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浅析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

浅析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

浅析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作者:陈姝聿侯志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针对其在全球范围内与古代玻璃间具有的联系及其如何推进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进程展开了探讨,同时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远古时期,部落及外交沟通、联系对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产生的影响等,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古代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玻璃【中图分类号】J110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丝绸最早在中国生产,历史较为悠久,从本质意义上讲,丝绸之路主要指的为一个促进欧亚技术、经济及文化等沟通的动脉的代名词,中国是其在亚洲的中心点,并非终点,可经由此点继续往周边区域延伸,例如东南亚等。

就古代中外技术及文化的交流来讲,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均至关重要,针对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制品及技术的传播及交流产生的影响及起到的作用加以深入探讨和分析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玻璃的沟通及联系(一)草原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和我国北方及蒙古等地区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

中国境内的游牧部落以鲜卑族以及塞族等为主,该丝绸之路上的游牧部落始终保持着迁移的状态,因此,在公元前一千年基本难以发现存在丰富埋藏的目的,仅有在游牧部落定居并开始农耕活动以后,可以挖掘的遗物及遗址才会出现等。

该丝绸之路上较为著名的墓穴为冰冻古墓,产生时期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时期,主要出土文物包括漆器及丝绸等,但并没有出土玻璃制品的相关报道。

草原丝绸之路的北道从我国蒙古草原北上至贝加尔湖区域,随后西区南俄草原,再到伊朗。

北道中发现的古代玻璃较少,且并没有西伯利亚等地区较为早期的古代玻璃相关的报道,依旧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1](二)沙漠丝绸之路在汉通西域以后,该丝绸之路成为了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行的主要区域为中国的新疆地区,可具体分为新道、北、南三个路径。

自西北出土的可呈现出较高中国文化特点的古代玻璃,主要包括由钠钙硅酸盐玻璃及铅钡硅酸盐玻璃制成的玻璃珠及玻璃饰品等,待发展到汉代时,这些玻璃经由沙漠丝绸之路逐渐传至温宿、和田等地区。

通过文字浅析中国织锦文化魅力

通过文字浅析中国织锦文化魅力

通过文字浅析中国织锦文化魅力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公元前2700多年的丝织品,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丝织实物,其中有未炭化而略显黄褐色的绢片,残长2.4厘米,宽1厘米,还有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丝线等。

经测定原料为家蚕丝,绢片是平纹组织,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2根和每厘米48根,证明中国的缫丝和织绢技术当时就拥有相当的水平。

夏代至战国末期,丝织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用多种织纹和彩丝织成精美的丝织品,品种日益增加。

商代开始出现绮、纱、缣、纨、縠、罗等品种,西周时期产生了用两种以上的彩丝提花的重经织物“经锦”,战国时期丝织品的纹饰从几何纹发展为动物纹,色彩更加丰富,丝织技术日益完善。

汉唐时期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此时丝织生产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技术上出现了新的创造,纹饰也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平,除织花外,印花、绣花、手绘、织金等技术也运用于丝织生产。

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分类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

绮平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

最迟产生于商代。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玉戈上的雷纹绮印痕和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的青铜钺上的回纹绮印痕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粘在青铜器上的斜纹绮,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织标本。

古代绮除双色绮外,都是用生丝织造后染色。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杯纹绮,质薄透明,有的于菱形中填饰对鸟、对兽纹样。

南北朝时,几何纹绮出现了比汉绮复杂的弧线结构。

唐代绮的纹样更趋写实,如新疆尼雅遗址的出土物有骆驼、马、葡萄等图案。

宋绮的花纹组织浮线加长,花明地暗,花纹则以中型几何填花者为多。

宋以后绮这一品种便不多见。

锦多彩提花熟丝织物。

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的重经织物“经锦”。

辽宁、山东、陕西等地周代墓葬中都发现过锦的残片。

1970年在辽宁朝阳西周早期墓发现随葬丝织品20多层,其中有几层是经二重组织的锦,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14根。

