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注射成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_吴波
微注射成型技术国际最新发展与应用

(2)微机械制件:电动齿轮控制 器、多纤维柱塞、微垫圈、辊子、微热 交换器、微齿轮和齿轮机架、注模相互 连接设备、电子零件、表芯、微机电组 件、微模片泵、液体分离器。
(3)微型光学制件如光学透镜、光 学纤维元件等、DVD塑料基层、导光板。
(4)微执行器如微开关等。 (5)医疗用微导管、微浓度测量 仪、生物芯片、微混合器、小型药用过 滤器、人造器官等。(如表1) 微塑件产品举例: Ribcon®连接器、红外线微型分光
Plastic Molding Technology Column ·注塑成型技术 专栏
编者按:根据最新研究表明,对微制造技术的运用预期年增长速度是20%,有关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系统技术(MST)的产业市场值 将由2005年的120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240亿美元。因此,对微注射成型技术的研究有现实和经济上的意义。
1、微注射成型技术发展于20世纪 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欧洲、日本和 美国的一些公司就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 了各类专用微注射成型机。
2、目前国外主要设备供应厂商 包括Arburg、Battenefld、Dr.Boy、
射机的注射速度为200mm/s,电气伺服马 达驱动式注射机的注射速度为600mm/s, 而微注射成型工艺通常要求聚合物熔体 的注射速度达到800mm/s以上。
微注射成型制品
1、微机电系统的发展 (1)对微制造技术的运用预期年 增长速度是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不断向 微型化方向发展,产生了新世纪产业需 求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 微机电一直是这几年备受瞩目的研 究方向,在光通讯、3C、生化等产业的 快速进步中已可看出,产品体积持续小 型化、轻量化、功能更多样化,加上IC 的制程纳米化技术的纯熟,微细化零组 件的生产制程将有急迫性的需求。对微 制造技术的运用预期年增长速度是20%。 (2)根据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对 微型制品需求的增加,有关微机电系统 (MEMS)和微系统技术(MST)的产业市场值 将由2005年的120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 240亿美元。(如图1所示)
2024年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市场发展现状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市场发展现状概述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将金属粉末与聚合剂混合,制成可注射的糊状物,然后通过注射成型、脱脂、烧结等工艺,制造出具有复杂形状和高精度的金属件。
MIM技术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因其高效、经济和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MIM市场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MIM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年复合增长率在X%左右。
主要驱动市场增长的因素包括:1. 产品需求的增加电子产品、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对高精度、复杂形状金属件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MIM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发展。
2. 成本和时间的节约相比传统的加工制造方法,MIM技术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短的生产周期。
这使得MIM技术成为替代传统制造方法的优选选择,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3.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MIM技术在材料、设备和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和高要求的产品制造。
这为MIM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市场竞争态势目前,MIM市场存在多家重要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研发机构。
这些参与者通过不同的战略竞争以获取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
1. 供应商竞争金属粉末供应商是MIM市场的关键参与者之一。
这些供应商通过提供高质量、高纯度的金属粉末,满足市场对材料质量的要求,并与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 制造商竞争MIM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方面。
