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自然界的水循环分析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够研究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 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阐释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享受学习的快乐;养成节约水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陆地水的相互关系,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读图绘图、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案和探究案(见附件)。
2.课前培训:培训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探究学案的问题。
组内的疑难问题做好反馈。
展示同学,参加完讨论后,迅速展示。
点评同学,提前做好点评准备。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PPT设计目的一、导入与学习目标解读导入:前天,是3月22日,是个重大节日——世界水日。
其宣传主体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今天,我们就研究与水有关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老师解读:要求同学们看左侧的学习目标,并解读。
【导入】选取刚刚发生的地理新闻作为导入,及普及地理信息,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节水”“水循环”贯穿始终。
【目标解读】让学生明确目标,有效学习。
【反馈表述】老师点拨即突出核心,又能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疑难。
二、(1)探究学习智慧共享师:各小组,结合自学情况,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
开始。
(约10分钟)(2)反馈表述学生讨论、展示结束后,有疑问的学生马上到相应的问题展区,听取点评同学的分析解答。
若仍有疑难或者生成新问题,可反馈到“疑难反馈”栏内。
(约5分钟)【探究共享】学生分工合作探究自己和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展示到黑板上供其他小组分享,共同提高。
【点拨提升】 利用图3.2和黄河图,让学生了解水体,并知道水体的补给关系。
【点拨提升】 提高学生认识的全面性。
公开课:自然界的水循环

谢谢!
(2)陆地内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 陆地内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 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 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 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 到大陆上,这就是内陆循环。 发生的领域:陆地与陆地上空。 到大陆上,这就是内陆循环。 发生的领域:陆地与陆地上空。
(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之间的补给关系
(地下水是河流水最稳定可靠的补给形式) 地下水是河流水最稳定可靠的补给形式) 水最稳定可靠的补给形式
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如何? 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如何?
(2)河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如何? (2)河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如何? 河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如何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 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 固态水:仅在高纬、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 件下才能存在。 件下才能存在。
2、地球上的水体包括: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
(1)海洋水:占96.53%; 海洋水: 96.53% (2)陆地水:约占3.47%; 陆地水:约占3.47%; (3)大气水:占0.001%; 大气水:
冰川水的特性: 冰川水的特性:
冰川水是陆地淡水中的主体, 冰川水是陆地淡水中的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 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 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 1/10 2/3 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 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 连续运动的过程。(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连续运动的过程。(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自然界的水循环公开课实用

能量转换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吸收热能,从 液态转变为气态,带走大量潜热。
影响因素剖析:温度、湿度、风速等
温度
随着温度升高,水分子 动能增加,蒸发速率加
快。
湿度
空气湿度越低,水分子 的扩散速度越快,蒸发
作用越显著。
风速
风速越大,空气流动越 快,有助于将水蒸气带
地下渗透原理及过程描述
地下渗透的原理
地下渗透是指水分通过土壤和岩石的孔隙、裂隙等通道向下渗透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受到土壤和岩石的渗透性、 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渗透的过程
当地面降水发生时,一部分水分会被土壤吸收并储存在土壤中,形成土壤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水会逐渐向 下渗透,进入更深层的土壤和岩石中。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渗透性界面,如粘土层、砂土层等, 这些界面会影响水分的渗透速度和方向。
水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 重要因素之一,它使得各 种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
塑造地貌形态
水循环通过地表径流、地 下径流等作用,不断塑造 着地球的地貌形态。
调节气候
水循环对气候具有调节作 用,例如海洋通过吸收和 释放热量来影响全球气候。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
影响水循环过程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 灌溉等会对水循环过程产 生影响,改变地表水的分 布和流动路径。
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干扰观察;
2. 加热灯和小风扇的使用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和烫伤;
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
•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现场,保持整洁。
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
安全提示 2. 加热灯和小风扇应放置在稳定的位置,防止倾倒;
自然界的水循环

