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

合集下载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译文及赏析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译文及赏析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译文及赏析汉乐府民歌三首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注释】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咸阳西北七十里处。

劫:劫持;绑架。

高堂:官府衙门。

走马:善跑的马。

追吏:逼人的官吏。

恻:悲痛。

漉:渗出;榨出。

犊:小牛。

【译文】平陵东,陵上种上松柏桐,不知何人劫走我义公。

义公被绑在公堂下,逼他交钱百万,还有两匹善跑的马。

交两匹马,实在难,看见那追缴的官吏我心悲痛。

心悲痛,血和泪水齐流出,回去告诉我家,卖掉那条黄牛犊。

【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汉乐府民歌。

大意是说: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地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把小黄牛卖掉凑钱来赎身。

诗中虽未直言谁是绑架者,只说“不知何人”,但后来写到“义公”是被劫持到“高堂下”,且面对的是“追吏”,可见绑架者至少是和官府串通一气的。

综观这首叙事诗,情节简单,却又起伏不断;叙述平淡,却又极讲究章法,能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而发人深省。

冷峻的叙事中寓有褒贬,让人明显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而这,正是汉乐府民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即以叙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全诗共四句,分四个层次。

自第二层以下,每层头三个字重复上一层末的三个字。

这种写法古称“顶针”,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使全诗脉胳连贯,且层次分明,也使得情感在反复渲染中得以步步加深。

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译文】枯鱼被人带过河,走到河上伤心泣,何时才能思后悔,即使后悔也来不及。

写信给鲂鱼和鲇鱼,告诉他们,千千万万慎出入。

【赏析】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寓言诗。

“枯鱼”就是干鱼。

诗中写一个遭到灾祸的人以枯鱼自比,警告人们行动小心,以免招来祸患。

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奇峭警拔。

诗中说: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一、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 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包括在内。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

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正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又,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

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

这样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收集起来,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

关于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又,《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正文: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概述
1. 背景介绍:简要描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文学特点:详细阐述了该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主题内容,如咏物写景、抒发个人情感等。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初唐之间流派与代表作品
1. 风雅乐府派:
a) 流派介绍:解释了风雅乐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且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并列出其代表性作家及其名篇。

b) 具体分析每位代表性作者以及他们各自著名作品。

三: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
(此处省略若干章节)
四:“边塞”题材在唐宋元明清五大经典中所占比例
五:“豪放”与“婉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八十二万雄师过大江,
向壮图沧海云帆张;
从谢尚先容《白日侯》起,
到陆游托孤《秋夜将晓》终;
从《江南逢李龟年》到《临安春雨初霁》,古今诗人们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该时期的诗歌特点、流派及代表作品,并探讨其与后来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联系。

附件:
1. 两汉魏晋南北朝相关资料收集
2. 风雅乐府派代表性作品选编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版权:指作者或著作权人依法享有对其所创造出版物(包括文字、音乐、美术等)进行复制发行,以获取经济利益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 知识产权:是指知觉能力成果中具备商业价值而被国家赞助者所有或由他转移使用权限。

3.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财产纠纷类型,即因某些原因导致不同意其他单位和个体为此目标实施这项工程活动。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嘿,你知道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
好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旦打开,就会让你惊叹不已!
先秦时期的诗歌,那是古老而神秘的。

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里面有爱情的甜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不就是咱生活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嘛!还有劳动的欢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多生动啊!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努力工作时的充实感。

到了两汉,乐府诗来了!那气势,那情感,真的太震撼啦!“唧唧
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的勇敢和坚毅,难道不像是我们生活中那
些勇往直前的人吗?她替父从军,多了不起啊!
再看看魏晋南北朝,那更是诗歌的一个高峰期啊!陶渊明的田园诗,那简直就是在描绘一个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哇,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呀,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渴望逃离喧嚣,去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一样吗?
曹植的诗呢,充满了才情和壮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
是多么豪迈的情怀啊!就好像我们为了梦想而拼搏时的那种坚定。

