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经济发展.ppt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一、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人类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人 类中心论”,人类以征服者的形象出现,虽 然极大地获得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 掠夺式地对待自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 资源的尖锐矛盾。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 可持续发展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
2024/7/18
3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 委托,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此后,相继有50多个 国家制定了本国的自然保护大纲。
14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 与影响因素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 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 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 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 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 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2024/7/18
13
启示与思考
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用征服的态度。 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 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经济结
构必须与生态结构协调一致。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前提。
2024/7/18
(1)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2)公平性原则
2024/7/18
19
(三)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特性
(1)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 既对立又统一 。
(2)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 (3)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 (4)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pptx

外部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
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偏向;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城乡分 割的户籍、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度。
农业技术进步缓慢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 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 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 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
产量偏好型的农业技术进步取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组织制度残缺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3.4%、15%和1.6%变为3.5%、30%和9%。
种植业内部: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 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 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 提高。
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 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 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 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 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4.8 4.3
6.8 6.2 7.4 9.5 8.0
表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农业与非农业比例
90
Agriculture
Non-Agriculture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
35
30
25
20
15
10
5
0
表3 1978-2007年:农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
按国家贫困线标准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第3章 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传统农业
15 •
模型设定(续): –每个农户的粮食生产函数具有性质: 1. 不变规模报酬 2.单个生产要素投入边际递减,写为 Y = F(T, L) –Y = F(T, L)=TF(1,L/T) 以y=Y/T表示单位土地产出,l=L/T单位土地劳动投入 ,则写成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 y=f(l)其中f(l)=F(1,l) –由农户的生产函数性质(1,2)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具 有性质
传统农业
9 •
在中国历史上,小农体系指的是一种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里的“小农”不仅包括自耕农,而 且也包括佃农. • 小农体系不仅制约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 现代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但持这种论点的人会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小农损失土地 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带来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小农不利于 现代要素、特别是机械的采用。但是,这两个理由都缺乏 理论和经验依据。
传统农业
4 传统农业的“贫穷”来自于它具有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单位面积产出较低; 其二,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传统农业
5 •
原因: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三大传统要素,即土地、人力和畜 力进行生产,最终都会面临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 。基本不使用良种、化肥、杀虫剂、机械等现代农业 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较低除受制于现代要素缺失的限制之外, 还和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业有关。较高的劳动力/土地 比例压低了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从而不利于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特别是机械技术的采纳,这样 ,人均产出就无法提高。
•资源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 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 •然而,在舒尔茨以前,比如阿瑟·刘易斯就认为,传统农 业里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处于完全失业的劳动力,但 是,为了维持他们的生存,传统农业不得不付出高于他们劳 动边际产出的工资。
《农业经济管理》课件

农业经济的特点
农业经济具有地域性、季节性、 周期性等特点,受到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 响较大。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是提供人类所需粮食和农产 品的主要来源,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整体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化发展
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01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
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
0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
济补偿,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
绿色农产品市场
03
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满
足消费者对健康、环保食品的需求。
农业经济管理的智能化发展
1 2
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
智能化农业咨询服务
通过智能化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农业咨询服务,满 足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3
智能化农业金融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农业金 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
农业法规
保障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合法权益 ,规范农业市场秩序。
政策与法规实施
通过政策宣传、监督检查和法律 制裁等手段,确保农业政策与法
规的有效执行。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农业企业
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的企业组 织。
经营管理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生产和销售、实施财务 管理等。
农业经济具有地域性、季节性、 周期性等特点,受到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 响较大。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是提供人类所需粮食和农产 品的主要来源,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整体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化发展
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01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
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
0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
济补偿,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
绿色农产品市场
03
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满
足消费者对健康、环保食品的需求。
农业经济管理的智能化发展
1 2
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
智能化农业咨询服务
通过智能化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农业咨询服务,满 足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3
智能化农业金融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农业金 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
农业法规
保障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合法权益 ,规范农业市场秩序。
政策与法规实施
通过政策宣传、监督检查和法律 制裁等手段,确保农业政策与法
规的有效执行。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农业企业
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的企业组 织。
经营管理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生产和销售、实施财务 管理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4.2 农业课件

4、想一想,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 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
5、林业集中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
6、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在哪儿?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差异明显
南北差异明显
B东北地区
A西部地区
C华北地区
D南方地区
活动:合作探究 我来做导游,秀秀我们的农业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海南
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地区
东 秦岭 北 —淮 河以 华 北北
耕地类 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的农作物
旱地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 大豆、甜菜等
旱地
一年两熟或两年 三熟
冬小麦、玉米、 花生、棉花等
秦岭—淮 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 水稻、棉花、油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既解决了 我国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又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 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 基础。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 两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2、我国的四大牧场是哪几个?
