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抗战之正面与敌后战场

抗战之正面与敌后战场

① 应该尊重历史,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本身
是什么,样就应该怎样来表述。 ②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参与、共同奋斗取得的胜利。
不能因为国民党在抗战中实行反共反人民的错误的片面抗
战路线就抹杀其参加抗战、坚持抗战的功绩; 也不能因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力量相对弱小,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就被攻击诬蔑。这才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也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是怎样就是怎样。
次重大胜利。在历时近半个月的 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 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 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 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 的必胜信心。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 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 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 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 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
之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正面 战场
抗日 战争
敌后 战场
以国民政府为主,
抗战初期抗击了 侵华日军大部分。 执行的是片面抗 战路线,即单纯 依靠政府和军队, 而不发动广大人 民群众
1.全面抗战前 李宗仁《焦土抗
战论》( 1933): 要以坚壁清野、 游击战争,对日 进行长期消耗战。



刘桂五少将 干子 周元中将 李必蕃中将 黄启东少将 方叔洪中将 付忠贵少将 冯安邦中将 林英灿少将 王禹九少将 陈安保中将 丁炳权中将 郑作民中将 张自忠上将 湖北南瓜店
骑兵第六师师长 内蒙黄油 173师副师长 山东蒙城 23师师长 山东菏泽 23师参谋长 山东菏泽 114师师长 山东菏泽 鲁北游击司令 山东 42军军长 湖北襄阳 152师副师长 广东清远 79军参谋长 江西高安 29军军长 江西龙里 197师师长 江西武宁 2军副军长 广西昆仑 32集团军总司令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大小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大小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大小,我个人认为,对于战争局势的节奏来说,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的精锐部队的牵制和阻挡,相比与敌后战场来说,更加有意义,正面战场决定了这次战争的走向,只有当正面能足以牵制敌方,敌后部队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但对于战争的结果来说,敌后战场的胜利是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关键。

论正面力量,国民党军备力量与日军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单凭正面是无法击败日军,而敌后战场的活跃则逐步瓦解了日军的力量,最终赢得了胜利。

总得来说,诱饵和猎手对一次猎杀行动的成功都有作用,没有诱饵,猎手则没有机会,没有猎手,诱饵则无所作为,所以,我认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有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唯有二者达成,才能成就胜利。

B13100135 黄涛。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展开的一场全面抗战。

战争期间,中国抵御了敌人的侵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指的是中国国内主要集中的抗战战斗区,即与敌人直接对抗的战区。

正面战场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等各种战斗手段,对敌人发起有力的进攻。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它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每一个正面战役都与保卫中国国土的命运息息相关。

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民军队主力的集中地。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正面战役,有效地打击和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实力。

正面战场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堡垒。

其次,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宣传阵地。

通过正面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抵抗精神。

正面战场的胜利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

再次,正面战场是吸引和容纳人民力量的地方。

随着抗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正面战役中,成为抗战的有力支持者。

正面战场通过吸引和容纳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集中力量,为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敌后战场则指的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中国大陆内地的城市和乡村,是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地区。

