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

合集下载

诸子百家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至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诸子百家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至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第四章感悟300字

道德经第四章感悟300字

道德经第四章感悟300字《道德经》第四章是一个关于道德和道家哲学的重要章节,它揭示了人与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行的重要性。

通过深度思考,我得出了以下的感悟。

首先,本章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很少关注内心的修养。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道德修养才是取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只有通过修炼内心,保持善良和纯洁的心态,我们才能与道相合,获得真正的快乐。

其次,本章中也提到了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家哲学认为,最好的修行方法是“无为而治”,即以不争不抗的态度面对世界。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消极怠工,而是应该摒弃强求和攀比的态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内心的直觉,适应变化的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此外,本章还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性。

如今的社会充斥着贪婪和道德沦丧,导致许多人陷入无尽的困境和痛苦之中。

如果每个个体都能从内心出发,追求道德修养,那么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最后,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道德经》第四章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但也指出了修行的困难之处。

修行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不断提醒自己要远离功利心和诱惑。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挫折和困惑,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达到心灵的升华和真我境界。

总之,《道德经》第四章告诉我们,道德修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修行,将道德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就能成为更好的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学习道德经第4章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第4章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第4章心得体会道德经第4章主要探讨了无为而治的道德观念,是道德经中的一章经典之作。

通过对此章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无为而治的价值和智慧所在。

道德经第4章开始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开头,道的含义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和普遍适用性。

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具有无穷无尽的能力。

然而,这一章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观点,即“道德经无为而治,无事而行。

”这似乎与我们平时所追求的目标和成功观相悖,令人不禁产生疑惑。

进一步深入学习后,我逐渐领悟到,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或怠于工作,而是强调内在修炼和心态的重要性。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的自律和自然的状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时,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来处理事务。

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源于对自身的认知和修炼,并在无意中通过外在表现来影响和引导他人。

因此,无为而治强调了个人的修为和内心的思想境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这一章的核心思想。

它告诉我们,宇宙的道理并不善待任何一个个体,而是遵循着自己的运行规律。

这种规律无法抵挡,也无法改变。

人类应该从中领悟到,尊重自然规律和他人,并在此基础上自省,使自身更加谦卑和无私。

只有领悟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心有所属,争取成功和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种追求常常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劳累而失去了真正的快乐。

无为而治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同时,无为而治也强调了力量的转化和柔软的价值。

通过不争不抢,我们能够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和谐,并实现持久的利益。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观点是无为而治的力量与平衡的重要性。

道德经第4章提出了“勇于胜,无敌乎天下”和“居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争斗和冲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需求,我们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尊重。

无为而治是一种既具有智慧又充满智慧的方法,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实现平衡和和谐。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第四章是《道德经》中的关键章节之一,它从道德的角度探讨
了人类的行为和修养。

本章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老子的观点,如下所述。

1. 利与害: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
避免造成伤害。

他强调了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原则,指出个人利益和
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

2. 自然与无为:老子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无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追求功名利禄。

通过无
为的修行,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3. 无私与无欲:老子主张无私和无欲的态度。

他认为,个人应
该超越私利,关注整体利益。

无欲的心境可以让人摆脱欲望的困扰,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4. 谦逊与忍让:老子提倡谦逊和忍让的品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他人,不争夺权力和地位。

通过谦逊与忍让,人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总而言之,第四章揭示了老子对人类行为的道德思考。

它强调了利益最大化、顺应自然、无私无欲、谦逊忍让的原则。

这些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修养,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内在平衡。

学道德经第四章的感悟

学道德经第四章的感悟

学道德经第四章的感悟
《学道德经》第四章的感悟
《学道德经》第四章的内容描述了道德的重要性、守正路的重要性,以及要保持正义礼节,努力追求自律及坚持正义礼节的重要性。

此章节的核心思想是,要学习道德,要谨守正道,要坚持正义礼节,要保持自身的正义礼仪,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要维护正义,要实行自律,要执行礼仪:不能侮辱别人,不能损害别人,要努力行善,要珍惜每一种财物。

本章的感悟有:
1、道德乃至关重要。

学习道德不仅有助于加强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从而帮助我们理智行事。

2、要坚持正义的道德价值观。

行事要遵从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尊重他人,坚持正义,维护正义,珍爱财物,保护别人的权利。