3、东西两部分有哪些农业类型?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农业的类型(部门)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基础知识 下列图片内容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
渔种林业植业是业是靠在是种放水在植牧域耕、或中地养饲进上育养行种、牲天植保畜然水护及捕稻、家捞、采禽,小伐等或麦林而人、木获工大以得养豆及产殖、对 树胶、松有脂价棉品等值花的林的等生产水农产品生作部的生物门采物的称集的生为和生产畜加产部牧工部门业的门。生。产部门。
A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第五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分布和发展教学课件 (共18张PPT)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畜牧业的分布及特点
400mm等降水量线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农业分布差异
• 【活动二】:
• 我国畜牧业自西向东有______牧区、______牧区、______牧区和______牧区。 • 四大牧区中适宜畜养牦牛的是_______牧区和______牧区(高寒牧区),适宜大范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畜牧业的分布及特点400mm400mm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农业分布差异四大牧区中适宜畜养牦牛的是牧区和牧区高寒牧区适宜大范围放养牛马羊等牲畜水肥草美的是牧区草原牧区适宜畜养耐旱山地放养的畜种的是牧场山地牧场
第五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2020.3
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分布与发展
我国东部农业以_________业为主,西部农业以______业为主。 3. 结合《中国地形图》(地图册P18),讨论说出中国的渔业和林业主要分布地区。渔业主要分布在沿___、 沿___、沿___地区,林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区和_______地区(大体方位)。
中国长城分布与西牧东耕
马霍 踏去 匈病 奴墓 雕前 像的
李 振 声
杂交小麦
• 克服有小麦癌症之称的条 锈病,培育出持久抗病、 高产优质的小偃系列品种。 到目前为止,小偃系列品 种已经累计推广3亿亩,增 产小麦150亿斤。
西牧东耕 北麦南稻 北春南冬
围放养牛、马、羊等牲畜水肥草美的是______牧区(草原牧区),适宜畜养耐旱、 山地放养的畜种的是______牧场(山地牧场)。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 种植业 • 粮食作物 • 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经
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 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 主要分为:谷类作物、薯类 作物和豆类作物。
畜牧业的分布及特点
400mm等降水量线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农业分布差异
• 【活动二】:
• 我国畜牧业自西向东有______牧区、______牧区、______牧区和______牧区。 • 四大牧区中适宜畜养牦牛的是_______牧区和______牧区(高寒牧区),适宜大范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畜牧业的分布及特点400mm400mm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农业分布差异四大牧区中适宜畜养牦牛的是牧区和牧区高寒牧区适宜大范围放养牛马羊等牲畜水肥草美的是牧区草原牧区适宜畜养耐旱山地放养的畜种的是牧场山地牧场
第五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2020.3
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分布与发展
我国东部农业以_________业为主,西部农业以______业为主。 3. 结合《中国地形图》(地图册P18),讨论说出中国的渔业和林业主要分布地区。渔业主要分布在沿___、 沿___、沿___地区,林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区和_______地区(大体方位)。
中国长城分布与西牧东耕
马霍 踏去 匈病 奴墓 雕前 像的
李 振 声
杂交小麦
• 克服有小麦癌症之称的条 锈病,培育出持久抗病、 高产优质的小偃系列品种。 到目前为止,小偃系列品 种已经累计推广3亿亩,增 产小麦150亿斤。
西牧东耕 北麦南稻 北春南冬
围放养牛、马、羊等牲畜水肥草美的是______牧区(草原牧区),适宜畜养耐旱、 山地放养的畜种的是______牧场(山地牧场)。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 种植业 • 粮食作物 • 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经
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 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 主要分为:谷类作物、薯类 作物和豆类作物。
农业经济学ppt全套教学课件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二)“三农”问题的破解逻辑
“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 “外部战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 ➢ “内部战略”:改善农业的内部分工,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 ➢ 具体的解决思路:
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谢谢!
第二章 农业自然资源要素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目录
Content
s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
第三节 气候资源及生物资源
学完本章,你应该做到
本章要点
➢ 掌握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的 基本概念、特征以及他们对农业的重要作用;
➢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 了解理配置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路径选择。
➢ 农民作为消费者的市场贡献; ➢ 农民作为商品提供者的市场贡献;
(三)要素贡献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劳动力;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土地资源;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资金;
(四)外汇贡献
(五)增长贡献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
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生态环保功能 ➢ 农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空气、水、土壤等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农业经济学是在土地、劳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要素的约束条 件下,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出发,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二)“三农”问题的破解逻辑
“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 “外部战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 ➢ “内部战略”:改善农业的内部分工,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 ➢ 具体的解决思路:
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谢谢!
