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合集下载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历史性挑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历史性挑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历史性挑战陈锡文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近十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谷物的自给率接近98%,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审慎研究。

第一个挑战,是国际粮食价格对我们的天花板效应。

目前我们国内粮食的价格是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比如谷物,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10--15%,也就是每吨比国际市场价格高600--800元,肉类的价格,更是国际肉类价格的两倍。

可以说虽然我们的粮食丰产,但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和国际谷物商品相比在价格上没有优势。

虽然我们目前对国内粮食实行关税保护,对进口超过配额的部分征收关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价格的劣势问题,但是,鉴于国内粮食生产的成本还在持续提高,经测算,再过5--7年,目前的关税水平就将不足以维持国内粮食的价格优势,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使用了关税保护,国际市场的价格依然会低于国内的价格。

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主要由于两点原因,一是物质投入成本的上升,一是服务价格的上升。

去年,我们每亩土地的净收益是682元,这里面还包括农民自身劳动力的报酬部分,这个收益水平,比前年下降了2.4%,而各项农业服务的价格,却提高了8--10%。

682元这个净收益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农民在一亩土地上一年365天的收入,只要在外打工5--7天就能挣到了,农业的机会成本这么高,大大不利于农民在农业上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个挑战,是国内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所产生的地板效应。

上面我们讲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那么能不能通过农业补贴的方式将差价补给农民呢?——恐怕很难。

因为我国加入了WTO,关税总协定里规定我们直接在成本上的补贴,不能超过总产值的8.5%,而目前我们已有的补贴水平,已经将近总产值的10%,已经没有补贴空间了。

最近外国有些棉商已经因为我们对棉花的补贴额度过高,而开始准备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了,所以说,我们在世贸组织黄箱政策部分的运作空间,越来越小,使得我们国内粮食价格这个地板,越来越高,而上面讲的国际市场价格这个天花板却越来越低,这两方面的压力,使得采用农业补贴等政策性手段解决粮食安全的空间,被持续压缩,效果会越来越差。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发 生 了重 大 变化 ,粮 食安 全问题 显得 突 出和严 峻
因此一 叶障 目,过于乐 观地误判粮 食生产 和流通 形 势 3 国粮食供求 的结构 性 、 我 区域性 矛盾正 B益
凸显 出来 。
长期 以来,我 国一直 以粮 食总量增长作 为农 业 政 策 的主要 目标;坚持 以粮 为纲,重量轻 质的粮 食 生产 政策 。经过几 十年 的努力,我 国解决 了粮食 的
种新 的尚待理顺 的经济联 系和依 赖关系,国 内粮
4 .加入 WT O后 传统 农 业 生产 将 受 到严 峻 挑
食供 求 的区域性矛盾 也 日益凸显 出来 。
战, 内粮 食安全 的可预见 性和 自控性 明显 减 少。 国
面积减少各 占一半,但一年 内粮 食产量减少的幅度
之 大,确实 超 出 了历史记 录 和正 常的估 计.透过 这
我 认为 : 新形 势下 , 级政 府和有 关 部 门, 在 各 要认 真 对 待 和 重 新 审 视 当前 和今 后 我 国 面 临 的粮 食安 全
问题 。
数量问题,但却忽视了粮食质量的提高,使粮食质
量 问题逐渐 显现 出来 。与 此 同时 ,在当前 我 国粮 食


要 客 观 认 识 和正 确 判 断
维普资讯
我 国 已经加 人 WT 国 内粮 食 流通体 制改 革不 O, 断深^,粮 食 购销 市场化 趋 势 明显加快 ,各级政 府 对 粮食市 场 的宏 观调控 职 能 和作 用.也在 不断 改革 和调整之 中。在此 背 景下, 国的粮 食安 全形 势, 我 也
济作 物,使粮食 主产 区和 主销 区之 间,逐渐形 成 了