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力量的重要补给基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抗战的双翼,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给正面战场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敌后战场通过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和削弱其战斗力,有效地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其次,敌后战场是宣传和组织抗战的重要区域。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起并组织了广泛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力宣传抗日精神,并向敌占区发动游击战争。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军队先后在华北、 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政府 在全国人民的推动下,被迫实行抗战。 这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成为抗 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国民党的军队 也是牵制日军的主力。经过淞沪会战、 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国民 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歼灭日军45万余,迫 使日军停止了战略进攻,对于粉碎日本 法西斯“三个月灭亡中国”战略阴谋,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忻口会战中的敌后战场
10月上旬,国民党军放弃内长城防线,企图 集中兵力在忻口与敌决战之际,毛泽东于 10月6日致电周恩来(在太原)、朱德和彭 德怀,指示八路军要在敌之侧翼和后方积 极打击与牵制敌人,配合友军保卫忻口。 忻口会战的战役分工,也明确提出八路军 的主要任务是“截断敌人后方交通,打击 来援之敌”。据此,八路军总部从10月上 旬开始,连续发出十几封电报,指挥所属 部队积极配合正面守军作战。
我军在反“扫荡”中抓获的日军 和缴获的大量武器
冀中军区第17团一部在定安公路 北敌占区,据村落杀敌,反击敌 人的“扫荡”
虽然抗战后期正面战场表现较为消极, 但是总体来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其中的任何 一方,日本侵略者就会得到喘息机会。 这两大战场的互相配合谱写了中华民 族全民抗日的壮丽篇章。
忻口会战中的正面战场
忻口会战是保卫太原的关键战役,受到蒋 介石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他给在忻 州城内的忻口会战总指挥卫立煌打电话, 令其严守忻口防线,规定:“军、师长 均须上火线,违者处以死刑!”国民党 军队英勇抗战,奋力杀敌,虽然阻挡住 了日军进攻的步伐,但由于实力悬殊, 自身损失也极其惨重,牺牲了多位将军, 有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中将、第五十四师 师长刘家骐少将、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 珍少将、第一九六旅旅长姜玉贞少将等。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从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胜利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织部分。

这次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全民族的各族儿女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贡献。

日本侵略东北以后,东北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就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更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敌人展开鏖战。

卢沟桥抗战开始后,全民族抗战掀起高潮,国民党和共产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并存着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一个是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战场。

两个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截然不同。

一是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国民党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二是抗战的坚决程度不同。

国民党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立场,政治态度具有两重性,抗战后期更是抵抗势头减弱,反共现象增长.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沂环氏柱。

三是依金的武装力圣不同。

国民党依靠加O万正规军,依赖美英援助;共产党领导和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经济上自力更生。

四是战场范围不同。

国民党把统治区域划戚若干战区.共产党在日占区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

五足作战规模不同。

国民党以大兵团打大会战;共产党打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

六是战略地位不同。

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族性的战争,是一次用血和肉打出来的战争,是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战争,是一次中国史上意义深刻的战争,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一次战争。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川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兄弟阋于墙”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还是“外御其侮”。

抗战分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敌后抗日武装主要在敌后战场作战;国民党部队也有转入敌后战场的,但就其主体而言,则支撑着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与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进行的。

两个战场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只是抗日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有各自的独立作战,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形成,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为辅。

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地位下降,敌后战场作用凸显,在华北等沦陷区敌后战场为主战场,在中日战线交界处正面战场仍然主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2次,此外,还有远征军两次赴缅甸作战;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

陆军伤亡、失踪达320万人,空军消耗飞机2468架,牺牲4000余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从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时间里,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更换了7任。

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美、苏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苏、英更大规模的宝贵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败法西斯阵营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胜利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织部分。

这次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全民族的各族儿女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贡献。

日本侵略东北以后,东北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就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更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敌人展开鏖战。

卢沟桥抗战开始后,全民族抗战掀起高潮,国民党和共产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并存着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一个是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战场。

两个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截然不同。

一是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国民党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二是抗战的坚决程度不同。

国民党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立场,政治态度具有两重性,抗战后期更是抵抗势头减弱,反共现象增长.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沂环氏柱。

三是依金的武装力圣不同。

国民党依靠加O万正规军,依赖美英援助;共产党领导和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经济上自力更生。

四是战场范围不同。

国民党把统治区域划戚若干战区.共产党在日占区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

五足作战规模不同。

国民党以大兵团打大会战;共产党打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

六是战略地位不同。

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族性的战争,是一次用血和肉打出来的战争,是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战争,是一次中国史上意义深刻的战争,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一次战争。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川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本文试从抗日战争进程的三个阶段,对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做一简要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1)正面战场的作用
指挥正面战场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抵抗日本侵略者直到抗战胜利,这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

