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第四章_魏晋南北朝(下)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史

带有封建割据的烙 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
印
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
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
作等
本单元完
③造纸:造纸技术进步,纸张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 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 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 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 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 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5)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 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 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 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2、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察举制难以实施;世 家大族崛起,把持朝政。
(2)内容:是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评定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即品评官, 负责评定人才,由世家大族担任。
(3)特点:重视门第,忽视才学。
(4)影响: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 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德才并重;但后期选拔标 准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官吏的选拔权被世家 大族所垄断。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 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 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课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变动丰富多样,极富创造力。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与军事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局势不断变动,出现了多个王朝和割据政权。
在这个时期,政治更加分散,官僚体制崩溃,地方势力增强。
1. 分裂的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魏、晋、隋、北齐、北周等多个朝代。
这些朝代在政权交替、国家疆域变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地方割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势力得以扩大,官僚体制逐渐崩溃。
多个豪族、地方势力建立了割据政权,使得中国政治更加分散。
3.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指五胡族群对华夏汉族的侵袭和统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族群分别建立了鲜卑、氐、羯、羌、冉闵等政权,对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样性1. 文学艺术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文学方面,以陶潜、陆机、干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艺术方面,中国石窟艺术逐渐兴盛起来。
2. 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许多士人投身于道教修行,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对应的经典之中。
3. 佛教的传播佛教自东晋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扎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播开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4. 文化思潮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潮并存。
文化学术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多样性。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1.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兴盛,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范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融合外来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碰撞,不断吸收、融合并发展了新的文化。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中亚文化产生了相互影响。
魏晋南北时期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 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 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 (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 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 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 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 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 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晋归义羌侯” 印
“晋鲜卑归义侯” 印
西晋
刘 渊 304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 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 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 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 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 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 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 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
西晋
西 晋 基 业 的 开 创 者 : 司 马 懿
208年,辟为丞相府文学掾,加入曹氏集团。 时年30岁。 220~226年,魏文帝时期,渐受重用。文帝伐 吴,以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与曹真等 受遗诏辅佐明帝。 227~239年,魏明帝时期,长期在外统兵,官 至太尉。抵御诸葛亮北伐,平辽东公孙 渊。与大将军曹爽(曹真子)同受遗诏 辅佐齐王曹芳,拜太傅。 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独秉大权。
