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阀滤池技术改造

合集下载

浅谈自来水厂水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

浅谈自来水厂水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

浅谈自来水厂水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摘要:根据我国许多城镇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其它用水大都是从自来水厂中获取的。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自来水厂已经逐步成为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点,缺水将会直接影响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要保证足够的水量、合格的水质、充裕的水压。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水环境污染严重,自来水处理工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我国自来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自来水深度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今后的水处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水常规处理工艺;自来水厂;深度处理技术1.水常规处理工艺自来水常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五个部分。

它通过去除源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溶解物等,改善水质,使水的感官性状、微生物学指标、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水质参数达到指标或限值,符合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所要求的水质标准。

1.1混凝工艺混凝就是在源水中加入净水剂,使净水剂与源水充分的混合和反应。

我国目前常用的混合设备种类主要有三种:水泵混合、管式混合、机械混合池,考虑到混凝效果及经济成本,常用的净水剂主要是铝盐和铁盐及其聚合物。

源水经过混凝后,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形成易于沉淀的大颗粒絮凝体,俗称“矾花”,一般情况下在反应池进口处能明显观测到。

在反应池后部,形成泥水分离现象,进入沉淀池后“矾花”密度降低,这种情况说明运行正常,净水剂投加量合适。

但在低温低浊时,至反应池中部,甚至尾端才能观测到细小的“矾花”,但只要在反应池尾端或沉淀池进口处能看见“矾花”即可。

低温低浊水混凝效果不佳时,可以投加适量的助凝剂或者改用铁盐,以改善混凝效果。

总体来说影响混凝效果和净水剂投加量的主要因素是水温、水的PH值、水的浊度、水中悬浮物浓度等。

1.2沉淀工艺源水经过投药混凝后,水中的悬浮杂质形成大颗粒的絮凝体,以一定的水流速度进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经过重力分离,水中密度大的杂质颗粒沉淀至池子底部,通过排泥阀定期排出,从而使源水变得澄清,沉淀后的水一般不宜超过5-10NTU。

饮用水处理技术保障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处理技术保障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处理技术保障饮用水安全我们国家一直在用85的标准,20多年一直没有动,2006年才颁布新的国家标准,水的标准提高非常快,原来是35项,现在是106项,结合目前供水行业的特殊情况,没有一刀切,没有说2007年7月1号都达到这样的标准,有一个过渡期,在2012年全面实施。

我们国家供水企业满足新标准的阶段,很多企业面临技术改造和新工艺建设来满足水供应的标准。

还有水污染的问题,刚才胡教授提到了环境公告里面,每年6月5号环境公布的那天会在网上挂出来,大家可以统计一下。

目前,水环境满足三类水标准的水才可以作为饮用水的标准,低于三类水不可以作为饮用水的水源,但是现在达到三类水的比例越来越低,这两年可能是稍微好一点,不过,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是整体水源污染的问题。

另外,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快,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污染的事故出现得非常的频繁,比如说松花江污染,广东北江的污染,无锡的污染问题,这些事件的出现,要求供水行业能够提供非常有保障的水供应技术。

目前我从处理技术方面讲了我国目前的一些处理技术。

首先是常规处理技术,也是现在国家普遍采用的技术。

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四个部分。

从混凝的角度来说,主要的目标是去除浊度和有机物,我们国家采取的混凝剂大部分是滤化的去凝剂,处理工艺方面包含混合和反映阶段,水利混合、水利反映,还有机械搅拌。

水利混合的角度,水平比较简单。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设计10万吨每天的水厂,但是夏天高空用水的时候可能会达到15万吨,甚至会达到20万吨每天,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