制造商通过提高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水平,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 技术创新竞争MIM市场也存在着技术创新的竞争。
通过开发新型材料、新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市场前景和挑战MIM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技术门槛MIM技术涉及材料科学、工艺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技术要求较高。
微注射成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位 的微 注射成 型 技术 在 物料 、成 型工 艺 及成 型设 备 等方 面 都 提 出 了不 同要 求 。本 文 将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进行
分析 阐述 。
及 P 2 C 等 。 但 现 有 的 聚 合 物 材 料 很 少 能 同 时 兼 顾 所 Al 一
像传 输 、生化 医疗 、信息 存储 、精 密 机械 等 领域 .如 插
头 式 光 纤 连 接 器 、 医 学 用 微 量 泵 、 内 窥 镜 零 件 、 旋 转 传 感 器 中 的 衍 射 光 栅 以及 微 齿 轮 等 。2 0 0 2年 全 世 界 在 这 一
差值 越 小 ,流动 充模 后熔 体 固化所 需 的时间越 短 。
日本等 紧随 其后 。我 国 目前 有 清华 大学 微 纳米 中心 、上 海 交通 大学 微纳 米研 究 院 、中科 院力 学 所 和 中南大 学模 具技 术研 究 所对 微流 体 流动 行 为 、微 流 体实 验 技术 及 微
注 射 成 型 机 理 进 行 了 一 些 卓 有 成 效 的 研 究 探 讨 。但 都 尚 未 开展 实 质 性 的工 程 应 用 。 同传 统 注 射成 型 技 术 相 比 , 成 品 重 量 以 毫 克 为 计 量 单 位 、成 品 尺 寸 以 微 米 为 度 量 单
有 的成 型 与使 用性 能 的要 求 .因此 用 具有 微小 尺 寸 的填
1 微 注 射 成 型 的物 料
用 于 微 注 射 成 型 的 物 料 要 在 尺 寸 微 小 的情 况 下 具 有
料 填充 基体 .过 加入 特 殊助 剂 的方 法使 物料 更适 合微
微量注塑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2
工程 塑 料 应 用
20 0 8年
,
第3 6卷 , 9期 第
微 量 注 塑 机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蒋炳 炎 蓝 才 红 楚 纯朋 谢 磊
40 8 : 10 3
,
(. 1 中南大学现代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长沙
产品尺寸通常非常微小 , 多为亚微米 、 米甚 至纳米级 , 微 产品
质 量 也 仅 以 毫 克 度 量 。根 据 微 注 射 成 型 产 品 的结 构 特 点 ,
K ka ul 等学者通 常将其分 为四类 一 ① 微量注射成型件 , : 此
类 零 件 以毫 克 为 计 算 单 位 , 体 尺 寸 通 常 小 于 1m 但 其 尺 主 m,
关键词 微 量 注 塑机 微注射成型 微 结 构
随 着 微 、 米 科 学 技 术 的进 步 , 品 不 断 向微 型 化 方 向 纳 产 发 展 , 征 尺 寸 为 微 米 级 的微 机 电 系 统 技 术 ( MS 受 到 了 特 ME )
展 历 史 并 不 长 , 它 是 一 个 极 具 发 展 潜 力 的技 术 领 域 , 展 但 开 这 领 域 的研 究 不 仅 可 以带 动 传 统 注射 成 型技 术 的 发 展 , 时 同 也 可 以促 进 M MS的 开发 和 应 用 。 E
率 只 能 达 到 20 m / , 0 m s 电气 伺 服 马 达 驱 动 式 注 塑 机 的 注 射
为了能够生产这类具有 实用价值 的微小 零件 , 许多新 兴
制 造 技 术 随之 产 生 , 括 LG 包 I A技 术 ( 即将 光 刻 、 铸 和 模 铸 电 相 结 合 的一 种 综 合 性 加 工 技 术 ) 紫 外 线 光 刻 、 火 花 加 工 、 、 电 微 注 射 成 型 、 密 磨 削 和 精 密 切 削 等 J 精 。但 微 结 构 零 件 生
高聚物成型技术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作业

高聚物成型技术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摘要高分子材料已成为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其成型加工技术新方法、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对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高聚物成型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不管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正确运用现代技术的理论和物质手段,有助于我们寻找聚合物成型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为聚合物成型技术研究指明方向,这对促进我国聚合物成型加工技术及其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聚物成型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聚物也称合成高分子材料,进入21世纪,高分子材料已成为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合成高分子材料行业的发展,取决于两大方面的研究进展,一是对材料本身的研究,即新材料的开发,二是对材料加工方法的研究,即新的加工工艺和方法的开发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科学的具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高聚物成型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
