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护理
《1 例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的个案护理》

《1 例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的个案护理》一、疾病概述脊髓栓系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引起脊髓或圆锥受牵拉,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
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多因先天性因素所致,如脊柱裂、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等。
主要表现为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功能异常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先天性因素:- 脊柱裂: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脊柱裂的发生。
脊柱裂可分为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显性脊柱裂常伴有脊髓或神经组织的膨出,容易引起脊髓栓系。
- 脂肪瘤:脊髓或马尾神经周围的脂肪瘤可压迫脊髓,导致脊髓栓系。
脂肪瘤的形成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 脊髓脊膜膨出:脊髓和脊膜通过脊柱裂处向外膨出,可引起脊髓栓系。
- 后天性因素:- 外伤:脊柱骨折、脱位等外伤可导致脊髓损伤,引起脊髓栓系。
- 手术:脊柱手术如脊柱侧弯矫正术、椎间盘切除术等,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组织,引起脊髓栓系。
- 炎症:脊柱周围的炎症如脊髓炎、蛛网膜炎等,可引起脊髓粘连,导致脊髓栓系。
2. 发病机制- 脊髓或圆锥受牵拉: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脊髓或圆锥受到牵拉,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 神经组织受压:脊髓或马尾神经周围的脂肪瘤、囊肿等占位性病变可压迫神经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 血液循环障碍:脊髓或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1.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下肢麻木、疼痛:患儿可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疼痛可为刺痛、灼痛、胀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 下肢无力:患儿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瘫痪。
- 下肢畸形:患儿可出现下肢畸形,如足内翻、足外翻、马蹄足等。
2. 大小便功能异常- 尿失禁:患儿可出现尿失禁,表现为不能控制排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 尿频、尿急:患儿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减少。
一例新生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

一例新生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关键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在属于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的病症类型,可由先天性导致或者后天性导致,患儿主要出现硬膜内终丝缩短增粗、脂肪团块等病变,会促使患儿脊髓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出现活动受限等情况。
该部分患儿临床主要存在有排便功能异常、足部畸形、下肢瘫痪等症状,对患儿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尽早诊断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保障患儿健康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该部分患儿的手术难度相对较大,且术中对患儿所造成的损伤较大。
为促使患儿可以尽快进行恢复,更需要做好患儿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
本次研究对1例患儿手术期间的护理情况分析,总结为患儿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一、临床资料患儿xxx,男性,15d,入院后结合诊断发现椎管内存在有外脂肪瘤,结合临床其他方面诊断工作,最终确诊为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
术前评估患儿心率、血压以及呼吸频率等均处在正常水平。
入院后第三日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患儿各方面生命指标稳定,恢复情况良好。
在手术过程中为该部分患儿提供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
二、护理方法(1)入院后综合性评估。
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对该患儿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及时了解患儿的病症特点,以及是否存在有其他疾病等。
并向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等,促使可以在后续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2)大小便功能护理。
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因患儿存在有马尾神经损伤的情况,在手术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的情况。
护理人员在则需要对患儿排便情况及时进行了解,并做好患者术期的饮食护理工作,可以适当增加对蔬菜、睡个以及膳食纤维丰富食物的摄入。
可以指导患儿每日早晨饮用适量的蜂蜜水,达到改善肠道功能的目的。
若患儿出现未排便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合理使用开塞露等进行处理[1]。
(3)运动障碍护理。
在病症的影响下,患儿存在有活动受限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下肢感觉障碍以及运动功能障碍。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术期护理

解 放 军护 理杂 志 2 1 年 2 第 2 00 月 7卷第 2 A期
Nus hnP r C i I J A,Fbur 0 0 o 2 .N .A eray21 ,V 1 7 o2 .