国外设计10万吨每天的水厂,基本上不会超过这些。

超负荷运行的时候,水利混合反映的就存在问题了,使得混凝的效果比较差,沉淀的工艺很难沉淀下来。

机械搅拌就比较好,可以通过调整搅拌的速度,来提高去泥的效果。

目前一些新的设计更多的考虑机械搅拌的处理工艺。

在混凝的阶段,还可以通过PH值强化一些污染物去除的特性,比如说对有机物,尤其针对天然有机物,可以把PH调到酸性的阶段,可以去除一些有泥物。

水的过滤处理ppt课件

水的过滤处理ppt课件

学习情境1.4 水的过滤处理
应用: 给水处理中保证净化水质不可缺少的重要
环节 污水处理 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深度处理之前作
用预处理 化学混凝和生化处理之后作为后处理
1.4.1 水的过滤处理
慢滤池:截留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优点:出水水质好 缺点:流速低;滤膜形成期过滤出水水质
不能保证;生产效率低;占地面积大。
1.4.1.1 过滤过程
过滤机理 1. 阻力截留 悬浮物粒径越大,表层滤料和滤速越小,
就越容易形成表层筛滤膜,滤膜的截污能 力也越高。 2. 重力沉降 众多的滤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 滤料越小,沉降面积越大;滤速越小,则 水流越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1.4.1.1 过滤过程
1.4.1.1 过滤过程
石英砂滤料粒径通常0.5~1.2mm,滤层厚 度一般70cm左右。按自上而下的方向,粒 径大致由细到粗依次排列。水流自上而下 通过滤料层。
1.4.1.1 过滤过程
过程三阶段: 颗粒迁移,颗粒脱离水流流线向滤料颗粒
表面靠近; 颗粒黏附,物理-化学作用,悬浮颗粒黏附
在滤料表面; 颗粒剥落
废水渠 起端水面低于排水槽底20cm。 2)排水槽的槽口高度保持水平一致 3)排水槽总平面及一般小于25%的滤池面
积,避免影响反冲洗上升水流。 4)相邻两槽中心距一般为1.5m~2.0m,间
距过大影响排水的均匀性。
1.4.3 水的反冲洗
3. 冲洗废水的排除 反冲洗排水槽顶距未膨胀滤料表
学习情境1.4 水的过滤处理
过滤的作用 过滤一般用在混凝、沉淀或澄清等处理之后,
用于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降低浊 度。 水中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更小的粒子由于 吸附作用也随着水的浊度降低而被部分去除。 残存在滤后水中的剩余细菌、病毒等,由于失 去悬浮物的保护或依附而呈裸露状态,也容易 被消毒剂杀死。 超滤、纳滤等新技术,还可以直接将细菌、病 毒、大分子物质等过滤掉。

竹山县潘口新区水厂设计与优化

竹山县潘口新区水厂设计与优化

竹山县潘口新区水厂设计与优化摘要:竹山县潘口新区水厂新建工程,取水规模4万m3/d,制水规模1万m3/d。

本文对水厂的取水和净水主要构(建)筑物设计进行优化和描述。

关键词:山区水厂;取水泵房;原水输水管;净水工艺1、项目概况竹山县位于十堰市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目前县城区生活、生产用水通过城西水厂供给,该水厂现状供水能力2万m3/d,远期规模3万m3/d。

本项目拟新建潘口新区水厂1座,制水能力1万m3/d,以满足潘口电站新区的用水需求。

新建取水泵房1座,取水规模近期3万m3/d,远期4万m3/d,以满足城西水厂和潘口新区水厂远期的原水需求。

2、取水工程设计2.1取水泵房设计包括取水头部、重力自流管、取水泵房和配电间等。

(1)取水头部和重力自流管采用堵河作为取水水源,取水点河道段常水位264.00m,洪水位265.17m,枯水位262.00m。

采用喇叭管取水头部,垂直向下式布置,喇叭口尺寸DN1050×700,顶部标高259.61m,底部标高258.87m,前端设置格栅拦截粗大漂浮物,栅条净距50mm,采用56φ10圆钢。

取水头部引出2根重力自流管,管中标高260.20m。

重力自流管按远期4万m3/d设计,采用2根D720×9的钢管,近期单根管内设计流速0.99m/s,远期单根管内设计流速0.67m/s,远期事故时单根管流速0.93 m/s。

重力自流管采用冲孔灌注桩支撑,桩直径φ600mm,钢管通过δ=8mm的钢抱箍与桩帽固定。

(2)取水泵房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和堵河的有关资料,对取水泵房提出两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一:采用岸边固定式取水泵房。

方案二:采用移动式取水泵船。

表1取水方案比较表项目方案一方案二优点(1)取水井和泵房采用合建方式,布置合理,管理较方便;(2)受水流、航运影响小,供水安全性较高;(3)运行维护简单。

气浮法用于水厂改造及工程实例介绍

气浮法用于水厂改造及工程实例介绍

气浮法用于水厂改造及工程实例介绍摘要:本文以两个工程实例,具体地介绍了用气浮工艺改造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水厂的技术及效果。

