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塔连体结构的设计

浅析双塔连体结构的设计
浅析双塔连体结构的设计

浅析双塔连体结构的设计

【摘要】邯郸市中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道大厦为高

99.95m的双塔连体结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介绍了连体复杂高层的设计要求点。

【关键词】连体结构;滑动支座

1工程概况

邯郸市中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道大厦位于邯郸市丛台路与东柳大街交叉口东北角,为商业办公综合楼,地下2层,地上为两栋28层的双塔,在24、25、26层采用钢结构连廊相连,裙房4层。总建筑面积为75867㎡,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4866㎡,地上建筑面积61001㎡。建筑主体高度为99.95m,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其中地下1-2层为小汽车库、自行车库及设备用房,层高分别为4.2m、4.7m,地上1至4层为商业,层高为4.8m,5至28层为办公,层高为3.3m,建筑效果图及计算模型如图1,2

所示。

式中δ1e(δ2e)—两侧建筑架空连廊高度处连廊跨度方向小震弹性水平位移;

β大—大震作用于小震作用之比;

2—计及大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弹性刚度退化影响架空连廊跨度方向一侧最小宽度b,应为:b≧wc+bc

wc—连廊跨度方向防震缝宽

bc—架空连廊结构跨度方向最小支撑宽度

我某高层双塔结构连廊设计实例

我某高层双塔结构连廊设计实例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对某高层双塔混合结构体系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对双塔高层连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塔;混合结构;连廊 Abstract: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a high-rise towers of mixed structure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was studied, the twin towers LianLang top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are analyzed, and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o the similar engineering desig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twin towers; Mixed structure; LianLang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为了追求建筑的美观,大底盘高层多塔楼结构成为一种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复杂高层结构[1]。魏清等[2]对高层双塔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研究;苏捷[3]基于静力弹塑性Pushover 方法分析了高层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郭涛等[4]对非对称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某高层双塔混合结构体系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对双塔高层连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浙江宁波,总建筑面积81354m2,其中地上58176 m2。地下2层,地上3层裙房,高15.6米,裙房上设有两栋高层连体建筑,1号楼23层,高99.6m;2号楼17层,高74.4m;两个塔楼在66.0m~70.2m(第16、17层)楼面通过连廊相连,连廊跨度27m。如图1所示。 图1 某高层双塔混合结构 2 结构设计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速,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高层连体建筑,已成为了人们眼中毫不陌生的普通建筑物。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测量技术、混凝土浇注技术和转换层施工技术。 关键词: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速,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高层连体建筑,已成为了人们眼中毫不陌生的普通建筑物。而与从前大量施工的7层以下的建筑相比较,高层连体建筑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则要高得多。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测量技术、混凝土浇注技术和转换层施工技术。 二、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测量技术 首先根据建筑的形状设置内控点,比如对于矩形的建筑在靠近四个角的位置设置四个内控点即可,内控点位置应避开各楼层的梁,保证从底层到顶层的通视。而上部楼层结构在每层相同的部位均预留200mm×200mm的放线洞口,以便进行竖向投测。预留洞不得偏位,且不能被掩盖,保证上下通视。另外,底层的轴线网须认真校核,经复核验收方可向上投测。且底层的内控点钢板上不得堆放料具,顶板排架避开钢板,确保可以架设仪器。 施工测量过程:1)在底层的内控点钢板上架设垂准仪,在需要投点的楼层放线洞口上平放一块画有十字丝的有机玻璃板,再将内控点位置通过激光引测到有机玻璃板上,并用有机玻璃板上的十字交叉点对准激光点,然后根据有机玻璃板上的十字丝将内控点位置引至放线洞口四周的楼板混凝土上,并做好标记,最后撤除有机玻璃板,在放线洞口上钉一块小模板,重新将内控点位置引测回放线洞口上的模板上,并用墨斗弹好线。2)将该内控点位置引测至放线楼层后,先用全站仪校核,闭合后再细部放线。以放线洞口处模板上的内控点位置标记为准,用全站仪放出该楼层的轴线控制网及墙、柱边线,用墨斗在楼板混凝土上弹好线,作为该层墙、柱模板安装以及上一层楼板梁、板模板安装的依据。3)每层楼板放线完毕并经复核无误后,即可把该层放线洞口上钉好的模板拆掉,以保证上一层测量放线时的通视;不进行竖向测量投点时,各楼层放线洞口均须盖好防护盖

