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柳宗元钴铒潭在西山②西。

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日:“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

因潭形如熨斗,故名。

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

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

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

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

⑥轮:喻水的漩涡。

⑦亟:屡次,时常。

⑧款:敲打。

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

⑩芟:除草。

贸财:换取钱财。

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

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有删改)【注】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闭。

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绠不可竭()(2)三日而后汲()(3)悦人襟灵()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

八下期中文言文专项练习题目(答案在作者的另一篇)

八下期中文言文专项练习题目(答案在作者的另一篇)

●八下语文期中∙文言文专项训练第一课《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二)(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二)(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先视陂薮①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人各持束緼②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③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④,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

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减)(注)①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②緼,乱麻绳。

③唼(shà),水鸟吞食声。

④少选,不多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生尝为《雁奴说》(__________)②或微闻人声(______________)②各持束緼并匿穴中(__________)④人固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句读。

(划两处)后乡人益巧设诡计3.翻译句子。

①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③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从表达方式来看,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文章讽喻了怎样的现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 宣王默然不悦。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初,景德寺屋坏几废,智暹(xiān)慨然以经营为己任,不舍其昼夜之勤,凡二十年,为佛殿、三门、两廊、钟楼与戒坛,总为屋若干区,总费钱二十余万。

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

以其故,人皆信服,凡所欲为无不如志。

今年六十有七矣,其经营寺事,不懈如初,而其强力盖有余也。

余嘉其意,故为之记云。

(节选自宋·曾巩《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越明年________②增其旧制________③朝晖夕阴________④智暹慨然以经营为己任________⑤为佛殿、三门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以其故,人皆信服。

(3)【甲】文第①段和【乙】文:都介绍了________,主要运用了一种叫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结合【甲】【乙】两文,你认为滕子京和智暹有哪些方面值得你赞美?【答案】(1)到;规模;日光;把;修建,建造(2)①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

②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都佩服信任他。

(3)作记缘由;记(4)功绩卓著;治理有方;目标明确;敢于挑战;善于经营;献身励志,不悔如初;食淡衣粗,清廉守节(清正廉洁)。

【解析】【分析】(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越”,到;“晖”,日光;“为”,修建。

(2)重点字词:“具”,都;“以”,因为;“故”,原因;“皆”,都。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

(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

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

”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

”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

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

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

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

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

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

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

⑩[瘗(yì)]埋葬。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环滁皆山也________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③掇幽芳而荫乔木____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答案】(1)环绕;茂盛的样子;花;取名,命名(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3)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2分)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者;与民同乐【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环”这里是动词,环绕;“芳”这里是花的意思;“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取名、命名。

初二下文言文专项练习答案课外

初二下文言文专项练习答案课外

9 指喻【参考答案】10 师旷问学【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1 哀溺文【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2 唐雎说信陵君【参考答案】3.(1)对……说。

(2)说。

(3)是。

4.(1)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大德”。

(2)动词,去,往。

(3)助词,凑足音节。

(4)结构助词,“的”。

5. 示例: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参考答案】4. 可以看出他是个虚心学习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错能改的明君。

我的收获:别人憎恨我,我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

13 老马识途【参考答案】1. ①通“返”,返回。

②归途。

③于是,就。

④山之南,水之北。

⑤山之北,水之南。

⑥于是,6.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有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参考答案】14 景公闻命【参考答案】3. C4. 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也可以说景公知错就改,承认自己的错误,善于采纳忠言。

5.因“公被狐白之裘”。

6.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

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参考答案】15 与长子受之【参考答案】3. C4. 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5. 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

6. 略。

【参考答案】16 孟母断其织【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7 人之才行【参考答案】4.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

举例,道理;举例;总分5.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6. 同意。

陆贽选用人才的观点既坚持了原则性,又显示出了灵活性。

【参考答案】18 劝学【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9 刘备敕刘禅遗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20 桓公明日弋【参考答案】3. D4. 答案示例:管仲:能言善辩聪明智慧心怀天下雄才大略齐桓公:雄怀大志善纳忠言知错能改爱惜人才礼贤下士5. 答案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卖XXX的故事从前有个农夫骑着驴子到城里卖柴。

有个官员称这是皇宫市场的柴,就把它拿走了,只给了农夫一些绢布。

之后,这个官员还想要农夫的驴子,让他送柴到官员的家里。

农夫哭了,用得到的绢布给官员,但他不肯收下,要求农夫送柴到他家里。

农夫说:“我还有父母、妻子要养活,等我把柴卖了再送你吧。

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还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于是他就打了那个官员。

