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张爱玲,小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员日——中秋节。

幼年天津度过,8岁回上海。

1938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科就读。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原籍河北丰润,比明梁京,是现代文史上的“异数”。

1943年遇到声明中的克星——胡兰成。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1944年2月见面,一月后张爱玲写《爱》,解释这爱: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到一步,也没有晚到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话说,唯有轻轻地问一身:“奥,你也在这里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恋爱期间写下了唯一的一篇描写男女纯情的小说《年青的时候》。

张爱玲又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

到他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绝响了,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黄逸梵(原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孙女)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离异。

不久,其父又娶后母,张爱玲的童年时不快乐的,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他出父亲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又去英国,本来考上伦敦大学,却赶上太平洋战争,只能去香港大学,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能回到上海了。

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不行。

本来在文坛成名是好事,可使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能怨走他乡!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
人生的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个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抑或是审美。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过去冷淡七巧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大怒之余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的幻影消失了,淌着眼泪的七巧奔到窗前: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地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金锁记》作品赏析 张爱玲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点评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金锁记》的叙事结构独特,时空跳跃自如,展现了张爱玲高超的文学造诣。

她以曹七巧的一生为主线,穿插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同时,张爱玲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味,她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金锁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曹七巧是一个被金钱和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通过她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处境,以及金钱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此外,《金锁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尤其是曹七巧这个形象,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读者既同情她的遭遇,又对她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解。

这种人物塑造的成功,也使得小说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金锁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独特艺术
风格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张爱玲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独特视角。

这部小说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金锁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两幅对联之一,另一幅为《石上君子狂湖浪》,这两幅对联均创作于曹雪芹晚年,被誉为其晚年佳作。

《金锁记》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艺术加工,表现了曹雪芹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文将对《金锁记》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艺术手法。

《金锁记》以峡谷流水为背景,描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文中以“金锁”一词为引子,以峡谷中的流水为主线,巧妙地描绘了秀丽的自然景观。

文中的“金锁”形象寓意着人们的内心,而峡谷中的流水代表着外在的世界,通过对二者的巧妙对比和结合,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美的理解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文中通过对峡谷中的流水的描绘,展示了峡谷景色的壮丽和美丽。

文中写道:“如苍鹰巧宏,起伏迥壑,野兽时见而逃,虎豹经过而畏”的峡谷景色,巧妙地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自然的力量。

峡谷中的流水奔腾不息,流淌不止,给人一种豪迈和活力。

而流水中的“金锁”则成为景色的点睛之笔,增添了峡谷的神秘和诗意。

其次,文中通过对“金锁”与流水的对比和联结,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文中写道:“络绎不绝之波涛中,突然浮现一物,使这活动的世界停留了片刻,因为这东西它是一个金锁。

”这里的“金锁”可以理解为人们内心中的执着和追求,而流水则象征着人生中的各种变化和无常。

通过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作者传达了人生的无奈和无常,以及对于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坚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金锁记》中通过对峡谷流水的描绘,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生的变幻。

这种将自然景观和人生抽象的手法,使得《金锁记》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在艺术手法方面,《金锁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

通过对峡谷中流水的描绘,与内心中的“金锁”对比,形成了美丽的景观和哲理的反思。

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对比,曹雪芹在作品中传达了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金锁记》是明代作家张炎的长篇小说,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该作品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的残酷与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慨叹。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对《金锁记》进行赏析。

《金锁记》以双儿和婉儿这一对孪生姐妹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她们被贩卖为妓女的悲惨经历和最终找回自由的奋斗历程。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一开始,双儿和婉儿天真无邪地生活在贫苦的茅屋中,却因为家境拮据被迫进入了青楼,遭受了各种屈辱和折磨。

她们的命运仿佛被金锁所束缚,无法自拔。

然而,双儿和婉儿并没有沉沦于境地,她们在压力下逐渐觉醒,决心打破桎梏,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毅然踏上了流浪生涯,经历着艰辛与苦难,但始终保持着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最终,她们终于找到了归宿,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其魅力所在。

双儿和婉儿是典型的受害者形象,她们身世坎坷、命运多舛,但却始终保持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她们的坚强与勇敢感染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乡村女性奋斗的象征。

另外,文中的其他一些角色也各具特色。

比如,恶母贾母歧视双儿和婉儿,是无情的伤害者;青楼老板李公堤则代表了社会的黑暗面,他无视人性,只为了金钱而残忍地剥削妓女。

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使《金锁记》更加生动有力,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情节和人物形象,主题也是《金锁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作品中的社会阶级差距、贫富悬殊等问题无不反映出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双儿和婉儿的命运恰恰是明代社会给予妇女的残酷写照。

然而,小说并没有停留于揭露社会黑暗的层面,而是通过双儿和婉儿的奋斗,传递了对自由、尊严和爱的追求。

小说最后的归宿也给人以希望,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金锁记》以其动人的情节、可爱的人物形象和深远的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金锁记》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明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还能够品味到人性的光辉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作者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
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这类事件通常并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化。

如对人物性格。

身份的介绍,氛围的描绘渲染等等。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拒绝了姜季泽的求爱后感到后悔、空虚、落寞。

这一事件看似同故事进展并无大关联,但这个事件表现的是曹七巧的心理,有助于塑造七巧的性格,说明她是个胆怯、同时又能理性面对自己的感情的女子,而非那些一味沉溺于爱中,头脑简单的人。

这两类事件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事件,故事的连续性就会被破坏;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事件,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蕴都会受到损失。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但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尽相同。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荒诞的令人发指的行为,这样的人物可以被塑造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而被读者当作“真的”、完整的人格,
具有了“角色”的特征。

五、《金锁记》中,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结尾再次呼应开头的场景“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已经死了……”这中间的事件,就用简略的两小段内容把场景连接了起来。

在七巧过世以后,是这样写的: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

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口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这是用概略叙述交代了后来的事件。

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六、当我们把故事简化到极限,有时可用一个单句来概括一个故事。

比如《金锁记》化简为:曹七巧嫁进姜家生了一双儿女最后去世了。

但这样化简的结果是失去了对故事内容关系特征,即故事怎样发生的问题的起码提示,所以诶有结构意义。

七、叙述者与声音
《金锁记》中,在讲到兰仙的出场时,有一段对七巧的描写:“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

又道:‘我去年小姆指上养的比个足足还长半寸呢,掐花给弄断了。

”在这段描写中,叙述着声音慢慢凸现出来,作者把自己对
七巧的同情与厌恶通过叙述着声音表现了出来。

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也创造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叙述接受者,它的特定的叙述方式本身就在召唤特定的接受者,本身就要求能够接受叙述人讲述风格的接受者。

读者顺着张爱玲的思路,逐步经历着曹七巧的人生经历的发展历程。

当然,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作者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因而形成了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