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电影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电影《杨善洲》观后感(通用16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杨善洲》观后感(通用16篇),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篇1杨善洲同志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
在每一个岗位上始终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群众对他“草鞋书记”、“总农艺师”的称呼,既是对他兢兢业业、公仆本色的褒扬,也是对他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能力的肯定。
他在位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创造资产几亿元。
用自己的奉献兑现给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
杨善洲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大家很受感动。
学习杨善洲同志事迹,最重要的是要从杨善洲事迹中汲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如果作为干部,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了官老爷,也不是公仆,就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让百姓不好过,也让自己更不好过。
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让人民群众爱戴,更会让自己的心终始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工作在实际中。
杨善洲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二是要从杨善洲事迹中汲取运行的动力。
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一干”,如果作为干部,只会说,不会干,工作还没有做到一半,仅仅是个开始。
只有干,才能是把工作做的彻底,做的细致,才能让人民群众受益,得实惠。
杨善洲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扑下身子、沉到基层,视百姓为父母、待百姓为亲人,真心实意关心百姓疾苦,全心全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谋利益,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观后感11篇

《杨善洲》观后感11篇《杨善洲》观后感1“山绿了,风沙就会小了,当代“愚公”杨善洲——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看到杨善洲的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
愚公为了移走家门口的两座大山,面对智叟的嘲笑曾自信的说;山是不会增长的,而他的子孙却是无穷的,他以无穷而战有涯,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结果上天一感动,派了两个神仙将两座大山移走了。
虽然上天没能伸出援手去大亮山植树造林,但如今的大亮山依旧是处处苍郁,而这样的功劳要归功于当代“愚公”杨善洲。
杨善洲是一位不甘寂寞,勇于挑战的一个劳模先锋。
当自己可以安详晚年的时候,他却带领群众跑进了大山里植树造林,这一干就是22年,他把人生最美的晚霞都洒在了大亮山的山坡上……有人说,定国安邦者是英雄、厮杀疆场者是英雄,而杨善洲让5.6万亩的荒山变成了绿洲,同样也是英雄。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相信都会被当代“愚公”的大愚所感动,而杨老正是用他那大愚思想,书写着华丽的人生乐章。
他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
而他的三愚人生,值得我们每位共产党员学习和借鉴。
一愚人生:功成而身不退,有功而身不居。
功成名遂身退这是古人常说的话,杨善洲在退休之后位子虽然退了,但身子却又转向了另一座高峰攀登。
这是一个老当益壮、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者,一个为子孙后代留下了5.6万亩青山的老人。
有人说,杨善洲最可悲的是没有安详晚年。
而对杨善洲来说,他没有虚度生命,更没有虚度晚年。
他播撒了无数的生命,却不顾自己的生命老去,这是何等崇高精神?本来老人家退休后可以进省城安享晚年的,但他有功而不居,位退而身不退,始终坚持下乡上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观后感《当代“愚公”杨善洲——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以青山作为生命终点的人,其大山会为之讴歌,其苍柏也会为之讴歌。
二愚人生:大公而无私,损己而利人。
做为一名地委书记,也算是地方上不小的干部,可杨善洲对于公车宁肯自己冒雨走路也不肯让公车向前多开一步,这是一位克己复礼的人,这是一位无私慎独的干部。
杨善洲观后感8篇_1

杨善洲观后感8篇杨善洲观后感8篇杨善洲观后感1杨善洲是谁?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值得我们关注?又有什么样的豪言壮举值得我们学习?带着疑问,在学校组织观看的电影《杨善洲》中,认真地学习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在观看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动。
在杨善洲的生涯中,他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天壮举,没有震撼人心的话语,有的只是一名基层地委书记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尚品质,他亲近群众忘我工作,在他平凡的事迹中却透彻出不平凡的精神;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对党绝对的忠诚,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理想信念坚定,他一辈子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他退休后仍旧能够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吃住在山上,用着十分简陋的生活用品,硬是靠着执着、顽强、勤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就了一番事业。