虽然蒋介石集团对日本有过妥协,对抗战有过动摇,但毕竟同投敌叛国的汪精卫集团有着根本的区别。

汪精卫投敌叛国后,中国共产党曾表示拥护国民党抗战到底,并大力支持国民党开展反对汪精卫投降卖国的活动。

所以,要把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坚持抗战的蒋介石集团同投敌叛国的汪精卫集团加以区别。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曾在1944年6月20日就大资产阶级特别是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有无革命性的问题请示中央。

毛泽东将此电批给胡乔木拟复。

7月13日,中央宣传部复电指出:还在抗日的中国大资产阶级,在其抗日一点上是有革命性的,应该联合的,这是主要的;但其抗日不积极,又反对民主,故其革命性不大。

对参加抗日的中国大资产阶级的认识,对于深刻认识国民党的本质,认识正面战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敌后战场的作用
敌后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给予了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思想上的沉重打击。

敌后战场的作战,虽然大多是比较分散的游击战,但却机动灵活地歼灭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敌后战场的存在,成为敌人的心腹之患,使日
本侵略者在后方不得一日安宁,迫使其陷于两面作战,使用大量兵力维护巩固后方,不能调集更多兵力于前方作战,继续发展战略进攻。

同时,还有力地挫败了敌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企图,使其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思想奴役不能顺利得逞,使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不能得逞。

1944年3月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7万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5%;国民党军队有几百万人,只抗击了侵华日军的35.5%。

如果把全部日军和伪军合计起来,则共产党军队抗击了日、伪军总数134万中的110万,即84%,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16%。

正是有赖于敌后战场,才挽救了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

显而易见的是,没有敌后战场,日军就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更多兵力于正面战场。

(3)敌后战场配合了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的存在和作战,给予正面战场以巨大的配合和支持。

国民党战史书中也承认,由于“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史》第3部,《抗日御侮》(第3卷),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印行,第110页)同时,敌后战场的存在和作战,也给沦陷区、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斗争以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正面战场的溃败和国民党的腐败,敌后战场的坚持和胜利,使全国人民对国民党更加失望,对中国共产党寄以更大的希望。

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们也从敌后战场的胜利中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抵抗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浩然正气。

(七)敌后战场的深远意义
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敌后战场形成的解放区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也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局部执政的宝贵经验。

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毫无疑问,提出这个问题和过去一段时间因各种原因不讲正面战场只讲敌后战场有着直接关系。

全面、客观、正确地描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对于全面、客观、正确地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至关重要。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
场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依存策应,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绝无仅有,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体现。

它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战后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抗日战场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十分密切,缺一不可,但又各有特点。

对两个战场的认识和评价,应该尊重历史,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历史本身是什么样就应该怎样来表述。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参与、共同奋斗取得的胜利。

不能因为国民党在抗战中实行反共反人民的错误的片面抗战路线就抹杀其参加抗战、坚持抗战的功绩;也不能因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力量相对弱小,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就被攻击诬蔑。

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也是尊重历史的态度。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是怎样就是怎样。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扭曲中国抗战的历史,过分渲染和美化正面战场,国民党的将领大批投降的事实不能不讲。

过去研究中强调根据地,避讳谈正面战场,这样不行;但反过来,只讲正面战场也不行。

有一种思潮认为中国抗战主要是正面战场顶着,主要依据是正面战场的战役多,数量也多。

实际上,影响和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既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经济的等因素。

军事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战争中的军事活动当然是主要的。

但是,就是军事方面,也不能仅看大的战役,还要看战争本身的性质,看指导战争的路线是否正确,军事战略和策略是否正确,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中国抗战中,正面战场因为国民党统治着全国许多地区,拥有全国形式的政权,并拥有一支200万人的军队;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政治质量高,但数量相对较
小,直到1945年也只有120万人,且分散在各个根据地,这都是历史事实。

但是,两个战场都担负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任务,并分别发挥了作用,而且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作用非常突出,这也是历史事实。

可以说,全面、冷静地看待和回答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问题,这对从整体上认识和评价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很有意义。

攻势作战推动了全国民主化运动的发展。

敌后军民在攻势作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与国民党的反共独裁政策、消极避战方针,特别是与其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到的惨败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民党的腐朽反动统治再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