教材设计方案与模块结构

教材设计与模块结构 安徽省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骏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整体统筹、模块结构 有人说,《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我们还更应该强调“教材”对课程的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虽然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还是研究教材的多,研究课标的少。所以,教材的质量至关重要。 曾经几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案曾这样走过。 1.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二进制、DOS、Basic语言…… 2.学习开关机、了解并掌握office、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程序设计等…… 有人把前者称为“信息技术学”;后者称为“学习信息技术”;也有人还把前者称之为“知道教育”,后者称之为“做到教育”。 事实上,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计算机教案转为信息技术教案,课程从目标、理念和教案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单纯的从形式上表现为从程序设计教案转到应用软件的学习,而且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但遗憾的是,一些教材作者本身并没有搞清楚“计算机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什么都想教,结果呢,却什么都没教好。很多教材为了回避那种“为讲软件功能而讲软件”的窠臼,把一些技术通过任务、案例等分配到多个不同的章节中或不同年级中的任务中去,但从整个教材体系来看,还是以软件为主设计任务还是显得过于生硬。尤为严重的是,编写者明显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并没有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愿望上去考虑,把综合任务设置过大,而技术应用往往却处于一个相对窄的层面上,没有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相反,却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综观近年来各种版本教材,大都把小学、中学内容设置的难度区别不大,甚至中学学习的内容小学生早已掌握,以至于出现了信息技术老师讲授的知识,其它学科教师也照样能讲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教师教着没劲、学生学着没劲的重要原因之一。教材中还存在内. 容重叠的现象。例如,小学以学习OFFICE为主要内容,初中还是OFFICE学习主要内容,高中仍然无法跳出OFFICE学习的怪圈,三个学龄段很难在学习难度上去区分。例如,小学五年级教材中设置了要求学生“制作课余计划”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可能涉及到OFFICE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借助OFFICE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知道了原来OFFICE这个工具能很好用。到了初中二年级,又再次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与小学这部分的内容相比,二者既不存在难度上的递进,也不存在螺旋上升。学生看到这部分内容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却一时却想不起来,也只有“无可夸何花落去”了。 有的教材还追求软件的面面俱到、什么时髦学习什么的倾向。例如“加工图像图形信息”一节,设置了两个软件的学习任务,分别是”photoshop”和coredraw”,表面上看前者是位图图像的处理,后者是矢量图形的处理,而实际上尽管两者处理对象不同,方法各异,但教材中的两个案例没有任何梯度,属于相关软件或相近软件。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前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后者。此章节一共5页左右学习内容,但给人的感觉是图像处理没有学好,图形制作也没有掌握

双塔连体结构的工程实例

双塔连体结构的工程实例 马来西亚双塔为对称双塔楼(图1),建成于1996年,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88层,总高度达45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连体结构。其抗侧力体系由中央核心筒、周边柱列和环形梁在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在两塔楼的中部有连廊相连。 图1 马来西亚双塔 巴黎凯旋门(图2),建于1989 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连体结构。它与香榭舍大街上的老巴黎凯旋门位于同一城市的中轴线上,相互辉映,构成巴黎新老城区的主要景点。新凯旋门在100m 的正方形内切出约60m 的大洞构成。建筑结构对称均匀,两侧塔楼结构各约20m 进深,主要用做办公楼,顶部连体净跨约60m,高约20m,由双重并式通高桁架构成,桁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型大梁。

图2 巴黎凯旋门 上海交银大厦(图3)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内,为不对称连体结构。北塔楼55 层,高230.35m,南塔楼48 层,高197.55m。两幢塔楼整体外形呈H 型,在第13、26、39 层分别一层楼高(4.1m),净跨12.4m 的两个空间桁架将两幢塔楼连接在一起,两空间桁架又通过交叉斜撑连成整体,以增强塔楼间的连接。连体与塔楼采用刚性连接。上海交银金融大厦,为双塔弱连结构,由于两塔楼的高度不同,动力特性有较大差异,塔楼间的析架结构协调结构的变形,对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产生影响。 为了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济大学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试验模型缩比为模型包括两个高层塔楼和塔楼间析架,模型总高米,总质量为吨。试验分析认为,七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七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出现微裂缝,析架无变形,结构满足规范设计要求罕遇七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底部柱和剪力墙出现水平裂缝,析架部分屈服,结构不会倒塌,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八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出现严重开裂,变形增大,析架屈曲,甚 至拉断。

谈某高层建筑连体结构设计

摘要:根据某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设计,对某带连体的设计做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其结构设计及连体部分的计算与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以供以后同类建筑结构设计的参考。 关键词:连体高层;结构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A楼与B楼由一主楼组成,主楼都是14层,在10层以下相互独立,在11 层与14 层之间设置一连体结构,将两主楼连通,连体部分中,仅11 层为可用建筑空间,其余均为构架部分,只为满足建筑造型。两主楼设置一层连通的地下室。本工程不属于超限结构,但是须对连体部分进行详细计算。 2 结构设计 2.1 荷载取值 本项目为丙类建筑,安全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 度,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特征周期0.35 s。地面粗糙度类别B 类,基本风压按100 年一遇的风压取值:0.35kN/m2。 2.2 基础及地下部分基础采用桩基础,桩径800mm,中柱下一般布置5桩承台,承台厚度1.3 m,边柱下一般布置4 桩承台,承台厚度1.4m,均采用C35 混凝土。两栋办公楼地下连为一体,地下室结构层高4.95m,地下室底板兼做防水板,厚度400mm,地下室下土层多为填土,设计时不考虑承台间土的承载力。 2.3 上部结构 本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柱截面主要尺寸700 ×900,700 × 600,主要柱网8 m×9.5 m,8 m × 8 m。框架柱1 层,2 层为加强层,柱墙采用C50 混凝土,梁板采用C35 混凝土,9层~12 层采用C40 混凝土,梁板采用C35 混凝土。8 m 左右跨度的框架梁截面一般为400×600,9.5 m 跨度的梁截面一般为400 × 750。 连体结构是复杂高层建筑中较为典型的类型,可分为弱连接和强连接结构,弱连接一般有铰接,滑动连接,强连接结构大多通过连接体将两栋或多栋楼进行刚性连接。从平面图上看A楼与B楼垂直布置,由于两办公楼结构形式相同,质量与刚度接近,如果独立分开,则自振周期类似,在地震作用下,两栋办公楼不能够做到协同振动,如果采用强连接,则两栋办公楼会因不同的振动模态而产生较大的相互作用。因此本项目连体采用弱连接。 3 连体部分计算与设计 3.1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结构整体计算分析采用Satwe,Midas /Building 两种程序。周期折减系数0.8,考虑5%的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力,进行小震计算,连体部分及其以下1层按中震不屈服进行设计配筋。楼板假定,计算周期和位移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计算杆件内力和截面设计时采用真实反映楼板完全弹性有限壳单元。 3.2 巨型悬臂梁与牛腿设计 本工程中连接体的弱连接方式采用平板式橡胶支座,在11层标高处,在与连接体相邻边梁上设计3个牛腿,用来支承连接体一端,连接体另一端与B楼刚接,3个牛腿的间距分别为8m,4 m,其中4m为外伸悬挑部分,牛腿高1m,宽1 m,见图1。