但是最后杨善洲却将自己辛苦创办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留下了宝贵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善洲正是靠着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创造出了宝贵物质财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杨善洲是一位地委书记,但他没有以权谋私、以势欺人,而是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不在其位时他扎根大山植树造林,了却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发挥余热,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
杨善洲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从不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情、谋私利,他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杨善洲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牵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要在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像杨善洲那样对事业有坚定信念,做人民放心、学生满意的合格教师;学习他锐意创新的时代风貌,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做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
我要用杨善洲这面镜子,时常照一照自己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的表现,看一看是否对得起事业,找一找不足之处,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推荐】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

【推荐】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篇1近期,单位组织了我们观看《杨善洲》这场电影,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不退志,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我仔细读完了近万字的先进事迹介绍,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令我感受至深,一位无私奉献、清正廉洁老地委书记的伟大光辉形象毅然树立在我的面前,另人肃然起敬。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执着的人,一个无私的人,一个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杨善洲。
造的是树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
杨善洲1988年退休,之前是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义务植树者,带领地方群众植树造林。
他努力克服无资金、无种苗等困难,一心扑在造林事业上,从未间断过,从未放弃过,一干就是22年。
一个人退休后植树造林也许并不鲜见,但一个地委书记退休后22年不间断植树造林,备受感动的是他能够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努力做平凡而又有贡献的人。
在造林过程中,他不是指挥家,而是除了当好策划人以外,和普通群众一样,一起扛树苗、种树苗,搭帐篷、住深山,同吃注同劳动。
杨善洲一心为民、不计报酬、终生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执着信念,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给后人一种由衷敬佩,更是一种激勇奋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精神榜样靠的是党性,收获的是宝贵财富。
共产党人最讲党性、最讲认真,杨善洲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样,他能够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这其中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吃住在山上,用着十分简陋的生活用品,硬是靠着执着、顽强、勤奋实现了[ ]范文网自己的理想,成就了一番事业。
据统计,他在大亮山已建成林地总面积5.6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到3亿元。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精选19篇)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精选19篇)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篇1曾经在戏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看了曾经是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事迹,使人有“当官不为民谋利,不如直接去经商”的感叹,能这样的官员,反而还显得“堂堂正正”。
在大多数人为生存忙于生计,为治疗忙于奔走,为就业到处碰壁,为安居忙于房贷的时候,杨善洲的事迹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现今一些为官者,忙于权钱交易,大有不为现金是愚痴的感慨,并且求官、求财、求名,求色无一不想为之。
不知进退,不知当为不当为,更不知社会资源有限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当社会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势必形成大多数人的生存压力。
