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故宫知识点归纳总结

故宫知识点归纳总结导论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建筑宏伟庄严、宫殿布局精致,珍藏着大量文物和艺术品。
本文将从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收藏文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历史沿革1. 宫殿的兴建故宫的兴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时,经过14年的筹建,于公元1420年建成。
之后,故宫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
2. 故宫的转变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故宫成为博物院,对外开放。
这标志着故宫从封建王朝的皇宫变成了具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功能的博物馆。
3. 故宫的保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成立。
1961年,故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建筑特色1. 整体布局故宫建筑以紫禁城为中心,东西宫、内外城三大部分组成。
整体呈南北走向,占地约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廷建筑群之一。
2. 建筑风格故宫建筑取大成王府的风格,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其特色包括九龙壁、太和殿、乾清宫等。
3. 艺术装饰故宫的艺术装饰讲究色彩斑斓、线条优美的特点。
宫殿内外壁绘画、雕刻、篆刻等艺术形式应用广泛,色彩鲜艳且富有变化,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文物收藏1. 丰富的藏品故宫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金银器、铜器、贵重木器等,其中也包括故宫收藏的文物。
2. 文物特色故宫的文物以其精美、瑰丽、珍稀、完整而著称于世。
收藏文物中包括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无法复制的珍贵玉器、瓷器等。
结语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物收藏而备受瞩目。
故宫的保护与保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责任,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
故宫资料(中央出版)

故宫资料(中央出版)故宫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故宫的相关资料:一、历史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代永乐年间(1406年至1420年)建造的,位于北京市中心。
经过数次扩建和修缮,现在的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拥有庭园、殿宇、宫廷文物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建筑故宫的建筑风格典雅、华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故宫共有建筑物980间,其中太和殿、乾清宫、钟鼓楼、御花园等建筑是最为著名的。
1. 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也是最大的殿宇。
它是明朝建筑师贾应献设计的,共有九进殿堂,面积为2.3万平方米。
太和殿曾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如即位、大婚、贺寿等重要仪式。
2. 乾清宫乾清宫是故宫的皇后宫殿,位于太和殿北侧。
它由顺治皇帝为自己的母亲建造,后来清朝的皇后们也居住在这里。
乾清宫布局精致,建筑风格优美,全宫共有1034个房间。
3. 钟鼓楼钟鼓楼是故宫的重要标志之一,位于太和殿前面的广场上。
它最初是为了宣布皇帝的起居时间而建造的,后来也用来报时。
钟鼓楼的建筑很简单,但造型美观。
现在,游客可以在钟鼓楼上欣赏到整个故宫的美景。
4. 御花园御花园是故宫的庭园之一,位于故宫后三宫区域。
它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古典园林。
御花园分为“前苑”和“后苑”,共有400余个房间和300余种植物,是一处皇家御苑。
三、文物故宫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瓷、玉器、金银器、书画、文房四宝等。
其中最著名的文物如下:1. 清乾隆年间的“如意宝珠”这是一颗玉雕宝珠,由数片碧玉雕制而成。
它是清乾隆皇帝为自己的皇后创造的,寓意“如意吉祥”。
如意宝珠通体透明,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是故宫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2. 明成化年间的“百寿图”这是一幅长卷式的宫廷画像,长约1.7米,宽约0.5米。
百寿图描绘的是明成化皇帝的寿宴,全画共有210人,分列于五十余桌之上。
百寿图保存完好,画面精美,是故宫的文化瑰宝之一。
3. 清乾隆年间的“乾隆御制琥珀戏太平”这是一件琥珀雕刻艺术品,高13.2厘米,宽8.4厘米,厚4.1厘米。
故宫的资料简介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宫殿建筑群,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室的宫殿。
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有九百多间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明清宫廷建筑的典范。
故宫最早的建筑始于1406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修建宏伟的皇宫,耗时14年,共动用了百万民工。
明朝的故宫于1420年建成,清朝的故宫则是在1644年修建完成。
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朝会和接受外国使臣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故宫的建筑风格宏伟庄严,整体布局严谨而精致。
建筑以黄色琉璃瓦顶和红色墙体为主色调,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特色。
故宫内有许多有名的建筑和场所,如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这些建筑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故宫的文物珍藏丰富,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陶瓷、玉器、金银器、珠宝等。
其中,以明、清两朝的宫廷文物最为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故宫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观光,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同时,故宫也是举办文化展览和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故宫知识点总结

