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鲍宣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管鲍之交》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管鲍之交》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鲍叔①死,管仲举上衽②而哭之,泣下如雨。
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
吾尝与鲍子负贩③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④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⑤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⑥,知我之不遇明君也;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节选自《说苑》)【注释】①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②衽(rèn):衣襟。
③负贩:背货贩卖。
④明:证明。
⑤说(shuì):劝说,说服。
⑥不肖:不贤。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1)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尝:________(2)鲍子不以我为怯怯:________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3.(1)曾经(2)胆小,畏缩14.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15.鲍叔不因管仲多次忍辱而认为他怯懦,不因管仲的建议多次不被采纳而认为他不贤,不因管仲多拿钱财而认为他贪心。
由此可见,鲍叔在性格、才能、人品等方面给予了管仲充分的理解与信任。
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参考译文】鲍叔牙去世后,管仲举起衣襟痛哭,眼泪像雨水般地下来。
跟随他的人说:“他并不是你的父或子,你哭的这样伤心,是否也有原因呢?”管仲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曾经和鲍叔牙在南阳一带做买卖,我在集市上被侮辱多次,鲍叔牙不认为我是懦弱,知道我的用心须要证明出来;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多次游说君王,但都没有被君王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不贤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贤明的君王;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产,我自己多次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贪财,他知道我钱不够用。
《管子 治国》《汉书 食货志》(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禀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窗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缀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今殴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 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6、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2、古人的修辞活动及修辞研究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 经·卫风·硕人》)
两汉时期赋、比、兴的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心雕龙》
历代训诂中的修辞研究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论语·颜渊》)
宋·邢《论语疏》:“诉亦谮也,变其文耳。”
3、学习古汉语修辞的目的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 鉴·赤壁之战》)
8、省略
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七章与 卒 省略主章语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 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 )越于车下;( ) 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青溪寇轨·容斋逸史》)
◎用特称代泛称
九思悯上原文翻译赏析-东汉-王逸-楚辞

赏析
• 东西啊南北,无处啊归附就近。庇护荫凉啊用枯 树,倒扑伏地啊有岩石。蜷曲跼缩啊寒岁数,孤 独居处啊志向不能伸张。年龄已尽啊寿命压迫紧 促,傀儡排挤摧残啊常受困受辱。庇荫句,王逸 自注:‘穴可居者。’寒局:指一年的冬天。补 注:‘一云:踡跼兮数年。一云:踡跼兮寒风 数。’【汉典】委琐局促,不大方。不取。魁垒: 傀儡。《章句》:‘魁垒,促迫也。挤摧,折屈 也。垒一作累。徐仁甫曰:“‘魁累’当作‘魁 垒’。《汉书·鲍宣传》‘朝臣亡有大儒骨梗白 首耆艾魁垒之士’,服虔曰:‘魁垒,壮 貌。’”’
九思悯上-东汉-王逸-楚辞
• 哀世兮睩睩,諓諓兮嗌喔。众多兮阿媚,骫靡兮成俗(1)。 贪枉兮党比,贞良兮茕独。鹄窜兮枳棘,鹈集兮帷幄(2)。 罽蕠兮青葱,槁本兮萎落。睹斯兮伪惑,心为兮隔错(3)。 逡巡兮圃薮,率彼兮畛陌。川谷兮渊渊,山阜兮峉峉(4)。 丛林兮崟崟,株榛兮岳岳。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5)。 东西兮南北,罔所兮归薄。庇荫兮枯树,匍匐兮岩石(6)。 蜷跼兮寒局数,独处兮志不申。年齿尽兮命迫促,魁垒挤摧兮常困辱 (7)。 • 含忧强老兮愁不乐,须发苎悴兮顠鬓白,思灵泽兮一膏沐。怀兰英兮 把琼若,待天明兮立踯躅(8)。 云蒙蒙兮电儵烁,孤雌惊兮鸣呴呴。思怫郁兮肝切剥,忿悁悒兮孰诉 告(9)。
• •
(1)睩睩:目转动貌。眼珠子乱转。諓諓:花言巧语。嗌喔ài wō:奉承取媚的声音。 阿媚:阿谀谄媚。骫靡wěimǐ:无骨萎靡。精神不振。 (2)贪枉:贪赃枉法。党比:朋党比肩。茕独:茕茕独行。鹄hú:鸿鹄。枳棘:枳木 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鹈:鹈鹕。帷幄: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 (3)罽蕠:草名。毛茹藘。青葱:青葱般翠绿。槁本:藁本,香草名。斯,此。伪惑: 诈伪蛊惑。隔错:隔塞错落。 (4)逡qūn巡:退让巡回。徘徊不进;滞留。圃薮:圃园薮泽。率:顺着,沿着。畛 陌:泛指田间的道路。峉峉è:形容山势高大。 (5)崟崟yín:高耸貌。株榛:长成的榛树。岳岳:山岳一般。漼溰cuǐ ái:霜深雪白。 洛泽:洛河水泽。 (6)归薄:归附就近。庇荫:庇护荫凉。匍匐:倒扑伏地。 (7)蜷跼:蜷曲跼缩。寒局:指一年的冬天。年齿:年纪,年龄。魁垒:傀儡。 (8)强老:增强年老也。苎zhù:苎麻,乱麻。顠:头发斑白。灵泽:神灵的恩泽。 喻君恩。膏沐:洗沐润泽。沐浴君恩。兰英:兰草的精英,兰化也。若:好似。踯躅 zhí zhú: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进貌。 (9)儵烁shū shuò:疾闪貌。孤雌:孤独的雌鸟。呴呴hǒu:鸟鸣声。怫郁:亦作 “ 怫悒 ”。忧郁,心情不舒畅。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田常欲作乱于齐》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名存亡鲁,实困强齐。
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善。
虽然,吾尝与越南战争,栖之会稽。
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
三者举事之大患。
”勾践顿首..再拜。
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勐暴,群臣不堪。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微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
吴王闻之,与越南战争于五湖。
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3分)三A战B不C胜D城E门F不G守H越I遂J围K王L宫M杀N夫O差P而Q戮R其S 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
《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
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
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
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
丹宗族亲堂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
青州(牧)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及当出刑,官属县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
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
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
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
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禽奸贼,故辱斯任。
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
”喜等闻,惧,即时降散。
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奴仆)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后汉书·窦宪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窦宪,字伯度。
父勋被诛,宪少孤。
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
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莫不畏惮。