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之研究

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之研究

298GRACEFUL BEARING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张 飞,生于1998年,本科,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之研究沈阳化工大学 张飞摘要:人类之间的相同语言可以说就是艺术。

丝路艺术记录着历史的传承以及历史的信息,这些通过一种特殊方式,并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将中华辉煌灿烂的艺术与文化魅力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丝路不只是单一的艺术而且是多种不同的艺术的融合与积累,丝路的文化是在沿路的人们共同努力创作、交流融合下形成的,与单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

关键词:丝绸之路;艺术文化;学术交流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5-0298-0001前言:丝路是一条贯穿东西又汇聚多个古老文明的文化与经济的交通要道,其中经过了亚洲的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并连接了欧罗巴洲和非洲的北部地区。

可以看出它在欧亚古老文明交流融汇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它记录着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明,并通过丝路让人们感觉到中国艺术文化的璀璨恢宏的艺术吸引力。

本文是通过从丝路上绘画、雕塑、建筑形式等方面来研究与探讨丝路文化的魅力所在。

丝路的中华文化宛如一个纽带,将亚细亚洲,欧罗巴洲,阿非利加州等地的历史文明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呈现出十分辉煌璀璨,内容多样化的艺术文化,并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而这些丝路不仅仅承担着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还承担了与全球上各个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作用,并且对于全球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中华通过这些丝路将纺织丝绸的技术以及各种各样的丝绸,陶瓷制品,香料等等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而其他国家的商人也通过这条丝路,将亚洲中部地区的马匹,皮革,宗教,音乐,医疗方法,亚洲西部的贵金属材质的器皿,知识文化,农作物等自北美洲带到中华。

最后通过丝路上各个国家长久的交流往来,使得中华古老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提升。

丝路作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道,带来了许多国外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国家的艺术文化。

浅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浅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2015年第12期·总第258期【国际经贸】浅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及政策建议郭天宝 杨丽彬(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而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中国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融合,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

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与挑战,从政策、文化、体系和市场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中图分类号]F125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2-0037-02 [作者简介]郭天宝(1979-),男,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北亚区域经济;杨丽彬(1993-),女,山西朔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政府根据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经济合作、共同繁荣发展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及战略意义。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已成为大势所趋。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

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共建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二、“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影响(一)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但因受到资金、技术、人口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该地区许多国家仍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

浅析桑蚕丝绸中的文化意涵

浅析桑蚕丝绸中的文化意涵

2020年8月第8期(总221期)专题与论述浅析桑蚕丝绸中的文化意涵赵薇(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桑蚕丝起源于中国,在古代诗词里能体会到人们对桑蚕丝绸文化的喜爱。

几千年来桑蚕丝绸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宗教、生产生活等方面,丝绸之路让世界感受到来自东方的文明。

通过桑蚕丝绸文化的起源及典故,探讨桑蚕丝绸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蚕丝;历史;文化;内涵Doi:10.3969/j.issn.2095-0101.2020.08.055中图分类号:S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20)8-0120-0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桑蚕丝绸文化对我国古代各个方面都影响重大,桑蚕丝绸文化发展至今已独具一番风格,成为我国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已延伸到全世界,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人类不断走向进步和文明。

1桑蚕丝绸文化定义及文化起源桑蚕丝绸文化的主体是从事蚕丝物质与精神生产的人,其内容包括与蚕丝相关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成果,同时还包括相关的,它是桑蚕、及物化成的文明,我国是桑蚕丝绸文化的发。