现金为王,利滚利,钱滚钱,有钱的人富得流油,各色高级轿车驰骋在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断张显其飞扬跋扈的显贵品质。
与此同时,忙碌的民众,贫病交加的老幼,挤着公交车,骑着自行车,也在各色道路上顽强挣扎地活着。
这就是一个民族。
假如没有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也就无飞黄腾达者,然而,腾达的人总是忘了平凡者。
没有平凡的基石,怎么会有长久的飞黄?杨善洲是明白人,身有余力,甘于“绿大地”。
护得一方水土,也养了一方人。
死有何叹!比起那些只知聚财,拥财,费财,搜财的人不知要好千百倍!因他知道进退,知道为官要有名节要自爱的道理。
不居功自傲,不以权谋私,为后人留得一片青山绿水,看得长远!而不是像某些干部,好大喜功,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打击良善,不断为自己做出“绝后”的行为来。
这样的时代像杨善洲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作为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他的行为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人应尽的本份与为官的责任。
时代需要的就是做为人的本份与责任,如此才有一个民族的自豪与未来。
而不是见利一哄而起,无利一哄而散,为利争斗不休……展望未来,唯有家和万事兴,让利、互利、共盈,留有余地,知进退者,才得长久。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篇2近期,在单位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杨善洲》这部电影。
影片《杨善洲》观后感5篇

影片《杨善洲》观后感5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影片《杨善洲》观后心得体会影片《杨善洲》观后心得体会8月13日,***组织党员同志们观看以优秀党员杨善洲同志事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杨善洲》,观影后我感触很深。
影片生动描写了一位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一心为民的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
该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退休不退志,放弃了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物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8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
我认真观看了这部电影,电影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令我感受至深。
一位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老地委书记的光辉形象毅然树立在我的面前,使明白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是要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更是要用一生的实际行动确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承诺!杨善洲就是一个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我们广大党员学习的楷模。
毛主席评价雷锋同志时曾这样说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杨善洲》观后感8篇

《杨善洲》观后感8篇《杨善洲》观后感8篇《杨善洲》观后感1昨日看了电影,剧中的情景一直萦绕在脑海,不时浮现。
在看电影时,我有好几次泪湿眼眶。
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充盈在胸间,不是电影本身拍得有多么好,而是剧中人物带来的冲击让人震撼。
电影用写实平述的手法,从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一职入手,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电影的一些情景现在仍记忆犹新。
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提着一个小黑包,行走在田间。
当时正在推广一种“双龙出海”的水稻插秧法。
他来到一个村里,见大家对这种插秧法并不接受,自己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起示范,秧苗插得又直又好。
村长这才发现是地委书记亲来指导,急忙上前问好。
杨善洲问他:这“双龙出海”每亩可以提高产量百八十斤,你能保证这村里的田都能用这种插法吗村长答:一定能。
杨善洲搓搓手上的泥巴,高兴地上坎挥手离去了。
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杨善洲带领干部挖水井。
但很快困难随之而来:经费不够!他果断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井费,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一个人身在高位时,面临众多的诱惑,要作出众多艰难的选择。
杨善洲的选择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片刻犹豫,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他从不喊什么慷慨激昂的口号,却留下一个令人敬仰的榜样让我们追随。
杨善洲退休了。
上级关心他,让他到昆明的干休所安度晚年,他笑着说:以前在职,听组织安排,现在退休了,想干点自己的事,我要上大亮山种树去。
他回到家乡,开始发动群众。
他的办法很独特,先组织群众看了一场电影。
电影放映完时,他问大伙:“电影好看不”大伙笑答:“好看!”他又说:“是啊,电影好看是因为庐山上的树美呀,我们大亮山上的树,像秃子头上的毛,没有几根。
你们用土地入股,我来出苗子,种出树你们分红好不好”有人问道:“那你分什么咧”他淡淡一笑,道:“我有工资,什么也不要。