(二)曹魏的政治和经济 1.曹操坚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 官原则,选取了许多政治、军事才能之人。 2.曹丕——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 能——家世) 3.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 4.曹操鉴于“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状况, 募民屯田以解决北方粮食的紧缺。 5.曹操颁行租调制,户调取代了人头税。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
1 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 , 郡置小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 官。 2 品第人物。 品第人物。
3 按品授官。 按品授官。 4 清定品级。 清定品级。
第三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作业: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述评 作业: 要求: 要求: 1.2000字以上,打印稿。 2000字以上 打印稿。 字以上, 2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颜氏家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训》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3。基本格式 。 4。完成时间:10月31号。 完成时间:10月31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设置
1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2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 。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 3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Nhomakorabea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太学与国子学并列
(一)完善太学管理制度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二)增设国子学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第一章:汉代文学1.1 背景介绍介绍汉代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强调汉代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2 汉代诗歌解释汉乐府、古体诗、近体诗等诗歌形式。
分析汉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解读汉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汉代散文介绍汉代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分析汉代著名散文作品,如《史记》、《汉书》等。
强调汉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2.1 背景介绍介绍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强调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2 魏晋南北朝诗歌解释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魏晋南北朝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
解读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3 魏晋南北朝散文介绍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魏晋南北朝著名散文作品,如《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
强调魏晋南北朝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汉代辞赋3.1 辞赋概述介绍辞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强调辞赋在汉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3.2 汉代著名辞赋家及作品分析汉代著名辞赋家的作品,如司马相如、扬雄等。
解读汉代辞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3 辞赋的创作技巧与鉴赏介绍辞赋的创作技巧,如对仗、排比、夸张等。
教授如何欣赏和评价辞赋作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辞赋4.1 辞赋的发展与特点介绍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和特点。
强调魏晋南北朝辞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2 魏晋南北朝著名辞赋家及作品分析魏晋南北朝著名辞赋家的作品,如谢灵运、萧统等。
解读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3 辞赋的创作技巧与鉴赏复习辞赋的创作技巧,如对仗、排比、夸张等。
教授如何欣赏和评价魏晋南北朝辞赋作品。
第五章:汉代小说5.1 小说概述介绍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强调小说在汉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2 汉代著名小说家及作品分析汉代著名小说家的作品,如班固、张衡等。
06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第一节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自魏受汉禅,三国鼎立,晋室南迁,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统一中国,三百六十余年间,朝代迭兴,干戈不绝,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难与两汉比拟。
然值丧乱易朝之际,民生虽艰苦,而乱臣权贵,先而僭侈,继而篡夺,府第宫室,不时营建,穷极巧丽。
且以政潮汹涌,干戈无定,佛教因之兴盛,以应精神需求。
中国艺术与建筑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动力,佛教艺术乃其自然之产品,终唐宋之世,为中国艺术之主流,其遗迹如摩崖石窟造像刻画等,因材质坚久之故,得以大体保存至今,更为研究艺术史稀有实物资料之大部。
汉末曹操居邺,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
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凤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屋百四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
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1]。
魏文帝受汉禅(公元220 年),营洛阳宫,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
明帝“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
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神龙吐出..”[2]。
又治许昌宫,起景福[3]承光殿。
土木之功为三国最。
孙权都建业,节俭不尚土木之功,至孙皓起昭明宫,始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缀施珠玉,穷极伎巧[4]。