高聚物成型加工技术是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多种辩证关系:如加工条件、聚合物材料结构和制品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
本文在综述高聚物成型技术的发展及趋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高聚物成型加工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作一分析讨论。
一、高聚物成型技术的发展(一)高聚物成型技术发展历史高聚物成型技术有挤出成型、注射成型、压延成型、压制成型和吹塑成型等等多种方式,其中挤出成型、注射成型和压延成型一起称为热塑性塑料的三大成型方法。
1.挤出成型挤出成型是利用螺杆旋转加压方式,连续地将塑化好的成型物料从挤出机的机筒中挤入机头,熔融物料通过机头口模成型为与口模形状相仿的型坯,用牵引装置将成型制品连续地从模具中拉出,同时进行冷却定型,制得所需形状制品。
注射成形技术的进步

24金属功能材料 2000年主要受粉末流动性制约,本公司利用独家制粉技术与润滑剂等配合开发成功了流动性极佳的各种粉末。
从而实现了传统难成形材料的薄壁件的冲压成形。
(2)高弹性模量材料:将高杨氏模量(纵弹性系数)硬质颗粒分散于铁基体中可获得杨氏模量大为改善的材料,用于制作活塞销等,由于轻量化可有效地节省发动机耗油量,提高功率。
(3)金属注射成形用球形微粉:利用独家制粉技术成功地生产了球状化高摇实密度金属粉末,其中无镍耐蚀合金粉末消除了人体对镍的过敏问题,已取得广泛应用。
(4)压粉铁芯用绝缘涂层粉末:已开发成功制作压粉铁芯用的纯铁、铁2硅系、Fe2Si2Al系、Fe2Ni系、Fe2Co系合金粉末,以及混合粉末,适合多方面应用的需求。
通过调整合金粉末的成分、形状、粒度,以及表面加以绝缘层涂层,使其适应冲压条件和热处理条件最佳化,实现了全面控制其磁特性。
适用于扼流圈用铁芯、马达铁芯、汽车电子燃料喷射装置等电磁阀用铁芯。
(5)电磁波吸收材料:利用软磁金属将电磁波转变为磁损失或涡流损失形式的热能,即可把从低频到高频的无用电磁波(噪声)吸收掉,开发成功可防止电子机器发生误动作的双相橡皮电磁波吸收材料“DPR”,只要将其粘贴在电子机器上即可消除电磁波噪声,广泛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等电子机器上。
(文 凡取自《特殊钢》, 2000,49(3):50)气体雾化粉末热处理对粉末压制磁体磁特性的影响Mn2Al2C合金磁体由于其廉价而资源丰富的组成元素,从金属资源的有效利用观点来看是一类极有发展前途的磁性合金。
这种合金磁体的力学性能、耐大气腐蚀性优良,而且密度小(5Mg/m3),机械加工性好,故颇适合在动态应力负荷下使用,可满足对于高可靠性和耐蚀性的要求。
Mn:Al摩尔比接近于1:1的Mn2Al2C 磁体,在高温下是ε相,常温平衡相是γ2相和β相,这些相都是非磁性相。
这种磁体的主相铁磁性τ相是通过控制冷却速度由高温平衡相ε相转变而形成的。
汽车轻量化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研究进展吴波

汽车轻量化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研究进展吴波发布时间:2021-08-18T12:02:23.671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吴波[导读]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环保、资源、能源等几大因素促使汽车轻量化走上日程。
广东炜林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环保、资源、能源等几大因素促使汽车轻量化走上日程。
节省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减轻汽车自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低汽车燃料排放物和保护环境,汽车自重在减少10%的情况下,燃油消耗量降低6%~8%,排放量降低5%~6%。
汽车的轻量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车用材料对燃料经济性改善作出贡献。
在汽车轻量化的大势所趋下,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并轻质化的新材料应运而生。