3、要追求自律。

人应尽一切努力行善,维护正义,不损害他人,不侮辱他人,不滥用财物,不放纵嗜好。

要认真实行自律,耐得住寂寞,不擅私欲。

通过阅读《学道德经》第四章,启发我们要追求自律,要坚持正义的道德价值观,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要尊重别人,要遵从正义礼节,做一个有道德高尚的人。

道德经第四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四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四章心得体会《道德经》第四章主要讲述了无为而治的道理。

作者认为,治理世界的最好方式就是“不以有为而治”,即不要主动干涉事物的发展,让自然规律自行运行。

在这一章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作者首先提到了无为而治的基本理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限的,人无法完全领悟和掌握它,只能随着自然规律去行动。

“道冲而用之”指的是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去行动,与其中的气息相通,“或不盈”则表示我们随波逐流,不追求过于完美,满足于当前的处境。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对我而言非常有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拥有过多的欲望和追求,一味地想要改变一切并掌控一切。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这种主动干预只会产生反效果。

我们应当学会放下过多的欲望,不要过于强求,顺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行动。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与世界相通,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此外,无为而治还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在诗中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橐钥”是一种象征性的道具,揭示了无为而治的修行境界。

橐钥是一种空虚的盛器,可以容纳一切。

同样地,我们只有心灵空灵、坦然接受各种变化,才能够有所收获。

如果我们心怀欲望,过于埋头追求功名利禄,就会导致个人修行的停滞和堕落。

通过阅读第四章,我意识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当我们不再拘束于世俗的琐事和欲望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我们应当学会放下执念,对事物持有宽容的态度,去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了解并接纳世界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总体而言,第四章给予了我对于无为而治的深刻体会和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功利心所驱使,过于追求物质与地位,使得自己的内心变得焦虑不安。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处理事物,我们才能够处于平静与和谐之中。

我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用无为而治的态度去面对压力和困难,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4章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4章
以下看王弼的注释:“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我们看底下王弼的注“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他说你只要制一家之量,你就不能全家,你不能把所有的家全都知道。“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我就是这个国家,我就是这个本土,我就是要这个,你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我们看举重的那些人,把所有的肌肉都集中在一起,一拿起来用了很多很多的力量举起来,立刻把它放下来。举重就是得了金牌,你能用吗?你能够说把这一百斤、二百斤那来用一用吗?所以说“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我们使不上力,因为你力气都用完了。“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所以我们人虽然知道万物都料理得很好,治理得很好,你看春天发芽了,随着气侯刚刚温暖发芽了。夏天那么多的太阳那么多的雨量让它成长,成长到某一些时候花谢了,果子结起来了。整个万物萧条,于是大家都休息,连动物带植物都休息了。这些东西都理得很好,但是你知道万物都由此而治,“治而不以二仪之道”,但是你治又不拿二仪之到,“二仪”是阴阳的两道。不用阴阳的两道,阴的有阴的,阳的有阳的,有正面有反面你一直的保守不成,你必须阴阳两者兼用。那么则不能瞻也,就是说你不能够仰,你必须知道阴阳两道,于是有收有放,有阴有阳,有正有负,把这些都知道了,于是你才能够满足,才能够瞻。
那么“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地有形,现在是外国还是中国说了,说是原来地也在那吐气,其实我们住在北方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在山西时候,叫做大地噫气。大地会叹气的,所以当大地叹气的时候,当地的居民都躲开,那个不得了,碰到就会死。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的话,地虽然有形有魄,可是假设不法于天你要不按照天来做的话,则不能全其宁,地就不能够全其宁,于是地震、山崩都出来了,如果你不按照天来做的话。“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天是非常精,它的象是精的,但是你要不按照道来做的话,你说我违背道做,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你能够虚无的用它,于是用就无穷了。我们再怎么发明,谁发明的,我们脑子发明的,我们脑子哪里来的,来自道。所以这些东西冲而用之,用才不能穷。“满亦造实,实来则已”,你要满你把它实实在在了,只要实实在在就蔓出来了。我们吃东西所以说吃七分饱,为什么?吃太饱了打嗝了等等都来了,你就出毛病了,所以绝对不能满,“满则溢,故冲而用之”,所以必须要“冲而用之”。“又复不盈”,不能够太满,还要冲而用之,虚的用可是还要不满。“其为无穷亦已极矣”,所以能够这样的话,这可是真是无穷到了极点,永远用不完。“形虽大,不能累其体”,这个形大大到不得了,他不会说我太大了,我走不动了,不会的。“事虽殷,不能充其量”,它做的事情多少。我们这人从那么一点点变成这么多人,这些东西你不能够充其量,说我的量已经充满了,不会的。那么“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万物把道舍掉了,来求造物的主。主在哪里?所以“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所以就是这么个东西,你看不见,听不到抓不到,这个就深到不可以知道,这不就是万物之宗嘛。你挫了他锐而无损,你把锐去掉了,还没有伤害到它。“纷解而不劳”,我们要替人家解纷,很累。这个解其纷不累,永远在解纷。“和光而不污其体”,它跟大家光一样,没有说一个人特别是是光说我是光你跟着我来,而它本体并不受污染。“同尘而不渝其真”,同尘跟大家完全一样,可是并不来减少它的真。所以“不亦湛兮似或存乎”,一个东西能够这样,这不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真存在嘛。“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地能够守其形,它的所得《道德经》的“得”就是得到的得。所以拿这个来解《道德经》我只要走这条路,按照道走我就有所得。“德不能过其载”,假如地守其形,你的德不会说我太重了,人太多了,我受不了了,没有的。“天谦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只要能够把这个东西按照道来走,于是你的德不会说过其覆,超过它的负担。“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他说连天地都不能够超过它,所以这样的话不是就是四帝之先吗?比天地还在以前呢。“帝,天帝也”,帝是什么就是天地,天帝是什么就是天。