这些诗歌,不只是文字,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千年前的喜怒哀乐,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共鸣。

难道你不想去好好领略一番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就是
这样独特而迷人,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珍惜!
我的观点就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去欣赏和研究它们,从这些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绽放光彩。

魏晋南北朝诗选评

魏晋南北朝诗选评

魏晋南北朝诗歌大全及赏析1、《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释义: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3、《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山中杂诗》南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释义: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5、《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折花一作:折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1、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花落》鲍照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魏晋南北朝典型诗歌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魏晋南北朝典型诗歌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龟虽寿【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赏析:《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

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练习:1、诗中用两个转折比喻说明死之不可避免,揭露了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

2、诗中阐述作者人生哲学生命长短不是由天决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3、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①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也是这样,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②托物起兴,托神龟、腾蛇之物,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

①人生有限,要不停地奋斗拼搏,即使到了晚年,胸中也要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保持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解析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解析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百三十五卷逯钦立辑先秦至隋的诗歌总集。

135卷,今人逯钦立(1910~1973)纂辑。

逯钦立,字卓亭,山东□野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裒集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的总集,明代有冯惟讷的《诗纪》,近代有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前者失之芜杂,真伪不辨;后者虽然力纠前失,但匡谬未尽,又失收先秦的歌谣逸诗。

二书均不标注引录出处。

逯钦立此书的优点是:①取材广博。

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诗经》、《楚辞》外,凡歌诗谣谚,悉数编入。

引用四部群籍达300种。

②出处详明。

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即或片辞只韵,无一例外。

③异文翔实。

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

④考订精审。

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

⑤编次得当。

依据作者生卒先后分卷编次,能显示出同期作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易于比较不同的诗风和流派。

惟未及最后定稿,纂集者即告谢世,所以不免间有疏误。

但统观全书,在同类书中仍属最为完善和使用方便。

此书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排印出版。

文史书目答问·唐以前歌诗谣谚的总集——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我国自秦汉迄于隋末,九百年间,战乱频仍,政治多变。

然而“摇荡性情”则必“形诸舞咏”,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论是在品类数量,还是批评理解方面,都十分繁盛。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这个时期仅别集一类,即有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

若连同唐初已经亡佚的集子一起统计,则多达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

可惜唐宋以降,历经兵燹之灾,汉魏六朝的典籍散佚特别严重,几乎百不存一。

今天我们尚能看到的先唐旧集,不过是嵇康、阮籍、陆云、陶渊明、鲍照、江淹六家,其余各家诗文集都是宋以后人所纂辑的。

前人的辑佚成果自然有保存资料之功,但其质量却参差不齐。

如明嘉靖间冯惟讷所辑《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号称“溯隋而上极于黄轩,凡《三百篇》之外,逸文断简,片辞只韵,无不具焉;秦汉而下,词客墨卿,孤章浩帙,乐府声歌,童谣里谚,无不括焉;七略、四部之所鸠藏,齐谐、虞初之所志述,无不搜焉”。

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一:背景介绍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a) 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特点b) 文化氛围与思想倾向的转变二:文学特点及流派划分1. 魏晋风度翩翩:豪放派诗人杨修等代表作品解读(附录A: 杨修《七步诗》)2. 江左才子情怀:江西地区文人士族群体揽发展方面贡献深远,如谢灵运等。

(附录B: 谢灵运《登幽州台武当山记》)三:主要题材探讨(注释1:“宫中”指皇帝居住之处)(注释2:“行乐”即游玩嬉戚。

)1.田园牧童题材:a)曹操(155-220年),东汉末年军阀政权首领,其“观沧海”的意境在后来影响了很多唐宋以至于元明清各个时期著名画家;(附件C:曹操《观沧海》)b)陶渊明(365-427年),东晋末期文学家,以田园诗著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自然生态的热爱;(附件D: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宫廷政治题材:a) 曹丕(187-226),魏武帝之子、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注释3:“娇”即指女性柔弱美好)(注释4:“冢虎”比喻皇位上权力最大者。

