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课堂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今天在生物课上,老师带我们观察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是一种常
见的爬行动物,它们的脚有着独特的特点,让它们能够轻松在树木和
墙壁上攀爬。
下面是我们在课堂上的实录:
我们首先观察了爬山虎脚上的指状附肢。
这些指状附肢类似于蜥蜴
的爪子,有着坚韧的爪板,可以紧紧抓住树木的表面。
我们用放大镜
仔细观察了这些附肢,发现它们表面有很多微小的茸毛,这些茸毛可
以增加摩擦力,让爬山虎的脚更容易抓稳。
接着,老师拿出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板,并在上面滴上了一滴水。
我
们看到,水滴滚动在玻璃板上,无法停留在上面。
老师解释道,爬山
虎的脚底有着特殊的吸盘结构,这些吸盘可以形成与表面的微小间隙,利用压力差产生负压,让爬山虎的脚能够更好地附着在树木和墙壁上。
然后,老师将一只小爬山虎放在树干上,我们看到它轻盈地爬行,
似乎毫不费力。
爬山虎的脚可以自由活动,前后左右可以360度旋转,这让它们在攀爬时能够更加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最后,老师让我们用手轻轻触摸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感受到了那
种粘附力和细腻的触感。
爬山虎的脚真是一种奇妙的结构,让我们对
大自然的设计感到无限惊叹。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
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有趣的课程,让我
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1第二十五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1分20秒)师:你能分享你的收获吗?生:爬山虎的叶子一开始是嫩红色的,后来变成了嫩绿色,有一个变化。
师:非常好,听得出来你第一课时学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因为有脚,它才能爬,它又是细丝连接着的,原来是嫩红色的。
师:非常好!他的课前功夫真到位。
生:我知道了那些细小的脚就像蛟龙的爪子。
师:嗯,这是叶圣陶爷爷在文中告诉我们的。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师:我为你们点赞,可见你们第一课时学得都非常棒。
今天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走进《爬山虎的脚》。
一起读课题生:爬山虎的脚。
师:打开语文书。
二、默读3~5自然段师:请大家默读3~5自然段,请大家拿出笔画一画哪些地方能体现叶圣陶爷爷观察的仔细,还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开始吧。
(巡视)(2分半钟)师:已经画好的同学可以跟你旁边的同桌交流交流,看大家画的是不是想到了一块儿。
生交流。
师:刚才我看大家都在书上留下了你们认真学习的痕迹,为你们点赞,而且我听到大家在窃窃私语,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
现在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收获三、精读课文(一)学习第3自然段师:谁来交流一下叶圣陶爷爷哪些地方观察地特别细致呢?生:通过“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很仔细,体现他观察得很不容易。
师:嗯,他说的是“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还有吗?生:我从“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因为它这里讲了六七根细丝,爬山虎的细丝其实很密,而他在那细心地数它有多少根。
师:真是一个细致的人啊。
还有没有?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我从这句话里面读出了叶圣陶爷爷观察的仔细。
师:这种颜色的细微变化也看出来了,它不是红,而是嫩红。
还有没有?生:我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因为如果他不仔细观察,他压根发现不了这些。
师:孩子们,其实叶圣陶爷爷从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它的数量、它的形态、它的颜色都做了什么?生:都做了仔细的观察。
师:那我们能用简笔画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生:可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生1:黄瓜生2:丝瓜师:都可以,大家说是不是?生:是师:第二个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生:葡萄师: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聪明!2、师: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师: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没有师: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师: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师: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师: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生: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2)师: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生2: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生3: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生4: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生5: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说得非常好。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师: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师: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实录(精选16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实录(精选16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实录篇1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 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 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
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
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
)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
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
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
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
怎么样。
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
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 放演示叶子的课件。
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
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
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
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
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1、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
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
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2、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3、生读课文。
4、孩子们汇报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一)谜语导入:老师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谜底是一种植物,请大家猜猜看。
谜底是___。
老师问同学们是否见过爬山虎,有没有查找过相关资料。
接着,老师介绍了一篇名为《爬山虎的脚》的文章,让同学们一起研究。
二)初读课文: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读课文,并找出写爬山虎脚的自然段。
同学们发现第3、4、5自然段都写了爬山虎的脚。
接着,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对爬山虎脚的认识和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感悟课文:老师引导同学们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并询问同学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同学们发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具体位置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初生时是嫩红色的。
老师板书总结了同学们的回答。
在写文章时,平时一定要留心观察。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观察可以是对人、事、物的观察,也可以是对社会、时代的观察。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亮点,提高文章的质量。
因此,观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
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
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
因此,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写好文章还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语言功底包括词汇量、语法结构、表达能力等方面。
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因此,提高语言功底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保障。
此外,写好文章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包括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
因此,提高文化素养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途径。
