4 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 (6)4 大米蛋白的提取方法 (7)4.1 碱法提取大米蛋白 (7)4.2 物理分离法提取大米蛋白 (7)4.3溶剂提取法 (8)4.4 酶法提取大米蛋白 (8)4.5 复合提取法 (10)5 大米蛋白的开发利用 (10)5.1食品添加剂 (10)5.2蛋白质营养补充剂 (11)6 大米蛋白的市场前景与展望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7)摘要大米蛋白是一种氨基酸组成合理,生物效价高,过敏性低的蛋白质。

能够满足2-5岁儿童的氨基酸需求,非常适合开发婴幼儿食品。

此外大米蛋白可加工成酱油、高蛋白粉、蛋白饮料、蛋白胨和蛋白发泡粉等,若将其降解成短肽或氨基酸,则可制成营养价值极高的氨基酸营养液,从而用于保健饮料、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

本文对大米白的结构与组成、功能特性、营养价值、分离技术、提取技术、开发利用等现状做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大米蛋白;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开发利用Abstract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rice protein is a reasonable biological titer, low-protein allergy. 2 to 5 years to meet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of children, making it very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of baby food. In addition, processed into soy sauce, rice protein, protein powder, protein drinks, peptone and protein foam powder, if its degradation into short peptides or amino acids, nutritional value can be made of high amino acid nutrient solution, which for health beverages, condiments, food additives.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white rice, functional properties, nutritional value, separation, extra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Keywords:rice protein; nutritional value; functional properti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引言大米蛋白系由大米中提取获得。

生物化学专业综述

生物化学专业综述

生物化学专业综述生物化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生物学和化学两个领域的知识。

它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生物化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进行综述。

一、基本概念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生物化学专业则是培养具备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够研究和解决与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相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是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酶的研究与应用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酶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酶在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3. 代谢途径与调控代谢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代谢途径的组成、调控机制以及与疾病相关的代谢紊乱。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生物化学专业的重要工具,包括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和分析、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在科研和医学诊断中的作用。

三、应用领域1. 医药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制药公司、医药研究机构和医院等单位从事新药研发、药物分析和临床诊断等工作。

2. 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生物工程公司、生物能源研究机构和环境保护部门等单位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 农业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药公司等单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4. 环境保护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环境监测机构和环保公司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工作。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综述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综述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综述20世纪50年代,录Wsat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为揭开人类重生命现象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目前,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民最快的领域,并且与诸多学科正在进行广泛的交叉与渗透,因此,分子生物学已成为主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前沿科学。

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它是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结构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等。

主要研究基因或DNA 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控等过程,以及参与这些过程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内容:一是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以研究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为主,中心法则是其研究的理论核心。

内容包括:核酸的基因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基因修复与突变、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应用等。

二是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以研究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主。

蛋白质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而构成多样化生物个体,所以对蛋白质的研究难度较大。

三、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分子水平指的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是指对遗传、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

阐明这些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四、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取得突飞猛进的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让整个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

诊断试剂、治疗药物、植物品种、畜用制品、环境工程、再生能源,分子生物技术无处不在,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业带来全新的变革。

小分子纯化和大分子纯化

小分子纯化和大分子纯化

小分子纯化和大分子纯化
小分子和大分子纯化是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分离和提纯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物质。

小分子纯化:
定义:小分子通常指相对较小的有机或无机分子,如药物、有机溶剂等。

方法:小分子纯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结晶、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蒸馏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小分子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目标分子分离出来,并达到纯化的目的。

大分子纯化:
定义:大分子通常指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

方法:大分子纯化的方法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凝胶电泳、离心、超滤、层析(如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大分子的大小、电荷、亲和性等特征,实现对大分子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总体而言,小分子纯化和大分子纯化都是为了从混合物中提取出纯净的目标物质,但由于它们所涉及的物质类型和特性不同,所采用的具
体方法和技术也有很大的区别。