・
专科护理 ・
小 儿 脊 髓 栓 系综 合 征 围术 期 护 理
邓 钰 , 爱 云 , 炳娥 , 晓瑜 朱 李 张
n nc nd n e c e e a o n w om p ia i nsi l t e pa i nt . nc u in O p i ie e e a i r p r ton a c lc to n a l h te s Co l so tm z d pr op r tve p e a a i c om —
【 图 分 类 号 】 R4 3 6 中 7 . I 献 标 志 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 0 —9 9 ( 0 0 2 0 8 9 3 2 1 ) A一0 9 —0 15 3
Pe i p r t v u s n f Te h i g o t e e r y d o n Chi e l n dr
ne r lf nc i n a d i pr v he qu lt ie a os n T CS c idr n. u a u to n m o e t a iy oflf t m ti hl e
【 y wo d 】t t e e o d s n r me p ro ea iep ro ; h lr n; u sn ae Ke r s e h r d c r y d o ; e ip r tv e id c i e n r ig c r d
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护理

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护理一、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概述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是一种由于脊髓圆锥低位、脊髓被牵拉固定,从而导致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椎管的生长速度快于脊髓,如果出现某些异常,如椎管内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纵裂等,就可能导致脊髓圆锥被固定在较低的位置,影响脊髓的正常活动和神经功能。
1、病因(1)先天性脊柱裂:这是导致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
脊柱裂使得椎管闭合不全,脊髓失去了正常的保护和支持。
(2)椎管内脂肪瘤:脂肪瘤的生长可能会压迫和牵拉脊髓。
(3)脊髓脊膜膨出:脊髓和脊膜通过脊柱裂处向外膨出,增加了脊髓被牵拉的风险。
2、临床表现(1)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下肢无力、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等。
(2)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温度觉和触觉减退等。
(3)大小便功能障碍:包括尿失禁、尿频、尿急、便秘等。
二、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方法诊断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
1、影像学检查(1)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脊髓的形态、椎管内的病变等。
(2)脊柱X 线和CT 检查:有助于了解脊柱的骨骼结构,发现脊柱裂等异常。
2、神经电生理检查(1)体感诱发电位(SEP):用于评估感觉神经传导功能。
(2)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运动神经的功能。
3、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下肢运动、感觉和大小便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如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的评估。
三、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的牵拉,恢复脊髓的正常位置和功能,缓解症状,预防病情进展。
1、手术治疗(1)松解脊髓:去除牵拉脊髓的因素,如切除椎管内脂肪瘤、修补脊柱裂等。
(2)重建脊柱稳定性:对于脊柱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脊柱融合术等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2、非手术治疗(1)物理治疗:如康复训练、按摩、针灸等,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侧 的舒适位 置 。每天 练 习俯 卧位 2— 3次 , 渐延 逐
长俯 卧时间 , 以适 应术后 卧位 J增加 耐力 。 ,
进 行被 动肢 体功 能 锻 炼 , 行 肢 体 肌 肉按 摩 及 关 进
节 的活动 , 日 3次 , 每 每次 1 2 n 0~ 0mi。
3 出院 指导
2 1 3皮肤准 备 备皮 范围以切 口为 中心周 围 .. 2 c 术 前 1 日进 行 皮 肤 清 洁 、 毛 。备 皮 时 患 0 m, 剃 者取 俯 卧位 , 于身 下相 应部 位垫 一 软枕 , 可 由于脊
髓 栓 系综合 征有 效 的方 法之 一 , 手术 复 杂 , 后 但 术
膜膨 出囊 壁 薄 , 根基 部 多 毛 等 , 绷 紧皮肤 , 应 动作 轻柔 , 剃净 毛 发 , 勿划 伤皮肤 。 切
2 2 术后 护 理 .
2 2 1卧位 的护 理 ..
患 者 麻 醉清 醒 前 取侧 卧 位 ,
的食 物 ; 期来 院复 诊 。 定
参 考 文 献
军 医 大 学 出 版社 ,9 84 0 19 :3
2吴晓燕 , 董必 伟 , 姝宾 等. 刘 脊髓 栓 系综 合征 患儿 的护
理 . 理 学 报 ,0 6 1 :4 护 20 ;3 4
( 稿 :0 1 l- 3 修 回 :02 _ l 2 ) 收 2 1一 1 0 2 l -o _ 7
5天
6 0±0 3 . . 6 5±0 3 . . 6 7±0 5 . . 6 9±0. . 4
6天
6 .1±0 3 . 6 6±0 4 . . 6 7士0 3 . . 7 .1±O 3 .