而塑料制品具有良好的性能、低廉的价格、简单的加工工艺。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聚合物基体易改性易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纤维高强度外增强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在满足高性能化同时代替了部分金属,符合了汽车材料轻量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轻量化;高分子材料;成型引言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有限控制是汽车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汽车用电池与发动机技术提升难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汽车轻量化技术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汽车轻量化技术主要包括轻量化材料技术、轻量化设计技术和轻量化制造技术,以国内现有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并且研发周期长,成本高。
而开发新型的汽车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汽车的总质量,是目前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是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基的复合材料,正逐渐受到世界各汽车厂商的青睐。
1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必要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速,能源的消耗量相较于90年代而言正在日益的提升。
由于各行各业对于能源的需求量飞升较快,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和产品生产方面更加促进了能源的使用速度。
微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t 大 学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苏 镇 江 ,1 0 3 i苏 江 2 21 )
摘 要 :阐述 了微 注 射 成 型 技术 的工 艺 特 点 及 其 应 用 前 景 , 点 分 析 了微 注 射成 型 与传 统 注射 成 型 技 术 对 成 型设 备 的 不 重 同要 求 及 研 究 状 况 , 并介 绍 了 当前 微 型 模 具 制 造技 术 , 望 了微 注 射成 型 的发 展 趋 势 。 展
维普资讯
现 1 期
M 0DERN PLAS CS PROCES NG TI SI AND APP CAT1 LI 0NS
幛
9o . K》 e o l e 《 o
微 注射 成 型 技 术 的发 展 现 状 与展 望 *
趋势 。
硅基 材料微 小构件 成型 工艺相 比 , 制造 成本大 其 幅度 下 降 , 生产 周 期大 为缩 短 , 且 成 型工 艺 简 并 单 , 件 质量 易 于保 证 , 易 实现 自动化 和 批量 构 容 生产 。微注射 成 型 技术 已成 为模 具 技 术 中一个
新的 分支 , 在得 到快速 的发 展 。 正
W a ia g ng Le g n NiXue e g fn Hu n o W a gYu a g Ya n n
( c o l fMaeil S i c n n ier g Ja g uUnv ri ,Z e j n ,i g u 1 0 3 S h o tr s c n ea dE gn ei , in s ies y h ni g J n s ,2 2 1 ) o a e n t a a A s a t Th rcs h rcei i a d a piain te d o co ijcin modn bt c : ep o es caa tr t n p l t rn fmi net lig r sc c o r o tc n l yaerv we .T etc n lg i ee c e urme t b t e nmi oijcin eh oo r e i d h eh oo ydf rn ei rq i g e f n e n s ew e c et r n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与创新・0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和元器件不断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已相继应用于光电通讯、影像传输、生化医疗、信息存储、精密机械等领域,如插头式光纤连接器、医学用微量泵、内窥镜零件、旋转传感器中的衍射光栅以及微齿轮等。
2002年全世界在这一领域创造出了450亿美元的产值,其发展势头和前景都非常好。
由于注射成型技术的各种优势及聚合物材料较其它材料的耐氧化、耐腐蚀、易成型、比强度高的优点,使以高分子材料为主的微注射成型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微系统技术的重要分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热点[1,2]。
微注射成型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应用于CD的加工,德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最早,美国、日本等紧随其后。
我国目前有清华大学微纳米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研究院、中科院力学所和中南大学模具技术研究所对微流体流动行为、微流体实验技术及微注射成型机理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探讨,但都尚未开展实质性的工程应用。
