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案20

合集下载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 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 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 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 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 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 ①三纲五常: ②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③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 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宋明程朱理学 PPT课件

宋明程朱理学 PPT课件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 动的两 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 真知
“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 行 为合乎道德规范
3.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2.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存天理,灭人欲”
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张载的 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 门类?即便我们接受花和叶都是由“气”聚而生,还是无法 解释为什么有的成为花,而有的成为叶。程颐和朱熹的“理” 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 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 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依不同的“理”。花 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 是便成为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是按着叶 的“理”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
-《二程集》
“理”不仅是宗法等级礼仪制度的呈现,而且是伦理道 德原理。他说:“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 乃是人之道也。”人道是伦理道德与人身相融合而成,…二 程这种“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来反映宗法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忠君”、“孝父”等伦理观念形上 化,而成为一般的观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异 化而主宰万物。

孙第三课 宋明理学

孙第三课   宋明理学


隋时的李士谦说“佛,日也;道, 月也;儒,星也”,(见《隋书》卷 七十七《李士谦传》)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隋朝的儒学家提 出了怎样的主张? • 这句话说明了三教高低,以示崇佛。 《三教图》 • 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 (清· 丁云鹏) 张。 2、隋朝: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 [易误指正] • “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
二、宋明理学
• (一)程朱理学 • 1.理学在宋朝产生的原因: • 2.代表人物: • 北宋——程颢、程颐; • 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 3.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 1.理学在宋朝产生的原因: • (1)社会政治根源:两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 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 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 (3)文化: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 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思辨化的新的 儒学体系;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二、理学的发展演变
• (一)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 宋——朱熹,集大成者) • (二)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 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 又吸收佛、道精华,使儒学更为理论化和 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朱熹像
理学的道德观: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存天理,灭人欲 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 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三第一单元第4节宋明理学(教案1)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三第一单元第4节宋明理学(教案1)

第4节宋明理学考纲要求宋明理学。

课标提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体系】1.背景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

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韩愈和李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2.含义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3.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张: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思想主张: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②修养论。

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④为“四书"做注解。

《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课件PPT

宋明理学课件PPT
天人合一
宇宙的运行与人伦道德相ຫໍສະໝຸດ ,天道与人道相互关 联。无为而治
宇宙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人与宇宙的关系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息息相关。
人与天道相通
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应与天道相符合,以实现天人合一。
人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可以认识宇宙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 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之本,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 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和谐社会
宋明理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稳定,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倡导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内心平静
宋明理学家强调儒家政治伦理,主张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以德治国 ,认为政治应当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天理与政权
理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间最高的原则,政权应服从天理,政治权力 应当基于天理而非私欲。
民本思想
理学家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政治应当以保 障人民福祉为目标。
政治制度设计
三纲五常
理学家重新阐释了三纲 五常的政治制度设计,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 臣子的忠诚义务。
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想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如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颜元等人都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塑造了民族精神
宋明理学所强调的道德、仁义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 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程朱理学教案

程朱理学教案

程朱理学教案【篇一:第2课程朱理学教案】第二课宋明理学(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掌握理学形成、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取信息,拓展课本知识,通过了解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分析其地位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认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二、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图片展示一、理学兴起(一)原因与条件【探究学习】为什么儒学的统治地位会遭到削弱,面临困境?——(1)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2)其他思想的冲击: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

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石介的《中国论》说:“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

把佛教和道教说成夷狄之教,激发人民对佛道的排斥厌恶心理,从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总结1、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2、佛教与道教的日益流行,冲击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

3、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4、经学中摆脱传统羁绊的新说新解不断出现。

(二)内容和概念【探究学习】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拨]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1)北宋的程颢、程颐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宋明理学导学案

宋明理学导学案

宋明理学导学案【目标导航】1.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比较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王守仁的观点,理解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3.研读史料,初步认识理学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程朱理学1. 、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认为其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万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2. 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 (理气关系说):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2)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学问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朱熹为“”作注解,使其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陆王心学1.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他的名言是“”。