2、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
课堂练习
A.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 C.柴达木盆地的湖泊水 D.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
1、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 )
A.海洋水 B.冰川 C.河流水 D.淡水湖泊水
三、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运动使自然界的水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1)缓解了高低纬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
(2)把陆地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输送到海洋;
2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课堂练习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水体 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广;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水圈构成 大气水:占0.001%; 海洋水:最主要的水体,占96.53%; 陆地水:约占3.5%;
全球水
人类可利用
液态淡水
海洋水 96.53%
2.53%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
冰川水 68.69%
蒸腾
蒸发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发生领域:海洋及其上空。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转正述职汇报
海洋
降水
蒸发
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下渗,降水等环节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可以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课型:高一新课课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个知识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二、教学思路设计1、用宁夏南部山区人口迁移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对身边地理问题的关注,对乡土地理的学习。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
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内容容易理解,让学生自主活动,自学完成,但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认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分析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分析一、地理教材科标要求和教学目标分析(一)课标要求(二)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标准要求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受初中阶段地理知识量的局限,依据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很难抽象的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运用示意图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是结合实例,将本堂课的内容结合实例,分析地球表层的水循环,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知识。
本节知识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本节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地理学习、地理问题探讨、地理实验等活动,其在数量上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技能,掌握地理科学方法的要求。
本节的内容要素质量上有助于激活学生所存储的已有知识,并能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景中,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地理技能,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
(2)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的运动的动画。
本条标准涉及“活动建议”,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师生实际水平状况,选择不同形式的途径进行模拟水循环的过程,是改进教学方式的好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的动画或者图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并结合生活的例子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目标表述1.知识与技能(1)能够利用所给资料,陈述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水循环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解释,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以潮白河为例,向学生展示潮白河的剖面示意图,并让学生标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四:模式图设计(15分钟)学生自己设计水循环的模式图,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通过自己的探究,学生更好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五: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和干预方式,主要以潮白河流域工程为例,使学生明确人类能够干预的最主要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六: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文学的语言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启发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可以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
同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循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水资源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的建设标准会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呢?我们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可以影响地表径流,而抽取地下水和补充地下水则会影响地下径流。
此外,人工催云和人工降雨可以影响降水环节,而植树造林和城市路面硬化则会影响蒸发和蒸腾、下渗环节。
通过分析材料和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经掌握的水循环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活动服务,并探究研究的意义。
水循环在地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同时也维持着全球水量平衡。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例分析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启发思 考的能力和地理 思维意识。
说教材
说课例
说课例异同
说启示
1
创设场景 导入新课
2
陈述概念 提高认识
3
课例一: 邻水二中的许翀老师
深入探究 掌握新知
4
板书总结 首尾呼应
说教材
说课例
说课例异同
说启示
广告片 一个法国女人为 了一瓶水和狮子 比赛“河东狮吼”。
① 创 设 情 景 , 导 入 新 课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井水不犯河水”是否正确?
“滚滚长江东逝水”,结合生活的知识和记忆, 来回答长江口的水位会不会越来越高?
导入水循环概念后,再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并让 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次,最后再给同学们整理 一个空白的表格,让他们比较三种水循环类型的比较。
说教材
说课例
说课例异同
说启示
说教材
说课例
说课例异同
说启示
戴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了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 环境,关心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思考,处处体现 了教师的宽容。这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落实地 理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的保证。 戴老师围绕“水循环” 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的 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了回答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机 会去表达,能主动去表达。 本课例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戴老师对学生的错 误回答并没有及时纠正,而是等待学生的发现,主动 提出来这个回答石油问题的,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 堂思考中,学有所得。
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说教材来自说课例说课例异同
说启示
②列举事例 解决问题
问题一: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降水量丰富,却是一个 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问题二:你猜猜可能和新加坡人改造了水循环的哪一 个环节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进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黄河之水”是否都从“天上来”? 2.“奔流到海”是否真的“不复回”?
咸水 淡水
海洋水 96.53%
2.53%
冰川水 68.69%
地下淡水 30.06%
其他 水体
永冻土底冰0.86% 土壤水 0.05% 湖泊淡水 0.26% 沼泽水 0.03% 河流水 0.006% 生物水 0.003% 大气水 0.04%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水汽输送
水汽
降 水
下 渗
大陆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 发 海洋
陆地内循环
蒸
蒸蒸 发腾
蒸 腾
蒸蒸 腾腾
蒸 腾
蒸 腾
蒸 腾
腾
海上内循环蒸降发水 Nhomakorabea海洋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为什么长江水能够源 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 枯竭呢?
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的 地表径流,不断有大气降 水等的补充,使之能源源 不断的流入东海。通过大 气降水,长江水得到了不 断更新,同时水量也维持 了平衡。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 水圈的构成图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
_河__流__水__补__给__湖__泊__水___
读1当 _湖、_图湖_泊河_思泊流_水考_水补_:补_给位_给是_高_指河于_河_流河_水_流水_的_水来_位源。时图,中河流的补给可
能涉及哪几种水体?地下水,湖泊水,冰川水,大气水
1.更新水体,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舟山渔场位于长江、钱塘江的 入海口,是中国最大的渔场
为什么舟山能成为我国第一大 渔场呢?与水循环有关吗? 长江,钱塘江在舟山附近入海,带来大量的无机盐类和有机物
等营养物2质.进. 行能量交换和物质的转移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形成 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 表形态呢?
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
随堂练习:
1、地球上水的状态有( )
C
A.液态和固态
B.气态和固态
C.液态、气态和固态 D.液态和气态
2、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陆循环的是( )
C
A.长江东流 B.台风登陆 C.塔里木河的水蒸发 D.海水蒸发
3、下列地理现象,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
D
A.塔里木河的水蒸发 B.祁连山的永久冰川
C.海洋上的暴雨 D.我国季风区的降雨
4、在海陆间循环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D
A.海洋水的蒸发 B.大气水的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
M
P
N
B
E
C
F D
A
(1)水循环的原动力是_太__阳___辐__射___
(2)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A)_蒸___发__ 形成水汽,水汽被(B)__输___送___到陆地上空,在适当 的条件下凝结形成(C)_降__水__,降落到地面的水,通
过(F)_地__表__径__流 和(D)_地__下__径流 又返回海洋,这种水 循环称为_海__陆__间____循环,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
_补___充___、__更___新____,使水资源得以_再___生__。
M
P
N
B
E
C
F D
A
(3)P所代表的水循环叫_陆__地__内__循__环,N所代表 的水循环叫__海__上__内__循__环__ (4)实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_水__汽_输送、径_流__输送 人类目前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环节是__径__流__输__送__ (5)根据全球水平衡原理,P、M、N三种循环 中, __N__循环的水量最大,__M___循环对地球淡 水资源更新有重要意义。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 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这间的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起来?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2.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水循环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的 循环过程?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 被稀疏,加上夏季降雨 集中,多暴雨,流动的 地表径流对高原长期侵 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 原。
3.塑造地表形态
黄河断流
(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 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地表径流 降水、下渗和地下径流
(2)黄河断流可能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气候变暖而降水减少 中上游过渡引用黄河水
(3)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