总之,写好文章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支撑。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启发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三、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二)、学习3、4、5自然段观看微课程了解爬山虎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三)、总结师:叶圣陶爷爷就是从3(细致观察).4.5(连续观察)三个自然段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可文章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留到下节课来解答。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
(四)、作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业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四、微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思路本微视频是《爬山虎的脚》微课程的一节内容,分为4个部分:质疑导入、抓关键词学细致观察、抓时间词学连续观察、运用方法学会观察。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小兴安岭,感受到了那密密麻麻的星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看——(出示一组图片)这是什么?(生:爬山虎)师:对了,这就是爬山虎。
“虎”是一个生字,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师范写,生书空)师:同学们,你知道吗,爬山虎还有脚呢?(板书:脚)师:如果让你写一篇观察日记,题目就是《爬山虎的脚》你会写什么呢?生:写它的脚的样子。
师:行啊,好主意。
生:写它的颜色和样子。
生:碰到墙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师: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也对爬山虎脚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读)《爬山虎的脚》,他又会写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得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可真认真。
那文章中都写了些什么呀?师:哇,真厉害,读了一遍课文就收集到了这么多的信息。
(二)、学习3、4、5自然段师:同学们,咱们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章的哪几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呢?生:345师:你们同意吗?3-5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8638e2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5.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篇(1):《爬山虎的脚》上课课件《爬山虎的脚》一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能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生观察爬山虎,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师准备爬山虎实物,制作多媒体课件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认识爬山虎的脚1、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形状、颜色二个方面去观察。
2、交流观察的结果。
3、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1、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小组合作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师:“虎”是我们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在我们的民主路校园里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划了生字词,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
谁来读?你愿意读哪一段?
生:我想读第一段,
生:我想读第二段,
生:我想读第四段,
生:我想读第五段,
生:我想读第三段,
师:好,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准备好了吗?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来说说。
生:他们有的读得不准确。
师:哪个字不准确,能不能说一说。
生:爪子的“爪”。
师: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少读了两个字,应该是一根茎。
师:这个字是不是读茎呢,请跟我读。
生跟读茎。
师:从读中看出大家预习读书的本领特别高,那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生:我认为是后四段。
生:我认为是三四段。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三四五段。
师:有三种看法,同学们认为哪种准确呢?
生:三四五段。
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
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
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投影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
生读。
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就能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自由读。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划都有收获。
我们的小组就是根据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画的小组,做的小组,背的小组,写的小组。
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利用画、背、做、
写谈谈爬山虎的变化,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小组间也可以展开比赛。
(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星级评定表)哪个小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
好了,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做、背、写。
师:准备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各小组迅速汇报,评出星星,呆会儿请上来。
小组评定。
师:还没有完成的先停下来,这些东西老师送给你们,回去再斟酌。
谁来展示一下,谁的画画得好。
请你来展示学生作品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这样画美丽。
师:你是你们小组最好的吗?
生:不是。
师:没关系,我们再请其他同学来展示。
展示作品
师:你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几根细丝,过了不久他们就会变成小圆片。
师:那么脚长在哪里呢?怎么长成的呢?
生:长在叶柄上。
师:他能说出叶柄这个词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生读。
师: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现在请我们同学评评这个小组如何?
生:课文说脚是细丝,还说头上会变成小圆圈,他们画得没看见在哪里?
师:小圆片是吗?
生:他们画的有一个缺点,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还没有碰到墙就萎了,不对。
师:你看得真仔细。
谁再来说说?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脚也是有绿色的头。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请我们读背组的同学,通过读背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子的地方。
(停顿了一下)我想让他来帮助我。
师:行!
生: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现在知道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就像蜗牛的触角,细细的丝,就是爬山爬山虎的脚。
师: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这小组理解的不错。
那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哪个组愿意来告诉大家一下吗?来,请你跟我上来说说脚是怎样爬的?同学们注意听。
生:是这样爬的,爬山虎的脚用细丝包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是弯的,扒在墙上。
师:谁来评评?
生:他写得还可以,可是在读时忘了加表情。
师:你觉得他读得表情不够,那么你能不能为大家有表情的读一读。
生:能。
生读。
师:他们特别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其他小组也注意到了,你们能在汇报中用上这一系列动词吗?
生:能。
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
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么不同?
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说得真好。
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想一想。
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生: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
师:你是说样子一样。
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
师:你能联系下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非常感谢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文章。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现在让我们想像刚才爬山虎的爬的样子的画面,试着背诵这段。
生背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利用评价表评出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请各小组公布一下。
学生评。
师:我们请已经评出来的小组为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生:我们小组评出来的是XX ,他表现得非常好。
师:得了几颗星?
生:五颗星。
师:你们小组呢?
生:XXX ,他表现得最好,得了三颗星。
师:你们呢?
生:我们小组都非常好,大多数都得了五颗星。
生:我们小组平均得四颗星。
……
师:真不错,各组都得到四颗星、五颗星。
刚才我们随着叶爷爷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
今天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他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