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论文网: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比较
论高校学报网络出版的方式及对学报建设的作用

20 0 9年 1月 中 国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 N - C N
第 6期
曲丽 丽 : 高校 学 报 网络 出 版 的方 式 及 对 学 报 建设 的作 用 论
。 9・ 9
占 3 .% ; 32 专业 技术 人 员 占 8 7 。两 者 是 学术 .%
类 期刊 主要 的受 众 或潜 在 受众 , 占到 近半 数 的 比
第 卷
2 0 0 9年 1 2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 … ’ … 。
Vo . No 6 17 .
De e e 2 0 e mb r 0 9
论高校学报网络出版的方式及对学报建设的作用
曲 丽 丽
( 北农 业 大学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3 ) 东 黑 50 0
I ) 布 的《 二 十 三 次 中 国互 联 网发 展 状 况 统 C发 第 计 报告 》 : 止 于 20 称 截 08年 1 2月 3 1日, 中国 网民 规 模达 到 2 9 . 8亿 人 , 普及 率 达 到 2 . % 。根 据 26
美 国墨西哥 大学 教 授 罗 杰斯 的创 新 扩散 理 论 , 新 事物 的发 展 通 常 呈 现 S形 , 普 及 率 在 1 % 一 当 0 2 % 之 间时 , 散过程 会加 快 , 0 扩 直至达 到一定 数量
[ 摘 要 ] 随着 网络 时代 的到 来 , 们 阅读 心 理 的变化 、 人 出版 市场 的成 熟 与信 息技 术 的发 展 为高校 学报 网络 出版提 供 了前提 条件 。学报 网络 出版 主要 有传统 学报 上 网和 网络版 学报 两种 方式 , 它们具备 传 统纸质 学报所 没有 的一 些优势 。 学报 网络 出版 可 以较 大 地提 升 学 报 的 学术 品质和 影响 力 , 一定程度 扭 转 当前 学报 曰渐 式微 的形势 。 在
高校学报的困境和出路

播, 就是“ 传授信息的行为( 或过程 ), ”⑦ 所谓传媒 , 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高校 学报作为传媒的一种 . 当然也具有传授 信息 的功能 , 这是其普遍性 , 是它也 但 有其特殊性 , 这就是其在具有传授信息 的功 能 的同 时 , 具 评价 的 功 能 。从 理 兼 论上讲 ,一篇论文能够在高校学报发 表 , 意 味着 这篇 论 文具 有一 定的 学 术 就 价值 , 这就是高校学报评价功能的具体 体现 。 也正 是 因为 高校 学 报具 有评 价 的 功能 , 评定各种专业技术职称时 , 在高 校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能起到 很大 的作 用 。 从传播范 围来看 , 高校 学报 的特 殊性 是其封 闭性和狭小性 。广泛的传 播与 接受 。 是传 媒 的追求 。 高校 学 而 报在 这方 面具 有致 命 的 弱点 。学 术 性 和 专 业 性 的 传 播 内 容 决 定 r高 校 学 报的传播范 围不可 能无限扩张 , 可 不 能 获 得 社 会 的 普 遍 认 同 . 可 能 拥 有 不 般 大众传媒 那样广泛的受众。高校 学报 的传 播 内容 具有 高度 的 理论 抽 象性 , 诸读 者接受 的是 深层理性 而 诉 非视听感 观的表层 享受 , 这决定 了它 不 可 能 满 足 和 适 应 读 者 不 同 层 面 的
新 啊 鼻
20 6 0 6・
囡
既 然 名 为 “ 报 ” 当 然 以 学 术 性 为 基 学 , 本品格 , 以传承学术 为首要任 务。因 而它既不 刊发 形象化 的文艺 作品 . 也 不 刊 发 实 用 性 的 工 作 总 结 : 既 不 对 它 政 坛 风 云 作 出 即 时 反 应 , 不 对 明 显 也 绯 闻 大肆 渲染 。它 需 要 的 是 对 客 观 事 物 规 律 性 的认 识 。 经 过 沉 淀 的 系 统 是 化 的 、 论 化 的 建 构 。 与 学 术 性 相 应 理 的是专业性 。高校学报 刊发的论 文 . 大 多 是 针 对 具 体 领 域 的 具 体 问 题 的 理论 总结 , 具有高 度的专业性 。 从传播功能来看 。高校学 报的特 殊性 是其信息和评价兼具性 。所谓 传
学报和期刊发表哪个好

学报和期刊发表哪个好学术研究是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而学术成果的发表是评价科研人员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学术界,学术成果的发表主要通过学报和期刊来实现。
那么,学报和期刊发表哪个好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影响因子来看。
影响因子是期刊的重要评价指标,它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认可度和知名度,因此在学术研究中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会更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学术声誉。
而学报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期刊发表更有优势。
其次,我们可以从发表周期来比较。
一般来说,学报的发表周期相对较短,一篇文章可以比较快速地发表出来。
而期刊的发表周期相对较长,有时甚至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因此,如果追求快速发表,学报可能更适合。
但是,期刊发表的周期虽然长,但期刊的审稿程序相对更加严谨,能够确保文章的学术质量和可靠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学科领域来比较。
不同学科领域对学报和期刊的偏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一些基础学科更倾向于在期刊上发表,因为期刊往往更注重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而一些应用学科更倾向于在学报上发表,因为学报更注重实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读者群体来比较。
一般来说,期刊的读者群体更加广泛,包括国内外的学术界人士、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等;而学报的读者群体相对更为局限,主要是国内的学术界人士和科研机构。
因此,如果希望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范围,期刊发表可能更有利。
综上所述,学报和期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在选择发表的载体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的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目标来综合考虑。