30-高层大跨度偏心连体结构研究-李安

高层大跨度偏心连体结构研究 李安,曹伟良,张良平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 518052) 摘 要:深圳某连体项目,两栋塔楼高度约87米,连接体在75米高处将两栋塔楼连接,连接形式为强连接, 连接体以上还有4层住宅。连接体采用钢桁架结构,高度7米,跨度56米,且在平面上偏置,属于 大跨度的偏心连体结构。从结构特性、荷载考虑、施工顺序优化、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抗震加强措施。其分析及设计思路可为类似的连体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连体结构,强连接,大跨度,偏心,高层建筑 1引言及项目概况 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层建筑通过连接体连接起来的结构形式,称为高层连体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连体结构因其独特的几何形态,受到不少建筑师的青睐,成为建筑师们喜爱的创作手段,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也逐渐增多。 然而现行的建筑结构规范对连体结构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对于大跨度的偏心连体结构,在国内外更是缺少理论研究和可供参考的工程案例。本文结合实际项目,深入研究了大跨度偏心连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具体的抗震加强措施,完成结构设计,为连体结构项目的分析设计积累工程经验。 本项目位于深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 ),场地类别Ⅱ类,基本风压值0.75KN/m 2,地面粗糙度类别C 类。项目主要功能为住宅,有一层地下室,地上共28层,其中1层裙房,27层住宅。其中地上部分由南、北两栋塔楼组成,两栋塔楼均为剪力墙结构,高度87.4米,属于A 级高度。 两栋塔楼在23~25层经两榀桁架组成的连接体连接,连接形式为强连接[1]。连接体为纯钢结构,桁架跨度56.000米,属于特大跨度的高层建筑。桁架高度7.000米,桁架层以上有四层复式住宅。 由于建筑方案的限制,在平面上连接体为偏心设置,如图 3所示。 图1结构的组成 图2结构计算模型 图3桁架下弦层(23)及上弦层(25)平面 作者简介:李安(1987-),男,硕士,结构工程师

南京某高层连体结构优化分析

南京某高层连体结构优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13T14:02:33.4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匡书阅[导读] 摘要:本工程为典型的连体超高层建筑,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钢框架—核心筒+连体桁架”组合结构体系。上海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21摘要:本工程为典型的连体超高层建筑,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钢框架—核心筒+连体桁架”组合结构体系。塔楼T1共79层,总高约363米;塔楼T2各塔楼共计67层,总高约314米;塔楼T3共计60层,总高约284米;三栋塔楼在高度约191米处设置5层高的空中平台将塔楼连成一体。本工程结构体系复杂在给设计带来巨大难度的同时,也给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其空中平台重量重,节点形式复杂,安装制作 难度大。本文通过整体分析计算以及复杂节点分析计算,从设计及实际施工角度对本工程进行优化对比。关键词:铸钢构件;焊接工艺;有限元 0 前言 本工程具有结构高度高,结构体系复杂等特点,尤其是其高位空中平台的设置,该平台通过设置连体桁架及转化桁架、伸臂桁架等加强结构,形成5层高空平台在191米将三栋塔楼连为一体,使整体建筑组成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连体桁架结构,是整个结构体系最关键一部分。其存在整个钢平台质量重,整体提升难度大,节点加工复杂等难点,如何在满足其结构本身设计承载力的要求下,通过合理的优化杆件截面,减少整体提升难度,减少节点加工及安装难度是本次优化设计的重点,本文通过整体分析以及复杂节点细部分析,从设计及施工角度对本工程进行优化分析。 1.整体结构优化计算与分析本工程结构体系自身的受力特点与抗震要求,通过在空中平台处设置的环桁架、伸臂桁架及转换桁架等结构形成其支撑加强系统,结构的侧向刚度相对较小,基本自振周期较长,结构水平层间位移较大。鉴于此,本次针对该工程的钢结构优化设计主要考虑对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间承担竖向荷载并起联系作用的组合梁(次梁)、部分框架粱(主粱)以及部分中空连体桁架进行截面优化与调整;本次结构优化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结构整体指标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主次梁截面,减少部分富余量较大的截面;桁架节点通过改变截面形式减小节点加工难度进行优化。 1.1小震计算分析主要阵型 主要计算结果