”大伙被他的诚意打动,纷纷签订植树合同,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七年的漫漫种树征途。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杨善洲》电影观后感范文一我在公司电脑上看了电影《杨善洲》,电影结束后,影片中无数的情节却依旧萦绕在脑海,不时浮现。
在观影中,我好几次泪湿眼眶。
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充盈在胸间,不是电影取景多么优美,也不是用了多少浓墨重彩的夸张还是渲染,仅仅是剧中的人物带给我的无法形容的震撼。
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亲身到田间走访。
试验田的比赛结束后,他们把优秀经验“双龙出海”水稻插秧法传授给大家,但来到村里,见秧苗依旧插的凌乱,得知村民们不熟悉又觉得麻烦,便亲自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示范,秧苗插得又直又好。
村长发现是地委书记亲来指导时,杨善洲对他说:村长官不小,这一村的地都归你管,这“双龙出海”每亩可以提高产量百八十斤,你能保证这村里的田都能用这种插法吗?村长答:一定能。
杨善洲连连说好,搓搓手上的泥巴,高兴地上坎拎着鞋子挥手离去了,当他走时,笑闹的村民们才知道他是书记杨善洲。
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庄稼无水灌溉,即将绝收的困境,杨善洲要求全部水库开闸放水,一切责任他来承担。
他一直说:“老百姓的饭碗比我们的脸面来的重要。
”当发现水还是不够时,他果断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水井。
他说:“当老百姓的饭碗都空了,我们坐在亮亮堂堂的办公楼里,我们的良心能过的去吗?”一场大雨解决了他们的困境,大雨中他和百姓们说:我们以后不靠天,不靠地,我们自己当龙王。
退休后他用他的余生践行了他的承诺。
一个人身居高位时,手握大权,必将面对更多的诱惑,但杨善洲的选择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任何私心。
杨善洲退休了,他不住的向上级举荐有能力又办实事的牛副书记,上级笑着说:地方上的建议我们会好好考虑,你还是说说自己吧。
他笑着说:昆明我就不去了,以前在职,听组织安排,现在退休了,想自己管自己,我要上大亮山种树去。
他回到家乡,组织群众看了一场电影《庐山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导读: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一)曾经在戏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看了曾经是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事迹,使人有“当官不为民谋利,不如直接去经商”的感叹,能这样的官员,反而还显得“堂堂正正”。
在大多数人为生存忙于生计,为治疗忙于奔走,为就业到处碰壁,为安居忙于房贷的时候,杨善洲的事迹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现今一些为官者,忙于权钱交易,大有不为现金是愚痴的感慨,并且求官、求财、求名,求色无一不想为之。
不知进退,不知当为不当为,更不知社会资源有限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当社会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势必形成大多数人的生存压力。
现金为王,利滚利,钱滚钱,有钱的人富得流油,各色高级轿车驰骋在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断张显其飞扬跋扈的显贵品质。
与此同时,忙碌的民众,贫病交加的老幼,挤着公交车,骑着自行车,也在各色道路上顽强挣扎地活着。
这就是一个民族。
假如没有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也就无飞黄腾达者,然而,腾达的人总是忘了平凡者。
没有平凡的基石,怎么会有长久的飞黄?杨善洲是明白人,身有余力,甘于“绿大地”。
护得一方水土,也养了一方人。
死有何叹!比起那些只知聚财,拥财,费财,搜财的人不知要好千百倍!因他知道进退,知道为官要有名节要自爱的道理。
不居功自傲,不以权谋私,为后人留得一片青山绿水,看得长远!而不是像某些干部,好大喜功,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打击良善,不断为自己做出“绝后”的行为来。
这样的时代像杨善洲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作为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他的行为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人应尽的本份与为官的责任。
时代需要的就是做为人的本份与责任,如此才有一个民族的自豪与未来。
而不是见利一哄而起,无利一哄而散,为利争斗不休……展望未来,唯有家和万事兴,让利、互利、共盈,留有余地,知进退者,才得长久。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二)今晚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的通知到县一中礼堂观看电影《杨善洲》,电话通知是所有党员都要参看,不得请假。
电影《杨善洲》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杨善洲的“不近人情”。
官大到地委书记正厅级领导干部,家里没个像样的房子,全家住乡下,用组织配给他的公车办点私事硬是要打里程表交钱,工作一辈子讲原则,讲一碗水端平,没给家乡一点特殊照顾等等都还能理解,最难理解的是女儿符合农转非条件不给转,这是多少人用尽手段也要想办法办的事呀。
那时,农业户与居民户的各种社会待遇有天壤之别。
特别是当二女儿所有考试都靠自己通过了,其它条件也都符合,就差父亲帮一下盖个章就成了,而且也仅仅是为了与多年分居的丈夫能在一起,女儿跪在父亲面前哭着求父亲,叫父亲就帮这一次,作为父亲的杨善洲就是不给办。
而另一方面,为了大山里能留得住老师,孩子们有老师教,请了许多领导来调研解决问题,还给山区的老师优待转正,这叫人怎么理解。
难怪后来女儿完全靠自己考到中心小学来后,有一次父亲来看她她都不开门见父亲。
其实,杨善洲的不近人情是拿现实来说的,是相对于自私自利来说的,是相对于自私论和有人掌权后就为家庭为子女打算来说的。
如果放在杨善洲那个时代,放在那个时代党培养出来的干部来理解,就会理解得了。
如果拿像毛泽东那样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国家安宁,家族里先后有六位亲人连生命都献出来了来说,如果从共产党人的党性来说就更好理解,就更应该这样。