最终的目标是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校报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浅议

高校校报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浅议作者:刘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刘丽(广东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近年来校报传播效果不尽人意,校报影响力呈现弱化趋势,办报机制、校报内容、办报形式和办报环境等因素影响了校报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必须改变机制,转变观念,真正确立受众本位思想;扬长避短,加强策划,做好深度报道;镜头向下,深入挖掘,提高与广大师生的相关度;改变模式,加强反馈,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放宽眼界,走出校门,提高校报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校报;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216;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91-02经过高校报人100多年的薪火传承,高校校报的使命逐渐清晰:它最重要的是信息传播和人文教化功能[1]。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高校校报的使命所在。
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党委的“喉舌”、联系师生员工的“桥梁”和记录学校发展史的“百科书”。
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是党报,有作为党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它又是高等院校的报纸,是教育报,要遵循教育方针,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鼓动。
因此,校报办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办好校报,提高校报的可读性,让校报在师生群体中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加强了校报的可读性,让广大师生喜爱校报,才能让校报所承担的一系列功能得以顺利实现。
一、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现状目前,校报的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加上校报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使得校报影响力呈现弱化态势,校报的传播达不到预期效果。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探讨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探讨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写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在本文中,将分析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之间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首先,报纸新闻通常都是由专业的新闻编辑和资深的记者负责撰写和编辑,而网络新闻则更注重即时性和互动性。
这一点可以从两者的写作方式来看。
报纸新闻通常采用完整的句子和较为正式的语言风格来进行报道,而网络新闻则更注重信息的传递和效率。
网络新闻通常更倾向于使用短句、标点符号和简单易懂的语言,希望通过简洁的语言来让读者尽快了解到新闻的核心内容。
其次,受其传播方式的不同,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适应读者群体也有所不同。
报纸是静态传媒,报道层次相对比较清晰,文字都是实体的,所以报纸新闻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岁数相对偏大、文化水平较高、阅读习惯比较稳定的人群。
而网络新闻是动态传媒,具有互动性,读者不仅能够通过点击链接获得更多信息,还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与新闻作者进行互动,因此更受喜欢互联网、年轻化和时尚化需求的人群青睐。
此外,在报道方式上,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节奏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报纸新闻往往倾向于通过引述多方面的信息来阐述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而网络新闻则更注重信息的实时性和直接性。
网络新闻的价值在于即时传播,更快地反应一些涉及到个人、突发事件等内容,帮助读者快速获得信息。
而在目标对象的选择上,报纸新闻的选材主要集中于面向全国人民、有利于大众扩展视野,更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而网络新闻更关注专业性和区域性,选择新闻主题和选材范围也相应更广,更多的关注热点话题和民生问题。
基于上述的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在写作方式、受众群体、报道方式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需要认清这种不同,针对不同的媒介特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总之,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论网络出版对高校学报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 学报 ; 网络 出版 ; 信 息传播
On l i n e P u b l i s h i n g ’ S I n lu f e n c e s o n J o u r n a l s o f
Co l l e g e s a nd Uni v e r s i t i e s
点和优势之后 ,又对高校学报 目前的网络 出版状
况进 行 了分 析 ,整 理 出高 校 学报 在 数 字 出版 中遇 到 的各 种 困难 ,并 针 对这 些 困难 给 出 了合 理 的解 决方 案 。高校 学报 的 网络 出版 需要 引 起 主办 方 和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2 9
