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2]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生态河道设计方案

生态河道设计方案
生态河道设计方案是指通过对河道进行优化改造,使其恢复自然河道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设想和规划。
首先,生态河道设计方案应该注重保护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
在河道的设计和改造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设立自然植被带、增加湿地和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措施,创造有利于生物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其次,生态河道设计方案要注重提高水质和水环境。
通过侧支流、水生植物和湿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另外,还可以对河道进行分段管理,合理安排河道的污染源排放,保持河水的持续流动和更新,减少水污染的发生。
再次,生态河道设计方案还需要合理规划河道的水流和防洪能力。
通过科学地分析河道的水文特征和流量情况,可以合理设计河道的形状和剖面,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采用植被保护措施和岸线堤坝建设等手段,稳定河岸,防止河道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最后,生态河道设计方案还应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河道设计和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利用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合理规划。
可以合理安排沿岸道路、建筑物和农田的布局,减少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干
扰。
总之,生态河道设计方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水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生态系统。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结实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开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开展。
二、任务目标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那么,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立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立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构造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4.12)。
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
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
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立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根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1.12)。
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到达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根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平安与环境平安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方案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
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
从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
生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生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生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理河道:清理河道中的垃圾、淤泥等,保证河道的通畅和整洁。
2. 恢复生态:在河道两侧种植植被,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改善水质:通过截污、治污等措施,改善河道水质,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4. 景观设计:在河道两侧设计景观,增加河道的观赏性和休闲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5. 建立监测机制:建立河道监测机制,定期对河道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河道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河道保护意识。
7. 引入科技手段:引入科技手段,如智能水务、无人机巡河等,提高河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8. 建立协作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河道治理工作。
9. 落实责任:明确河道治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10. 持续投入:保证河道治理的持续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河道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以上是生态河道综合治理的一些措施,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河道生态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河道⽣态治理施⼯组织设计*****⽣态治理⼯程施⼯组织设计编制:批准:⼀、施⼯组织设计1.1⼯程简况⼩紫⾦港⽣态治理⼯程位于西湖区,治理⾯积12000m2。
1.2编制依据1、⼯程项⽬招标⽂件;2、施⼯现场踏勘情况;3、我公司综合技术⼒量和施⼯能⼒以及ISO9001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4、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
1.3施⼯⽅法1.3.1⽔体清杂在⼯程施⼯前对河道内的垃圾、落⽯等杂物进⾏清理,对岸边的杂草等进⾏休整,改善河道的环境,并为后续⽣态修复⼯程提供便利。
1.3.2软围隔搭建为保持修复河道的相对独⽴,避免⽔⽣植物逃逸及外来野杂鱼⼊侵,防⽌外部河道向项⽬河道内引⼊污染,同时也保证河道间过⽔通畅,在两河道相接处设置软围隔和拦鱼⽹的组合结构。
围隔底部采⽤⽯龙沉底,在距离⽔⾯20 cm处连接拦鱼⽹,使拦鱼⽹⾼出常⽔位20 cm,每隔3 m使⽤⼀根钢管来固定围隔和拦鱼⽹的位置,增强其抗冲击能⼒,钢管伸⼊底泥⾄少1 m深。
1.3.3底泥改良与活化A)底质改良剂作为酸碱调节剂,改善pH值;“钝化”底质,能够沉淀底质中重⾦属离⼦,如铅、铜、铬、钴、锰、镍、锌、镉等离⼦,有效控制重⾦属对⽣物的毒害性;有效控制底质中磷酸盐的释放,从⽽减缓内源性污染影响。
B)EM复合菌(主要菌种: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1、菌种形成快,成活率⾼EM复合菌是⾼密度发酵的产物,活菌含量⾼,进⼊⽔体后可迅速形成优势菌群。
2、温度要求低、适应性强EM复合菌能够在低温情况下和在有机物浓度较⾼时进⾏硝化反应。
3、种类多,适⽤于不同污染⽔体对COD、氨氮、硝酸盐氮、油污等不同污染⽔体可使⽤相应的菌种。
4、去污处理效果好EM复合菌与污染物基团紧密接触,能够迅速降低⽔中COD,氨氮,总磷,将污染物迅速彻底分解,效率极⾼。
全河段泼洒底质改良剂与EM复合菌,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类、放线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六⼤类细菌、⽣物酶。
C)青苔控制剂全河道泼洒青苔控制剂,有效杀死河道青苔并抑制其⽣长,减少对沉⽔植物的⽣长胁迫。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河道生态治理是指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自我维持和自我修复的过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道水质受到了不小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
因此,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以维护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项目背景1.1 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进步,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首先,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其次,河道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包括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减少、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河道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也威胁到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1.2 项目意义通过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可以改善河道水质,增强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并且有助于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