对称与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对称与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04-01T16:02:06.733Z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月上旬作者:滕振超何金洲 [导读] 以某十八层对称双塔结构和十八-十六层不对称双塔结构为例 滕振超 Teng Zhenchao;何金洲 He Jinzhou (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庆 163318)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摘要:以某十八层对称双塔结构和十八-十六层不对称双塔结构为例,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两种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的动力特性,为这两种结构的设计应用积累经验。 Abstract: Citing one 18-floor symmetrical double-tower structure and one 18-floor and 16-floor unsymmetrical double-tower structure as examples, tri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built according to ANSY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On the basis of it,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double-tower connected structures is carried out, and experience is accumulated for the design and exploit of the two structures.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双塔连体结构动力特性 Key word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double-tower connected structure;dynam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06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高层多塔结构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中以双塔结构应用最为广泛。高层建筑结构尤其是双塔结构体系的设计要求必须分析清楚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结构的受力特点。双塔结构一般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形式,有时建筑师为了追求设计的效果,经常采用非对称双塔结构来实现设计意图。与对称结构相比,不对称结构的布置形式多变,使得结构设计分析也非常困难。工程实践表明,不对称双塔结构的平扭耦联振动是其地震反应的主要特性,从而导致不同结构形式下的地震作用效应差别较大,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复杂。对不对称双塔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对此类结构的概念设计非常重要。本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对称和不对称双塔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对此类结构的设计和应用奠定基础。 1 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某双塔楼连体结构为十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度54m,层高为3m,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总高度54m,层高3m;右塔十八层,左塔十六层,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两种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见图3和图4。梁柱均采用BEAM188单元,该单元基于铁木辛柯梁结构理论,并考虑了剪切变形的影响,楼板采用SHELL63壳单元。构件选型及材料见表1。

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的工程应用

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的工程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复杂的连体结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和水平连廊连体结构两种。某已建工程为由三个混凝土单体及上部空间桁架组成的屋盖连体结构,针对此类连体结构,采用多个软件进行了总装与拆分模型的模拟,考虑各部分的相互影响,进行包络设计;同时对关键构件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使结构能够实现预定的性能目标。总结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可为类似的空间屋盖连体结构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连体结构;空间桁架;包络设计;性能设计 1 概述 随着对建筑美观与功能多样性要求的提高,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结构,其中连体结构占了较大的比例。连体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和水平连廊连体结构。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其特点为多塔体系共同使用一大屋盖,各体系为屋盖提供支点,在如罩子的空间屋盖的连接下各单体存在一定的联系,已建成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苏州中心大鸟项目等均为此类连体结构[1];水平连廊连体结构,其特点为多塔体系由一个或多个连廊在高度范围内相连,在如纽带的水平连廊的连接下各单体存在一定的联系,上海国际中心、北京当代MOMA等建筑均采用了此类结构体系[2 - 3]。 本文以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卡口工程屋盖连体结构为例,通过借鉴和调整水平连廊连体结构的设计方法,采用多模型分析、包络设计等手段进行设计,对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

2 工程概况 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工程为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服务枢纽建设内容之一,该项目被列为江苏省“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徐州市重大产业项目、徐州市服务业重点项目。作为该重要工程的主入口,该卡口无论从功能上还是造型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该工程由下部三个混凝土框架结构及上部空间桁架屋盖组成,形成典型的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形式。三个混凝土单体中均为框架结构体系,结构高度为6.70 m。空间桁架结构水平桁架长84.50 m, 最大跨度为 28.20 m;垂直桁架长19.95 m,分为三角形长悬挑、中间跨及矩形短悬挑三跨,长悬挑长为7.95 m;水平桁架与垂直桁架交错相连形成空间桁架,桁架顶标高为9.00 m。建筑效果见图1,结构剖面、平面如图2所示。 图1 建筑效果 该工程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建筑场地类别II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4 s,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荷载取值[4]如下: 1)上部桁架屋面恒载:考虑檩条,屋面板及保温等作用偏安全取为0.5 kN/m2。2)上部桁架屋面活载:取雪荷载0.4 kN/m2(100年一遇)和

连体结构

一、连体结构的特点 1、扭转效应显著 这主要是由于连体部分的存在,使与其连接的两个塔不能独立自由振动,每个塔的振动都要受另一个塔的约束。两个塔可以同向平动,也可相向振动。而对于连体结构,相向振动是最不利的。 2、连接体部分受力复杂 连体结构由于要协调两个塔的内力和变形,因此受力复杂。更何况,连体部分跨度都比较大,除要承受水平地震作用所产生的较大内力外,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也较明显,有事甚至是控制工况。 3、连接方式多样 连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连接,另一种是弱连接。 (1)强连接 当连体结构有足够的刚度,足以协调两塔之间的内力和变形时,可设计成强连接形式。强连接又可分为刚接和铰接,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对于连接体而言,由于它要负担起整体内力和变形协调功能,因此它受力非常复杂。在大震下连接体与各塔楼连接处的混凝土剪力墙往往容易开裂,是设计中需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强连接形式主要用于连体跨度层数较多,其本身刚度比较大,连体两端塔体刚度大致相等的结构。 (2)弱连接 当连体的刚度比较弱,不足以协调两塔之间的内力和变形时,可设计成弱连接形式。(如连廊) 二、连体结构的计算要点 连体结构应按复杂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因此,按规范的要求连体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和位移的计算。《高规》5.1.13条 可采用SATWE和PMSAP进行分析和校核。ETABS是啥东西还没用过。 (2)抗震计算时,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振型数要足够多,以保证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3) 于连体结构采用强连接形式,结构的扭转效应非常明显,因此在地震作用时宜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4)《高规》3.3.4条第3款,应采用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进行补充计算。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法 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并从中找出结构构件的薄弱部位,做到大震下结构不倒塌。在PKPM系列软件中 PUSH&EPDA软件可以进行弹塑性静力或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可以输出柔弱层位置及结构裂缝宽度分布图。 (5)一般连体结构跨度比较大,相对结构的其他部分而言,连体部分的刚度比较弱,受结构振动的影响明显,因此 要注意控制连体部分各点的竖向位移,以满足舒适度的要求。 (6)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高规》10.5.2条条文说明中的要求,连体结构的