分 有实 力 的期 刊 自建 网站 , 出版 网络期 刊 。作 为科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的信息 内容能得 以快速 传播 。网络出版具有传播发行面广 、 传播快捷 、 时
效 性 强 的优 点 , 而且 还 有更 新 及 时 、 获 取不 受 时 空 限制 等 特点 。因为 学报 网络 出版后 内容 的传 播 以
第3 期
o n l i n e a n d s e l f - b u i l t we b s i t e s .
Ke y wo r d s : j o u ma l s o f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 o n l i n e p u b l i s h i n g ; i n f o r ma t i o n d i s s e mi n a t i o n
最初 的青 涩期 , 并 开始 逐步 进入 成熟 阶段 。以 中 国
学报编辑部本身 的重视 ,要充分意识到网络 出版
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传播功能

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传播功能作者:兰立娟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16期摘要因网络媒体及时性、碎片化的传播特点,传媒下的高校校报由于其自身的传播内容传统、网络媒体冲击等原因,逐渐失去自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文章通过对高校校报传播功能的深度分析,提出了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校报的传播功能的思路分析和途径,为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力量。
关键词网络媒体;高校校报;传播功能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7-0041-02高校校报所具有的传播力较强,是学校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更是给学生的信息服务工作创造了应有的平台。
高校校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媒体在大学越来越盛行,学校校报的影响力和传播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生存空间受到了威胁,极大地影响了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媒体形态变化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在新型媒体出现后,传播媒体的现存形态必须做出改变和回应,否则它们将面临死亡的结局。
当网络技术成为校园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后,原本以高校校报为主要新闻传播途径的都遇到了现在比较尴尬的局面。
因此,为了避免被社会所淘汰,就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就是我们说的网络媒体环境下,构建和挖掘其传播功能,使得再度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传导。
1 高校校报传播功能的深度分析1.1 高校校报所处的生态媒体环境网络媒体和校报作为两种不同的传播新闻的载体,分别代表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所表现出来得传播特性不同。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信息量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较强等优势,严重影响了高校校报所处媒体生态环境。
一方面,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给高校校报带来不小的冲击,实际上就是新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技术传播模式和形式的不同。
网络媒体环境下,主要采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方式为全员传播和复合型传播两种传播方式。
所谓的复合型传播就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以网络为平台,综合运用所有传播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
不同媒体稿件传播效果的比较分析

不同媒体稿件传播效果的比较分析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得媒体稿件传播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变得更加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不同媒体稿件的传播效果,并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新闻传播战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其中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
报纸和杂志在两个方面最具竞争力:深度和专业。
由于它们可以提供更长、更深入的报道,因此报纸和杂志通常是读者获得有关重要事件的详细信息的首要来源。
此外,由于它们的内容是由专业记者和编辑撰写的,因此它们的内容更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但是,报纸和杂志在交付速度上不如电视和广播,这就是它们最大的缺点。
电视和广播是两个更快、更广泛的传播方式。
因此它们比报纸和杂志更适合传播非常规的新闻事件。
在现代社会中,在线流媒体服务比如Netflix,也在与电视争夺这个巨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由于它们的报道时间较短,因此电视和广播只能提供有关事件的基本信息。
此外,由于它们的内容是为了吸引收听者和观众,而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在报道的深度和专业方面它们还是有所欠缺。
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成为新闻发布和传播最快的方式之一。
社交媒体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可以传播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社交媒体也可以通过“分享”、“点赞”等功能使大量主题和新闻事件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记者和编辑,社交媒体上的报道可能存在牵强和不准确的情况,这就使得它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上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受到了质疑。