故宫知识点总结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00平方米。
故宫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以及乾清宫、交泰殿等组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后妃、子女的居住之地。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故宫的主要知识点:1. 故宫的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以黄琉璃瓦、碧绿琉璃瓦和红墙为主要特色,依山就势,平面布局对称,建筑风格典雅庄严。
故宫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斗拱、歇山顶、挑檐等中国传统建筑技巧精湛。
2. 故宫的历史故宫原名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
清朝咸丰年间,北洋水师部也设在故宫一带。
1912年辛亥革命后,故宫改名为故宫,成为国家博物馆,对外开放。
3. 故宫的文物收藏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物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金石、陶瓷、名人手札、印章、玉器、古籍、文房四宝、古代玺印等。
故宫的文物珍贵丰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故宫的文化意义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明的重要载体。
其建筑、陈设、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5. 故宫的保护和管理故宫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其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故宫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和故宫博物院共同负责。
他们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修缮、研究、宣传等工作,努力维护故宫的原貌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6. 故宫的开放与交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观故宫,故宫博物院在近年来积极推进开放和交流工作,特别是国际交流。
故宫博物馆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及文化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博物馆学术交流、展览互借和文化古迹保护合作。
故宫名词解释

故宫名词解释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古代宫殿博物馆,以其宏伟的建筑、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而著名。
以下是对故宫的一些解释:
1.历史背景:故宫建于明朝的永乐皇帝时期,于15世纪早期开始
兴建,历时14年。
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宫,是中国封建皇
室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2.紫禁城: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因为它的墙壁和屋顶多采用红
色和金色作为主要颜色,这些颜色在古代中国象征着皇室权威,而普通人禁止使用。
因此,紫禁城的名字也意味着它是禁宫,
普通人不能随意进入。
3.建筑风格: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采用了典型的宫
殿风格,包括大门、庭院、宫殿和花园。
它的建筑采用了木结
构,覆盖着琉璃瓦,具有雄伟壮观的外观。
4.文化遗产:故宫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陶
瓷、瓷器、玉器、书法和历代的皇家收藏。
这些文物展示了中
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和研究人员。
5.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
文化遗产,以表彰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它也被
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博物馆。
6.旅游景点: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数
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在故宫内欣赏建筑、文物和花园,
了解中国封建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故宫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它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人们前来探索中国的封建历史和传统文化。
故宫

“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 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 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 在于宣扬“中庸之道”。
•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 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 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 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 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 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 白而不爆。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俗称轿子,是 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帝后在什么场 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肩舆是其中的一种。
· “ · 1644
• 1420
和号前在皇休殿北 殿,,中帝息、京 呈皇还和亲,保故 御帝要殿祭并和宫 览在在阅,接殿外 ,此此视如受之朝 同阅查祝祭执间三 时视验文天事。大 要奏种,坛官是殿 举书子祭、员皇之 行。和先地的帝一 隆玉农农坛朝去, 重蝶具坛,拜太位 的告。举皇的和于 存成皇行帝地殿紫 放,太亲于方大禁 仪恭后耕前。典城 式进上仪一凡之太 。中徽式日遇前和
பைடு நூலகம்
整体布局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 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 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实 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 有房间8704间。宫城周围环绕 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 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 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 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 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 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个门,正 门名午门,东 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 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 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 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 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烟雾缭 绕.
The Forbidden City
故宫详细介绍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现辟为“故宫博物院”。这里曾居住过24 个皇帝,是明清两朝(公元1368~1912 年)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 筑群。故宫有9999个宫殿因为玉皇大帝有 10000个宫殿为了不超越神所以修了9999 个宫殿。
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 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 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 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 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而代表皇权的莫过于宝玺。 明朝二十四国宝,清朝二十五国宝。
清朝25方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
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栴檀香
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
“皇帝亲亲之宝”、 “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
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
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
“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
“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
(5) 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 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 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 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 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 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 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午门
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 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 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 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北京故宫深度解读