高层混凝土连体结构设计分析

高层混凝土连体结构设计分析 摘要:连体高层建筑这一结构,在近年才开始出现并广受欢迎,但在我国并未 大量涌现,因为对连体结构来讲,需要很好协调各建筑物承受的作用力,扭转效 应非常明显,受力复杂度较高,设计时难度很大。连体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特别 明显,设计过程中就要借助不同软件的分析计算获得高适合度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高层混凝土;连体结构设计 引言 因为连体结构需保证各建筑物所承受的作用力相协调,有很明显的扭转效应,受力也较复杂,在结构设计时非常有难度。本文以某综合办公楼为例对高层连体 结构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连体结构通常会有很明显的地震扭转效应,需要在 设计时就通过多种软件的计算,分析最适合的结构设计方案。 一、工程简介 某栋办公大楼设计时建筑抗震设防为丙类,二级安全结构,建筑物应为不可 分割的平面不规则结构,建筑物两侧竖向连体部分是竖向不规则结构。大楼在建 成后平面形状呈“U”形,地上有16层,地下1层,建筑物长88m,宽约62m,整 个地上部分的建筑面积有32000m2。东西两侧竖向楼体的第11层至15层相连, 整体呈现为凯旋门式的结构,建筑屋面的上部是6m高的钢结构飘架。这是一个 复杂的高层建筑,完工后,结构抗震的等级为一级,超出预想范围。 二、建筑主体结构 确定工程将主体确认为“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的筒体位置定为楼 层的四角。在楼、电梯间布置4个右下至上厚度为350~200mm的钢筋混凝土质 的剪力墙。周圈部分的框架柱利用建筑物的外立面,保持4m的柱距,而中间部 分的框架柱的柱距为8m×8.8m,因为缩小柱距可让整个建筑结构的抗扭增加。建 筑物楼板及楼层梁处使用等级为C30的混凝土,而剪力墙和柱右下至上的混凝土 强度为C50~C30。连体部分共有6层楼,由于结构关系刚度较大,所以选用强连接的方式将连接体与塔楼相连。 三、建筑物连体部分的设计实施方案 高层连体结构在设计过程中最复杂的就是连体处受力结构的分析。建筑物从 竖向来说,连体部分的层数较多且自身跨度较大,由于荷载作用所承受的内力很大。而水平方向上连体部分结构需要协调两侧建筑体的变形,承受较大水平内力。 当建筑物受到水平地震或风的作用时,各塔楼除了会产生一定的同向平动, 还随着相向运动。而结构方面不但会产生平动变形,也会出现扭转变形现象。在 工程中每个塔楼的刚度各不相同,差距较大。当发生各种平动、扭转振型相耦合时,对整体结构产生的扭转效果将非常明显,振动形态也变得更复杂。 经过严密计算,最终定下的设计方案是经过多重比较后的方案。连接体的刚 度也调至刚好能协调好几个塔楼间的刚度,调控好整个建筑结构的扭转效应。严 格按照标准规范,控制连接体自身构件受到水平、竖向的荷载作用后所产生的变形、应力等。 工程中连体部分的受力主体选用钢结构,并配合钢筋混凝土材质的楼板。主 受力结构的钢材用的是Q345-B,而设置于底部的两层钢桁架,包括钢柱、横梁及斜撑使用的都是焊接H型钢。在设置时钢柱应旋转90°,上3层用钢框架,钢柱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 李金来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李金来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高层连体建筑业在新的社会趋势带动下进入 了人们的生活,它相比普通建筑而言,对于施工技术上的要求要高得多,其在施 工工艺上也要相对复杂一些,本文旨在对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展开介绍,发挥其在整个施工过程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连体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而今,就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应及时优化与完善建筑的基本规模 与基本类型,特别是连体结构的应用也备受关注。所谓的连体结构就是指出裙楼外,处在两座或两座以上的塔楼间设置连续体结构的施工形式,以实现整个结构 的稳定性。连体结构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极易发生薄弱点,为应对此类问题,必 须加强对施工工艺、技术要素等的管控。以下针对连体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展开了 深入性的分析。 1高层建筑连体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要求 1.1抗震性方面的要求 从高层建筑物来看,一般由两栋以上建筑之间进行架空连接体的设置。需要 根据实际用途而设计具体的跨度大小。在我国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中,一般采 用刚或柔两种连接方式将主体与连接体进行连接。因为高层建筑连体的竖向刚度 易生突变,从而出现较大的扭转效应,其竖向与水平受力情况非常复杂。故此, 必须切实增强整体抗震能力,以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另外,节点刚度严重影响 着整体刚度,必须注意施工中的屈曲问题。 1.2结构整体刚度方面的要求 在设置连体以后,塔楼在连接处很容易出现刚度巨变。如果连体刚度比较大,这个部位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刚度突变。如果在连体结构刚度较小,可将双塔连 体进行简化处理。如果连体刚度较大,把连体看作刚性楼层,也不会出现较大的 计算误差。在非对称结构施工中,作为管理人员应通过技术方式将连体刚度降到 最低,从而减小高塔位移的影响,增大低塔的位移,最终达到整体刚度要求。 1.3钢框架结构强度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高层连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钢框架结构必须切实注意强度要求。如果 是现浇的连体结构梁板,其强度可以按照T形断面进行计算。在对框架梁跨中配 筋量进行计算时,可以按照T形去考虑跨中截面。在对框架梁支座的配筋量进行 计算时,如果也是按T形考虑,这样计算的强度是不对的。因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钢框架结构梁支座处是负弯矩,此时梁翼缘处在受拉区,而梁底则在受压区,主要为倒T形截面。所以,只能按照矩形截面计算。 2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 2.1科学开展施工测量工作 高层建筑在施工时,必须要开展科学性的施工测量工作,再加之高层建筑结 构体系中的连体结构具有特殊性的特点,这会使得整个测量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要 素更多,为提高施工质量,必须强调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实施测量工作时, 要充分结合工程结构外形,进而实现对内控点的科学性设定。为了帮助人们视觉 效果,应避免将内控点设定在梁体底部。在开展连体建筑结构施工中,需要及时 预留出内控点孔洞,旨在为测量与放线提供条件。测量时,所预留处的孔洞与内 控点位置,应禁止在周边堆放建筑用的材料与物品,进而保证测量行为的规范性 与精准性。开展施工测量时,应精准的架设垂准仪,进而保证这些内控点能在一

