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四章 第二节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韵书
古代汉语 本科 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古代汉语
一、多选题(18分)
1、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ABE)
A.薪:砍柴。
B、奋:举起,扬起,振作。
C、权:权力,权衡。
D、信:言语真实。
2、下列各组字,意符全都相同的是(BC)
A.徒徙行径B、腥胡肖胃C、冯骐笃骏D、孟盟盆益
3、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引申义的是(ACD)
A、断:决断,果断。
B、术:道路。
C、危:不稳定,危险。
D、析:分析,辨忻。
4、《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言:原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日: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这段话中解释正确的是(ACDE)
A.盛气:怒气很大。
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揖:当作"胥”,“须"的通假字,等待。
D、趋:小步快走,示恭敬。
5、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AB)
A.《楚辞.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
B、《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
C、《诗经.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颖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共29页

写本书
东晋末(公元404年)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材 取代简牍成为普遍采用的书籍材料,此后直到印刷 术发明初期,在纸上抄写是成书的主要形式。由于 纸的来源充足,抄写容易,使得文字、书籍的传播 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公元一世纪至七世 纪),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这种方式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 术。
4)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欧阳 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 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5)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
经折装
起源下南北朝,又叫梵夹装、 折子装。
1)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 式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 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 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 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 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 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 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 十分麻烦。经折装的出现大 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魏晋南北朝隋 唐时期的书籍
装帧设计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
地产生新的书籍装帧形式,随着历朝历代逐渐 有了一些关于书籍文化与版式、装帧等方面的 思想和论述。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出版获得了飞跃发展。在 这一时期,书籍形态丰富,书籍形制得到了重大变革。 简牍自上古一直使用到魏晋,缣帛从公元前5世纪使 用到魏晋,纸书从东汉开始使用,与简帛共存三五百 年。从三国到西晋这段时间,书籍形态是比较丰富的, 存在着简牍、缣帛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纸真正 取代简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完成。到东晋以后,纸的 使用终于取代了竹简,并使缣帛处于次要地位。
汉语语音史要略

汉语语音史要略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
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
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
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
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其中【p】、【p‘】、【m】、【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
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的著名史书

《晋书》共有130卷。
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晋书》就是其中的第一部。
唐太宗不满唐代以前的多种晋史,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诏修《晋书》,命时任宰相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主持修撰晋史,由令狐德棻、敬播、李延寿等十余人分工撰写。
《宋书》共有100卷,为南朝(梁)沈约(公元441—513年)所撰。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历任宋、齐、梁三朝多任官职。
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奉诏撰《宋书》,写成本纪10篇、列传60篇、志30篇,记南朝宋一代史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终于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
《南齐书》共有59卷,为南朝(梁)萧子显(公元489—537年)所撰。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出身南齐皇族。
梁时萧子显奏请撰写《齐书》,写成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记南朝齐一代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等史事。
