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判读地形图,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点和地貌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形图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图表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地形图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了解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表示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点和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表示方法,以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对地形图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地形图上判断地形特点和地貌类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实物标本、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直观展示地形图的特点和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真实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兴趣。

2.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介绍等高线、地形符号的表示方法,以及地形图的图例和注记。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地形图的判读引言概述:地形图是一种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地图。

通过地形图的判读,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势、地貌等信息。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地形图的符号解读、地形图的高程判读、地形图的水系判读以及地形图的地貌判读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形图的制作原理:1.1 地形图的数据来源:地形图的制作依赖于多种数据源,包括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地面测量等。

1.2 地形图的制图方法:地形图的制作通常采用等高线、阴影、颜色等方式来表达地形特征。

1.3 地形图的精度要求:地形图的制作需要保证一定的精度,以便准确反映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二、地形图的符号解读:2.1 等高线的解读:等高线是地形图中最常见的符号之一,通过等高线的间距和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地势的起伏情况。

2.2 阴影的解读:地形图中的阴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地形的坡度和坡向,进而了解地势的变化。

2.3 颜色的解读:地形图中的颜色通常用来表示地貌类型,如绿色表示植被茂盛的地区,蓝色表示水域等。

三、地形图的高程判读:3.1 高程的表示方法:地形图中常用的高程表示方法有等高线、色带、高程数字等。

3.2 高程的计算方法:地形图的制作过程中,高程的计算通常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测量技术。

3.3 高程的判读技巧:通过对地形图中高程信息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地区的相对高低差异,进而了解地形特征。

四、地形图的水系判读:4.1 河流的判读:地形图中的河流通常用蓝色表示,通过观察河流的宽度、弯曲程度等特征,我们可以了解河流的大小和走向。

4.2 湖泊的判读:地形图中的湖泊通常用蓝色表示,通过观察湖泊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可以了解湖泊的特征。

4.3 水域的判读:地形图中的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通过观察水域的分布和连接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地区的水资源情况。

五、地形图的地貌判读:5.1 山地的判读:地形图中的山地通常用等高线和阴影表示,通过观察山地的形态和高度,我们可以了解山地的地貌类型。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地形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地图形式,它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示了地球表面地形的高低起伏。

地形图的判读对于地理学研究和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一、地形图的基本要素1.1 等高线的解读:等高线是地形图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连接了相同高度的地点。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密度、间距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山脉的高度和形状等信息。

1.2 水系的判读:地形图中的水系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通过观察河流的走向、宽度和密度,我们可以了解地形的排水情况、河流的流速和水质等信息。

1.3 地貌特征的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峡谷、高原等。

通过观察地貌特征的形状、高度和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进而了解地形的演化过程。

二、地形图的地势分析2.1 高地和低地的判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峰和山谷,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分布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出高地和低地的位置和范围。

2.2 地形的陡缓程度:等高线的间距和形态可以反映地形的陡缓程度。

间距较近且线条弯曲的地方表示地形较为陡峭,而间距较远且线条平缓的地方表示地形较为平缓。

2.3 地形的起伏变化:通过观察等高线的高度变化和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地形的起伏变化情况,如山脉的高度、峡谷的深度等。

三、地形图的地质解读3.1 地质构造的判别: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和地形形态可以反映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分布。

通过观察山脉的走向、断层的位置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如褶皱山脉、断层山脉等。

3.2 地质历史的推测: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通过观察地貌特征的分布和形态,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中的地壳运动、沉积作用等过程。

3.3 矿产资源的评估:地形图上的地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潜力。

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出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类型和富集程度。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引言概述:地形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图像资料,通过地形图可以了解地表的地貌、地势、水系等信息,对于地理教学和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图例解读、地形要素、地形特征、地形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判读地形图。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形图的定义地形图是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现形式,描绘地表地形和地貌特征的专业地图。

1.2 地形图的制作目的地形图的制作目的是为了准确反映地表地形特征,为地理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便利。

1.3 地形图的分类地形图按照比例尺大小可分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小比例尺地形图。

二、地形图的图例解读2.1 等高线的含义等高线是地形图上表示等高面的曲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地形高差。

2.2 地形图上的符号地形图上的符号包括地形要素、水系、地貌特征等,通过符号可以快速了解地图信息。

2.3 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帮助读者准确测量距离。

三、地形要素的判读3.1 地势的判断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间隔距离可以判断地形的平缓或陡峭程度。

3.2 水系的识别地形图上的河流、湖泊等水系要素可以帮助判断地形的水文特征。

3.3 地貌特征的分析地形图上的岭、峰、谷等地貌特征可以揭示地表的地貌形态。

四、地形特征的识别4.1 地形起伏的判断通过等高线的高低变化可以识别地形起伏的特征。

4.2 地形坡度的计算通过等高线的间隔距离和地表距离的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地形的坡度。