工程实践表明,气浮工艺用于水厂改造,具有实用性强,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可作为处理微污染江河饮用水的一种备选方法。

对于缓解由于水源污染而造成的处理难度,改善供水水质,降低制水成本,具有普遍的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气浮法水厂改造工程实例1前言众所周知,气浮法由于分离效率高,并兼有向水中充氧曝气的作用,所以特别适用于处理低温、低浊、高藻、高色和受有机物污染的原水。

工程应用及均表明,除分离无机及有机悬浮物外,气浮法对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实际上,即使是在含沙量较大的江河水或混凝良好的水中,也还存同样适于为气浮法所去除的小沉速颗粒。

更何况随着国内水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许多河水兼有了江河水与湖、塘、水库水的水质特征,如含藻量增多、色臭味加重、并呈现季节性变化,增加了混凝-沉淀-过滤工艺的处理难度。

因此,将气浮工艺引入传统水处理流程中,可充分发挥气浮法与沉淀法各自的特点,以期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1.简单地将沉淀池改为气浮池;2.将沉淀池改为可切换交替运行的沉浮池;3.将滤池改为气浮滤池。

第一种方式虽可有效改善低温、低浊、高藻、高色和受有机物污染原水的处理效果,但不适应高浊期水质;第二种方式可根据原水水质,随时将沉浮池切换为沉淀池或气浮池使用,对原水水质有较强的适应性;第三种方式通过将滤池改造为气浮滤池,形成混凝-沉淀-气浮-过滤处理流程,进一步增强了对水质变化的适应性,可有效地改善处理效果。

本文主要以笔者完成的两项工程实例,介绍后两种改造方式。

2实例一:气浮滤池河南省某水厂建于1990年,取沙河水(属淮河流域),处理流程为:原水–穿孔旋流絮凝池–斜管沉淀池–虹吸滤池–液氯消毒–管网原设计流量2万吨/日,改造时实际平均日供水量为2.5万吨,高峰期超过3万吨,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水厂工艺设计