刘备在蜀,营建较少,然起传舍,筑亭障,自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殆尽力于军事国防之建筑也[5]。
晋初仍魏,宫殿少有损益。
武帝即位,即营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
”其后,太庙地陷,“遂更营新庙,远致名材,杂以铜柱,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
”[6]东晋元帝立宗庙社稷于建康。
“即位东府,殊为俭陋。
元明二帝,亦不改制。
”[7]成帝时,“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乃“以建平园为宫。
”翌年乃“造新宫,始缮苑城。
”孝武帝改作新宫,内外军六千人营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三玄
第一,以士人为主体的各类艺术,逐步从服务朝廷礼仪及道德教化中分化出来,成为士人 畅抒幽情、展示自由个性、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首先,艺术独立。文人绘画从服务朝廷、王 侯礼仪的宫室、陵墓壁画中独立出来,山水诗画兴起,获得了更强的审美独立性。文人书法成 为“散怀抱”“畅神情”的审美艺术。诗与乐越来越多地成为个人的表情艺术。文人参与的器 乐(以琴为代表)的发展更趋独立;诗歌也找到了在语言上的声音和谐规律(即四声等)。各 门艺术如书法与绘画、诗歌与音乐等又相互影响。其次,文化空间分化。士人在宫廷、都城之 外另外开辟出了新的审美文化空间:汉大赋主要围绕皇家园林、都城等展开,而此时期私家园 林大发展,其发展轨迹是一种渐近自然的过程:从城市园发展到山林园,山林园中从富贵园到 自然园,自然园中从大园到小园。与此相关,山水田园诗画进一步使自然也成为士人的审美文 化空间。随着宗教的发展,佛寺、道观等也成为士人的审美文化空间。再如包括修禊、清谈等 文人雅集、交游活动的聚集地,也成了独特的审美文化空间,突出的形象标志如聚集“竹林七 贤”的“竹林”,石崇等宴集的金谷园,王羲之等士人集会的“兰亭”,慧远等聚会的石门等。 审美文化空间的分化与多元化,尤其园林艺术的发展,使士人审美意识有了新的安顿处。最后, 艺术的“畅神”功能得到强化。各类艺术都强调畅神,这使士人文艺与民间文艺和工艺等拉开 距离。“畅神”昭示着魏晋南北朝士人基本的文化精神,而神畅、情畅、气畅则可以说是其基 本文化风貌。每个人的神、情、气不同,重畅神则重个性,畅神昭示着个性的自觉,而神气舒 畅的文艺作品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
竹林七贤
第四,士人美学独立分化出来后,朝廷美学在与士人美学结合中,改变着自身原有风貌, 并随着士人美学的发展而发展。三国分立,文化中心在魏,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为 基础,所谓“建安风骨”构成了当时的审美主流。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代表了士人的审美趣味。 时至南朝萧梁,宫廷和王府再次成为审美中心,萧统、萧纲、萧绎等以皇族之尊主导文艺,沈 约、谢朓、王融、周颙等以士人身份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极尽声色之美、视听之娱的审美潮 流。当然,朝廷文艺与士人文艺往往是很难分开的,比如以“宫体诗”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唐 朝的重艳情与声色之美的文艺,确实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宫廷趣味,但从后世对此的不断批 评来看,这种文艺与趣味,也确实不仅代表朝廷官方美学发展史中的主流,还与士人审美趣味 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
《文赋》
最早研究公文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 成四大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初分析了它们各 自的特点及语言风格,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 尚实,诗赋欲丽。”前三种就是应用公文,他的意思是: 奏议要写得明白、典雅;书论要求讲理,铭诔要写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二十多种公文文体的起源 与演变,运用范围、拟制要领、语言色彩和作用等。他的 论述深刻、精辟而又形象。如论及诏策的文风色彩时,他 说:“故授官选贤,则义柄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 风雨之潤;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 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 辞有秋霜之烈。”
三、文书档案工作
文书工作有了重大的发展。 公文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 有了专门拟制文书的人才; 产生了一系列文书制作制度; 有了对文书的专门理论著作。
(一)文书工作大发展的原因
主观上,时政多变,统治者对文书工作都予
以高度重视。
刘勰:公文“虽世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客观上,纸张、笔、墨的改进;汉字形式的演变。
☆思考
1.结合史籍,思考诸葛亮用秘书的原则和方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门掌机要”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笔分途”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影响? 4.曹操公文中“令”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文书制作制度
公文用纸制度——桓玄诏令公文一律律以纸代替简牍后,规定重要 的公文以加染的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以白纸书写。这使 人们从纸的色泽上就能分辨出公文的类别,客观上初步形成了公文 用纸制度。 卷轴制度——将写在若干张纸上的一篇公文粘连起来,成为一幅, 在一端粘附上一根细木棍,作为轴,可以将公文自左至右卷拢在轴 上,成为一束,因为古人写字是自右至左直行书写,这样卷起,能 使右面文首的内容在最外面,便于展开顺序阅读,这种方法称为卷 轴制度,它在缣帛文书中已见使用,公文普遍用纸后,这一制度遂 普遍推广。它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 形式的一大进步。 用印制度——简牍文书的盖印方法为封泥,以纸制作公文后,改用 朱印,即朱色水印,朱印简便易行,印迹清晰易辨,不易消褪,且 能使印章经久耐用,既提高了公文制作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观, 是公文用印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 是九品中正制。
“寒门掌机要”后果:
在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
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
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
品 评 的 三 个 内 容
1地方政府中,主官位 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信卑而权力膨胀,形 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
专 察 是 非
私 以 动 众
伺 候 得 失 阴 结 敌 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2.诸葛亮对秘书的“参署”制度
诸葛亮对秘书,专门建立了
“参署”制度,实行“纳言之政”。
参署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条:
“违覆”、“直言”、 “进人”
“违覆”:发现公文中主官的批示有与国家政策违背之
处,秘书人员应提出自己的看法,陈述理由,送回主官
第三,篇幅简短。
第四,表述明确,指示具体。
第五,文辞朴实。