7天
6 1±0 2 . . 6. 土0 3 7 . 6 8±0 3 . . 7 2 ±O 4 . .
1例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

1例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摘要:总结1例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医从性非常重要,同时积极做好症状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20-02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是婴幼儿发育时脊髓圆椎在椎管内上升过程中受膨出的脊膜、增粗变短的终丝、纤维粘连等牵拉,受椎管内脂肪瘤、皮样囊肿等压迫所导致的圆锥缺血缺氧而出现大小便失禁、足畸形、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一组征侯群[1]。
治疗tcs唯一有效的手段是手术,目的是松解脊髓粘连,解除对脊髓的牵拉,恢复受损部位的循环,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神经功能。
我科自2012年6月至今共收治了1例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患者,并成功进行了脊髓栓系松解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患儿,男,8岁,症见走路呈“内八字”剪刀步态,高跟足,双侧股内收肌群条索状改变,跟腱挛缩,右侧为重。
mri结果示:脊髓栓系综合征并l5棘突裂。
择期予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术中通过切除病灶、松解栓系、分离粘连,切断终丝从而解放马尾,恢复骶髓血供,促使神经功能的最大恢复。
2 围手术期护理措施2.1 术前。
2.1.1 皮肤准备。
术前三天每日术区备皮并消毒。
2.1.2 体位训练。
术前1周开始训练患儿俯卧位,告知家长体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教会并协助患儿练习俯卧位,每天2次或3次,每次20min~30min,适应后逐渐延长至1h,俯卧时头偏向一侧,夜晚睡眠时坚持俯卧位[2]。
2.1.3 心理评估。
评估患儿对手术的理解力和心理接受能力,嘱其家属在旁陪伴,给予患儿安全感,能有效的缓解患儿对陌生环境及手术的恐惧感。
2.2 术后。
2.2.1 体位护理。
术后应采取俯卧位,下腹部垫一软枕,抬高臀部10~30cm,可防止脑脊液流失,维持一定颅内压,缓解头痛,也可降低手术部位脑脊液对周围组织的压力,有利于维持正常脑脊液压力,减少脑脊液渗漏,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和预防切口感染,促进切口及硬脊膜的愈合,亦可避免切口持续受压,利于切口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3]。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方法和效果探究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方法和效果探究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接受针对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模式。
结果:干预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方法,能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异常,其特征是脊髓末端被固定在脊柱下方,导致脊髓牵拉,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随着儿科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脊髓栓系症的诊断率逐步上升,然而,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术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近年来,围手术期护理在儿科外科领域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也在不断演进。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模式以其多方位、全面性的特点受到重视,其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
干预组包括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11.2±0.8)个月;对照组包括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10.8±0.7)个月。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接受针对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模式。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术前准备,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指导。
干预组接受针对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将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

有病 损加 重 。运 动 障 碍 通 常 为 迟缓 性 瘫痪 , 现 为 表
下肢 肌无 力 、 张力 减退 、 反 射减 弱或 消失 。 肌 腱
2 3 护 理 措 施 .