水厂工艺设计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淮安市盱眙水厂工艺设计学院:南方学院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班级: N0706052姓名:王琳学号:N070605220指导教师:王郑二O一一年六月九日摘要 (III)ABSTRACT................................................................................................................................... I V 1设计任务及要求................................................................................................................. - 1 -1.1设计任务及工作要求 (1)1.1.1设计题目............................................................................................................ - 1 -1.1.2设计进出水水质................................................................................................ - 1 -1.1.3城县人口及用水情况........................................................................................ - 1 -1.1.4气候条件............................................................................................................ - 1 -1.2设计工作内容 (2)1.2.1 设计内容:....................................................................................................... - 2 -1.2.2设计要求............................................................................................................ - 2 -2 总体设计............................................................................................................................ - 4 -2.1城镇给水系统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4)2.1.1净水工艺的要求................................................................................................ - 4 -2.1.2一般水源净水工艺流程选择参考.................................................................... - 4 -2.1.3水处理工艺选择................................................................................................ - 5 - 3城镇给水管网设计........................................................................................................... - 10 -3.1给水管网的布置 (10)3.1.1给水管网定线原则.......................................................................................... - 10 -3.1.2输水管区定线要求.......................................................................................... - 10 -3.2给水管网的基本设计计算 (11)3.2.1各项用水量计算.............................................................................................. - 11 -3.3二级泵站设计参数的确定 (12)3.3.1流量计算.......................................................................................................... - 13 -3.3.2扬程计算.......................................................................................................... - 13 -3.3.3选泵.................................................................................................................. - 13 -3.3.5吸水井的设计.................................................................................................. - 15 -3.3.6起重设备选择.................................................................................................. - 15 -3.3.7泵房高度计算.................................................................................................. - 15 -3.3.8管道计算.......................................................................................................... - 16 -3.3.9通风与抽水设备计算...................................................................................... - 17 - 4城镇给水处理厂设计....................................................................................................... - 18 -4.1药剂投配设备设计 (18)4.1.1混凝剂药剂的选用.......................................................................................... - 18 -4.1.2 混凝剂的投加................................................................................................. - 19 -4.1.3加药间设计计算.............................................................................................. - 19 -4.1.4静态混合器的设计计算.................................................................................. - 23 -4.2絮凝设施的设计 (24)4.2.1设计水量.......................................................................................................... - 24 -4.2.2垂直轴式絮凝池计算...................................................................................... - 24 -4.3沉淀设施的设计 (29)4.3.1设计流量.......................................................................................................... - 30 -4.3.2平面尺寸设计.................................................................................................. - 30 -4.3.3进出水系统...................................................................................................... - 31 -4.4普通快滤池的设计 (35)4.4.1平面尺寸计算.................................................................................................. - 35 -4.4.2滤池高度.......................................................................................................... - 36 -4.4.3配水系统.......................................................................................................... - 36 -4.4.4洗砂排水槽...................................................................................................... - 41 -4.4.5滤池反冲洗...................................................................................................... - 44 -4.4.6进出水系统...................................................................................................... - 46 -4.5消毒设计 (47)4.5.1 加氯量计算..................................................................................................... - 47 -4.5.2 加氯设备的选择............................................................................................. - 47 -4.6清水池的设计 (48)4.6.1清水池的容积.................................................................................................. - 48 -4.6.2管道系统.......................................................................................................... - 49 -4.6.3清水池的布置.................................................................................................. - 50 -4.7离心式脱水机的设计 (51)4.8水厂的总体布置 (52)4.8.1水厂的平面布置.............................................................................................. - 52 -4.8.2工艺流程的布置.............................................................................................. - 53 -4.8.3水厂的高程布置.............................................................................................. - 54 -4.8.4厂区管线.......................................................................................................... - 54 -4.8.5道路的布置...................................................................................................... - 55 -4.8.6环境美化.......................................................................................................... - 55 - 谢辞.................................................................................................................................. - 56 - 参考文献.............................................................................................................................. - 57 - 附录:.................................................................................................................................. - 58 -摘要本设计为淮安市盱眙自来水厂工艺设计,工程设计规模为90000m3/d。

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茅 口 清 水 池
10、茅口二级泵房
茅口水厂二级泵房共有4台离心式清水泵,两台水环式真空泵, 1台余氯仪,1台浊度仪,两台流量计。
1#、4#离心式清水泵型号同为20SH-9B,扬程42米,流量1764 立方米/小时,转速970r/min,电机功率310KW;2#、3#泵型号同 为24SA-10,扬程39米,流量2700立方米/小时,转速730r/min, 配用功率380KW。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12月更换了2#和3#机 组(离心泵:安德里茨ASP500-620A;电机:湘电股份YXKK4506),扬程41米,流量2700立方米/小时,配用400KW电机。
三万吨竖流折板反应池,反应时间T=11分钟,水头损失h=0.53m,G= 88 s-1(20℃),GT=5.8×104。
穿孔旋流反应池
隔板往复反应池
三万吨折板反应池
7、茅口沉淀池
茅口水厂四万吨斜管沉淀池面积12.3×8.7=107m2,表面负荷率 15.6m3/m2.h,沉淀池出水浊度10NTU。
2012年茅口双阀滤池进行改造,原来的大阻力陶瓷滤砖配水系统改为 高密度聚乙烯塑料U型滤管,气冲方式由 原来的水冲改造为气水混合反冲 洗,2014年改造工程竣工,原茅口双阀滤池改造为气水反冲洗四阀快滤池。
2、工艺流程
沭 新 渠 原 水
蔷薇河
吸水井 取水泵房 折板反应池 斜管沉淀池
砂滤池
药投
加 氯
2015年2#和3#水泵机组进行了更换,型号为ASP350-360A,上海凯士比公 司,流量:1130m3/h;扬程:12m;转速:990r/min;配用功率:55Kw;进 口直径:360mm ,2#电机,湘电集团,型号YE2- 280M-6,3#电机,西门子, 型号:1LE0001-2DC23-3AA4-2 280M。