老子《道德经》论天文:宇宙演变(图)

老子《道德经》论天文:宇宙演变(图)

老子《道德经》论天文:宇宙演变(图)原创经达华欢迎转(此版本无图)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变:第四章论述宇宙大爆炸原点“帝之先”,第十五章描述古道演变即大爆炸后宇宙的演变,第二十五章描述太阳系、地球及人产生。

象帝之先--宇宙大爆炸原点《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第四章象帝之先道不断泉涌而用之不尽,如同深渊啊是天地万物之宗。

天地万物不断演变,忽而尖锐突出而后又锉去,忽而枝杈缤纷而后又解去,忽而光芒四射而后又和去,忽而尘土飞扬而后又收去。

深湛啊,道一直若隐若现地存在其中。

我还不太清楚道是谁生产的,似乎是源于某一个点。

心得:1、帝之先=一点的尖。

2、现代天文学的宇宙进化模型之一是大爆炸理论,该理论与这章的说法非常的一致!蔽而新成--古道的演变《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第十五章古道演变令人赞叹,这太古时期的美妙幻化啊!道的演变,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为其难这样给你解释:犹犹豫豫,好像畏惧四邻,好像在冬天里趟过河流;小心翼翼,好像做宾客;水汽涣涣,好像是冰雪消融;敦厚淳朴,空旷若谷,混混浊浊…接下来不知道谁使得混浊的安静下来,慢慢变得澄清?再又慢慢的生长…保持此道,不欲盈出。

正因为不欲盈出,所以形成并保持着这样的新面貌。

心得:“古之善为道者”实际上不是说人,因为那时人还没有出现。

老子所说的人是“真人”,真人不是人!真人是与道同时产生的,也就是宇宙的诞生时的整体形态。

真人之后是至人,至人之后才是圣人。

道法自然--太阳系的演变《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四章致①虚②恆也,守冲③笃④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⑤其复⑥。

天物芸芸⑦,格物⑧归复⑨其根⑩。

归根曰静⑪,静曰复命⑫,复命曰常⑬,知常曰明。

不知常,曰妄。

妄作⑭,凶⑮。

知常而容⑯,容乃⑰公⑱,公乃全⑲,全乃天⑳,天乃道,道乃久。

知道,善也。

译文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空明。

万物并作运行,我以观照发现宇宙万物履行的法则(复命)。

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归复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

归复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

不遵循法则,称作妄。

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

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大道永恒永久。

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

注释①致:求取,获得;至。

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

至的本意为到,引申指到达了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

②虚:空,虚空,虚无。

空:空明。

空明,道家哲学。

空明:空旷澄澈;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

虚心:谦虚,不自满、不自大,指客观而不主观。

③冲:空,虚,空虚,虚空,虚无,空无。

静:虚静;寂静。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致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寂静,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