结构设计规范-射频模块结构设计流程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WRI_HX 0 修改记录 版本号 C/0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文件 文件编号 HX/QI/0363 实施日期 2009.05.04 结构设计规范—射频模块结构 设计流程 页次: 1/11 目 录 0、修改记录 1、 模块总体设计原则 2、 模块机电交互设计原则 3、模块结构设计原则之零件建模 4、模块结构设计原则 5、模块加工、包装 编制 吴卫华 审核 甘洪文 批准 余勋林 版本号 更改说明 修订人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 模块总体设计原则 1.1模块总体设计原则之TOP-DOWN设计 ?总纲领: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是整机布局设计的后续任务; ?现在做了哪些:列出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哪些还不完善:范例还不完善,技术还在发展; ?后期怎么去做:完善范例,追踪技术发展方向。 1.1.1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模块体量 ?长度和宽度由整机布局给出参考尺寸; ?厚度由PCB堆叠的层数确定,堆叠的PCB间如果有电源,信号或射频的硬连接,此 两PCB的板间距离由连接器的高度确定,合理选择较高器件的封装形式; ?模块长度、宽度、以及安装孔的距离尺寸取到模数尺寸,优选为0或5结尾,次选 为3和8结尾; ?模块的安装厚度(既安装孔处的厚度)按照虹信公司紧固件规范选用。 1.1.2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接口方式 ?电源的接口方式,有直接的插座引出,有和监控合并后的多PIN座转接或盲插; ?监控的接口方式,有直接的DB9座引出,有和电源合并后的多PIN座转接或盲插; ?射频的接口方式,方向上分有垂直向上和水平方向,按与外部电缆连接分有螺口和 卡口,常用规格有SMA和SMB和N型,根据整机布局,整机的射频指标、频率和功 率等合理选取; ?其他接口方式,可以参考上述3点,合理选取。 1.1.3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安装方式 ?模块的四个对角应有安装孔,大功率射频模块靠近放大管的部位需根据情况加一安 装孔; ?若模块安装在中蓝顶(或类似侧壁安装的情况),模块的安装孔平面不可相对模块 顶部下沉; ?规定M3,M4用在哪些地方(根据功率大小); ?固定PCB用的M2、M2.5如何选用,材质确定(蓝白锌和不锈钢)。 1.1.4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模块的外部散热条件 ?由于整机的体积功率密度的限制,以及模块排列的日益紧凑化,应有整机散热方案; ?射频模块由于布板和结构限制,从热源到热沉的传热通道存在哪些瓶颈; ?分配到模块的结壳热阻会影响到模块的尺寸和PCB布局方式; ?目前公司可行的方法是热测试和软件模拟,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1.1.5 在整机设计中考虑模块运动检查 ?模块安装操作空间,插座接头操作安装空间; ?模块的外部接口需要连接其他单板和模块;有一直线方向的运动距离; ?射频电缆接头是否为直头或弯头或受指标限制必须为直头等因素决定接头的类型; ?供电和监控是带导向的盲插还是软跳线决定插头型号和方向,在《模块结构设计输 入文件表》中说明,见附件。 1.1.6输出格式:可以是2D 的工程图,含必要的投影视图;也可以是PROE的prt 示例 1:单板的毛坯图