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三、项目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升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水平,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具体目标如下:1. 改善河道水质,使其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2. 恢复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3. 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保护和培育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4. 促进当地居民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提升当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项目内容4.1 水质改善1)加强排污管控,严格执行污水治理措施,限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确保不超标排放;2)加强水质监测与评估,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和体系,不断追踪和监测水质的变化,确保水质达标;3)适度开展生态修复,如采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手段,促进水体的自净和自净能力提高,改善水质。
河道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第一章及河床地质条件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
(可写少1.河流是指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输沙通道。
点)2.深泓线:是指沿程各断面河床最深点的平面平顺连线。
5.河型分类及其演变规律(论述):主流线又称水流动力轴线即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处的平面平顺连线。
A河型分类有: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游荡型。
中轴线是指河道在平面上沿河各断面中点的平顺连线,一般依中水河槽的中心点B演变规律a顺直型: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在洪水期,为据定线,是量定河流长度的依据。
边滩整体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深槽位置也随边滩位置缓慢下移而下第二章移;上下深槽之间的浅滩,洪水淤积,中?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中1.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枯水淤积。
b蜿蜒型从平面变化看,随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2.水系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横向变形特点表现为凹岸崩退和凸岸淤a初期阶段:河网密度小,地面切割深度不大,支流短小,数量不多。
长;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相反,洪水期淤积,b繁盛阶段:谷道伸长,集水面积扩大,河网密度增大,地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
枯水期冲刷;突变现象是可能发生自然裁弯,凹岸撇弯,凸岸切滩。
c分汊型:其c并夺阶段:因各条河流发展的不平衡,出现大河袭夺,兼并小河现象,使水系原共同的演变规律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状改观,河谷地面高程降低,冲积层加厚,水系密度减小,干支流年渐分明。
淤,以及主汊的易主。
d游荡型: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
b内汛期主槽冲刷,滩第三章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
主槽平面摆动不定,河势变化剧烈。
大水1.河流径流的度量方法出好河,中小水容易发生横河斜河和形成畸形河湾。
2.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河道治理设计方案

河道治理设计方案河道治理是指针对污染、垃圾、违法建设等问题对河道进行整治和修复,以返回河道应有的自然、和谐和美丽。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河道和湖泊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可利用资源,这也使得河道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可行的河道治理设计方案,以提高城市内河道的水质和生态保护。
一、问题分析城市内河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水质和生态环境。
首先,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废水排放量增加,严重影响河道水质。
其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破坏了河道自然景观和生态繁荣。
这些问题导致河道发生多种环境问题,包括水质污染、污水排放、悬浮物、有机物和化学物质等污染物。
二、设计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河道治理设计方案。
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河道工程设计河道工程设计是治理河道的关键。
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废水排放和水质问题。
针对河道污染地区,应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要加大河道清理力度,清除废弃物、污泥和积存的垃圾,保证河道畅通,从而减少污染源。
而且,应该开展大力度的栽植、绿化河道两岸,并加强对河道岸线石砌、护岸等工程的维护,以加强生态供给空间。
2.制定治理区域的规划治理区域的规划是治理河道的基础。
应制定一套长期规划,着重考虑治理和保护河道的需求,比如区域配套设施建设、绿化、裸地覆盖、池塘建设等。
规划应统筹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以实现城市化进程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3.加强治理区域的管理治理区域的管理是治理河道的重中之重。
应加强对治理区域的管理,比如对河道周边商户的管制、违章建设的处置、河道捕鱼和采石等行业的监督管理、持续宣传和教育、加强河道环境维护等。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建设和使用水资源进行执法,以减少河道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程度。
4.加强协作和交流治理河道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还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应该加强政府、公众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和协作,共同推进治理河道的工作,不断推动更好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基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河道治理

基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河道治理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河道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了以生态水利工程为主导的河道治理思路,重点探讨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河道平面形态分析、纵剖面治理、横断面设计和竖向连通性分析,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分析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未来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设计一、基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河道平面形态分析基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河道治理需要考虑以下平面形态要点:(一)河道纵向坡度河道纵向坡度需要根据当地的水位涨落以及水流速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水流能够平稳顺畅地流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河道的生态环境,使河道更加适宜生物生存。
(二)河道横向坡度为了预防河道侧向冲刷和侵蚀,一般需要设计适当的横向坡度。
同时,横向坡度还可以有助于形成适宜生物生存的多样化的水生态环境。
(三)河道宽度:河道的宽度也是治理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重要要素。
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洪水历史、河水流量和河道的地形地貌等因素,以保证河道的平衡稳定。
(四)河流容积设计河道时,需要预留一定的河流容积,以应对异常天气、极端降雨和洪水等灾害,同时还需要保证河流的生态环境,满足生物环境的需求。
(五)河道曲率曲率也是河道治理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关键要点。
合理的曲率可以增加河流的景观,同时还可以形成丰富的水生态环境,对维持河道生态平衡、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在河道治理设计中,应将河道平面形状中的几个关键点都考虑进去,以保证河道的平衡稳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技术人员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和施工方案,以确保河道治理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纵剖面设计(一)设计方法一般而言,河道的纵向剖面容易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
同时,河道的坡度也会对河道的纵向剖面造成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务“十二五”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研究及编制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试行)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编制课题组 2012.12 2
参加人员 刘晓涛 阮仁良 李 巍 朱雪诞 魏梓兴 王 晖 卢智灵 孟智奇 卓元午 赵井根 王丽卿 蔡 育 左 倬 季高华 杜心慧 盛 晖 蒋 欢 朱 斌 张 鑫 3