蚕桑丝文化为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东亚农耕文明的象征。

石器时,已现了桑蚕,河与:流蚕及,蚕断为蚕容,明在人蚕为,桑蚕丝文化早已生。

的,带有蚕纹和蚕,还有一,上面刻着“桑、蚕、丝、蚕示”,在古具,一在国重事,,在蚕纹,足以说明蚕在古具的。

2桑蚕丝绸文化传说及成语典故2.1桑蚕丝绸文化传说及发展历史古代艮流各关丝的传说,蚕丝时,蚕时代,在〈发现丝,个丝和物,的精,是教艮养蚕,!蚕"丝的先河。

收稿日期:2020—07—03作者简介:(1982—),,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中国传统文化工。

石时代已经岀现桑蚕,从西到战国时,丝手工业发展迅速,汉武时启丝之路的文化交流,东汉时期桑蚕生产较西汉更加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我国桑蚕产业转到流域,是丝绸生产最昌盛的时期,、质量、数量都达到所未的峰;到了宋,复杂的脚踏锻车产生,趋向专业化生产;元朝增添了很多,丝得到进一步提;明丝业较之还得到显著的提升,明清时期蚕丝产业分布发生很变化,清朝丝手工业发展迅速,全国的蚕妇女,都在从事艮纺工作。

丝绸之路风险与应对策略

丝绸之路风险与应对策略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的障碍风险及应对策略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颁布。

《愿景》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将成为未来沿线国家间合作的重点领域。

陆海“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符号,是中国与周边贸易发展史的里程碑,充分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贸易的繁荣昌盛。

在历史上,在这两条国际通道中,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地盛产或紧缺的物品,通过这两条满载历史命运的通道,流通向跨越万里空间的世界各个角落。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而在如今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共享安宁、富裕的生活。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经济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

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带一路”的建设,充满了困难与障碍:(一)地区国家充满疑虑习近平在论述“一带一路”构想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中国与有关国家需要夯实国家关系的民间基础,加强各国人民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探析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唐三彩为例

探析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唐三彩为例

艺术科技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34卷第4期2021年02月Vol.34 No.4February 2021探析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唐三彩为例田心蕊,孟庆波(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摘要:在数千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中,艺术作品作为贯穿始终的交流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风格是整个艺术作品体系的灵魂。

任何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发言权的见证 人、经历者。

因此,挖掘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唐代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对唐三彩的各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了解 唐三彩的整体特征和文化价值,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内涵。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 期,其重要艺术作品唐三彩极具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当时普罗大众的审美取向。

本文以 唐三彩为例,对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丝绸之路;唐代;艺术作品;唐三彩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2021)04-0129-02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地中海各国的路上通道, 促进了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更为唐代东西方的 思想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是汲取、借鉴、归纳总结、融合 美术风格的前提。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有 书法、工艺、雕塑、绘画等形式,以肉眼可见、易于理解的 方式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艺术作品不仅是丝 绸之路各沿线地点和各个时代艺术造诣的简单相加和叠 组,也不仅是沿线国家艺术风格表达与具体内容的呈现 和总结,而是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创立、发展、融合生成的 一种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任何历史 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 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发言权的见证人、经历者”挖掘文 化宝藏能更好地体现国内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规避国 内部分美术作品文化缺失的问题,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 软实力。

浅析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路径——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浅析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路径——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教育界/ JIAOYUJIE2021年第47期(总第471期)课例点评▲浅析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路径——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王 娟随着国家提出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战略目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转化为教学工作可用的、教师易于操作的具体要求,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关注的一环。

本文试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具体阐述实现的路径。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文研读课标,确立学习目标,尝试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卡,有效突破重难点,进一步涵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立足新版课标,定位学习目标2011年版课标将本课内容表述为“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丝绸之路的开辟,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以后的课程内容如造纸术的传播,佛教的传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活字印刷术以及指南针、火药外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等,这些经济、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分不开的。

通过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本,结合《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完成任务卡,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相关史实,了解张骞通西域在“丝绸之路”开辟中的奠基作用;观看视频和思考问题,学习张骞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爱国精神;结合时事热点丝路申遗成功,阅读材料,完成小组探究活动,认识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中外交流中的重大意义。