此外,由于社交媒体上的记录保持时间极短,导致了新闻的可追溯性降低。
综上所述,每种媒体的传播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因此,在决定如何传播新闻事件时,人们需要根据事件本身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媒体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学报ACTA EDITOLOGICA 2012-04 24(2)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比较杜秀杰1)赵大良1,2)蒋汀华1)孙跃1)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2)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710049,西安摘要通过对数字化出版特点及网络传播规律的分析,认为:无论是高校学报还是专业期刊,在网络世界里科技期刊的汇编权被肢解,学术信息以微内容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平等地供使用者搜索;因此,长期困扰高校学报发展的综合性劣势在淡化,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获取部分高校学报和专业期刊2010年的发文量,以及在相同发表时间内的网络下载次数,并计算出每种期刊篇均下载次数。
结果表明,与专业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网络传播效果略占优势,影响传播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期刊的内容和品牌效应而不是综合性或专业性。
关键词数字出版;网络传播;高校学报;专业期刊Comparison between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professional journals in network dissemination∥DU Xiujie,ZHAO Daliang,JIANG Tinghua,SUN YueAbstract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publishing and the rules of network dissemin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compilation rights of either university journals or professional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are disassembled and the journal contents are presented and disseminated as small cells for equal searching by users,which attenuates the dis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journals.The total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2010and download times within the given period of some journals are obtained through searching in the 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CAJNPD),and the average download times for one paper within the same post-publication period are evaluated.The result show that university journals are slightly superior to professional ones in network spreading,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are journal contents and brand rather than comprehensiveness and specialty.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network dissemination;university journal;professional journalFirst-author's address Editorial Office,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710049,Xi'an,China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
专业期刊一般是指刊载与某一学科领域有关的信息较多的期刊。
高校学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性刊物,它的发展壮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2]。
支持者归纳出高校学报的特殊功能,以及为促进高校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发挥的巨大作用来证明高校学报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反对者围绕高校学报的质疑声音也从未间断,主要包括:高校学报综合性,内容大杂烩,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一校一刊,自我封闭,低水平重复,参与不了国际学术竞争。
关于高校学报专业化、集团化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近几年发表的这类文章超过100篇[3-4]。
多年来这2种观点的争论从未间断过,目前在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网络传播的前提下,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让我们来具体分的工作效率;3)在不弱化校异同功能的同时,强化了校是非的功能,通读稿件使得编辑更容易发现稿件内容方面的疏漏之处;4)在突出校是非功能的同时,编辑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多次通读稿件也使编辑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积累,有利于提高编辑的专业素质;5)处理过程中稿件打印量减少,实现了少纸化办公。