改革 开放 以来,我国 的粮食 生产 有 了很 大 的发 展 ,粮食综 合 生产 能力有 了显 著 提高 。但是 ,2 0 00 年 ,粮食播 种 面积 比上 年锐减 6 0万公 顷,减 幅之 0 大, 史少 有 , 之严 重干 旱, 食总产骤 减 到 4 2 历 加 粮 65 亿 公斤 。分 析原 因, 00年 粮食 减 产是 自然灾 害与 20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粮食问题的解决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种植结构问题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主要由小农户生产,种植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难以进行科学管理和技术升级。

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和环境影响,农民种植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统一技术指导,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种植技能和农业管理能力,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但是农田占比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农地流转和撂荒现象日益严重,也加剧了农地资源短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民土地授权体系,保障农民利益。

此外,还需要通过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扩大农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

三、气候灾害防范问题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风险日益增强,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天气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救自卫能力和对应急措施的应对能力。

同时,还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提高耐旱、抗灾、高产的能力。

四、农业生产成本问题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因素。

一方面,农业生产资金短缺,不能购买高质量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另一方面,农业价格波动大,农民得不到有效的收益。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农业补贴、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保障农民利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督查,保护消费者权益。

总之,粮食安全不仅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农业投资,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农业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

张平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为11450亿斤。

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

张平说,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5大严峻挑战:一、粮食产需缺口扩大目前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

粮食主要品种中,稻米在居衡,但优质品种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玉米消费较快增长,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稳定和提高自己水平难度很大。

同时,目前农户存粮数量逐年减少。

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是偏紧的,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

上述这些因素,都将加大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

二、水土资源约束增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水平的40%。

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度”污染问题严重。

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7000万亩。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报告指出,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48%,部分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配套差,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洪涝干旱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现在突发性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对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辛岭;高睿璞;蒋和平【摘要】[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09【总页数】9页(P37-45)【关键词】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综合指数;熵值法【作者】辛岭;高睿璞;蒋和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北京 1000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10 引言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汇报人:2023-12-01•引言•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目•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生产能力不足、结构性短缺、种业发展滞后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当前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目的02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高产模式,对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不够重视,导致粮食结构单一,品质不高。

单一依赖高产尽管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但由于其发展缓慢,导致其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生态农业发展不足在粮食生产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应用相对较少,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高。

缺乏科技创新粮食生产结构问题信息化程度低粮食储备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影响储备效率和调控能力的提升。

储备粮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储备粮品种主要集中在小麦、稻谷等传统作物上,对新型作物和高品质粮食的储备不足。

储备设施不足我国粮食储备设施陈旧、分布不均和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安全的储备需求。

物流设施落后我国粮食物流设施相对落后,如仓储设施陈旧、运输方式单一等,制约了粮食流通的效率和安全。

流通环节多我国粮食流通环节多,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存在多个中间环节,导致流通效率低下,增加流通成本。

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市场价格的稳定和供需平衡。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粮食安全生产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障全民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粮食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福祉。

只有实现粮食安全,才能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需,没有充足的粮食,人类就无法维持生存,更别提发展。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发展,没有粮食安全,国家就无法稳定,政权就会动摇。

粮食安全与国家的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只有实现粮食安全,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只有拥有充足的粮食,国家才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合作。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有效保障。

2. 正文2.1 现阶段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粮食安全更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形势下,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着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

不良的环境状况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粮食安全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减少严重。

土地资源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使得粮食生产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粮食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也是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的困难之一。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导致农业效率低下,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粮食安全生产缺乏科技支持是目前的一大问题。

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科技的支撑,包括高效农业机械、新型农药肥料等,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导致粮食生产面临着技术瓶颈。

当前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政策调控,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是供需不均衡问题突出。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八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保障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但从区域看,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坚,生产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转移,“北粮南运”格局进一步强化,南方水、土、光、温等粮食生产优势空间资源与粮食生产不匹配;从品种看,稻谷、小麦充足,玉米基本自给的格局逐步打破,大豆自给率维持在15%上下;从品质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由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普通粮食品种总体供大于求,随着人们对优质化、高端化、特色化食物消费需求走强,加大了优质专用原粮需求,市场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大量依赖高价进口专用粮食问题突出。