带多连体的复杂高层结构设计

带多连体的复杂高层结构设计 Structral Design of a Comprehensive High-Rise Building with Several Transfer Structures 苏项庭,冯永伟,洪渊 SU Xiangting,FENG Yongwei,HONG Yuan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摘要:介绍了一幢具有三处连接体的复杂高层结构设计,重点说明了转换桁架的设计要点,横置H型钢在转换桁架中的应用及型钢混凝土节点的设计。介绍了结构整体参数的控制以及小震弹性时程分析。最后总结了此类结构应采取的抗震加强措施。 关键词:转换桁架;横置H型钢;多连体结构 现代化建筑不断在追求个性,大悬挑、高空连廊、通高大堂、立面收进等元素得到广泛运用;建筑平面功能分区及相互关系也呈现多样化,大型会议室、宴会厅、运动场等场所在高层建筑内随处可见。得益于大量结构设计软件的开发,各种奇形怪状建筑都可以建模计算并得到结果,并可利用多种软件相互验证。然而,如何在满足建筑师要求的同时,合理利用结构概念设计,化繁为简,对结构设计人员带来各种挑战。本文结合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论述设计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工程概况 该建筑位于杭州市武林广场东侧中河高架和环城北路交叉口,总用地面积为24509m2,建筑面积为119500m2。地上由一幢22层高层建筑和一幢2层(局部3层)建筑组成,其中高层建筑结构总高度为99.9m,底部两层层高为5.1m,其余层高为4.2m。主要功能为生产用房、数据中心及会议室等;地下3层外加局部夹层,为地下车库及地块内相关设备用房。图1为其建筑效果图。 作者简介:苏项庭(1983-),男,福建莆田人,工程师,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某高层双塔连体抗震超限结构设计

某高层双塔连体抗震超限结构设计 发表时间:2018-09-12T14:37:02.6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安卫锋 [导读] 摘要:高层双塔连体结构受力比一般多塔结构更为复杂,本文结合某高层双塔连体结构抗震超限设计,对性能化目标选择、连体设计细节、结构抗震加强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重庆同乘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0023 摘要:高层双塔连体结构受力比一般多塔结构更为复杂,本文结合某高层双塔连体结构抗震超限设计,对性能化目标选择、连体设计细节、结构抗震加强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双塔连体;柔性连接;连体选型 1 前言 双塔连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两类,弱连接方式的连体一端与结构铰接另一端为滑动支座或两端均为滑动支座,两塔楼结构独立工作,连体结构受力较小,两端滑动连接的连体在地震作用下与两塔楼相对振动较大,支座设计特别关键。强连接方式的连体结构包含多层楼盖,连体结构刚度足够大,能将主体结构连接为整体,协调受力和变形。 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综合办公类公共建筑,两栋办公塔楼,部分配套商业展览及裙房办公,项目考虑为该片区提供办公及商业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总建筑面积124951.41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5454.46,地下建筑面积19496.95,建筑总高度为97.5m,两栋塔楼层高均为3.9米,平面对称,高度相同,平面尺寸41米X30米,为对称双塔结构。19~20层两个塔楼在长边中间中心通过钢结构连廊连接,连体跨度40米,宽度8.6米,高度7.8米,连接三层楼面。工程效果图如图1所示 图1 该工程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Ⅱ类取0.35s。基本风压0.3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塔楼结构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与连体相连的框架柱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 3 结构设计 塔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布置在结构平面中心。该连体跨度较大,相对塔楼刚度较弱,采用刚接无法协调两塔共同作用,综合比较采用柔性连接,连体宽度较小,两端支座放置在两个框架柱伸出的牛腿支座上,为了增加结构可靠度,连体通过4个支座与下部每个塔楼相连。由于连体跨度达到40米,为了减轻结构重量,减小地震作用,连体采用钢构架结构,通过两榀桁架与主体框架柱连接,两榀桁架之间通过楼面形成整体,与桁架相连接的框架与内部核心筒墙体形成一片完整的框架,增加结构整体刚度。 结构整体模型如图2,塔楼结构平面布置如图3 图2 结构性能目标确定,由于本工程仅存在双塔连体结构超限的情况,本工程超限复杂高层的性能目标定为D级。其中关键构件为连体、连体支座、连体所在楼层及上下两层楼面、支座处框架柱。关键构件连体支座及框架柱保证大震弹性,其余构件保证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 4结构分析 小震作用下,本工程结构整体分析分别采用PKPM、Midas Building进行分析计算,采用整体空间结构模型。小震CQC计算主要结果显示两者小震弹性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分布规律相同。