分子分离技术

分子分离技术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前言 (1)2传统分离方法 (2)3现代分离方法 (3)3.1 色谱方法 (3)3.2 电泳技术及其它 (6)4展望 (8)参考文献 (9)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姓名:陈绍勇学号:20124016016 专业:动物学摘要:生物大分子包括多肽、酶、蛋白质、核酸(DNA和RNA)以及多糖等。

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当前,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为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对以沉淀、透析、超滤和溶剂萃取为代表的传统分离技术, 以及色谱, 电泳等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并结合生命科学的发展现状, 展望了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大分子, 传统分离方法,现代分离方法1前言生物大分子包括多肽、酶、蛋白质、核酸(DNA和RNA)以及多糖等。

生命科学的发展给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种生化、分子研究都要求得到纯的, 以及结构和活性完整的生物大分子样品, 这就使得其分离技术在各项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就应运而生。

而且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材料化学、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也为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生物材料的组成极其复杂; 许多生物大分子在生物材料中的含量极微, 分离纯化的步骤繁多, 流程长; 许多生物大分子一旦离开了生物体内的环境就极易失活(因此分离过程中如何防止其失活, 就是生物大分子提取制备最困难之处) ; 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温度、pH 值、离子强度等各种参数对溶液中各种组成的综合影响, 很难准确估计和判断[1] 这些都要求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技术以此为依据, 突破这些难点, 优化分离程序, 以获得符合要求的生物大分子样品。

2传统分离方法常用的传统生物大分子分离方法有沉淀、透析、超滤和溶剂萃取等。

生物化学 多糖 综述

生物化学 多糖 综述

植物多糖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分子量大,极性大,且常与蛋白质、脂质等结合成多糖复合物,生物活性也因其糖基的组成、排列顺序、连接方式、分支的位置等不同而相异,多糖骨架链间以氢键结合的各种聚合体,糖单位的羟基、羧基、氨基以及硫酸基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多聚链间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聚集体,这些给多糖的提取分离带来了困难,加之多糖的提取方法和工艺尚未成熟和效率、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提取分离方法对多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提取的多糖常混有蛋白质、色素等杂质,需进一步分离纯化,提高多糖纯度后,再对多糖组分进行分级。

2.1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蛋白质遇有机溶剂变性,常用氯仿与正丁醇按一定体积比组成的Sevage试剂,和三氯乙酸去除蛋白。

也可根据酶的专一性选用蛋白酶,可除去大部分蛋白。

蔡永红等〔25〕分别采用了Sevage法、三氯乙酸法和蛋白酶法去除栀子多糖中的蛋白质。

Sevage法除蛋白后蛋白质含量为7.51%,三氯乙酸法为2.13%,蛋白酶法为4.23%。

三氯乙酸作用强烈,除蛋白率较高。

Sevage试剂需重复多次,每次至少静置30min,时间较长,且有机试剂毒性较大及用量较多,多糖损失较高,还会对多糖的结构有破环。

蛋白酶法作用温和,除蛋白效率高。

欧文等〔26〕在除去荠菜多糖中的蛋白质时,采用Sevage法和三氯乙酸去除蛋白,蛋白去除率分别为80%、85.52%,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20%、25.08%。

而用木瓜蛋白酶法在酶用量为2.0%、pH5.5时作用2h,蛋白去除率为88.21%,多糖损失率为7.43%。

蛋白酶法除蛋白率最高,多糖损失率最小。

2.2多糖中色素的去除常用活性炭、过氧化氢、大孔吸附树脂除去多糖中的色素。

活性炭吸附法一般去除鞣质色素。

因活性碳疏松多孔无选择性,使多糖损失较多。

李向东等〔29〕采用氧化氢去除黄芪多糖中的色素,并优化出最佳条件:每50mL样液用过氧化氢5~20mL脱色2~4h,色素除去率为92.05%。

关于三种新型分离技术的综述

关于三种新型分离技术的综述

1引言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

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是_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流体(溶剂)在临界点附近区域(超临界区)内与待分离混合物中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来实现分离的。

