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最新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时间会议内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2

中共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①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

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

②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三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1)请将材料一表格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并简述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的三次会议上分别确立了哪些党的指导思想?请任答两个。

(3)试归纳上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答案】(1)①经济建设;②中共十五大。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都是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1997年中共十五大,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的共同点是都是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等。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哪项计划?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这一计划有什么特点?

(3)这一计划实施的结果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1)工业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

(2)重点发展重工业。

(3)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工业落后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重点发展重工业。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2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增长

46.1%;棉花由44.4万吨提高到130.4万吨,增长193.6%;全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增长48.47%.这是纵的比较,再看横的比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至1953年,我国人口增加4629万,而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仍由1949年的418斤上升到574斤,增加37.3%.与同期的日本、英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相比,这个增长幅度也是最高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材料二:(据1952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平均每人货币收入的变化情况是:1949年为14.9元,1950年为18.7元,1951年为23.6元,1952年为26.8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1)材料一、二所示的各项数据变化均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概括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历史事件还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背景: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取得成功;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多种困难等。(2)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或国家的主人);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二所示的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平均每人货币收入各项数据变化,反映了1952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多,可知是土地改革的影响。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睛】

首先确定“重大历史事件”是解题的关键,其次依据材料一“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2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增长46.1%;棉花由44.4万吨提高到130.4万吨,增长193.6%;全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反映了1949年到1952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确定了土地改革,则其他的问题据所学可答。

4.改革开放,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国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哪里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城市经济体制的重点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2)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强国富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某县1992年~2012年GDP增长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图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答案】(1)农村;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

(4)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的信息可知,第一小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第三小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强国富民”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小问: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

(4)根据材料四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0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这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材料二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日,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与上甘岭战役同时,志愿军某团准备夺取敌人的一个高地。为缩短攻击距高,保证战斗发

起的突然性,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第二天晚上大部队的进攻,不料,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丝纹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上甘岭战役具有怎样的地位。

(2)上甘岭战役结果是怎样的?这场战役的结果与黄继光和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二说明黄继光和邱少云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案】(1)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2)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上甘岭战役的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一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的英勇战斗,才取得胜利。

(3)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1952年10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这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并结合所学概括可知,上甘岭战役的地位是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上甘岭战役结果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而上甘岭战役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一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的英勇战斗,才取得胜利。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黄继光和邱少云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6.如图,结合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发放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最早开放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和。

(2)说一说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答案】(1)深圳海南

(2)1980年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最早开放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和海南。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1980年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模式。

——(美)弗兰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材料二:2017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九大,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比如思想观念束缚,比如利益固化藩篱,再比如体制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需要、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材料三: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开始于哪一年?中国创立的“不同于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困难。

(3)材料三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哪次会议提出的?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这一奋斗目标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在国家发展方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197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思想观念陈旧;利益分配固化;体制不健全等。

(3)中共十六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实现中国梦)。

(4)国家发展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国家发展需要以民为本,顺应民心;国家发展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等。(答出任意1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因此,经济改革开始于1978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由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比如思想观念束缚,比如利益固化藩篱,再比如体制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需要、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可知,我国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利益分配固化;体制不健全等困难。

(3)依据所学可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六大上提出的。我们国家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实现中国梦)。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发展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国家发展需要以民为本,顺应民心;国家发展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等。

8.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材料二: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亿5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正常的关系敲开门户。”

材料三:漫画《21世纪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表明美国对中国持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采取主动”具体表现为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21世纪中美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开展外交活动?

【答案】(1)反对、敌视、遏制新中国。

(2)尼克松访华或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合作与竞争。

做法:①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②注重改善

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③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④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表明美国对中国持反对和敌视新中国态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材料三左边的漫画反映了中美合作关系,右边漫画反映了竞争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系是掌握中美关系的变化。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公报》材料三在当选美国总统的三个月之后,唐纳德特朗普明智地决定美国政府坚持长期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并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通话中予以确认。

——2017年2月15日《中国日报》(1)材料一中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什么?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中美关系的改善有何历史意义?

(3)最早和当前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美国总统分别是谁?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案】(1)美国长期以来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中美结束了长期对立的僵局,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2)1979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最早:尼克松;当前:特朗普;内容: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解析】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美国长期以来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中美结束了长期对立的僵局,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中美签署《建交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有利于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1979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依据题干“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现任总统是特朗普。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最早:尼克松;当前:特朗普;内容: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0.以史为鉴,回答问题。

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自上台后,否认“九二共识”,不遗余力地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三通”设置重重障碍。

材料三: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同胞同根相系、同命相连,应携手共创共享全体中国人的美好未来。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1)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两件大事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达成什么共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答案】(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等。

【详解】

(1)仔细观察材料一图片“香港回归了”“澳门今天回家了”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是第一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两件大事能实现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依据所学可知,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