同传统注射成型技术相比,成品重量以毫克为计量单位、成品尺寸以微米为度量单位的微注射成型技术在物料、成型工艺及成型设备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要求[3,4]。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1微注射成型的物料用于微注射成型的物料要在尺寸微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因此除了要求具有优良的加工流动性、尺寸稳定性及脱模性能外,还应考虑其它特殊的使用性能,如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及医学性能等。
以下分析物料性能对成型的影响: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由于熔体体积很小,即使注射时间很短,物料在流道内也有可能分解,因此,物料在微小流道流动时引起的温升不能高于其分解温度。
玻璃化温度的影响:物料的玻璃化温度与粘流温度差值越小,流动充模后熔体固化所需的时间越短。
粘度的影响:因为微注射成型的浇口及流道尺寸都是微米级的,所以剪切对粘度的影响比温度大;同时,如果用提高温度来降低熔体粘度势必延长成型时间,因此在物料允许的剪切速率范围内,应尽可能的提高剪切速率以更好的成型制品。
机械性能的影响:微制品的局部尺寸都是微米级的,且有很大的长宽比;为使制品满足使用要求,物料必须具有很好的刚度、强度等机械性能。
脱模性能的影响:脱模是微注射成型的主要难点。
如果物料与模壁的粘接力太大将造成制品微小局部产生缺陷甚至无法脱模。
因此,微注射成型聚合物必须具有粘度低、机械性能高、快速固化、流动性好、固化温度差值小、尺寸稳定性好等性能,现阶段常用的微注射成型聚合物原料主要有PMMA、PC、PA、POM、PSU、PEEK、LCP、PE及PA12-C等。
但现有的聚合物材料很少能同时兼顾所有的成型与使用性能的要求,因此用具有微小尺寸的填料填充基体,通过加入特殊助剂的方法使物料更适合微注射成型。
当填料为同样数量的超细氧化锆粉,并在较高的剪切率和160~170℃成形温度下,这种注射料有较好的充模能力与高生坯稳定性。
2微注射成型机及模具微注射机是微注射成型的关键。
微注射成型机的主微注射成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吴波,王保山,李合增,姬宜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17)摘要:阐述微注射成型技术的产生背景、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详细介绍了微注射成型技术的所用原料、设备及工艺特点,概述了微注射成型机理仿真与实验研究的现状,展望微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注射成型;注射成型设备;微系统技术中图分类号:TQ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673(2008)04-017-03收稿日期:2008-04-17作者简介:吴波,副教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工程教育中心主任。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Development&InnovationofMachinery&ElectricalProductsVol.21,No.4July.,2008第21卷第4期2008年7月17・开发与创新・图1微注射成型的工艺过程1.合模;2.注射机前进;3.注射;4.保压;5.注射机后退;6.新计量过程开始;7.开模、制品脱模保持模具温度恒定结束开始冷却型腔至规模温度加热温度至熔融温度型腔抽真空123456要功能通常包括塑化、计量和注射三部分,可以通过各部分的驱动方式分类,也可通过各部分的机构设计分类。
按驱动方式分类,可分为液压\气压式驱动、全电式驱动和电液复合式驱动。
液压\气压式驱动即塑化单元和注射单元的回转\直线运动均靠液压\气压系统来驱动,其优点是注射压力和注射速度高,可以满足微注射行程工艺的要求;缺点是控制精度较差。
全电式驱动即设备所有单元均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其优点是控制精度高,反应速度快,对环境污染小;缺点是伺服电机输出的推力有限,所能达到的注射压力和速度不高。
电液复合式驱动即将液压式驱动的高注射压力、注射速度与全电式驱动的精确控制和快速反应相结合,作为系统的驱动源。
按塑化和注射单元的机构设计分类,可分为:(1)螺杆式:微注射成型机的塑化、计量和注射均由一组螺杆完成,各单元回转和直线运动均在一条轴线上,构造简单,容易控制。
但是由于螺杆前端的止逆环结构,设备对一次注射量的控制精度较差,并且增加了材料在注射料筒中分解的几率,影响零件成型质量的稳定性。
(2)柱塞式:微注射成型机包括单一柱塞型和柱塞—柱塞型两种,单一柱塞型将粒状或粉状的塑料向前推送,绕经一鱼雷类状分流梭,经由喷嘴注入模腔,分流梭的功能为将塑料分散于管内部表层,使塑化料管更容易塑化材料;而柱塞-柱塞型是由两组柱塞分别完成塑化和计量注射功能。
该型微注射成型机通常塑化量较小,材料塑化的品质不高,混料性能也较差,不利于成型表面质量和光学特性要求较高的零件。
(3)螺杆柱塞混合式:微注射成型机以螺杆作为塑化单元,完成混料与塑化,以小直径柱塞配合伺服马达与控制器作为微注射单元,完成精密计量与注射,使微注射成型的控制精度和零件的成型品质均有明显提高,但是通常其结构较为复杂,控制和维护较柱塞式和螺杆式繁琐。
上述各种不同原理的微注射成型机有着不同的性能指标,适合不同微细结构零件的需求。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微细结构零件的成本、尺寸和质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配置适当的微注射成型机。
由于微注射成型制品的尺寸只有几微米到几毫米,因此所用的模具需要很多特殊结构及设备:①抽真空设备;②变模温控制系统;③微型传感器。