2.明代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他特别强调“”。

参考答案:一、1. 程颢程颐天理 2. 朱熹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二、1. 陆九渊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王守仁致良知知行合一[方法归纳]理学是吸收佛教、道教等合理成分而形成,它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表明传统儒学进一步哲学化;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在认同天理的基础上,其治学方式有明显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宋明理学》一课教学有效性的追问
《宋明理学》这一课被老师们公认为比较难讲的一节课,之所以难突出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备课方面,教
师没有大量阅读这些思想家的文章、著作,以致于无法领悟他们的思想观念,结果只能根据教材和教参硬
生生给学生灌进去;二是备学生方面,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空间,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宋代到底是
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什么样的危局?程朱理学又怎样具有了挽救危局的能力?我
们为什么又需要三纲五常呢?三是实际生活方面,限于时间和财力,我们无法去到那些思想家生活学习过
的地方去感受和体验,没有见过贞节牌坊,不能充分感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束缚。

我曾设想编制一个情景剧,再现“鹅湖之会”辩论的场景。但是学者的思想境界岂是仅仅一个情景剧概括
地了。学生们也经常呼吁,“老师讲境界吧”,那么又如何才能讲出境界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世界史
的老师讲美国的南北战争一课,以他自己写作的一篇文章《追寻伟大境界的殉葬者——林肯》为蓝本来讲
的,文中详细刻画了林肯面对南北分裂,面对危局时的心情,最后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这里不用去讲林
肯起了多么关键的作用,用了这些描写心情的文字境界全出,伟人的形象也顿时伟岸高大。《百家讲坛》最
初兴起的时候,着实掀起了一场国学热。如若让这些大师来给中学生上课,必定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
讲的有思想、有深度,而且有趣,甚至还引发了他们的共鸣。我想这就是讲出了境界吧。这些大家为什么
能做到这样呢?也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有心用心去搜集并研究了资料,对自己所讲了熟于心;二是不拘
泥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拘泥于任务自由地展开;三是努力做到与听众的共鸣。我想这大概可以和开头
提出的三点相对照,去探索出课堂教学的境界。
具体到宋明理学这一课,实际怎么操作呢?西安铁一中学的李元亨老师有一个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标题是《理想的力量------追寻守仁向阳逐明之路》。他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提出“两种不同课型的纠结”的理
念非常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具体是这样的:“两个不对接”的无助:“教”的理想与“考”的现
实,“想”的丰满与“做”的骨感;“两个够不着”的尴尬:高考标准老师够不着,老师的标准学生够不着;
“两个不清楚”的无奈: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什么,老师不清楚学生掌握什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
多数老师是有心无力。那么怎么办呢?
经过热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我也慢慢从中悟出了一些东西。
要达到有效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课有吗?有,那只是课程标准里边的硬性规定,我只不过是
做了一回搬运工而已。还是应该有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现有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
具体目标和立意,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方向性。
其次,突出课堂中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几个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并且留出充足的学生自学和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光芒,绽放出最美丽
的花朵。
这里的问题要在历史故事里适时地插入,而且要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突出故事中的人才能有效地唤起学
生的共鸣。正如,许纪霖先生所讲“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八倍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
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的讲给学生听,让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喜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
(许纪霖、郑志峰《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J】《历
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5))
再次,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存天理,灭人欲”怎样压制了人性,现实中小脚女人和贞节牌坊的例子要
充分发掘和利用,还有正面思想情感的激发,民族大义由文天祥和林则徐事迹的适时呈现,深入到学生的
内心世界,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是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落地。学生已不满足于
知识的传授,他们需要更大空间和场景,完成历史长时段的演绎和短时段的切换,才能充分了解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精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最后,教师的教不能成为表演的艺术,而应不拘泥于时间,教学任务,应以学生掌握为主,在编制导学案
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爬坡之后得到提升。老师要善于搭建沟通的桥梁。否则过强的设计感就会削弱了师生
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也会掐断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