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2014高考诗歌鉴赏:金戈铁马戍边事,豪情奔涌边塞诗

2014高考诗歌鉴赏:金戈铁马戍边事,豪情奔涌边塞诗

2014高考诗歌鉴赏:金戈铁马戍边事,豪情奔涌边塞诗金戈铁马戍边事,豪情奔涌边塞诗【边塞诗简介】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隋代的诗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唐代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益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高适的《燕歌行》《塞上听吹笛》,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京》,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凉州词》,李益有《塞下曲》《从军北征》,王翰有《凉州词》等。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边塞诗特点】1、题目特点题目中多有塞征军等字眼;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场面描写战争场面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

鉴赏这类诗歌时,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认真品味。

3、思想情感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这类诗歌的内容异彩纷呈: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塞诗歌

边塞诗歌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 的边塞闺怨诗。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 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 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 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 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 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 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 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 所承受的痛苦。
•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 凝成暗紫。
•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 闷低沉。
•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 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 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 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 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 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 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 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 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 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 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 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 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 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1. 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成为唐代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本文将对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特点与意义的解读。

2. 边塞诗人及其背景•提及边塞诗人,就不得不谈到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

这些边塞诗人多数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贬到邛州、蜀地等远离京城的地方。

•边塞诗人们长时间与汉家文化疏离,他们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身经历了战争与荒凉,这些经历成为了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或缺的素材。

3. 边塞诗歌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歌体现了生活在边疆地区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和体验。

典型的题材包括边塞风景、士兵生活、战争场景等。

同时,边塞诗歌也常常从个人的视角描绘内心世界–基督徒税理。

•边塞诗歌的主题重要突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诗人对于祖国安危以及人民困境有着强烈的关切。

4. 边塞诗歌的写作风格•边塞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色和事件的描绘,尤其是荒凉背景下的景物,通常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创作手法上,边塞诗人善于使用象征与比喻来营造意境。

他们通过精妙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边疆生活中。

5. 边塞诗歌带来的意义•边塞诗人们通过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对于边疆地区和底层百姓更多关注和关怀。

他们承载着史实记录,见证着历史发展,并影响着后世对于唐朝和边塞诗歌的认识。

•边塞诗歌对于繁荣了唐朝文化,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同时也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6. 结论•边塞诗歌是唐朝文学中一道独特夺目的风景线,其主题与题材表达了边塞地区特殊环境下人们的情感和体验。

边塞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生活经历,创作出许多引人深思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语言、主题和形式上都展现出别样魅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诗歌赏析一般都要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主题上分析。

但高考中已经越来越注重表达技巧和主题的考察,众所周知赏析边塞诗时尤其要注意:边塞诗多表现:战事艰苦,羁旅思乡,爱国爱民,讽刺腐败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充满蓬勃高昂气势的战争题材的诗歌,要数唐朝前期的边塞诗了。

这些诗气势宏伟,乐观激昂。

以上两首是这些诗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为高,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后一首起笔不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年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写了很多关于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营州歌》、《塞下曲》、《自蓟北归》、《蓟中作》、《塞上》、《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蓟门行五首》、《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等等。

下面一起欣赏高适最著名的10首边塞诗: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文集二十卷。

1、《蓟门行五首》【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赏析:“蓟门逢古老”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

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

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赏析:“汉家能用武”这一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其三】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赏析:在“边城十一月”这一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和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

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

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

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

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其四】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赏析:
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山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

“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

“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

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