前 言 2000年以来,本市相继实施了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及“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加大了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力度,实现了“2005年底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2010年底郊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阶段性目标,全市河道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上海河道水环境治理方向将从“消除黑臭、改善水质”为主向“稳定水质、修复生态”为主转变。 为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上海市水务局于2011年4月15日印发了《关于开展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指导2011年率先进行的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在总结本市历年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及2011年试点工程的经验教训及技术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指导及规范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设计。 本指南在试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及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至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项目组,邮编200434,上海市逸仙路388号810室,以供修订时参考。 1
目 录 1、总则 ......................................................................................................................... 1 2、规范性文件及规程规范 ......................................................................................... 3 3、术语及定义 ............................................................................................................. 5 4、分类 ......................................................................................................................... 7 5、河道生态治理的一般规定 ..................................................................................... 8 6、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内容 ................................................................................. 9 6.1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程序 .................................................................................................. 9 6.2不同类型河道设计重点 ........................................................................................................ 12 6.2.1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 ......................................................................................... 12 6.2.2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 ......................................................................................... 12 6.2.3农村地区河道.................................................................................................................. 13 6.3现状调查及分析..................................................................................................................... 13 6.3.1水质调查与分析 ............................................................................................................. 14 6.3.2底质调查与分析 ............................................................................................................. 14 6.3.3水生态调查与分析 ......................................................................................................... 15 6.3.4水文调查 .......................................................................................................................... 15 6.3.5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 15 6.3.6陆域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 ............................................................................................. 16 6.4河道设计 ................................................................................................................................. 16 6.4.1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 16 6.4.2河道断面形式设计 ......................................................................................................... 18 6.4.3河底微地形的设计 ......................................................................................................... 19 6.4.4硬质护岸改造设计 ......................................................................................................... 21 6.4.5河道水质净化辅助技术 ................................................................................................. 22 6.4.6亲水性设施设计要点 ..................................................................................................... 24
7、生态护岸材料 ....................................................................................................... 26 7.1一般规定 ................................................................................................................................. 26 7.2石笼 ......................................................................................................................................... 28 7.3生态袋 ..................................................................................................................................... 29 7.4生态混凝土块......................................................................................................................... 31 7.5开孔式混凝土砌块 ................................................................................................................ 32 7.6叠石挡墙 ................................................................................................................................. 32 7.7干砌石护坡 ............................................................................................................................. 33 7.8抛石护岸 ................................................................................................................................. 33 7.9网垫植被类护坡..................................................................................................................... 34 7.10植生土坡 ............................................................................................................................... 34 7.11新型生态护岸材料的应用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