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工艺探讨 孙杰烽

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工艺探讨孙杰烽 发表时间:2019-09-16T16:05:12.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孙杰烽1 徐晓波2 [导读]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某连体大厦的施工案例,主要介绍了连体结构的形式,并对这个连体结构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 浙江舜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某连体大厦的施工案例,主要介绍了连体结构的形式,并对这个连体结构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颖结构形式的需求日益俱增,在高层建筑迅速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大量复杂体型的超高层建筑,高空连体结构就为其中典型的一类。该类结构体系的特点是连体部位处于高空,跨度大,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同时塔楼之间由于连体而形成较强的空间耦联作用,其施工过程的分析模型、受力性能要比一般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得多。 一、工程概况 某大厦集合商业、办公、文化、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大厦主要分为东西双塔结构,双塔设计高度为155m,相距约15米多,双塔在第30-33层(约110m)处通过大型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结构将双塔连接成为一体,转换层下设悬挂结构,其余各层位于悬挂层之上.设计期间,通过多方的考虑,最终将设计方案确定为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该工程的连体结构具有如下特点:连体位置较高,最低处约110m;跨度适中,约15m;层数不是很多,从30~33层,约18m。 二、连体结构形式 连体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平面以及空间桁架和空腹桁架等结构形式,这几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对于上述双塔的连体结构方案最终选定位采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型式。采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连接安全、可靠,由于连体两侧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梁与柱的连接施工简便,连体水平于竖向均有较大的刚度,连体竖向挠曲变形大大减少; (2)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现场焊接工作量大; (3)此种结构形式增加了结构的整体刚度,有限元模拟分析后表明连体以上的至顶部结构的侧向位移明显减小; (4)有利于协调结构竖向沉降变形差和水平方向的变位; (5)可以有效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水平地震作用,结构的延性较好,对于抗震比较有利; (6)大大降低了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结构开裂的可能性; (7)降低连体结构梁的高度和连体的总高度,增加了建筑的使用面积; (8)为采用吊模施工省去高空施工平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了施工的安全性,也使施工工期大大缩短。 三、主要施工工艺 1.转换层型钢主梁安装: ⑴安装方案:转换层主梁单根重约20t,已经超过了现场塔吊的能力,安装就位高度约为110m,大型吊车的起重能力也不能满足要求。当双塔主体施工高度均已经超过转换层时,可以在工作面上各架设一台桅杆式起重机,并采用双机抬吊的方法将钢筋主梁由裙房屋面吊运至设计位置就位。四层连体结构均为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双塔主体施工时需要预留与连体结构相连接的钢牛腿,同时可以利用转换层上端相应位置的钢牛腿悬挂滑车组,将钢主梁逐根提升至设计位置,此方案无需大型起重设备和专用设备,完全利用了结构物本身的构件和小型的通用设备完成四根钢主梁的高空安装,也不会影响双塔主体结构的继续正常施工进度,能够较好的实现施工安全与进度的协调统一。 ⑵提升与安装:转换层设置四根钢主梁,这四根钢主梁均为在预制场预制完成,而且焊缝经过超声波探伤仪探测后复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后用大型车辆运至现场。在裙房屋面安装两台桅杆式起重机,并将四根钢主梁从地面运至裙楼屋面,并在屋面搭设临时滑移平台,用卷扬机和滑车组构成的水平动力系统将钢主梁逐根平移到提升需要的相应高度位置,并垂直放置固定。在连体结构的第二层钢牛腿的吊环上悬挂静滑车组,在钢主梁两端吊环上安装动滑车组,从放置在裙房屋面的卷扬机引出钢丝绳,将两套滑车组按照动静滑轮组合进行连接。首先在钢主梁提升之前需要进行试吊。第一次提升高度为0.5m,第二次提升0.5m,当所有设备性能完全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后,方可进行正式提升。两台卷扬机同时启动,两秒钟后启动另外两台卷扬机,提升过程中要求钢主梁保持水平状态,如果发现出现误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提升速度来调节使得钢主梁保持水平状态。转换层型钢主梁与钢柱牛腿均采用电焊连接,接头处开坡口,焊接部位质量达到与母材等强,加工时钢主梁腹板与钢柱牛腿腹板端头设置Φ24安装孔,安装之前需要在钢主梁两端上翼缘上临时焊接两片25mm厚的定位板,安装时定位板挂在牛腿上缘板上,保证了梁与牛腿上缘平齐,然后装上腹板处临时连接板,并锁紧安装螺栓进行松吊,然后对下一钢主梁进行吊装。 2.钢筋混凝土施工要点: 对于此连体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转换梁截面高度达,梁内钢骨的尺寸很大,纵向受力钢筋Φ32,钢梁、钢柱和钢筋相互交错布置,梁柱节点复杂,钢筋穿筋和绑扎施工难度较大。为了便于转换梁钢筋的绑扎,在钢梁上翼缘板面每隔2m焊接Φ32短钢筋支架,用于搁置梁面主筋。对于需要穿过钢柱的梁内主筋,在工厂预制时就已经在钢柱腹板上定位钻孔,粗直径钢筋采用套筒冷挤压工艺进行连接处理。转换层楼板钢筋为双层双向配置,为了增加连体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楼板抗裂度,在楼板的设计中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规格为1×7直径为Φ15.2,抗拉强度为1900MPa,横向间距0.6m。双塔主体结构施工时将预应力筋平铺放置在楼底钢筋之上,接头位置设置在连体结构的中部。为保护好张拉端的锚具体系,混凝土浇筑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为减少和避免水化热造成的混凝土裂缝,采用掺混凝土外加剂、粉煤灰和磨细矿粉的“三掺”技术。FDN-800复合高效外加剂与水泥两者相容性好,能获得使用水量少、流动性大且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的效果同时利用外加剂中的缓凝组份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适当延长,推迟混凝土温峰出现的时间,减少温度应力产生的收缩裂缝。利用掺和料在混凝土中具有的形态效应、活性效应和微积料效应等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改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粉煤灰、磨细矿粉二者复合具有优异的和易性、流动性、保水性和可泵性,以及泌水少坍落度损失小等特点,从而保证了超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