《水质工程学1》(给水处理)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1》(给水处理)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2009 年 7 月 10 日
《水质工程学 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 1 页 共 27 页
1 工程概述
该工程为某市净水厂工艺初步设计,包括根据原水水质及水厂规模选择处理 工艺,每个工艺构筑物各部分尺寸的详细计算,整个水厂的规划布局以及各构筑 物间高程的确定。
该水厂的设计规模为 940000m3/d,水源水质分析结果如下: 水的臭和味:无 最低温度:0°C 最高温度:38°C 浊度(NTU):10~3000 色度:10~30 度 pH 值:6.5~7.5 碱度:48 度 高锰酸盐指数:5.5~7.5mg/L 溶解氧:8mg/L 细菌总数:280~7300 个/mL 大肠菌群:740~9600 个/mL
7.3 溶解池容积
W2=(0.2~0.3)W1 式中 W2——溶解池容积(m3);
W1——溶液池容积(m3)。 设计中取 W2=0.28W1 W2=0.28×26.30=7.36m3, 溶解池尺寸 L×B×H=2.2×2.2×2.1m,高度中含超高 0.3m,底部沉渣高 0.2m。为操作方便,池顶高出地面 0.8m。采用两个溶解池,一用一备。 溶解池实际有效容积 W2’=2.2×2.2×2.1=7.74m3,满足要求。 溶解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池底设 0.02 坡度,设 DN100mm 排渣管,采用硬聚氯乙烯管。给水管管径 DN80mm,按 10min 放满溶解池考虑,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186.60m2,
设置 6 个格网,每个格网需要的面积为 31.10m2,设计中采用进水部分尺寸 为 B1×H1=5.1m×6.1m,平板格网尺寸选用 B×H=5200mm×6300mm。
兰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给水排水工程
2009 年 7 月 10 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阀滤池技术改造现有水厂中,选型为双阀滤池的不在少数。

双阀滤池是从原普通四阀快滤池改进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阀门的数量和解决管理的不便。

但在实际投入运行后,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进水虹吸管真空常因水中气泡逐渐积累而遭到破坏使进水停止;2)排水真空形成困难,尤其在冬季,影响反冲洗效果;3)电磁阀、真空形成信号等诸多因素难以实现计测自控。

滤池的稳定运行难以保证,由此造成水质波动。

根据《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的过滤水目标与任务,滤池改造要从技术经济着眼,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现有滤池的效能,即在保持原有水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水质,实现滤池的计测自控。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实现滤池自动控制提供了技术保证,但实现计测自控的前提是滤池的手动运行必须稳定。

在我公司南门水厂双阀滤池技改工程中,通过滤池改型,选用目前较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较成功地解决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工艺改造上加以探讨。

1 工艺原理拆除双阀滤池进、排水虹吸管,取消真空系统,采用电动蝶阀控制滤池的进水,池底阀控制排水,改型为四阀滤池。

摈弃传统落后且由人工控制的继电器加按钮回路,采用由PLC及OP板构成的全新自动控制系统,使每格滤池的进水量达到均衡,保证各格滤池负荷分配均匀,满足反冲洗强度,使滤池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2 运用实例嘉兴市自来水公司南门水厂一期工程于1983年建成投产,制水量为2.5万m3/d,采用双阀滤池。

设计滤速8.5m/h,反冲洗强度15L/(s.m2),冲洗时间6min,共5格(见图1)。

在运行中,沉淀水进入进水渠后,由于跌水或在虹吸管附近形成旋涡等因素,易使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存在水中。

气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使进水虹吸管真空破坏,造成停止进水。

同时,电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漏气也是一个较常见的现象。

由于进、排水真空系统不稳定,易造成滤池见砂和反冲洗中断,较频繁的滤池见砂和反冲洗中断使滤层受到破坏,造成反冲洗周期减小,增大了运行水耗,同时也使滤砂的使用寿命缩短。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滤池的稳定运行,使滤后水水质难以保证。

图1针对这些现象,采取了以下改造措施:a.滤池进水拆除原进水虹吸管,在进水渠侧墙开设进水口,以DN400加长杆电动蝶阀控制。

电动头的位置保证位于最高液位上并便于维修,见图2。

图2b.滤池排水拆除原排水虹吸管,在分配渠合适的位置开设排水口,以DN500池底阀控制,见图3。

图3c.程序控制每一格滤池配备一套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彼此独立。

避免了由一台PLC对整个滤池系统进行自动控制而引起的故障相对集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所有PLC通过通讯链路连接起来,使各个滤池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个滤池系统的自动运行,见图4示意。