二是生产成本刚性增长。

粮食生产成本抬升、务农机会成本提高以及种粮比较收益下降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特征。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三大主粮(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总成本由2010年的672.68元/亩增长至2020年1119.6元/亩,年均增长5.2%,其中人工成本从2010年的226.9元/亩增长至2020年412.8元/亩,年均增长6.2%,粮食生产利润空间大大挤压,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非粮化”甚至“非农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存在少量弃耕问题,传统粗放耕种则比较普遍。

此外,生产成本攀升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国际竞争力不足,极易受到国外粮食进口的冲击。

三是耕地质量水平不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清楚,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耕地“量”与“质”的双重要求。

虽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实际耕地面积超过18亿亩,但是前述“非粮化”“非农化”“粗耕”“弃耕”等威胁不容小觑,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等,仍有21.95%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

同时,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掠夺性使用土地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占世界总量的 34%,单位面积使用量高出美国一倍以上③。包产到户的早期,化肥施用以氮 肥为主,为了增产,农民逐年增加磷肥和钾肥的使用量,后两者化肥对土壤的负面作用要远 远大于氮肥,结果又导致土壤退化。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目前已经处于边际报酬极低的 状态,难以支撑粮食的继续增产。 2.1.2 科技进步投入不足
肥使用量;MARCH 农机总动力;ε 为误差项,反映科技进步等未明确引进模型中而影响粮
食生产的因素对粮食产出的综合影响;a1、a2、a3 、a4、a5 、a6、a7为待估计的模型参数。 根据 1978-2003 年相应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 OLS 方法对(1)式进行回归。回归结
果中劳动者人数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而且具有错误的符号,说明农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对
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国粮食供给总量不足,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 徘徊不前。1978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一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在 1978-1984 年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粮食产出高速增长,1984 年产量达到 4023 亿㎏。1998 年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5122.95 亿㎏。1998 年以后,粮食生产出现超常性波动, 2000 年产量比上年减少 462 亿㎏,减幅为 9.1%;2001 年又比上年减产 95.60 亿㎏,2002 年粮食生产增加 1%;2003 年减到 4306.7 亿㎏,减少了 820.95 亿㎏,下降了 16%,五年 累计减少 2528.2 亿㎏。1998 年人均粮食达到 411 ㎏, 2003 年降到 333 ㎏,仅相当于上个 世纪 80 年代初的水平,粮食生产波动较大。
由于近几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当 2003 年秋季和 2004 年春季的粮价又开始上涨时,粮 食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出台了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 政策。包括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在粮食主产区开展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全国 范围内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良种补贴力度、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重要粮食 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等等。①2004 年粮食总产量 4695 亿㎏,比上 年增产 388 亿㎏,增长 9.0%;粮食单产 308 ㎏/亩,比上年增长 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 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②。虽然 2004 年粮食生产遏制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 历史性的转折,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并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解决。从长期来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安全水平的物质基础。因此研 究粮食安全,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以找 出支撑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建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机制。
1985-2003
0.00
1.65
-0.41
-0.34
0.22
(0.00) (146.20) (-36.31) (-29.70) (19.81)
1978-2003
0.24
1.91
-0.54
-0.31
0.37
(14.33) (113.73) (-32.00) (-18.22) (22.16)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各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
-1-