此外,大部分微型制品的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无法靠人工鉴别,且很多光学制品有很高的清洁度要求。
因此微注射装置配备有全自动质量监测和筛选系统及清洁装置,以保证制品在成型后不用人工接触就能一次性包装;特制的吸盘式脱模装置可以克服制品与模具间的吸引力而使制品无损伤脱模。
3微注射成型工艺特点微注射成型的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与普通注射成型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①原料利用率提高。
最小注射量为几个的微注射系统可以显著缩小流道的尺寸,从而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经过优化设计的流道,其物料利用率可达60%;②制品精度高。
可控制的注射体积、缩小的浇口和流道都有利于提高制品的精度,目前微注射制品的尺寸误差可控制在0.01mm之内,质量误差不超过0.00008g;③生产周期缩短。
浇口、流道尺寸缩小及变温控制系统加快了制品的充模、冷却速度,缩短了成型周期。
一般采用用微注射成型的零件,其成型循环时间较从前缩短40%左右。
制品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物料的性质,结晶能力高的物料其制品的尺寸稳定性、内应力不如非结晶性物料。
有研究表明,保压时间和计量体积对制品的影响最为显著。
保压时间越长,计量体积越大,则制品质量越好。
此外,脱模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制品的精度,提高模具的精度可以提高制品的精度。
4微注射成型机理的仿真与实验研究起初,微注射成型生产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在其基础机理研究十分欠缺。
随着微注射成型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微注射成型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的控制与优化方法[6 ̄10]。
然而,目前针对微注射成型工艺的仿真研究大多采用传统注射成型仿真软件,并未考虑微注射成型的微流体特性;实验研究则主要面向工艺参数对熔体充填性能的影响,针对工艺参数对微注射成型零件性能作用机理的全方位研究则相对薄弱。
因此,对微注射成型过程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①工艺仿真研究大多采用传统注射成型仿真软件,其流动模型与数据并未考虑微注射成型的情况,(下转第21页)18・开发与创新・StateandDevelopmentofMicro-injectionMoldingWUBo,WANGBao-Shan,LIHe-Zeng,JIYi-Peng(BeijingInstitute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102617,China)Abstract:Background,applicationfieldsandtheprospectofmicro-injectionmoldingarespecified.Thecompound,theequipmentsandtechnologicaladvantageofmicro-injectionmoldingarediscussed.Theresearchonmicro-injectionmechanicsareclassifiedandillustrated,theirdevelopmentsituationandtendencyarealsopointedout.Keywords:miro-injectionmolding;injectionmoldingmachine;micro-systemtechnology忽略了分子自身尺寸效应、熔体滑移现象和表面张力等因素对微流体的流动影响,在进行微注射成型工艺仿真研究时无法精确反映各工艺参数对微注射成型流体流动过程的影响;②实验研究多数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微注射工艺参数对零件表面质量、残余应力,密度等重要成型性能的影响;③研究范围都局限于工艺参数对零件宏观性能的研究,在工艺参数对零件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如结晶性材料结晶性能、分子定向等。
针对上述不足,改进微注射成型工艺研究中所采用的流动模型,扩展工艺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对完善微注射成型工艺理论,提高微注射成型零件精度与质量,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
5结束语综上所述,微注射成型是普通注射成型与微系统技术相交叉的新型成型工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综合分析注射机、模具、加工参数与物料性能间的关系作为研究该技术的出发点,缩小注射量以提高计量精度,寻求适合的聚合物材料,开发快速精确的变温控制系统并实现微注射成型的自动化是发展微注射成型的主要任务。
此外,精细微纳结构零件的注射成型过程及演变机理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制造技术的前沿领域,完成此研究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微注射成型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精细微纳结构零件的国产化奠定基础,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和先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