2 3 1 降 低颅 内压预 防脑 脊液漏 1 患 儿术 后 3 . . ) ~ 5天 采取 抬高 床尾 或垫 高 臀 部方 法保 持 头低 足高 俯 卧位 。2 患 儿有 颅 内压 增 高 表 现 , 予 2 甘露 醇 ) 给 O 0 5 . / g 以降 低颅 内压 。3 发生 脑 脊 液 漏 , . ~1 0g k , ) 除 加压包 扎 伤 口外 , 可用 1 0k . g左右沙 袋压 迫伤 口。 4 注意伤 口敷 料 的清洁干 燥 , ) 避免切 口感 染 。
人 3 2例 , 现将有 关护 理报告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抱起 或 坐起 , 少 哭 闹 , 持 大便 通 畅 , 免 增 加切 减 保 避 口张力 。5 饮 食 : 儿全 麻清 醒 后 可少 量饮 水 , 恶 ) 病 无
心、 呕吐者 可 进食少 量奶 及半 流 质食 物 , 日可逐 渐 次 正 常进食 , 高 蛋 白 、 维 生 素 、 热 量 、 消 化 饮 进 高 高 易 食, 以增强 机 体抵抗 力 , 利于 切 口愈 合 。6 加强 瘫痪 ) 肢体 功能 锻炼 , 防关节 畸形 , 意 下肢 关 节保 持 功 预 注 能位 置 , 助按 摩 、 屈各 关 节 。7 术 后 留置 引流管 协 伸 ) 者, 观察 引流 液性 质 并记 录引 流量 , 注 意保 持 引流 要 管通 畅 , 防止扭 曲 、 压及 脱 出 。 受 2 2 2 并 发症 观察 1脑 脊 液 漏 : 后 注 意观 察伤 .. ) 术 口, 有无 色液 体渗 出 , 多 , 明有脑 脊 液 漏 , 若 量 表 应及 时降低 颅 内压 , 并预 防感染 。2 排 尿 障碍 : 后认 真 ) 术 观 察 患 儿 的排 尿 情 况 , 于 术 前诊 断为 神 经性 膀 胱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卧位:采取俯卧位,可在患儿下腹垫一软枕,使臀部抬高30°。勤换尿布,每次便后
及时清洗,发现污染及时换药。新生儿及婴儿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要使用枕头。
饮食:术后卧床时间长,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
下肢运动感觉障碍
表现为进行性下肢无力、步行困难、麻木及感觉减退。
泌尿系统症状
表现为紧张性、充盈性尿失禁,尿频,残余尿量增多可能引起尿路感染。
直肠功能障碍
由于结肠、直肠蠕动功能减弱,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
肢体畸形
常见的脊柱畸形有脊柱侧凸和脊柱过度前凸,常见的下肢畸形有锤状趾、高弓足、马蹄足、 足内翻等。
松解栓系
去除引起栓系的病因
矫正合并的畸形
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 手术尽可能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操作,防止神经功能损伤
脑脊液漏
切口感染
压疮 术后再栓系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手术及并发症
护理
护理
观察:双下肢肌力和肌张力变化;有无颅高压表现;有脑脊液漏者应密切观察有无
腰骶部皮肤改变
表现为腰骶部皮肤隆突或凹陷,伴毛发丛生、皮下脂肪瘤、色素沉着及皮肤血管瘤。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手术及并发症ຫໍສະໝຸດ 护理MRIMRI MRI目前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和确定治疗方案最好的检查方法
神经电生理
判断神经受损程度
泌尿系统B超
评估膀胱系统功能
肛管直肠肛门测压 肛管直肠肛门测压
评估肛门直肠功能
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通便。
膀胱功能训练:留置导尿期间,应定时夹放训练膀胱除尿功能。拔出尿管后如遇
排尿困难,可用热毛巾湿热敷并按摩膀胱区、听流水声及温水冲洗尿道口等方法诱 导排尿。
肢体功能训练:术后早期伸屈训练可有效预防神经根粘连和再栓系。
脊 髓 栓 系 综 合 征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手术及并发症
护理
胚胎期1-3个月
脊髓与椎管的长度一样
圆锥
终丝
胚胎期4个月起
椎管生长速度大于脊髓生长速度, 脊髓下端相对于椎管下端逐渐升高
马尾
成人
脊髓下端位于T12-L1锥体之间
脊髓栓系综合征
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引起脊髓或圆锥受牵拉,产生一系列神 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由于脊髓受牵拉多发生在腰骶髓, 引起圆锥异常低位,故又称低位脊髓。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手术疾并发症
护理
病因
脊髓和脊柱末端的各种先天性发育不良,如隐性脊柱裂、脊膜膨出、 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终丝肥大、先天性囊肿及潜毛窦等;腰骶部脊膜
膨出术后粘连、腰骶椎管内脂肪瘤等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治疗
护理
临床表现
疼痛
腰骶部疼痛比下肢常见,疼痛局限于腰背部、腹股沟、会阴区和臀部,有时可放射至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