第二章 农业自然资源要素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目录
Content
s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
第三节 气候资源及生物资源
学完本章,你应该做到
本章要点
➢ 掌握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的 基本概念、特征以及他们对农业的重要作用;
➢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 了解理配置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路径选择。
➢ 农民作为消费者的市场贡献; ➢ 农民作为商品提供者的市场贡献;
(三)要素贡献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劳动力;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土地资源;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资金;
(四)外汇贡献
(五)增长贡献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
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生态环保功能 ➢ 农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空气、水、土壤等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农业经济学是在土地、劳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要素的约束条 件下,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出发,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4.1中国的农业-课件(47张PPT)

3. 读图,我国农业各部门中,产值比例最大的是( )
A. 种植业 B. 牧业 C. 林业 D. 渔业
4.把以下食品与相关的农业类型连线:
谷物、蔬菜
畜牧业
肉、蛋、奶
种植业
鱼、虾
林业
水果
渔业
牧业35%
渔业11%
4% 林业
种植业50%
学习目标
农业(第二课时)
1.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 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 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使许多 不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条 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空间大 大拓展。
课堂活动
2.讨论:发生下列变化的主要原因。 荔枝生产于中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栽培较多。读图,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影响的角度。
“一骑红尘妃 子笑,无人知 是荔枝来”的 时代已尘封于 历史的记忆中!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农业的概念
➢ 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 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
农业就是种 植农作物吗?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农业的分类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种植业。
自动收割机在收割水稻
温室大棚里的草莓
农田滴灌设施
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产量 不到4500千克/公顷,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突 破12000千克/公顷,使我国在耕地面积减少 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为前提。美国的成长由其巨大
的农业潜力带动。苏联的工业增长以残酷剥削农 民为前提。
1.农业对发展的贡献
• (一)产品贡献:1.食品贡献 2.原料贡献 • (二)市场贡献 • (三)要素贡献:1.资本贡献 2.劳动贡献 • (四)外汇贡献
1.农业对发展的贡献
• 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改善了大 多数人的状况,使他们能够为本国的工业 和服务业作出贡献。
• 很多早期关于发展的思想,都重视工业并且表现 出对城市的偏好。政府政策使得城市从税收政策
到对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公共服务事业等各产
业的投资政策都优于农村地区。在西方社会和苏
联,人们把发展看作是广泛的工业化,并认为农
业部门可以很容易地为发展提供食品和原材料。 但是,这忽视了历史发展的真相。18-19世纪英格 兰的工业化和农民向城市的迁移,是以农业生产
• 出口税收 • 经济发展同样取决于一个国家进口本国不
能有效生产的产品的能力,支付这些进口 产品的价格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出口来赚取 外汇。在制造业产品如纺织品、设备以及 零件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之前,农 业是最好的财政支柱。甚至出口大量工业 产品的巴西仍要依靠其生产咖啡的收人来 支持其他进口。东南亚国家靠出口大量的 食品和原材料来维持其工业。
• 这与恩格尔定律一致:随着收入的增加, 人们把收入用于购买食品的比例会减少。 农业部门的扩张比起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要 缓慢得多。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增长率高 的地区往往也会有较高的全面增长率。这 是当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它们努力 追求快速的工业发展,但如果不先实现农 业的快速发展,那么工业的发展就很难实 现。
• 农业和贫困