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廉价、临界压力低、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所以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相对于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煎煮、醇沉、蒸发浓缩等)具作者简介:周芙蓉,女,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有以下优点:萃取效率高、传递速度快、选择性高、提取物较干净、省时、减少有机溶剂及环境污染、适合于挥发油等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2.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特点⑴由于在临界点附近,流体温度或压力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溶解能力的极大变化,使萃取后溶剂与溶质容易分离。

⑵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与液体接近的溶解能力,同时又保持了气体所具有的传递性,有利于高效分离的实现。

(3)利用超临界流体可在较低温度下溶解或选择性地提取出相应难挥发的物质,更好地保护热敏性物质。

(4)萃取效率高,萃取时间短。

可以省却清除溶剂的程序,彻底解决了工艺繁杂、纯度不够且易残留有害物质等问题。

(5)萃取剂只需再经压缩便可循环使用,可大大降低成本。

(6)超临界流体萃取能耗低,集萃取、蒸馏、分离于_体,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7)超临界流体萃取能与多种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联用,省去了传统方法中蒸馏、浓缩溶剂的步骤。

生物科学中的化学合成生物学研究综述

生物科学中的化学合成生物学研究综述

生物科学中的化学合成生物学研究综述化学合成生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旨在通过合成、设计和优化生物分子和生物系统,以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问题。

在生物科学中的化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合成工具和技术,合成和改造生物大分子,以开发新的药物、生物传感器、能源转换系统等。

以下是对生物科学中的化学合成生物学研究进行的综述。

合成生物学是在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将工程学的思维和原则应用于生命科学中。

通过改造和重新设计DNA序列,合成生物学者可以创造全新的生物功能单位,如基因、代谢途径和细胞等。

这种定制生物的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探索和利用生物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为解决生物科学和医学中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生物科学中的化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发现和药物开发:合成生物学为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合成工具和技术,研究者可以合成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和药物,也可以改造已知的天然产物和药物,使其更安全、有效。

此外,合成生物学还可以提供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加速药物发现过程。

2. 代谢工程和生物制造:代谢工程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改造和优化代谢途径,实现对目标产物的高效合成。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生产药物、生物燃料和化工原料等多个领域。

借助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可以提高生物生产的效率、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3. 生物传感和检测技术:合成生物学可以将细胞和生物分子改造成生物传感器和检测器。

这些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生物标志物、毒素等,并发出可测量的信号。

这种方法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 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者可以设计和合成基因序列,并将其导入细胞中进行基因治疗。

这种技术在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综述摘要: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DNA和RNA、多糖、酶、蛋白质以及多肽等。

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是生物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当前医学,药学及生命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为大分子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本文对以沉淀、透析、超滤和溶剂萃取为代表的传统分离技术, 以及色谱, 电泳等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方法、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分离技术生物大分子1前言生命科学的发展给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种生化、分子研究要求提取分离高纯度,结构完整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活性的生物大分子样品,这就使得分离技术在各项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研究也就随之产生。

同时,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纳米材料、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大分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具有如下特点:生物样品的组成极其复杂,许多生物大分子在生物样品中的含量极微,分离纯化的步骤繁多,耗时长;许多生物大分子在分离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失活,因此分离过程中如何保证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也是提取制备的困难之处;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各种参数对溶液中各种组成的综合影响,很难准确估计和判断。

这些都要求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技术以此为依据,突破这些难点,优化分离程序以获得符合要求的生物大分子试剂。

2传统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传统的生物大分子分离方法有透析、溶剂萃取、沉淀和超滤等,它们都是一些较早就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的分离方法。

2.1透析法1861年Thomas Graham发明透析方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实验中最简易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之一。

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过程中,除盐、少量有机溶剂、生物小分子杂质和浓缩样品等都需用到透析。