本书原名《齐书》,北宋时加上“南”字,以别于唐代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
《梁书》共有56卷,由唐代姚思廉(公元557—637年)编撰。
父亲姚察曾经撰写梁、陈二史,但只写了一部分就死了,临终时嘱咐儿子思廉继续完成他的遗愿。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思廉奉诏撰梁、陈二史,由秘书监魏征监修。
姚思廉依据家藏旧稿,兼采诸家史书,撰写成《梁书》、《陈书》。
《梁书》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志。
《陈书》共有30卷,亦为唐代姚思廉所撰。
思廉在撰写《梁书》的同时,即修撰本书。
他除利用其父姚察的旧稿外,兼采顾野王的陈国史及陆琼的《陈书》所载的史料,写成纪6卷、传30卷,亦无表、志。
此外,本书亦多载诏书和诗赋文章,史事则多有隐恶扬善之处。
其文字精练,文风清新。
《陈书》亦为魏征监修,本纪部分和《皇后传》的论赞皆出于魏征之笔。
《魏书》共有130卷,为北齐魏收(公元510—572年)所撰。
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下诏魏收撰写魏史,由高隆之监修,至天保五年写成。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的韵书,对于探索历史上的汉语语音系统,对于研究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对于了解写诗、填词、制曲和韵书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古代韵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编排的字典,声韵的萌芽于东汉,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最早的韵书三国时期北魏李登编的《声类》,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魏书·江氏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
此书也早已失传。
自南朝,沈约、周颙等人讲求汉语四声后,各类韵书盛行。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后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隋书。
经籍志》)张谅的《四声韵林》二十八卷(《隋书。
经籍志》)段弘的《韵集》八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韵集》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文章音韵》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五音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群玉典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阳休之《韵略》一卷(《隋书。
经籍志》;又见陆法言《切韵序》,无卷数。
)李概的《音谱》四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李季节,无卷数。
)无名氏的《篡韵钞》十卷(《隋书。
经籍志》)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一卷(《隋书。
经籍志》)沈约的《四声》一卷(《隋书。
经籍志》)夏侯咏的《四声韵略》十三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韵略》,无卷数。
宋本《广韵》作夏侯该,捂、误。
)潘徽的《韵篡》三十卷(《隋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风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绪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个性化为文学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而陶渊明独树一帜。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诗风——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1.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2)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诗人团体,他们不再拘泥于儒学,而是表现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表现了动乱的时代。
(3)他们诗作特点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短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特征。
2.正始文学(1)正始文学指的是魏朝后期的文学。
(2)此时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执掌大权,政局动荡。
玄学兴起,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文学上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3)作品主要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的虚伪,表现政治重压的苦闷,对当权者的反抗。
3.太康诗风(1)指的是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上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追求华丽词藻,描写繁复,大量运用排偶。
(3)对南朝山水诗发展和声律对仗成熟有推动作用。
4.玄言诗(西晋)(1)产生于西晋,盛行于东晋。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的诗歌。
(2)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
5.游仙诗(晋)(1)游仙诗描写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直接是为了乞求长生,但同时又是为了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