• 联合国称,发展中国家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下的 12亿人中有10亿在农村.世界银行承认,了解人口、 农业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帮助我们理解贫穷落 后国家面临问题的关键.。虽然城市化抵消了人日 快速增长带来的一部分问题,但它还是对农业用 地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农业技术也没有足够 的进步来缓解这种形势。结果造成土壤退化加剧, 并降低了人均食品生产和摄入量。所以,农业发 展对减少贫困起着关键作用。
一、农业及其发展进程
• 在高收入国家,农业部门的的产出占总产 出的百分比较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 始,发展中国家中农业所占的份额也已经 下降。1950年到1990年之间,农业所占用 的劳动力的比例也在下降:非洲地区从83 %下降到63%,亚洲地区从82%下降到62%, 拉丁美洲则从54 %下降到25 % 。
• 在缺乏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条件下,供给的 价格弹性可能很低,价格的升高将不会迅 速导致大量的产品生产。我们预期的需求 的激增会带来食品价格的迅速增长。这种 上涨将导致政治灾难,并带来食品的进口 压力,尤其是在整个经济体的进口能力有 限的情况下。然而,关键在于食品价格将 有效地刺激农民稳定地增加产量。
• 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
• 虽然刘易斯的模型说明劳动力从农业向工 业的有效转移存在限制,但这种转移是发 展导致的必然而重要的结果。这种转移要 求农业生产部门通过更有效率的生产来增 加产量,以弥补劳动力的损失。
• 资本的形成
• 农业较工业来说资本产出比(资金/产出)较低, 并且农业最初是一个经济体内最发达的部门,所 以不断增加的农业产能,支持了农业和工业部门 的资本积累。农业收入增加会刺激储蓄的增加, 并且农业部门中未能用于再生产的那部分资金, 通过金融机构,转移到工业部门。供给的增长带 来较低的农业价格,这减轻了工业部门的工资压 力,从而使资源更加集中于投资,包括由利润支 持的私人投资和由税收支持的公共投资。
• 对大生产的商品的需求
• 高现金收入刺激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包括 农民对衣服、厨具、家具、收音机等物品 的购买。同时,增长的农业产出就要求在 农药、工具以及器械等方面追加农业投资。
• 农业和全面增长
• 1999年,西非国家几内亚的GDP中有60 % 来源于农业部门,15%来自工业部门,其 余部分来自服务业。如果工业按每年6%增 长,服务业每年增增长10%,农业增长由 3%增长一倍到6%,这将使总GDP的增长 率由4.2%上升到7%。鉴于1998年人口的 增长率是2.4%,双倍的农业增长使人均 GDP增长率由1.8%上升到4.6%。
二、农业改革
• 健康的农业部门不仅是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 发展的结果。虽然我们希望随着收入的增加,总 产出和就业中农业所占的比重能够下降,那些低 收入国家最初可能有80 % 到90 %的人口都集中 在农村。这些人应该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贡献 者。农业改革:1)提高农业生产率;(2)利用农业 创造的资源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3)通过基础设 施建设和市场作用使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 个整体。完成这种改革成为当今很多国家发展进 程中最重要的任务。
农业与经济发展
农业繁荣时,其他相关的部门也就获得 较好的发展,但当土地变成沙漠,农业 萎缩,推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源泉也就枯
竭了。——色诺芬
• 劳动力和产品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的转 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近来经济发 展的一个普遍特点。在工业化国家,依靠 农业维生的人只占总人口很小的一部分。
• 在这一章中,我们要探究有关农业发展的 文献、成功发展农业的条件以及关键的公 共政策问题。我们要强调的是,成功的农 业是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必须通过 与农民的合作来取得这种成功。
•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农业 生农业生产率比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初期的 水平还低4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业 产出相对于总产出来增长缓慢。导致这一 结果的部分原因是,低收入以及中等偏低 收入国家中农业的增长只略快于人口的增 长,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缓慢的农业 增长造成的。
• 增加食品供给
• 我们预期食品需求会伴随人口的增长和单位收入 的增长而迅速增长。由于食品是维持生存的必需 品,人们对于它的需求会在收入水平低时迅速增 长。需求的收入弹性将会非常高。我们用单位收 入的变化带来的需求数量的变化的百分比表示需 求的收入弹性。
• 所以,一个正在发展的经济体,必须有迅速增加 食品供应的方法,其中主要的解决途径是利用自 己的农业部门。
的农业潜力带动。苏联的工业增长以残酷剥削农 民为前提。
1.农业对发展的贡献
• (一)产品贡献:1.食品贡献 2.原料贡献 • (二)市场贡献 • (三)要素贡献:1.资本贡献 2.劳动贡献 • (四)外汇贡献
1.农业对发展的贡献
• 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改善了大 多数人的状况,使他们能够为本国的工业 和服务业作出贡献。
• 很多早期关于发展的思想,都重视工业并且表现 出对城市的偏好。政府政策使得城市从税收政策
到对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公共服务事业等各产
业的投资政策都优于农村地区。在西方社会和苏
联,人们把发展看作是广泛的工业化,并认为农
业部门可以很容易地为发展提供食品和原材料。 但是,这忽视了历史发展的真相。18-19世纪英格 兰的工业化和农民向城市的迁移,是以农业生产
• 出口税收 • 经济发展同样取决于一个国家进口本国不