二、善用时事热点,创设历史情境导入:出示新闻——“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及相关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吗?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共同提交的文化遗产申请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丝绸之路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的起止点和文化的传播,浅析丝路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一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这个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词汇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

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

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二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杨镰说:“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又说:“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但他认为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

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

按照杨镰这个说法,丝绸之路的一端从西安或者洛阳延伸到了南阳,另一端却只到大宛、也就是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就终止了。

此说大谬,而且有语病。

一条路有起止点,“西域”是一个区域,何来起止点?实际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远未终止,大宛只是那条路上众多的中转站之一,把它看作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没有道理的。

仅仅因为南阳别称“宛”,就把它看作与大宛对应的丝绸之路另一个起止点,自然也很荒唐。

](戴问天2010)丝绸到达中亚以后,除一部分南下运往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一部分销往西亚和非洲东北部外,大部分都继续西行,销往欧洲,其主要路线有南北两条。

南边一条经波斯到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即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再通过海路运到罗马,在这个过程中得“地利”而垄断了中转贸易的波斯商人获利极丰。

另一条路线先运抵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再穿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也到达罗马。

只有在强大繁荣的罗马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大宛、黎凡特和刻赤,作为消费市交流场远不能和罗马相比,它们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三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在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 年) ,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又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在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

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不说,光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自屯田始自给自足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

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

在文化交流方面,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丰富的中原物产,物质文明的输出不仅为西方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更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1纸。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因造纸受封龙亭侯,虽是侯爵中的最低一级, 但也为今人所乐道。

在造纸术传入该地域之前,印度的佛经写在树叶上称为贝叶经;欧洲人当时将羊皮做纸称羊皮纸。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丝绸之路,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传播。

[人们在楼兰城遗址考古中发现了2世纪的纸,虽然中亚地区也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设备的证据。

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

在对中亚政局具有较大影响的怛罗斯战役中,以唐王朝的失败而告终,但唐朝高度发达的文明却得以在西方传播。

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这些工匠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西方,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撒马尔罕生产的纸输入到西方,最终使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张琨,孙明燕2010)2井渠。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是脱不开关系的。

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

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

自汉朝派遣军队屯田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驻军使用在西域,并逐渐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是件有争议的问题。

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由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可是在大宛城内已有汉人教会了大宛人凿井取水的方法,所以令大宛人得以坚持了很长时间。

对于地处沙化边缘地区的人,水是生命之源因而掌握了井渠技术无异于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保障。

至今在我国新疆地区坎儿井依然服务于当地民众。

3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时毕升的发展完善,最后生成活字印刷,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现今所知最古老的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在甘肃省敦煌被发现。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

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到中亚。

13世纪时,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

1450年前后,欧洲活版印刷术发明者,德国人古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

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

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印刷技术的西传,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

4丝绸。

[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但史学界对丝绸发明的时间及创始人一直在争论之中。

中国的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

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

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于1958年考古时发现的,距今约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 的丝绸织品是最早的说法。

](张琨,孙明燕2010)在这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上,丝绸与瓷器成为当时东方强盛文明的象征。

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使很多人以为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富饶地区。

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荣耀,以家中使用中国瓷器为富有的象征。

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

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尔斯( Seres),即丝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

5茶叶和瓷器是中国的土产。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 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随着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始种植茶树,世界上其他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

茶于宋代传到吐蕃,先是在上层社会之间传播,后来才逐渐如中原汉地一样,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之间。

10~11 世纪在中国边陲的丝麻交易让位于茶马贸易。

茶叶仅于17世纪才由荷兰人传入欧洲,19世纪印度才开始种植茶树。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 china) 与中国( China) 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到北宋代时期,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期间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物产,不仅在古代是人们崇尚的物品,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地人们需求的生活用品多数是made in china。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

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

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戴问天《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他》博览群书2010(01)张琨,孙明艳《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