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作用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分析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分析

蒋介石的开场白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 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 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轰轰烈烈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主要分为两阶段 :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武汉失守)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 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 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日军兵消耗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 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VS
共产党的敌后抗战
目录

民族危机,国难当头之时代背景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介绍

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介绍
※ 评价历史,铭记历史
民族危亡之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内战不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三省,东北军不抵抗① 日军对华北虎视眈眈,策划华北自治,蒋依然把矛头指向共产党,给日 军制造机会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为达成一致统一战线,张、杨毅然挺出,发动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 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进攻我中华大地,以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和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开始了为期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百团大战
作战背景:② 战役情况: 历史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 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 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 党正面战场。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 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 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与作用.doc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与作用.doc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与作用【】自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以中华民族胜利为结束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所有同胞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次抗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结束,全中国各族儿女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为锥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抗U战争正而战场敌后战场形成作用H军从1931年9月开始,不断对我国东北部地区发动袭击,而国民政府先期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W范围内,只有东北地区部分爱国军民参与到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中,局部抗战就此展幵。

1937年7月7 口中口双方在中閩北平的卢沟桥发生军事冲突,这是口本蓄谋已久的挑衅,n本就此全面侵略中国,与此同吋,国共两党扪弃前嫌,停止内战,~致对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最终形成。

因为国内形势的特殊性,在全而抗战时期,我w土地上冇两大战场并存,一是由岡民党正规军组成的正面抗日战场,二是由共产党方而组织的敌后抗□战场,两大战场虽性质不同,但都为抵抗外來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

就屮国国情来看,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进行的,两党第一次合作就因各方而因素的干扰血以失败告终,两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信任,u民党担心共产党夺取手中的政权,共产党则害怕悲剧再次上演,也担心好不容易集结起來的军队被国民党吞并,所以两军显同吋编入国民革命军,但在行军用兵方面还是各自为政,两大战场里同是抗战,但却又互不影响,有配合,但绝对不会融合。

其次,W统区地域辽阔,多Y•原,适合与H军进行平原战等大规模作战,相对于岡民党而言,共产党没宥足够的根据地,同时井不适合在现宥根据地与曰军开战,而想要打击n军的后勤部队,就必须深入敌占区,在敌占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且共产党方面人数较少,转移吋较为方便,故将军队分散开来,深入敌后,在村镇间宣传共产主义和抗H理念,组织广大热爱祖U的冇志之士共同抗H, 共产党的宣传为其建立了R好的群众基础,故共产党在敌后开展的抗战工作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显然军队只有区区5万余人,但实际参与人数要远超于此。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大小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大小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大小,我个人认为,对于战争局势的节奏来说,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的精锐部队的牵制和阻挡,相比与敌后战场来说,更加有意义,正面战场决定了这次战争的走向,只有当正面能足以牵制敌方,敌后部队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但对于战争的结果来说,敌后战场的胜利是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关键。

论正面力量,国民党军备力量与日军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单凭正面是无法击败日军,而敌后战场的活跃则逐步瓦解了日军的力量,最终赢得了胜利。

总得来说,诱饵和猎手对一次猎杀行动的成功都有作用,没有诱饵,猎手则没有机会,没有猎手,诱饵则无所作为,所以,我认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有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唯有二者达成,才能成就胜利。

B13100135 黄涛。

正面战场的作用

正面战场的作用

正面战场的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全面深刻了解这场战争,牢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 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40年)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比较积极。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作用显著。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原计划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国民党军队主力和我国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因此,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当时的正面战场,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也在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9—1940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仍较为积极。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战略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由于日军的侵略政策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步取代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成为中日两国交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也由此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取得重大战绩,共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给华北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10—1944.春〕
1、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的形势 〔1〕日本调整侵华政策 “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以战养战、以华制华〞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第三节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和方针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只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须的民主自由权利,反对抗日战争成为人民大众的抗战。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抗战要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四、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作战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敌后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那么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华南的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以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淞沪抗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曾率军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国民党军师长黄维的感叹。事隔68年,可惜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记载那样一种大气磅礴的悲壮与惨烈。 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少数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达近百万。在两个多月时间内,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包括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 ,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展开的一场全面抗战。

战争期间,中国抵御了敌人的侵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指的是中国国内主要集中的抗战战斗区,即与敌人直接对抗的战区。

正面战场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等各种战斗手段,对敌人发起有力的进攻。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它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每一个正面战役都与保卫中国国土的命运息息相关。

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民军队主力的集中地。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正面战役,有效地打击和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实力。

正面战场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堡垒。

其次,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宣传阵地。

通过正面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抵抗精神。

正面战场的胜利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

再次,正面战场是吸引和容纳人民力量的地方。

随着抗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正面战役中,成为抗战的有力支持者。

正面战场通过吸引和容纳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集中力量,为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敌后战场则指的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中国大陆内地的城市和乡村,是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地区。

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力量的重要补给基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抗战的双翼,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给正面战场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敌后战场通过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和削弱其战斗力,有效地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其次,敌后战场是宣传和组织抗战的重要区域。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起并组织了广泛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力宣传抗日精神,并向敌占区发动游击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阶段:在战略反攻阶段,两个 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 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仍然维持到抗战 结束
当代大学生应辩证的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大陆方面:在80年代以前,对正面战场的研究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正面战场地位和作用的 分析简单化、片面化。对国民政府军队作战的 实际情况未作全面的叙述和评价,给人造成正 面战场只是消极应战,并且是一败涂地、罪债 累累的形象。 台湾方面:对正面战场的评价过高,对敌后战 场则是一笔抹杀。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概念

一般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指由国民党领导的武 装部队为主力、以大规模兵团阵地会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对侵 华日军主力部队军事进攻进行正面防御作战或展开展开战略攻 势的军事战场 。从作战区域上来讲,正面战场主要分布于国民 政府统治区域内,由国民党最高统治当局根据战争需要划成若 干战区,分别由各战区所配备的国民政府正规军担负对日作战。 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民兵和人民自卫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人民 战争为总战略,以运动游击战、伏击战为主要战术,从敌人后 方给日军有力打击,与国民党真面战场形成对日军腹背夹击之 势的抗日根据地战场与游击战场。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二者缺一不 可,两个战场是一个整体。
第一阶段:从抗日爆发到武汉失守,国 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 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开。 而敌后战场的开辟,从战略上也牵制了 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两个战场不仅 在战略上实行了比较紧密的配合,双方 的军队在战斗和战役中也进行过许多配 合。
第二阶段:从武汉失守到1944年春。 正面战场仍然坚持作战,但战略作用
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 日益发挥出重要的战略作用。因国共双 方的斗争日益尖锐,双方的军队在战斗 和战役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 还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 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 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 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 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 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 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 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 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 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 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 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 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 “大扫荡”。
名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鲁豫抗日根据地 苏南抗日根据地 皖东抗日根据地
创建人 聂荣臻 贺龙、关向应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张云逸
部队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百团大战
为粉碎“囚笼政策”,1940年,八路军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 的兵力,在华北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 向日寇发动大规模的攻击。百团大战主 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 军的据点。历时百天的百团大战,总共 进行了1824次大小战斗,毙伤日军2万 余人,伪军5000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 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 公里。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 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 取得的辉煌战绩给予日本帝国主义以沉 重打击,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