4.3 地形曲率的分析地形图上的曲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地形的曲折程度。

五、地形分析的应用5.1 地形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地形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表地形特征。

5.2 地形图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形图是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可以用于地理环境分析、地形演变研究等方面。

5.3 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于规划建设、旅游导航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河北省《等高线的判读》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的第三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介绍地图知识的基础上,从如何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出发,论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学会根据等高线判读山地的不同部位。

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以后阅读各类地形图和等值线图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2)知道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能总结和推导等值线特征。

(2)能利用等高线判读山地不同部位。

(3)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坡度并应用于生活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使之具有终身学习和建设祖国的基本文化素质。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重点: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密陡稀缓是等高线的重要特性,是学生的基本判读技能,也是指导不同地形区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基本根据和判读其他等值线特征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为本节重点。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确定难点的依据主要有:(1)平原地区孩子对山地不同部位缺乏感性认识。

(2)由于认知能力局限,学生较等高线将等高线与地形实体统一。

(3)学生容易混淆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二、说教学方法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归纳、读图分析和对比讨论法。

等高线的绘制比较抽象,因此采用启发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对生疏的山地部位及判读,可结合教具模型,采用对比讨论与读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1)山地模型,化抽象为直观,用于对比判读。

(2)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优势,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2)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2)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引言概述:地形图是一种用来描述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专业地图,它通过等高线、颜色、符号等方式展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地形图的判读对于地理学习和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图例解读、等高线解读、地形特征判断以及地形图的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形图是什么?地形图是一种专门绘制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地图,用等高线、颜色、符号等方式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1.2 地形图的作用是什么?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为地理学研究和地质勘探提供重要参考。

1.3 地形图的制作原则是什么?地形图的制作需要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原则,确保地形特征的表达准确可靠。

二、图例解读2.1 地形图的图例包括哪些内容?地形图的图例通常包括等高线、颜色渐变、符号标识等内容,用于解读地形特征。

2.2 如何正确理解地形图的图例?学习地形图的图例是理解地形图的关键,需要熟悉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并能准确应用于地形图的判读。

2.3 地形图的图例在实际应用中有何作用?地形图的图例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理解地形图的内容,为地形特征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三、等高线解读3.1 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是连接相同高度点的线,用于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3.2 如何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等高线的间隔越密集,地形越陡峭;等高线的间隔越稀疏,地形越平缓。

3.3 如何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特征?通过等高线的形态、间隔和密度等特征,可以判断地形的山脉、河流、盆地等地貌特征。

四、地形特征判断4.1 如何判断山脉和河流?山脉在地形图上通常表现为密集的等高线,而河流则表现为沿着等高线走势的线状特征。

4.2 如何判断盆地和高原?盆地在地形图上表现为环绕的等高线,高原则表现为大面积平坦的等高线。

4.3 如何判断山谷和丘陵?山谷在地形图上表现为两侧陡峭的等高线,而丘陵则表现为较为平缓的起伏。

五、地形图的应用5.1 地形图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地形图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了解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信息,指导勘探工作。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4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4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理坐标系统。

他们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和相关案例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作用和重要性。

2.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3.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等高线判读、地形符号判读和地形描述判读。

4.地形图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地形图在实际中的应用,如登山、建筑设计和农业规划等。

5.实践与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的判读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地形图判读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

通过板书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形图的相关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地形图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的运用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形的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形的基本类型,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从地形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的判读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地形图判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观察地形符号–分析地形特征–获取和分析信息2.地形图判读案例–案例一:(展示地形图,分析地形图的特征和信息)–案例二:(展示地形图,分析地形图的特征和信息)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

下面我就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

从而使学生具备了较系统的基础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地形,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简略,可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

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这样安排有利于把问题充分解决。

课堂上,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底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态。

(2)过程与方法: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三图,学生绘制等高线。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植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五种山地形态的关系。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

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

5、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

二、说教法选用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原图上增加水深200米的某处,结合学生已学的数学有理数知识,讲解负海拔。

这样就弥补了教材对海拔不完整的交代,又呼应了等深线概念。

最后提问:为什么西藏人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4000多米,而我们却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8844.43米?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也体现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等高线。

绘完等高线后重叠成山地模型。

用小刀削出一个断崖(经过两个断面,两个断面就是两条等高线),再绘制一张有陡崖
的等高线地形图。

这样直观展现陡崖处的等高线形态,更好的理解陡崖处等高线的形态特征。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动手绘制等高线,对照山地模型和五种山地地形形态,比照素描图与相应的等高线形态,比较和归纳“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的特征,问题探究,讲练结合等。

这些都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自我破解难点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