目录上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人世沧桑与士人觉醒第二节文的自觉与美的追求第三节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第二节建安七子及建安诗风第三节正始诗坛第二章太康诗人与江左诗风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人生境界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的题材类型第三节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从“元嘉体”到“永明体”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起第二节鲍照与元嘉诗歌的创新第三节沈约、谢脁与“永明体”第五章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第一节梁陈诗歌的时代风格第二节庾信与南北诗风的融合第三节隋朝诗歌:南北诗风融合的延续第四节南北朝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文赋第一节魏晋文章与辞赋第二节南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名著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创作第一节志怪小说第二节《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下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承前启后的隋朝与初唐诗歌第一节士庶地位的沉浮与诗人心态的变化第二节第二章“王孟”与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三章“高岑”与盛唐边塞诗第四章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第五章杜甫: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第六章中唐前期的诗歌创作第七章“元白”与新乐府第八章“韩孟诗派”及其他诗人第九章古文运动与韩柳古文创作第十章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小李杜”与晚唐风韵第十三章晚唐小品文创作第十二章唐五代词风的嬗变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史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上起东汉末建安下讫隋朝统一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
过去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对这一将近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不无偏激的指责多于平心静气的研究,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一笔抹杀了建安后的全部诗歌创作;宋代文豪苏轼就走得更远了,在称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时(《韩文公庙碑》),间接地否定了整个东汉后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有三种观点:
A.吴音说 ❖ 中唐的李涪
❖ 《切韵刊误》以中唐的“东都正音”来指斥二百年前的《切韵》音,确有不 明语言变化之嫌。
B.长安音说
❖ 高本汉:
❖
《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当时定
❖ 分析条例
❖ 是把不同类的声母和韵类分开的一个原则。
❖ 陈禮说:“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 类。”“反切上字同类者,反切下字必不同类。”
❖ 原因:如果下字同类上字也同类,那就完全同音,就 没有必要再分两个反切。
❖ 彤,徒冬切;冬,都宗切。彤、冬、宗符合递用例,它们的反 切下字是同类的,那么它们的反切上字“都”、“徒”必定不 同类。
1.《切韵》的内容
❖ 五卷。多已散失。 ❖ (1)以平上去入分卷,因平声字过多分为两卷,共
计五卷。 ❖ (2)平声上卷分为二十六韵,平声下卷分为二十八
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分为五十六韵,入声分为三 十二韵,共一百九十三韵。 ❖ (3)所收字数在一万两千左右。 ❖ (4)韵字的注释简单。 ❖ (5)不正字形。
❖ 1.陈澧 《切韵考》
❖ (1)陈澧(1810-1882),字兰甫,世称东塾先生, 番禺县捕属(今广州) 人。
❖ 9岁能诗文,17岁中秀才,肄业于粤秀书院,与卢同 柏、桂文耀、杨荣绪被誉为“四俊”。1832年中恩科 举人。他先后向张维屏学诗,向侯康学史,向梁汉鹏 学数学。 1833-1852年,陈澧先后7次应考,均名落孙山,从 此绝意仕途, 专心著书立说和培养人才,终成一代大 家。
原委、州县名称都一一说明。
❖ 3.李舟《切韵》
❖ 十卷。韵部的排列,各以类相从,又使四 声的次序相配不乱,奠定了《广韵》206韵 次序的基础。
❖ 王国维称赞李舟的《切韵》“为宋韵之始 祖”。
第四章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
第三节 宋代的韵书
一、《 广韵》
❖ (一)《广韵》简介
❖ 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一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广韵》是宋代的官 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广韵》是在《切韵》、《唐 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 简称《广韵》。
❖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 疏缓”;
❖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剖析毫厘、分别 黍累”。
❖ 分韵方面:从分不从合。
(三)《切韵》介绍 ❖ 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
本已佚。完整地保存了《切韵·序》。目 前有部分残卷。 ❖ “切韵”的含义: ❖ 沈括《梦溪笔谈》:“所谓切韵者,上字 为切,下字为韵。” ❖ 王显:切为切正,即正确规范的意思。
❖ 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 该、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当时都是地位 很高的学者和文人。在审音上萧该、颜之 推起的作用最大。20年以后,陆法言根据 讨论的大纲编成《切韵》。
(二)《切韵》编写的目的和原则
1.目的
❖ 一是为了创作诗文的用韵 ❖ 二是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 2.编写原则
——从宽 ——从严
❖ 《切韵·序》
❖ 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颜外史之推、卢武阳思道、魏著作彦 渊、李常侍若、萧国子该、辛咨议德原、薛吏部道衡等八人, 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 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 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 反)、鱼(语俱反)、虞(遇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 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 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 集》、夏侯詠《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 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江北复殊。因论 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 子多所决定。