)四: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1. 感情真挚而含蓄a) 眼前事实描写与内心感受相结合b) 借景抒怀,意境深远五:影响及评价魏晋南北朝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为后世吸收借鉴提供了源泉。

本文档涉及附件:A. 杨修《七步诗》全篇原始文字稿件B. 谢灵运《登幽州台武当山记》全篇原始文字稿件C. 曹操《观沧海》画作高清图片附件D.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文翻译版本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注释1:宫中 - 在古代中国,指皇帝居住之处。

注释2:行乐 - 即游玩嬉戚。

注释3:娇 - 指女性柔弱美好的形容词。

注释4: 冢虎-比喻皇位上权力最大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一、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 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包括在内。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

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正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又,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

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

这样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收集起来,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

关于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又,《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关于献诗,据《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晋语》也载:“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

《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而来的。

“采诗”是《诗经》民歌的来源,“献诗”主要是《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

四、《诗经》的分类(一)《诗经》的分类:就目录来看,《诗经》有诗 311 篇,分为六类:《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

其中《小雅》的六篇《南亥》、《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

实际上只有 305 篇。

《国风》分十五国风:《周南》 11篇、《召南》 14 篇、《邶风》 19 篇、《鄘风》 10篇、《卫风》 10 篇、《王风》10篇、《郑风》 21 篇、《齐风》 11篇、《魏风》 7篇、《唐风》 12 篇、《秦风》 10篇、《陈风》 10 篇、《桧风》篇 4 篇、《曹风》 4篇、《豳风》 7 篇,共 160篇。

雅有二雅:《小雅》 74 篇,《大雅》31篇,共105篇。

颂有三颂:《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共40篇。

(二)《诗经》分类的标准:《诗经》作如上分类,是根据什么标准?后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汉至唐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毛诗序》的“功用说”。

《毛诗序》是汉人毛亨所传《诗经》写作的序言,认为《风》的功用是教化:“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为政者用之教化人民:“上以风化下。

”人民可用之劝喻为政者:“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

”《雅》的功用是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的功用是赞美神灵与君王:“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宋代以下,影响超过“功用说”的是宋人郑樵提出的“曲调说”:“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郑樵《诗辨妄》)也就是说,“风”是地方乐歌,《雅》是朝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曲。

这种见解比《毛诗序》的“功用说”要合理,为许多学者推崇。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于音乐,并考虑了音乐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五、《诗经》的应用与传授1、《诗经》的应用春秋中叶以前,《诗经》有三种用途:第一,有助于周王朝观风知俗、考正得失。

第二,有助于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

第三,是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2、《诗经》的传授西汉传《诗经》有四大家:(1)齐人辕固生所传之齐诗;(2)鲁人申培所传之鲁诗;(3)燕人韩婴所传之韩诗;(4)鲁人大毛公毛亨和赵人小毛公毛苌所传之毛诗。

齐、鲁、韩三家诗由汉代通行隶书写定,被称为“今文经”,西汉时列于学官。

由战国古文字写定的毛诗,被称为“古文经”。

东汉后期兼通今古文经的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

三家诗虽列于学官,却日趋没落,渐渐亡佚,唯毛诗长存不衰。

今传《诗经》就是根据毛诗刊行的。

第二节国风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

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主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

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

《诗经》中《豳风·七月》、《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

《豳风·七月》,共八章十八句,三百八十三字,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诗。

这篇诗专写农奴的劳动生活,又是《国风》中描写农奴和农田农事最详尽、最切实的诗歌。

综观全诗,《七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叙述农奴们的农桑纺猎劳动;后三章叙述农奴们的杂务劳动。

第五章为两部分的过渡。

《七月》以劳动贯穿全诗,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将农奴与农奴主的生活作了对比反映,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地描绘了三千年前的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周代奴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