北京故宫深度解读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一,也是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本文将对北京故宫进行深度解读,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其中的历史和文化。
一、历史背景北京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建造期间历经14年。
它是明朝皇室的宫殿,用以居住和处理政务。
后来随着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故宫继续作为清朝皇宫而延续至今。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了15万余平方米,共有9999个房间。
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建筑布局北京故宫由两个主要区域组成:外朝和内廷。
外朝是主要的政治活动区域,包括乾清宫、太和殿和中和殿等。
内廷是皇帝和皇后的生活区域,包括宫殿、后宫和储物库等。
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呈南北纵向,分为两条中轴线,连接着一系列的大殿和宫殿。
在这条中轴线上,几乎所有的建筑都遵循着对称的原则,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美。
三、文化遗产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纪录遗产名录”等多项殊荣。
故宫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陶瓷、玉器等。
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艺术。
四、历史故事故宫中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历史故事,其中一些已经流传至今。
例如,“太和殿三绝”即指太和殿中的三宝:黄琉璃瓦、悬空簷和大理石台基。
这些独特的建筑元素见证了明代中国的工艺水平和建筑技术。
另外,还有一些历史事件在故宫中发生,如慈禧太后的政权以及瓮城火并等。
这些历史故事使得故宫更加具有故事性和魅力。
五、参观体验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北京故宫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步入故宫,欣赏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
同时,也可以参观故宫博物院,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在游览过程中,可以租用讲解器,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和背后的文化。
六、保护与传承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廷建筑的代表,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课程论文)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动物科学技术姓名:李波学号:A051100952012年11 月12 日故宫的殿堂楼阁概况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四周为宽52米的护城河。
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
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
现玄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城墙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
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
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称为“紫禁城”。
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
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
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
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紫禁城名称由来“紫禁城”这个名称跟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关。
“紫”是指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中的紫微星垣,意思是正中央,也代表着紫禁城位处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央地位。
外朝及三大殿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
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
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
“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
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
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历史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
“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
而明代太和殿则是神乐观的正殿,也就是清代康熙之后的天坛神乐署凝禧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
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
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
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
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
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主体建筑太和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共高35.05米。
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
太和殿殿顶用的是重檐庑殿顶设计,只有宫内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这样的设计。
殿顶正脊两端的螭吻是宫内最大的,垂脊上共有琉璃制成的仙人走兽11个,也是宫内所有宫殿中最多的。
[1]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
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
其中包括宝座旁的6根沥粉蟠龙金柱,是宫内其它建筑物没有的。
殿内的天花、藻井等的设计,也是所有宫殿中等级最高的。
细节设计殿内主体设施殿内正中为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叫金漆九龙龙椅,俗称金銮宝座。
宝座设在一个高约两米的朱漆方台上,正面和左右有7层台阶。
宝座后面有雕龙金漆屏风。
6根沥粉蟠龙金柱上的龙,龙头全都望向宝座。
宝座没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约宽1.67米、深0.67米的须弥座底座。
宝座四周有象、鹤、香炉等摆设。
宝座上悬挂有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
皇帝所坐的宝座正上方,是一个雕着蟠龙的藻井。
上面的蟠龙嘴里含着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旁边还有6颗小珠子。
相传如果不是受命于天的人坐上宝座,龙珠就会落下来,致那个人于死地。
除此以外屋顶还有各种各样的龙的图案。
殿内装饰太和殿内外地面铺砌的砖叫金砖,每块边长约为0.67米,全太和殿共有4718块这样的砖。
所谓的金砖,实际上是苏州等地烧制的高级砖块。
其烧制程序十分复杂,前后时间花费长达半年以上。
成品还需经过仔细挑选,才能铺砌在太和殿上。
天花板上又有寓意“水”的藻井。
其上还有专为太和殿描画的彩画,以龙凤图案为主,大量使用金色。
彩画同时也应用在柱子等地方。
殿顶装饰太和殿殿顶神兽排列示意图安装在太和殿殿顶两端的鸱吻,是故宫内最大的一对鸱吻。
太和殿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也是紫禁城内最多的。
太和殿的鸱吻,每个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约重4.3吨,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
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除骑凤仙人外还有10个神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它们既起到美观的作用。
又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这些仙人神兽像也有建筑功能。
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这些仙人神兽像就用来当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
垂兽、套兽、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殿外陈设太和殿前的露台,也就是“丹陛”上,摆放着一些陈设品。
比如说东西两侧有铜制龟、鹤一对,里面中空,有重大典礼时用作燃放檀香。
此外还有计时用的日晷、象征性的衡量仪器嘉量、铸造于乾隆年间的香炉等。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
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主要用途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大将出征远方等事件,皇帝都会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贺,这样的仪式叫“朝会”。
朝会会用到大量的陈设、乐器等的设备,规模极大。
皇帝会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礼,有时还会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群臣。
平时,太和殿空无一人。
中和殿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举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历史中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这个建筑叫“华盖殿”。
明朝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中和殿。
整体设计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
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
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
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内部设计中和殿正中设有宝座,两旁陈列着两个肩舆。
所谓的肩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中的一种,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内活动使用。
功能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
皇帝在太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用的农具。
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
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
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保和殿保和殿是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
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
“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结构及设计保和殿内部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六根金柱,开阔了空间。
屋顶上采用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安放了9个走兽。
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内外檐都采用了金龙和玺彩画,天花则是沥粉贴金正面龙。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
殿内宝座居中,宝座上方悬挂有乾隆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
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在建造时需要万人以上的民工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拖到工地。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头形状的离首。
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外殿历史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
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朝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
后因众太子大多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回为皇帝便殿,后又改为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
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
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
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文渊阁武英殿武英殿位于紫禁城的前朝西路,和东路的文华殿基本上对称,它兴建于明朝紫禁城兴建时期。
武英殿既是殿本身的名字,也是周边区域建筑群的总称。
历史明朝早期皇帝斋居、召见大臣都在武英殿,后来则转到文华殿。
崇祯年间,皇后庆祝生日的活动曾在这里举行过。
李自成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后,4月29日于武英殿举行过即位仪式,但第二天就撤离北京。
清军攻入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曾将这里作为其办公地点。
清朝初年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
康熙八年太和殿、乾清宫等的大殿维修,康熙皇帝有一段时间住在武英殿里。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在武英殿设立武英殿书局,负责印制书本至清末。
民国初年这里曾作为展览清宫珍宝的地方。
结构整个建筑群座落在1.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
武英门阔五间(30.4米),进深二间(11.7米),屋顶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有一条带栏杆的甬道连接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