❖ 瞢,莫中切;蒙,莫红切。反切上字都是“莫”,那么反切下 字“中”和“红”必定不同类。
❖ 补充条例
❖ 对于声类的系联,陈禮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 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 两两互用故也。”
❖ 原因:有的字是多音字,这样在不同处注音时,同一个 音用了不同的反切,那么这两个反切上字就是同类的。
❖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二字都用 “都”字做为反切上字,它们是同用关系。
❖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东和公韵类相同。
❖ b 互用
❖ 是指两个字互相作对方的反切上字。 ❖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都”和“当”互相用作对方的反切
上字,所以它们的声母是同类的。 ❖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和红互为反切下字,公和红的韵类
❖ 2.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的讨论 ❖ (1)关于《切韵》的分韵 ❖ 三种观点 ❖ 戴震: ❖ 《切韵》分韵太多、太细 ❖ 陈澧: ❖ 二百零六韵符合当时实际语音情况 ❖ 章炳麟: ❖ 兼有古音成分和方音成分
❖ (2)关于《切韵》所带表的语音系统 ❖ 两派 ❖ 一派认为:《切韵》是综合音系,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
❖ 周祖谟的总结:222页 ❖ 王力的评价: ❖ 《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
(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
❖ 共识:
❖ A 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韵书;也不是各地方言、古今 语言的混合。
❖ B 《切韵》是一部有系统、审音从严的韵书,其音系 是严整的。
❖ C 《切韵》有严格的系统,是有实际的雅言和字书的 音读做依据的,基本反映了公元六世纪共同语的语音 系统,可以作为当时汉语语音的代表。
都长安,故高认为《切韵》代表了当时的长安音。马伯乐、周
法高等也同意此说法。
C.洛阳音说
分为二派:
❖ 一派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洛阳旧音说(最早由清初阎若璩)。东 晋以后的南朝士人操的都是洛阳旧音,即东汉时期的博士音。
❖ 一派就是以王显、邵荣芬为代表的洛阳活方音论,一定程度上 综合了金陵方音。认为何超的《晋书音义》是代表洛阳活方音 的,而《晋书音义》的音系与《切韵》相近。
❖ (2)《切韵考》
❖ 考察《广韵》的声类和韵类,得切语上字 452字,归为40声类,其中清声21类,浊声 19类;以《广韵》的四声为准,又自切语下 字得平声90类,上声80类,去声88类,入声 53类,共得311类。并将其列表定位。
❖ 梁启超称其为“绝作”。
❖ (3)陈澧研究《广韵》的方法 ❖ 反切系联法 ❖ 通过分别“系联”反切上字和反切下
❖ 开齐合撮之分
❖ 古今沿革之分
事实
❖ 《广韵》的声母:
❖ 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利用系 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 类。
❖ 黄侃得到41声类。 ❖ 白涤洲、黄粹伯得出47声类。 ❖ 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51声类。 ❖ 多数学者认为《广韵》有36个声母。
❖ 36声母:
❖ 《广韵》的同用和独用:
❖ 是研究古音学的阶梯,可以上推古音,下 推今音。
❖ 2.《广韵》是研究等韵学所必须的参考 韵书。
❖ 字母和等韵学的研究是用来说明韵书上的切语的。 《广韵》中的切语保存最丰富。
❖ 3.后世编纂韵书,以及研究各地的方音, 都要以《广韵》作为重要依据,或者历 史的考证材料。
(四)研究《广韵》的重要著述
相同。
❖ c 递用
❖ 是指三个以上的反切,每个被切字依次做另外一个反切的切上字 或切下字,那么有递用关系的这些反切,其声母或韵类必然是同 一类。
❖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这样冬,都,当就联到一起了,是声 母之间的递用关系。
❖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红用公,这样东,红,公是 同一韵类。
❖ 三个原则是反切系联法的核心。
❖ ②反切系联法的内容 ❖ 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
条例。 ❖ 基本条例:是反切系联法的原则。 ❖ 陈禮说“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
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 ❖ “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
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
❖ a 同用
❖ 是指几个反切共同用一个上字或下字。共用 一个上字,声类就是同类;共用一个下字, 韵类就是同类。
❖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 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语 音系统。
❖ 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卷。共 26194字,分为206韵。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 入声34韵。《广韵》的声调有四个:平上去入。
❖ (二)《广韵》的体例
❖ 1.分卷 ❖ 按声调分卷。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
卷,平声分上下卷。 ❖ 2.分韵 ❖ 分为206韵,同声调的字按韵收字,把同音字放
在一起。同韵不同声的用“Ο”隔开,每字下有 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目。
❖ 分韵的条例:
❖ 钱玄同认为有四条原则:
❖ 平上去入之分
❖ 阴声阳声之分
音理
❖ 同用:所列韵目有细微差别,音近可以通 用。
❖ 独用:所列韵目差别较大,不能通用,必 须单独使用。
❖ 官韵:作为考试时做诗的用韵标准。
(三)《广韵》的历史贡献
❖ 1.《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是现 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 的一部韵书。
❖ 是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是法定的国家韵书。 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语音系统。
第四章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
第二节 南北差至隋唐时期的 韵书
一、韵书的产生
《声类》和《韵集》 1.产生时期 ❖ 李登的《声类》:三国时期 ❖ 吕静的《韵集》:晋代 2.特点 ❖ 按照宫、商、角、徵、羽分篇; ❖ 不分韵部; ❖ 每一篇中,凡同音字列在一起; ❖ 有反切;有注释。 3.地位:古代韵书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