④笃:专一;厚。

专一:同一,齐一;纯净不杂,专心一意。

⑤ 观:1)看,察看,观察,观测,审察。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察并测度(情况)。

观测,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

居里夫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一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各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

2)阅读。

3)示范,显示。

4)洞观,洞察。

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洞察: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5)静观。

静观:仔细审察;冷静观察;冷静地分析观察。

6)观照。

观照:(1)指人(主体)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客体)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2)显示,反映;(3)指静观世界以知慧(惠)而照见事理。

知慧:亦作“知惠”,聪明,才知。

惠:慈爱;柔顺;顺从;通“慧”,聪慧;美好;恩惠;惠赠,给予好处。

观照也叫静观。

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

观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画八卦。

7)通“规”。

规:画圆;.画圆形的工具;划分土地而占有;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计划,打算;谋求,谋划;效法,摹拟,揣摩;通“窥”,窥察。

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摹效法)。

规劝:规诫劝勉;郑重地劝告,使改正错误。

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老老实实,恪守本分,(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

规范:法则,法律,法规;典范;谓使合乎模式;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

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⑥复:(1)(形声。

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

上面是声符“畐”( 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

后来繁化,加义符“彳”( 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

本义:返回,回来)(2)引申为恢复。

(3)回归,还原,使如前。

(4)再,重来,重复。

(5)履行,实践。

(6)覆盖,引申为庇护。

(7)规律,法则。

规律(法则):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持久不变的可复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律(法则)具有十分明显的重复性。

规律亦称法则。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

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共同特性是: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唯心主义关于规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规律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一种是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规律和规则的区别联系:规则是人们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始制有名,知常容,遵循法则制定规则。

容,会意字,从宀从谷,房屋和山谷都有虚空能容的意思,所以“容”的本义即“容纳”,《说文》,“容,盛也”,引申出宽容、从容、仪容、容许等,古文中也用作模式、规则、礼法等义。

礼法:礼仪法度。

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

知常容,礼仪法度是遵守法则制定的规则。

规则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客观的。

因而,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

当然,规律与规则也不是毫无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

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⑦芸芸:形容众多。

⑧格物:推究事物之理;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清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⑨归复:回归,回还;归服。

⑩根:(1)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

(2)本源;本元;根本;本质。

道是本元(本源)。

本质:(1)事物存在的根据;(2) 事物的根本性质;(3)哲学名词。

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同义词为实质,本质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各必要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外部表现形态的根据。

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该事物的特殊本质。

本质与规律性、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综合,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

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的对立表现为二者相互区别:首先,本质蕴藏于事物的内部,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对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显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或借助科学仪器观测。

其次,本质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的;而现象则是多变的、易逝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是事物的根本特征;而现象则是本质的个别的、具体的表现,是事物本质的表面特征。

就事物的总体来说,本质比现象深刻、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它是本质的、多侧面的表现。

本质与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一定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任何现象又都是本质的某一方面的表现,不反映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

由于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才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在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质。

唯物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为人们提供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的认识方法。

⑪静:法则,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

规律(法则):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内容。

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⑫复命:法则,规律。

法则:规律;规范;法度,制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

规律:法则;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有节奏的,不是杂乱的;规章律令;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谓整齐而有规则。

法则和规律是多义词。

《老子》微妙玄达,言简义丰,广博精微,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五千餘言,不乏多义字、多义词、双关语。

“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因不同的读音就有不同的意义。

多义字的多项意义之间,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主次、常用和不常用、派生和被派生关系。

有的词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多义词。

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上下文)中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的情况居多。

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新旧词义并存。

双关语(pun)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⑬常:(1)(形声。

从巾,尚声。

本义:旗)(2)规则,规律。

(3)恒久,长久不变。

常,质也。

——《广雅》未变常也。

——《易象下传》。

虞注:“恒也。

”⑭妄作:(1)不知常,不守法,不合于道。

(2)妄作非为,胡作非为,妄作胡为。

非为:干不顾法纪或礼法的坏事;指违法或违反道德的坏事、坏行为;不顾法纪或礼法。

胡作非为: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妄作胡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⑮凶:(1)小篆字形,“凵”象地陷形,读kǎn。

“乂”表示这里可陷人。

“凶”是会意字,从儿(人),在凶下。

本义:不吉利)(2)同本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