现在,除半透膜的材料更加多样化,透析方式也更加多样。

透析法主要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达到分离的方法。

例如分离和纯化DNA、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物质时,可用透析法以除去无机盐、单糖、双糖等杂质。

反之也可将大分子的杂质留在半透膜内,而将小分子的物质通过半透膜进入膜外溶液中,而加以分离精制:透析是否成功与透析膜的规格关系极大。

透析膜的膜孔有大有小,要根据欲分离成分的具体情况而选择。

透析膜有动物性膜、火棉胶膜、羊皮纸膜、蛋白质胶膜、玻璃纸膜等。

分离时,加入欲透析的样品溶液,悬挂在纯化水容器中,经常更换水加大膜内外溶液浓度压,必要时适当加热,并加以搅拌,以利透析更快。

最后,透析是否完全,须对透析膜内溶液进行检测。

2.2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项化工分离技术,很被快应用到了生物分子的纯化和分离上。

基本原理是用一种溶剂将产物自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

最初是用于抗生素有机酸,维生素等生物小分子的提取,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与其它技术的结合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分离技术,如超临界萃取、逆胶束萃取、液膜萃取等,可以用于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生物碱等的提取和纯化。

在液体混合物溶液中加入某种溶剂,使溶液中的组分得到全部或部分分离的过程称为萃取,溶剂萃取法是从稀溶液中提取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2]。

2.3沉淀法沉淀法是利用沉淀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化为难溶物,以沉淀形式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称量过程,称定其重量进行检测的方法。

利用盐析法将蛋白质沉淀出来的方法由来已久。

其基本原理是蛋白质在低盐浓度下的溶解度随盐液浓度升高而增加。

球蛋白当盐浓度不断上升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又以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

这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电荷的极性基团有静电引力。

当水中加入少量盐时,盐离子与水分子对蛋白质分子一的极性基团的影响。

有机溶剂对于许多蛋白质、核酸、多糖和小分子生化物质都能产生沉淀作用。

优点是其分辨度比盐析法高,溶剂容易除去且可回收,沉淀的蛋白质不需要脱盐。

而缺点是有机溶剂易使蛋白质变性,经常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进行控制,且有机试剂用量大,回收、储存都较麻烦。

2.4超滤法超滤技术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

20世纪20年代问世,至60年代以来其发展迅速,很快由实验室级的分离技术发展成重要的工业级操作技术。

超滤作为一种高效分离技术,广泛用于含有各种小分子溶质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的脱盐、浓缩和分级分离。

基本原理以超滤膜筛为中介,膜两侧的压力差为动力,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超滤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液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优点是超滤技术分离效率高,对稀溶液中的微量成分的回收、低浓度溶液的浓缩均非常有效。

其局限性是不能直接得到干粉制剂。

对于蛋白质溶液,一般只能得到10~50%的浓度。

3.现代分离技术3.1电泳技术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electrop horesis, EP)。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

1937 年瑞典学者 A.W.K.蒂塞利乌斯设计制造了移动界面电泳仪,分离了马血清白蛋白的3种球蛋白,创建了电泳技术。

目前所采用的电泳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显微电泳,自由界面电泳和区带电泳。

随着电泳支持物的改进,电泳条件的完善,区带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双向电泳等技术逐渐建立起来,同时,在电泳模式上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圆盘电泳、垂直板电泳、柱状(管状)电泳等,电泳分辨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有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等。

3.1.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与纸电泳相似,只是换用了醋酸纤维薄膜作为支持介质。

将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为醋酸酯,溶于丙酮后涂布成有均一细密微孔的薄膜,其厚度为0.1~0.15mm。

由于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操作简单、快速、价廉,目前已广泛用于分析检测血浆蛋白、脂蛋白、糖蛋白、胎儿甲种球蛋白、体液、脊髓液、脱氢酶、多肽、核酸及其他生物大分子,为心血管疾病、肝硬化及某些癌症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而已成为医学和临床检验的常规技术[3]。