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
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
宪大震惧。
后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
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宪性果急。
初,永平时,谒者韩纡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
后遣客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事发觉,太后怒,闭宪于内宫。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
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明年,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
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宪固辞封,赐策许焉。
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
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
振旅还京师。
于是大开仓府,劳赐士吏,其所将诸郡二千石子弟从征者,悉除太子舍人。
兄弟四家竞修第宅,穷极工匠。
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
明年,遣耿夔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
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
刺史、守令多出其门。
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宪既负重劳,陵肆滋甚。
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共图为杀害帝。
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
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
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
宪到国,迫令自杀。
论曰: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
《后汉书·寇恂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
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
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
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
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
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
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
”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
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
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
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
自是洛阳震恐,堿门昼闭。
恂归颍川。
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
盗贼清静,郡中无事。
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
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B.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C.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D.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
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
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
岁余,宣坐免。
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
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
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
上以宣名儒。
优容之。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
拜宣为司隶。
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
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
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
”诸生会者千余人。
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
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
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
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
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
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
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
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
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
(2)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参考答案:
10.B(关注主语)
11.A(“明经”,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12.B(“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错)
13、(1) 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追查诛杀豪杰之士。
(秉、阴、风、按)
(2)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他进入。
(落实“下”“官”“内”“从事”)
参考译文: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
勤奋好学,精通经义,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官,因病离职,又做州从事。
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
哀帝初年,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调任豫州牧。
一年多后,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
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
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质朴,却朴实而切中时弊。
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
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于是都被免官。
丁、傅子弟一齐加官晋爵,董贤因受宠而显贵,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止此事。
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
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鲍宣又上书言政,皇上对鲍宣的言论大感惊异,于是采纳了鲍宣的谏言,起用何武、彭宣,十天半月间就重新复任他们为三公,拜鲍宣为司隶。
这时,汉哀帝改司隶校尉为司隶,官位级别相当于司直。
丞相孔光负责四时巡视园陵,其属官仗恃有皇帝的敕令而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鲍宣外出正好遇见,鲍宣就让属吏扣留了丞相掾吏,并没收其车马,羞辱丞相。
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其入内。
鲍宣因此犯了拒绝接纳使者、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等罪过,被捕下廷尉狱。
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举着一扦旗帜到太学门前。
说:“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此旗帜下。
”太学生聚集了一千余人。
到了上朝之日,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丞相的车马不能前行,又守候在宫阙门前,
上书皇帝。
皇上于是将鲍宣的死罪递减一等,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鲍宣被判刑后,便举家迁徙到上党。
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又少才智出众的人,容易为首称雄,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
汉平帝即位后,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陷害诛杀豪杰之士,乃至于对汉朝忠诚正直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如鲍宣与何武等人都要被处死。
当时指名通缉陇西人辛兴,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一起到鲍宣家拜访,吃一顿饭就离开了,鲍宣不知实情,受牵连被捕下狱,(在狱中)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