街上的警察把农夫抓起来,上面的命令让那个官员被罢免了,农夫得到了十匹绢布。

但是这个“宫市”仍然没有改变。

有很多人上书劝告,但是没有被听取。

直到新皇帝登基后,才禁止这种行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宫市()(2)索门户()3)遂殴宦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皇宫市场(2)要求打开门户3)于是打了那个官员2、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3、禁止官员侵占百姓财产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欺负穷人,不能侵犯百姓的利益。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C、XXX/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D、XXX、XXX/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XXX不师XXX/XXX亦不师XXX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XXX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是指贤家君在太丘地区从事何种职业或活动。

元方认为,对于强者,应该用德行来安抚,对于弱者,则应该用仁慈来体恤。

而“正行此事”指的是实践这种理念。

家君没有效法XXX,XXX也没有效法家君,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追求。

XXX和太子被扣押在邯郸,他向XXX举例说明了“三人成虎”的道理。

他说,即使街市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是如果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会让人误以为真的有老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

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参考答案】 5.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⒍ (4分) 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一)(12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

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

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⒎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之.市 C.亲戚畔之. D.怅恨久之.

⒏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D.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 ⒐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身.干阖闾 身: ▲ ②被.羔裘 被: ▲

③天下谁能伐.楚乎 伐: ▲ ④操鞭笞.平王之坟 笞: ▲ ⒑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2分) 译: ▲ ⑵囊瓦者何?楚之相也。(2分) 译: ▲ 【参考答案】

⒎(2分)A。 ⒏(2分)C。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他逃跑到吴国攻打楚国,为吴国灭了楚国,称不上是忠。 ⒐(4分)①身:亲自 ②被:穿着 ③伐:进攻 ④笞:抽打 ⒑ (4分) ⑴(2分)就把蔡昭公拘禁在南郢,一直到三年以后才放他回去。 ⑵(2分)囊瓦是什么人?他是楚国的丞之相。 附文言文翻译: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冒犯吴王阖闾。阖闾说:“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诸侯不替一个人报仇。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不可以。”这样攻打出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 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昭公听说伍子胥在吴国,便请求伍子胥解救蔡国。伍子胥这时才向吴王阖闾禀报:“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现在正是时候。”吴王阖闾于是派伍子胥率领部队,解救蔡国并讨伐楚国。这时,楚平王已死了,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卒,握住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说:“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囊瓦是什么人?他是楚国的丞相。郢又是什么地方?就是楚王的治所。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B. 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C. 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 忠之属.也 召令徒属.(《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6.C(间,参与|间隔;本分|手下) 7.D 8.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 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9.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二)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或.谓当出贵人( ) (2)先主以兄事.之( ) (3)顾.自见其耳( ) (4)见而异.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⑴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⑵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11. 选文写刘元起对先主刘备的赞语和人们对刘备的帮助,有什么作用?(2分)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少年时代刘备的评价。(4分)

【参考答案】 8.(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有人 对待 回头看 以……为异(对……感到奇怪) 10. ⑴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 ⑵先主因此能用于聚合众人。 11.从侧面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雄才大略,写出人们对他的支持与认同。 12.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有抱负和超人的远见,不甘心贫苦;喜怒不形于色,沉默少言,但深得他人喜爱。 【参考译文】很小时,父亲便过世了;他与母亲一起织草鞋,编竹席卖以度日。所住房屋东南方有根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一片簇团,好似皇帝出行时的舆盖。刘备少年时,与同族人中的小孩子在树下嬉戏,说:“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子敬说:“你不要说这狂妄的话,会灭我满门的!”刘备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去学习,跟同族的刘德然、辽西族的公孙瓒一起在九江太守同郡卢植门下共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刘元起的妻子说:“我们各自都有一家人,你怎么能常常这样资助刘备呢!”刘元起说:“我家族中能有这样的孩儿,他是不同寻常的人。”而且公孙瓒跟刘备友情深厚。公孙瓒年龄大些,刘备把他当兄长对待。刘备不很喜爱读书,却喜爱狗马、音乐、漂亮的衣服。身高七尺五寸,手臂垂下来可盖过膝盖,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言语很少,对下人很友善,喜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喜欢结交性情爽快的侠士,少年都争相依附他。中山地区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万贯,在涿郡贩卖马匹,见到刘备觉得他与常人不同,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刘备因此能够用以集结百姓。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俟.其来款之 俟: (2)无人治具.. 治具: (3)自朝.过午 朝: (4)直指谕.其训 谕: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