3.1.2 SDS—PAGE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础上添加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简称SDS).蛋白质因为与SDS结合而带有大量电荷。

从而消除蛋白质原有的电荷量差别,其泳动速度便主要和分子大小有关。

这种SDS-聚丙酰胺电泳是最常用的定性分析蛋白质的电泳方法,特别是用于蛋白质纯度柱测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SDS—PAGE应用于提纯过程中纯度的检测.纯化的蛋白质通常在SDS电泳上应只有一条带。

但如果蛋白质是由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它在电泳中可能会形成分别对应于各个亚基的几条带。

SDS—PAG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一般只需要不到微克级的蛋白质,而且通过电泳还可以获得关于分子量的情况[4]。

3.1.3双向凝胶电泳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技术又称二维凝胶电泳技术,是目前常用的唯一一种能够连续地在一块胶上分离数千种蛋白质的方法,第一,采用等电聚集电泳。

第二,采用了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原理是将高分辨率的等电聚集电泳和SDS-PAGE电泳联合组成双向电泳。

3.1.4电泳与其他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时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在毛细管中接其淌度或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离的电泳新技术,也称为高效毛细管电泳。

其分离模式有: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色谱、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等速电泳、毛细管等点聚焦,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电棘(EE)作为一种分离技术与质谱(MS)联用作为一种检测方法,在食品分析领域具有重要优势,因为它结合了毛细管电泳的强分离能力以及质谱在定性和确证方面的强大功能。

近来,许多有关多维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的设想已被提出"有些还得到了初步的尝试,其分离的优势也得到人们的关注。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CE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及试剂用量少等特点,使其成为极为有效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分离蛋白质、糖类、核酸等物质[5]。

毛细管电色谱是将常规色谱填料填充到毛细管中, 或在毛细管内表面键合、涂敷固定相, 以电渗流作为流动相的推动力, 根据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和在电场中迁移速率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高效微分离技术。

近年来CEC 在分离分析生物大分子中应用较为广泛。

不少研究工作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转移到CEC分离分析生物大分子。

如CEC 结合了CE 的高效性和HPLC 的高选择性, 是一种新型的微柱分离分析技术[7], 已成为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的方法, 它的出现为蛋白质的分离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8]。

但目前CEC 主要是以电驱动流动相为分离模式, 操作中易产生气泡, 使其受到很大的限制。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EC) 的出现解决了长期限制CEC 广泛使用的问题,PEC克服了仅靠电渗流驱动的一些限制因素, 可方便地对流动相组成、性质、流速进行调节, 抑制气泡的形成, 尤其能实现梯度洗脱, 是CEC 发展的重要方向[9]。

3.2色谱技术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当流动相推动样品中的组分通过固定相时,在两相中进行连续反复多次分配,从而形成差速移动,达到分离的方法。

色谱被认为是迄今人类掌握的对复杂混合物分离能力最强的手段。

特别是液相色谱,大都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所有的流动相可以是与生理液相似的具有一定pH 值的含盐的缓冲水溶液,有时也使用某些能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所用填料的表面经过了各种相应的化学修饰和覆盖,这样就为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供了温和的条件和软接触表面,有利于它们保持原有的构象和生理活性。

所以液相层析作为生物大分子的分离重要方法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据分离机制不同,液相色谱可分四大基础类型: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可根据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活性、分子量大小等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分离纯化模式。

多维液相色谱法是利用两根或多根性质不同的色谱柱,通过一定的接口和切换技术对不同色谱分离模式的结合,或一根色谱柱内通过填充不同分离模式的色谱填料,完成对复杂样品的待分析组分进行分离。

多位液相色谱具有分离样品动态范围宽、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近几年来,多维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在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制药领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亲和色谱是专门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的色谱分离技术,它是基于固定相的配基与生物分子间的特殊生物亲和能力的不同来进行相互分离的。

亲和色谱的显著特点:具有其他分离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高选择性,且色谱过程操作条件温和,能有效地保持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稳定性,活性样品的回收率也比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