《魏风·硕鼠》反映了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指斥与抗议,同时也表现了农奴追求出路的愿望。

全诗以“硕鼠”即大老鼠比喻剥削者,以硕鼠的的自私贪婪比喻剥削者的贪得无厌,以“逝将去汝”比喻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憎恨以及摆脱剥削的希望,用“乐土”、“乐国”、“乐郊”表达出对安居乐业、没有剥削生活的向往。

全诗比喻形象,语调愤激慷慨。

《魏风·伐檀》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控诉。

全诗三章,三章诗意大致相同。

每章头三句,先写砍伐檀树的艰苦劳动场面;中间四句写自己的劳而无获与对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最后二句用反语揭露统治者尸位素餐的剥削本质。

全诗质朴明快,冷嘲热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内叛严重,国势不定;西周后期,多次发生外患;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

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芜,骨肉分离。

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的情绪。

《豳风·东山》抒写了一位士卒战后还乡的哀思。

全诗共四章。

首章写冒雨赶路,归家心切;二章写想象中的家园,反映兵役造成家园的荒败;三章述想象中的妻子,写兵役造成家庭离散;四章回忆当年新婚美景,表现渴望夫妻团团,重新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愿望。

《卫风·伯兮》反映了因战争而离别的夫妻相思。

全诗共四章,与《诗经》常用的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不同,《伯兮》每章各有侧重,四章从四个角度,层层递进,多角度、多侧面地表达了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可以说写出了思妇思念丈夫的一个情感发展过程。

《齐风·东方未明》是一首反映官府拉夫逼差以及征夫对繁重官差的强烈不满。

全诗共三章。

一、二章通过摸黑中“颠倒衣裳”的描写,反映出官府召令的紧急;三章直抒胸臆,表达了不能过上安宁正常生活的怨愤之情。

三、热烈的男女恋情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

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

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都收在《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

其中有不少是清新可喜、充满欢乐恋情的诗作。

如《邶风·静女》,全诗以幽默轻松的口吻,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生动表现了情侣幽会的情趣。

又《郑风·溱洧》,全诗共两章,描写了情侣春游的欢乐。

有的情诗则表现了刻骨的相思以及失恋的痛苦,如《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就表达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爱慕以及恋爱中的痛苦和欢乐。

全诗共三章,首章由河中沙洲上的关雎鸟起兴,抒写青年男子对异性产生的追求之念;二章以求取荇菜起兴,写男子追求女子而未能达到目的时的苦闷心情;三章仍以求取荇菜起兴,写男子想象求得女子以后亲爱的情景。

整首诗感情抒发得既真率热烈又纯正克制。

而《秦风·蒹葭》则侧重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情怀。

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以萧瑟秋景定下全诗忧伤背景;次二句引出人物和地点;最后四句在叙写道路险阻中抒情,抒发了主人公执着与失望相交织的感情。

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

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被弃的厄运。

《诗经》中的一些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

《氓》通过女主人公对恋爱、结婚、受虐和被弃的叙述,表达了她无限悔恨的心情与对负心丈夫的极大憎恨,同时也表现了她的决绝态度和反抗精神。

《谷风》一诗以具体的事实诉说了自己的劳苦贤淑和丈夫喜新厌旧薄情寡义的卑劣行为。

但诗中的弃妇,不象《氓》中的弃妇那样刚烈,她性格懦弱,对丈夫始终抱有如怨如慕的感情,直到被弃还情丝未了。

而《氓》中的弃妇,则能从自己悲惨的遭遇中,看清“氓”“二三其德”的本性,并发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反抗,这一抗争也许是微弱的,但体现了女主人公刚烈不屈的个性,在《诗经》的时代显得尤其感人而可贵。

《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与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周南·芣苢》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

全诗共三章,主要采用重章复沓形式,且复中有变,运用“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化,再现了劳动时的情景与欢快的情绪,节奏明快,旋律轻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