生产技术水平、科技服务能力、耕地保护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 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 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
我们参考林毅夫(1994)、朱希刚(1998)的方法,建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模 型如下:
2.中国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影响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看,中国粮食产出增长得益于制度、技术、化肥投 入的贡献,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减少是我国粮食产出增长的负面因素。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支撑基础十分脆弱,导致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稳定,从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脆弱 性。
2.1 粮食安全物质基础的脆弱性分析
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锐减。1996-2003 年间,我国耕地 面积从 19.51 亿亩降至 18.51 亿亩,7 年减少了 1 亿亩,每年平均减少 1428 万亩。在减少 的 1 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 62%,农业结构调整占 18%,建设用地占 14%,灾害损毁占 6%。⑤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 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 1.44 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45%。全 国已有 600 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0.8 亩的警戒线,1/3 的省区市人均 耕地不足 1 亩。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耕地减少是难以避免的。除耕地面积的 大量流失外,造成播种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粮食价格的信号,粮食价格低迷直接造 成种粮收益的降低,农民或者改变种植结构,或者索性撂荒,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降。 2.1.4 粮食生产抗灾能力较弱
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用全部农业劳动者人数来度量粮食
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但由于无法获得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人数,我们现在只能接受这个结
果。农机总动力的系数估计值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也不显著,并且也具有错误的符号。这
样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人数、农机总动力从模型中剔除出去,再次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 表 1 中国粮食生产函数回归结果
0.0000
R2=0.9849 D-W=1.4486 F=221.9490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具有预 期的符号,而且都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1.2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以及 1978-2003 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分三个时期对中国粮食产量 的增长来源进行了定量分析,表 2 列出了 1978-2003、1978-1984 和 1985-2003 年中国粮
1.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 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政策保障能力、
①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 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后的隐忧——2005 年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z],2005-1-7。 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粮食增产净出口扩大 共推 2004 年GDP增速回升》,财经时报[N],2005-1-29。
+a
3
log
LABOR
+
a4
a5
DISA
+
a5
log
LAND
(1)
式中, A常数项;Q为粮食产量;DUM 为引进的虚拟变量,以反映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技
术条件的变化,1984 年以前取值为 0,1984 年和 1984 年以后取值为 1;HRS 为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的百分比; LABOR 为农业劳动者人数, e a2HRS LABOR 代表劳动的 有效投入; DISA 为成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 LAND 为粮食播种面积;FERT 为化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彭国川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 (730000)
摘 要: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国粮食综合能力的提高得益 于制度、技术、化肥投入的贡献,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减少是其不利因素。当前中国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的支撑基础十分脆弱,从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脆弱性。促进中国粮食安全, 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政策支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耕地保护能力以及抗灾能力等方面入手,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关键词: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Q = Aea1DUM (ea2 HRS LABOR)a3 (ea4 DISALAND)a5 FERT a6 MARCH a7 eε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适合于计量经济分析的回归方程:
log Q = log A + + a6 log FERT
a1DUM + a2a3HRS + a7 log MARCH + ε
解释变量
系数估计值 t 统计量值 精确显著性水平
常数项
-8.2494
-1.7347
0.1009
虚拟变量
0.0685
3.3217
0.004
制度变量
0.0895
2.331
0.0323
受灾比例
-0.5887
-3.8871
0.001
播种面积
1.4147
3.4384
0.0031
化肥使用量
0.3117
-14.1315
2.1.1 化肥投入作用边际递减 化肥投入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增长的主要支撑,但是,化肥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已经接近极限。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化肥投入作用遵循边际递减规律。即使为了 维持大致相同的产量,农民也不得不逐年投入更多的化肥。1984 年粮食比 1978 年增长了 1 亿吨,化肥投入增加了 96%,1998 年粮食比 1984 年增产 1 亿吨,但是化肥使用量比 1978 年增加 362%。为了增产,农民在氮肥之外也大量投入磷肥和钾肥,1997 年中国化肥使用量
就长期而言,科技进步是粮食增长的根本因素。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业科 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拉大。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有所减 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活力减退,致使主要农业科学技术入户率不到 40%。根据农业部的 统计数据④,2003 年底我国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 15.1 万个,有农技推广人员 100.78 万人。而 2004 年对全国 100 个县的监测表明,农技人员减少了 12%,其中乡镇农技人员减 少 15%。而就在不断流失的农技推广队伍中,真正能从事农技推广的少之又少。根据一项 抽样调查显示,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约 90%左右的乡镇农技人员放弃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转而从事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经营创收。 2.1.3 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