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着最广大民众的,不是为了自己家人和家族、小集团服务的,更不是为了自己捞好处、得利益革命和工作的,如果谁说杨善洲无情,他是侠骨柔情对党为民。
他考虑到自己12岁就成孤儿,是家乡养育了他,退休前为了更大的公心和原则没循私照顾过家乡,退休了,不到条件优越的昆明市去,而是回到偏僻的家乡植树造林,带领一班人造了5万多亩后估价值3.7亿元的山无偿献给国家,为国家作贡献。
这么大片的森林,保持了当地的水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让家乡百姓有20%的分红,也造福了家乡人民,为家乡作了贡献。
这是多大的人情啊!再从小的方面说,杨善洲没为家人谋私,但有几个细节可见他的何等柔情,他没给大女儿农转非,当大女儿结婚时他也因工作没能去,但他亲自赶到商店买最贵的被单送女儿;他没违反原则为二女儿解决与二女婿的两地分居问题,但他亲自为女儿去上班拎包送行;他女儿因此对他有怨恨,他去看女儿女儿不见他的那一次,他为女儿种下了一棵从外面背来的树;当小儿子考上大学时,他驱车为儿子送行,送儿子5000元钱;当他听说跟他一起上山干了17年(原说跟他在山上干六年)的周波,他的女朋友因他在山上工作,等了他六年,现可能因家人反对离开他时,他为周波破例走了“后门”,将周波调到县林业局工作。
再看看现实,多少干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儿女为家人谋私谋利,还要用权力搞为人不齿的腐败,养情人玩女人,生活极度奢侈糜烂。
这还哪里是党员领导干部!杨善洲电影观后感(三)我在公司电脑上看了电影《杨善洲》,电影结束后,影片中无数的情节却依旧萦绕在脑海,不时浮现。
在观影中,我好几次泪湿眼眶。
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充盈在胸间,不是电影取景多么优美,也不是用了多少浓墨重彩的夸张还是渲染,仅仅是剧中的人物带给我的无法形容的震撼。
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亲身到田间走访。
试验田的比赛结束后,他们把优秀经验“双龙出海”水稻插秧法传授给大家,但来到村里,见秧苗依旧插的凌乱,得知村民们不熟悉又觉得麻烦,便亲自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示范,秧苗插得又直又好。
村长发现是地委书记亲来指导时,杨善洲对他说:村长官不小,这一村的地都归你管,这“双龙出海”每亩可以提高产量百八十斤,你能保证这村里的田都能用这种插法吗?村长答:一定能。
杨善洲连连说好,搓搓手上的泥巴,高兴地上坎拎着鞋子挥手离去了,当他走时,笑闹的村民们才知道他是书记杨善洲。
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庄稼无水灌溉,即将绝收的困境,杨善洲要求全部水库开闸放水,一切责任他来承担。
他一直说:“老百姓的饭碗比我们的脸面来的重要。
”当发现水还是不够时,他果断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水井。
他说:“当老百姓的饭碗都空了,我们坐在亮亮堂堂的办公楼里,我们的良心能过的去吗?”一场大雨解决了他们的困境,大雨中他和百姓们说:我们以后不靠天,不靠地,我们自己当龙王。
退休后他用他的余生践行了他的承诺。
一个人身居高位时,手握大权,必将面对更多的诱惑,但杨善洲的选择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任何私心。
杨善洲退休了,他不住的向上级举荐有能力又办实事的牛副书记,上级笑着说:地方上的建议我们会好好考虑,你还是说说自己吧。
他笑着说:昆明我就不去了,以前在职,听组织安排,现在退休了,想自己管自己,我要上大亮山种树去。
他回到家乡,组织群众看了一场电影《庐山恋》。
电影放完时,他问大伙:“电影好不好看?”大伙笑答:“好看!”他又说:“电影好看是因为庐山上的树美呀,你们想不想我们大亮山也像庐山一样美?现在大亮山上的树,像秃子头上的毛,没有几根。
你们用土地入股,我来出苗子,种出树你们分红好不好?”有人问道:“那你分多少咧?”他淡淡一笑,道:“我有工资,什么也不要。
”大伙在怀疑时,他帮忙挑过水的老伯站出来说:合同什么的,我不管,反正我签。
了解他的人们纷纷要求加入,大伙也都决定签订植树合同,自此也开始了他漫长的种树征途。
在大亮山种树,不像想像中那么一帆风顺。
南坡的树苗成批的死掉,飞机草随风传播挤占了树苗的生存空间。
他告诉大家不要灰心,潜心摸索解决办法,召集大家一起补上根系高于五十厘米的树苗,成功地迈过了这个难关,;树苗来源匮乏,他建议到大街上捡果核作种子。
有人说:杨书记,多丢人啊。
他笑说:低着头捡,我不说,谁知道我还当过地委书记。
五万多亩树林,每一株树无不浸透他的心血,他把它们捐赠给国家后,抚摸着他们,像是看着自己孩子,脸上浮现出慈爱的神情,挥手说:好好长。
当听他说“你们长大了,我老了,照顾不了你们了”的时候,我不禁泪流满面。
为了公,为了百姓的事,杨善洲不遗余力;为了私,为自家孩子的调动,他“无动于衷”。
电影中和他一起上山种树的周波把一群在山上玩火的孩子带到他面前,他得知山上小学的代课老师多年没有转正,纷纷离职,孩子们无学可上。
这时他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喊来教育、人事、劳动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上山,托他们解决老师们的编制问题,拜托他们为山里的教育留住了人才。
他的二女儿,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通过层层考试,只差一个章就可以办理调动手续,从来不求父亲的她哭着请求他帮忙:“那么多代课老师您都帮忙转正了,我就差一个章了,山上的孩子没有老师不行,我的孩子就能没有妈妈?您就帮我一回吧”。
杨善洲无奈地坐在小板凳上:“这是两码事啊,这章没法盖啊。
”最终,女儿掩面而去。
我相信只要杨善洲张口,这个章肯定能盖上,毕竟女儿所有考试都通过了,可此时的他却沉默了。
他坚守着他公私分明的原则,从未曾想过动用关系为自己谋一丝半点福利,这也许让许多人为之汗颜吧。
电影的结尾以2010年西南大旱的一幕告终,保山因植被良好,当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来此取水的车辆排成了长队,此时的杨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
但是人民没有忘记他,来医院看望的人站满医院门前,他当年帮忙挑过水的老伯说:杨书记,我来给你送礼了。
他将从山上挑来的干净的水,递到他跟前,大声说:“你没有白吃国家公粮!”杨善洲走了,他留下一座价值3亿多元、5万6千多亩的林场,八十个大山头、一百七十二个小山头满眼的绿色。
他留下了一心为公、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他虽瘦弱的身躯却留给我们一个高大的背影,也用一生践行着他对党对人民的承诺,他用一生铸就了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