与原有工作方式相比,新的稿件处理方式也有弊端,即编辑由原来在纸稿上工作转向在计算机屏幕上工作,有时会感到眼睛疲劳;因此,编辑人员要注意调节工作节奏,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在屏幕上做编辑校对工作。
4参考文献[1]郭福娜.期刊编辑无纸化办公的勘误方法探析[J].经济纵横,2009(6):132-133[2]石中元.无纸出版的新世纪:电子出版物的现状及展望[J].编辑学报,1995,7(3):172-174[3]童华峰.编校合一的弊端及其改进[J].编辑学报,1998,10(1):14-15[4]闵家华.从“编校合一”走向“编排校合一”:兼与童华峰先生部分观点商榷[J].编辑学报,1999,11(3):142-143[5]郭一凡.是分是合怎取舍[J].编辑之友,2001(4):53-54[6]朱永兴.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建设[J].编辑学报,2003,15(6):439-440[7]汪碧蓉,杜玉环.论书刊出版的编校分合[J].编辑学报,2002,14(5):365-367[8]卢向韬.磁盘书稿的普及化与校对的走向:磁盘书稿校对及校对软件应用研讨会综述[J].中国出版,2000(12):132-133[9]马镇兴.校对质疑刍议[J].编辑之友,1998(2):18-20[10]周远成,沈汉炎,李文洁.当代出版物数字化、书刊电子文本化校对质量管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41-46(2011-11-07收稿;2011-11-29修回)2613A论文网:aaalw.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第2期杜秀杰等: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比较析比较一下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的网络传播效果。
1网络传播的特点数字化出版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其特点是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综合性,是对传统出版业的全方位的变革[5-7]。
为此,传统的编辑出版理念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数字化出版的理念、流程需要重建。
数字化出版就是信息的破碎化,对于期刊来讲应该是汇编权被肢解、信息单元化。
无论是高校学报还是专业化期刊,其汇编权被肢解,信息不再是整刊,而是以单篇,甚至是以摘要、题名、主题词等细微的信息单元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在传播学里将这些信息单元称为互联网微内容。
数字化的结果致使信息增长加速,形成海量。
同时,这些信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垃圾信息泛滥;但是,这些零星散乱的信息众沙成堆,成为网络神奇力量的真正来源。
当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出现以后,这些微内容化羽为蝶,从边缘到主流,开始表现出经营性价值,登上了社会发展的大舞台,成为创造历史的主角。
网络传播不仅改变了信息存在的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在远古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是以人的感觉器官为主,所谓的口口相传或眼见为实。
到了近代,有了报刊等媒体,但是人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媒体给你什么,你就只能看什么。
到了现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人们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需要什么,自己就去网络里寻找,得到的是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
对于期刊,使用者从以往的整期阅读,到目前的使用网络搜索,仅对自己感兴趣的单篇、摘要或题名进行阅读,甚至是主题词阅读。
另一个与网络传播密切相关的话题就是媒介融合。
网络传播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各种媒体边缘淡化,并且相互融合渗透的现象[8-9]。
这不仅仅是指高校学报以及专业期刊,而是指在更广阔领域中各种媒体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2网络传播效果的实例比较在数字化出版、网络传播的今天,无论是高校学报还是专业化期刊,其专业化、特色化以及综合性的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过去长期困扰高校学报发展的因素已经被弱化,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了[10]。
无论是高校学报还是专业化期刊提供的信息在互联网中均是以信息单元的形式存在的,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是单篇的主题内容,而不是期刊的整体。
专业期刊的专业性不再是绝对的优势,高校学报的大综合效应被淡化。
目前,高校学报以全国各高等院校为依托,拥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一直走在前列。
绝大部分高校学报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实现稿件审查、录用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期刊与万方、维普、中国期刊网等大型数据商紧密合作,将自己的期刊数字化出版。
另外,与“中国知网”合作,积极进行网上优先发表,稿件一经录用即可上传“中国知网”预发表,比以往纸质版出版后再提供给“知网”进行数据上网提前了3 4个月的时间。
传统传播方式下的期刊发行量,一直是评价期刊传播效果的指标之一。
在数字出版、网络传播的环境中,Web浏览量和网络下载次数应该与发行量有一定的可比性。
为了检验数字化出版形势下高校学报及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分别选取6种高校学报、6种专业期刊进行分析比较。
为了具有可比性,高校学报选择的都是以机械、电气、能源与动力、信息与控制等工科背景为主的学报,相应的专业性期刊也围绕这几大传统学科选择,其中《机械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代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这2刊都多次获得国家精品和百种杰出期刊称号,《机械工程学报》还连续3届获国家期刊奖。
此外,《动力工程》和《机器人》在能源与动力、信息与控制领域具有代表性,其2010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747和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