该滤池改型后,经一段时间运行,效果较为理想。

改造前滤后水浊度、色度指标极不稳定,反冲洗周期无规律。

改造后,滤后水平均浊度为2度,色度为5度,反冲洗周期控制在30h。

由于改用阀门控制进水、排水,用程序控制阀门的开启度和反冲洗周期,基本杜绝了滤池的见砂和反冲洗的中断,每格滤池进水均衡,并保证了反冲洗强度,滤池的运行周期达到较佳状态。

实现了滤池的安全稳定运行。

图43 结束语滤池控制屏、操作箱的取消,使操作布局更为简洁有序;真空系统的取消,使运行电耗得以降低,同时也增强了滤池运行的可靠性;影响自动控制的因素的解决,使滤池由人工控制改为程序控制,实现了滤池运行的良好效能,使出厂水水质得以保证。

由此可见,现有滤池通过合理的技术革新,完全可以实现国家规定的2000年过滤水目标与任务。

双功能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处理废水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无机膜生物反应器(Inorganic Membrane Bioreactor, IMBR)则是在MBR基础上兴起的。

IMBR的核心是采用无机膜,与有机膜比较,无机膜具有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性高、机械性能优异、通量大、寿命长、容易清洗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制造成本高,运行费用大等问题,特别是容易堵塞的问题。

本研究针对上述陶瓷膜容易堵塞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的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方案。

即将陶瓷膜设计成U型管状,并置于反应器内,成为内置式膜反应器。

该陶瓷膜既可以曝气,又可以进行抽滤,形成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陶瓷膜,在处理废水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曝气/抽滤的切换。

而曝气的同时又是对陶瓷膜的反吹,以解决陶瓷膜容易堵塞的问题,从而提高反应器处理废水时的效率。

这一设计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1.实验方法1.1 生物反应器和陶瓷膜图1所示是双功能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示意图,其有效体积约2.5L。

反应器内部装有2组U型管状陶瓷膜,在反应器的底部有陶瓷膜的接口,可分别接上曝气和抽滤装置。

在处理废水的时候可定时地进行曝气/抽滤的切换。

反应器内另装有可拆卸的蜂窝状的陶瓷载体,该载体的作用是使微生物能附着生长在其上,以提高生物相浓度。

反应器中间安装有一挡板,可使废水在反应器内形成内循环以强化气液传质。

U型管状陶瓷膜的微孔孔径为60~100mm,每个陶瓷膜过滤面积为40.69cm2。

1.2 废水在降低水样浊度试验时,选用两种浊度的水样。

低浊度的水取自池塘水,内含有细小的胶体悬浮物。

而高浊度的水样,是在取自池塘水样中加入一些泥土,以提高其浊度。

在降解废水时,在取自池塘的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及氮、磷等元素配制的模拟废水。

1.3 生物膜的形成当采用生物膜方法处理废水时,首先用肉汤培养基,接入少量菌种。

摇瓶培养48h,待微生物生长到一定浓度后,将该菌液加入到反应器中,使微生物吸附在多孔陶瓷载体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形成生物膜。

1.4 陶瓷膜通量的测试为了考察陶瓷膜通量随抽滤时间的变化情况。

分别用前述的高、低2种浊度的水样进行试验。

每隔一定时间用型号为WGZ-1数字式浊度仪(上海产)测定抽滤后出水的浊度,并和同类废水在自然沉降情况下进行比较。

此外还在1h内分为6个阶段考察陶瓷膜通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经过曝气反吹之后,膜通量的恢复情况。

1.5 废水的生物处理试验在反应器中安装陶瓷载体,待形成生物膜之后,分别进行间歇和连续生物处理模拟废水的试验。

此时每隔0.5h进行一次曝气/抽滤的切换,以保持陶瓷膜的通量,并定时从抽滤膜处取样并测定水样的COD和浊度。

2.结果和讨论2.1 出水浊度的变化分别用两种浊度的水样,经过陶瓷膜的过滤考察其浊度的变化情况。

图2是采用浊度为47的水样,经过陶瓷膜抽滤后其浊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陶瓷膜抽滤后其浊度下降至平均23左右,平均浊度下降率为51%。