从曹操开始,文章开始有了“文”“笔”之分。 “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 “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 中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 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
的文牍。
“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
南北朝时一些昏庸的国君往往荒于朝政,造成文书工作 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如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厌烦 政务,终日游戏,常数月不批阅奏章,积压的奏章被内 侍随手取去,包裏鱼肉,以致政令不通,遂产生了一种 变通的文书批阅制度,称贴敕: 贴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章意见,作为 敕命,批发判行。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件公文只直叙一件事,不同的事 由不混于一文。秦汉公文,往往一文数事,曹操写的公 文,多为一文一事,东晋桓温下令公文用纸制作后,逐 渐成为定制。此制有效地防止了行文关系错乱,提高了 公文的准确性、时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它作为公 文的主要制作原则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四)公文文体(自学P130)
(五)档案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大量档案被毁。例如:公元 190年董卓逼皇室和百姓迁往长安,焚烧都城洛阳,两汉 积累起来的大量档案被付之一炬。西晋的八王之乱、永嘉 之乱、晋室南渡以及此后南方东晋、宋、齐、梁、陈的更 迭,每一次改朝换代都给京城造成破坏。同时,各王朝内 部的相互残杀,又使都城遭受抢掠焚烧,收藏的档案又大 批被毁弃、流散。 但是,各王朝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鉴于档案对建立、稳 固政权的重要作用,都注意对档案的保护和收集。 此外,一些官员和士人曾担任过秘书官职,接触过大量文 书档案,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收集并抄录档案,藏于家中, 世代相继,编辑成集,客观上为档案的保存、流传作出了 贡献。 此时期的各政权都建立有档案库。
积极培养秘书,而且,当发现秘书具备了独当一面或
有独特才干时,就大胆提拔,破格使用。 诸葛亮对秘书的大胆提拔,一方面使有才干的秘 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益于国家;另一方面,使更 多的秘书忠于职务、努力工作,刻苦锻炼自己的才干, 以具备条件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蒋琬
何祗
(三)寒门掌机要
“寒门掌机要”原因:
(1)简洁明了、经济实效
《合肥密教》: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
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论张辽功》: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 荡寇功也。
(2)不拘章法、自由随意
《置屯田令》:夫定国之,在于强兵足食。 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
先代之良式也。
如《在阳平将还师令》:鸡肋。
(3)质朴为本、文采并重 《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心之君,曷尝不得贤 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 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 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进也。“孟公焯为 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 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 无被褐怀玉而钓于谓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 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魏志·武帝记》)
一门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
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 大跃进。
☆曹操的公文
鲁迅: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当时社会两大特征: 尚刑名 尚通脱
曹操的公文特点:以叙事为宗旨,带有鲜明 的权威性、指令性,且篇幅短小、表述明确、 指令具体、文辞朴实。
曹操公文
咨 之 以 计 谋 而 观 其 识
告 之 以 难 而 观 其 勇
醉 之 以 酒 而 观 其 性
临 之 以 利 而 观 其 廉
期 之 以 事 而 观 其 信
符合以上条件考察的人才,是可以用的。
五种不可以用的人,也称“五害”:
结 党 相 连
毁 谮 贤 良
侈 其 衣 服
异 其 冠 带
虚 夸 妖 术
诡 言 神 道
荀彧,世代都是“白衣”,曹操却将他
从一个小小的县令提拔为尚书令。
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
节,唯才是举,广纳天下之士。
杨修——袁绍外甥
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
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
天下之士。
陈琳——袁绍的记室令史。
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 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 天下之士。
处,建议重新审改。
“直言”:即要求秘书人员对主官直谏不讳,凡发现主 官在处理公务以及其他行为言论中有不当之处,都及时 指出,以避免过失。
“进人”:要求秘书人员,如主簿、书佐、掾属主动向 主官推荐人才。
3.诸葛亮对秘书的提拔 秘书岗位是个培养、造就、储存、输送人才的场 所,诸葛亮深明此道,不但发挥秘书的主观能动性,
2、出现了专写公文的“手笔”
“沈诗任笔”——沈约
任昉 。
著名的“手笔”大家称“大手笔”。
沈约
任昉
3、对公文开始了理论研究
蔡邕的《独断》 曹丕的《典论· 论文》 虞挚的《文章流别论》 应玚的《文论》 陆机的《文赋》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任昉的《文章缘起》
《典论· 论文》
骑缝、押缝制度——骑缝即在两张粘连的公文纸的连 接处加盖印章;押缝即在张粘连的公文纸的连接处或 公文末尾署名,又称押字或押尾这一制度根据纸质公 文的特点,起到了防止公文仿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 用。 连署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名官员在同一公文 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勾检制度——魏晋起尚书台(省)中设臵了比部,臵 比部郎中主官,专“掌诏书令勾检等事”,即稽核皇 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 专门部门负责。
第四章(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和主官的关系
主官和秘书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
这时期英明的领导:曹操
这时期失败的领导:刘表
诸葛亮
袁绍
这时期代表性秘书人员:
杨修 陈琳 刘祯 崔琰
蒋琬
杨洪
何祇
王粲
(一)曹操招纳、信用秘书
曹操执政期间,曾三次颁布《求贤令》。 曹操不拘一格求人才。如他的重要谋士
此时期流行最多的档案是谱牒文书。由于实行九品中 正制,将人划为九品,据此授官,故这类档案最受统 治阶重视。它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各大家族编修的族谱、家谱,详录一族、一家 的世系。这种谱牒有多份副本,各州负责划分士族品 级的中正官处都备有多份。 另一类是记载士族个人情况的谱牒。每当吏部要选拔 官员,都须先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