能有效生产的产品的能力,支付这些进口 产品的价格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出口来赚取 外汇。在制造业产品如纺织品、设备以及 零件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之前,农 业是最好的财政支柱。甚至出口大量工业 产品的巴西仍要依靠其生产咖啡的收人来 支持其他进口。东南亚国家靠出口大量的 食品和原材料来维持其工业。
• 这与恩格尔定律一致:随着收入的增加, 人们把收入用于购买食品的比例会减少。 农业部门的扩张比起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要 缓慢得多。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增长率高 的地区往往也会有较高的全面增长率。这 是当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它们努力 追求快速的工业发展,但如果不先实现农 业的快速发展,那么工业的发展就很难实 现。
• 农业和贫困
• 联合国称,发展中国家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下的 12亿人中有10亿在农村.世界银行承认,了解人口、 农业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帮助我们理解贫穷落 后国家面临问题的关键.。虽然城市化抵消了人日 快速增长带来的一部分问题,但它还是对农业用 地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农业技术也没有足够 的进步来缓解这种形势。结果造成土壤退化加剧, 并降低了人均食品生产和摄入量。所以,农业发 展对减少贫困起着关键作用。
一、农业及其发展进程
• 在高收入国家,农业部门的的产出占总产 出的百分比较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 始,发展中国家中农业所占的份额也已经 下降。1950年到1990年之间,农业所占用 的劳动力的比例也在下降:非洲地区从83 %下降到63%,亚洲地区从82%下降到62%, 拉丁美洲则从54 %下降到25 % 。
• 在缺乏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条件下,供给的 价格弹性可能很低,价格的升高将不会迅 速导致大量的产品生产。我们预期的需求 的激增会带来食品价格的迅速增长。这种 上涨将导致政治灾难,并带来食品的进口 压力,尤其是在整个经济体的进口能力有 限的情况下。然而,关键在于食品价格将 有效地刺激农民稳定地增加产量。
• 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
• 虽然刘易斯的模型说明劳动力从农业向工 业的有效转移存在限制,但这种转移是发 展导致的必然而重要的结果。这种转移要 求农业生产部门通过更有效率的生产来增 加产量,以弥补劳动力的损失。
• 资本的形成
• 农业较工业来说资本产出比(资金/产出)较低, 并且农业最初是一个经济体内最发达的部门,所 以不断增加的农业产能,支持了农业和工业部门 的资本积累。农业收入增加会刺激储蓄的增加, 并且农业部门中未能用于再生产的那部分资金, 通过金融机构,转移到工业部门。供给的增长带 来较低的农业价格,这减轻了工业部门的工资压 力,从而使资源更加集中于投资,包括由利润支 持的私人投资和由税收支持的公共投资。
• 对大生产的商品的需求
• 高现金收入刺激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包括 农民对衣服、厨具、家具、收音机等物品 的购买。同时,增长的农业产出就要求在 农药、工具以及器械等方面追加农业投资。
• 农业和全面增长
• 1999年,西非国家几内亚的GDP中有60 % 来源于农业部门,15%来自工业部门,其 余部分来自服务业。如果工业按每年6%增 长,服务业每年增增长10%,农业增长由 3%增长一倍到6%,这将使总GDP的增长 率由4.2%上升到7%。鉴于1998年人口的 增长率是2.4%,双倍的农业增长使人均 GDP增长率由1.8%上升到4.6%。
二、农业改革
• 健康的农业部门不仅是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 发展的结果。虽然我们希望随着收入的增加,总 产出和就业中农业所占的比重能够下降,那些低 收入国家最初可能有80 % 到90 %的人口都集中 在农村。这些人应该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贡献 者。农业改革:1)提高农业生产率;(2)利用农业 创造的资源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3)通过基础设 施建设和市场作用使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 个整体。完成这种改革成为当今很多国家发展进 程中最重要的任务。
农业与经济发展
农业繁荣时,其他相关的部门也就获得 较好的发展,但当土地变成沙漠,农业 萎缩,推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源泉也就枯
竭了。——色诺芬
• 劳动力和产品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的转 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近来经济发 展的一个普遍特点。在工业化国家,依靠 农业维生的人只占总人口很小的一部分。
• 在这一章中,我们要探究有关农业发展的 文献、成功发展农业的条件以及关键的公 共政策问题。我们要强调的是,成功的农 业是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必须通过 与农民的合作来取得这种成功。
•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农业 生农业生产率比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初期的 水平还低4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业 产出相对于总产出来增长缓慢。导致这一 结果的部分原因是,低收入以及中等偏低 收入国家中农业的增长只略快于人口的增 长,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缓慢的农业 增长造成的。
• 增加食品供给
• 我们预期食品需求会伴随人口的增长和单位收入 的增长而迅速增长。由于食品是维持生存的必需 品,人们对于它的需求会在收入水平低时迅速增 长。需求的收入弹性将会非常高。我们用单位收 入的变化带来的需求数量的变化的百分比表示需 求的收入弹性。
• 所以,一个正在发展的经济体,必须有迅速增加 食品供应的方法,其中主要的解决途径是利用自 己的农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