分析图中浊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抽滤后水样的浊度有一定幅度的变化,这说明陶瓷膜对浑浊水的过滤主要是通过在陶瓷表面形成的过滤层进行的。

由于反应器内循环水流的搅动,过滤层的形成尚不稳定,所以出水浊度便有一些波动。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抽滤的前期,是过滤层形成阶段,出水的浊度比后期的浊度要高。

从5h以后,浊度稳定在20左右,总的趋势是浊度逐渐下降,平均浊度下降了57%。

图3是采用浊度为320的水样经过陶瓷膜抽滤后其浊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前20min,出水浊度逐渐下降,此时是过滤层的形成过程,20min之后,出水的浊度就降低至120左右,废水浊度的下降率为62%,并且稳定在这个范围。

分析两种浊度的水样的下降情况,由于低浊度水中主要是细小的悬浮物,所形成过滤层的孔径就比较小。

因而出水浊度相对就比较小。

而高浊度的水中主要含有的是较大颗粒的泥土,所形成的过滤层的孔径相对较大,因而出水浊度也就较高。

为了与陶瓷膜过滤进行比较,对同类废水进行自然沉降的比较试验。

图4和图5分别是采用浊度为58和390的2种水样经过自然沉降,其浊度下降的情况。

从图4可以看出,低浊度废水经过10h的自然沉降后,其浊度下降到25,而24h后,浊度降到18。

从图5可以看出,高浊度的废水经过4h的自然沉降,废水浊度的下降率为60%,此后浊度缓慢下降。

从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池塘水,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主要是一些浮游性的胶体物质,其自然沉降速率较慢,在此种情况下,陶瓷膜过滤的效果就相当于其自然沉降10~24h的结果。

而高浊度的水,由于是在水中加入了泥土,其沉降速率较快,同时也会吸附悬浮的胶体物质共同沉降,所以陶瓷膜过滤的效果就相当于其自然沉降4h的结果。

2.2 陶瓷膜通量的变化用陶瓷膜连续进行抽滤时,其膜通量会逐渐下降。

下降的幅度是进行废水处理时的主要工艺参数。

图6所示是用低浊度水进行的膜通量恢复性能的试验。

进水浊度:47,出水浊度:23。

试验时,在60min 内每隔10min测定一次膜通量,考察其膜通量的变化情况。

每次测试之后,均曝气10min,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短时间曝气均能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最后膜通量可稳定在180~200 (l/h·m2)之间。

图7是用高浊度水进行的膜通量恢复试验。

连续进行了3次试验,每次抽滤45min,然后曝气8min。

从图7可以看出,经过短时间的曝气,膜通量也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3 处理废水的试验在反应器内安装蜂窝陶瓷载体,让微生物附着生长在陶瓷膜上形成生物膜,用该方法处理模拟废水时,分别进行了间歇和连续处理模拟废水的试验,以考察用该反应器处理废水时的效果。

图8是间歇处理模拟废水时COD降解的曲线。

图9是连续处理废水时COD降解的曲线。

连续处理时,平均水力停留时间约113min。

从图8中可以看出,经过3h的间歇处理,废水的COD就降解了92%,COD负荷约为1.1kgCOD/(m3·d)。

从图9可以看出,连续处理时,经过6h之后,废水COD的去除率就稳定在90%以上,此时的COD负荷约为1。

5kgCOD/(m3·d)。

用生物膜法处理模拟废水时,每0.5h进行一次曝气/抽滤的切换,使膜通量保持在290~320 l/(h·m2)其出水的浊度从47下降到19。

由于采用陶瓷作为生物膜的载体,有效地避免了污泥过多堵塞陶瓷膜,造成陶瓷膜通量下降。

3.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分析,陶瓷膜的过滤作用主要是通过在陶瓷膜表面形成过滤层实现的。

用双功能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时,由于可以进行抽滤/曝气的切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一般膜反应器中普遍存在的膜容易堵塞的问题,提高了膜反应器处理废水的效率。

此外,在该反应器中增加陶瓷载体,既可以增加生物相浓度,又可避免悬浮的微生物堵塞陶瓷膜。

废水经过陶瓷膜的过滤,其出水浊度较低,与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相比,由于出水的浊度较低,可以缩短废水的沉清过程,从而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

因此双功能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