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第二单
元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
梳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的生长
植物需要哪些条件生长?
- 光线:植物需要阳光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水分:植物需要水分供给,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 空气: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排出氧气。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
- 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从而形成幼苗。
- 幼苗生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分、养分等进行生长。
- 植株形成:幼苗逐渐长大成为植株,根、茎、叶等器官形成。
- 结花结果:植株经过一定的生长过程后,会形成花朵并结出果实。
第二部分:动物的生长
动物是如何生长的?
- 幼体成长:动物从幼体逐渐成长为成体。
- 饮食摄取:动物通过进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 新陈代谢:动物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代谢。
- 生殖繁衍:成体动物通过生殖和繁衍后代。
动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 个体差异:不同种类的动物生长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 生命周期:动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如昆虫的完全变态等。
- 周期性生长:动物的生长一般呈现周期性,如鸟类的孵化季节等。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梳理,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英文版Unit 2: Science Knowledge Points for Grade 3, First SemesterIn the second unit of the science curriculum for third grade,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various topics related to the natural world. Here are some key points that students will cover in this unit:1. The Water Cycle: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water cycle, including evaporation, condensation, precipitation, and collection. They will understand how water moves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conservation.2. Plant Life: Students will explore the life cycle of plants, from seed germination to flowering and fruit production. They will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parts of a plant and their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plants in the ecosystem.3. Animal Habitats: Students will study different types of habitats, such as forests, deserts, and oceans, and the animals that live in each. They will learn about the adaptations that animals have developed to survive in their environments.4. Earth's Resources: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ing Earth's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air, soil, and minerals. They will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ways to reduce their ecological footprint.By the end of this unit, students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完整中文翻译三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在三年级科学课程的第二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与自然界相关的各种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小学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课件

朝下
不会湿
占据
鼓起来
空气
占据
鼓起
有孔
没有孔
拓展提高
思考—交流
谁能说一说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瓶子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后,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水就升上来了。
拓展提高
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
空气质量轻,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课堂总结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
课堂练习
做一做
1.我们把纸塞入干净的杯子 ,杯口 竖直放入带水的水槽,纸 。 2.空气是 空间的,例如打气后的皮球是 。 3.我们吹气球,把 进气球,气球会 来,说明空气会 空间。 4.__________的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__________的瓶子里的气球不能吹大。
压缩
弹性
弹性
压缩
推动
空间
气垫船
玩空气枪
体积
拓展提高
压缩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你知道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吗?
说一说
拓展提高
空气具有可压缩性,经空气压缩机做机械功使本身体积缩小、压力提高后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动力源。与其它能源比,它具有下列明显的特点:清晰透明,输送方便,没有特殊的有害性能,没有起火危险,不怕超负荷,能在许多不利环境下工作,空气在地面上到处都有,取之不尽。
塑料瓶中的气球——不能吹大
带孔的塑料中——气球会吹大
作业布置
做一做
请认真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单元 3.压缩空气
新知导入
已经打了好多次,但球的大小没有多大变化
球里的空气被压缩了
说一说
新知讲解
活动1:给篮球充气
我们一起来体验给篮球充气的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难点:制作肥沃的土壤。
教学方法措施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教学具
准备
PPT、挂图、地球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题课时
1、土壤的成分1
2、土壤的类型1
3、肥沃的土壤2
4、保护土壤2
5、单元总结复习1
总课时7
第 二 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土壤的构成,了解土壤对于人类的作用,感悟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来。以观察、分类、比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兼顾其他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
2.知道土壤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测试题(附答案)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测试一、填空题(13分)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solid)、液体(liquid)和气体(gas)三种类型。
水是(liquid);石头和沙是(solid);空气是(gas)。
2、风是由于(气体)流动形成的。
3、用力推充满空气的注射器活塞,用手堵住出气口,活塞能够下移,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
4、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
5、帆船航行是借用(风)的力量前进的。
6、水、石头有一定的质量,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有(质量),也(占据空间)。
二、判断题。
(10分)1、空气和水相比,没有相同之处,只有不同之处。
(错误)2、水里面是没有空气的。
(错误)3、没有盖子的空杯子里没有空气,只有盖上盖子后杯子里才有空气。
(错误)4、不同位置的空气冷热不同就会形成风。
(正确)5、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空气的质量,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错误)6、水和空气的形状都不固定,也都容易被压缩。
(错误)7、把塑料袋装满空气,手用力按塑料袋能变形,是因为塑料袋是软的,与空气没有关系。
(错误)8、用手按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的一端,另一端会鼓起来,说明空气会流动。
(正确)9、把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放入水中,松手后塑料袋会上浮,说明空气比水轻。
(正确)10、两个完全相同的袋子,分别装满水和空气,它们同样重。
(错误)三、选择题(20分)1、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堵住管口,用力压活塞会(推到一定程度就推不动了)。
2、打足气的皮球能弹得很高,是因为(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了)。
3、下列关于液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液体都是会流动的)。
4、在装有空气的袋子上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会感觉到气流,这说明空气(会流动)。
5、下列物质不能流动的是(石头)。
6、空气是(循环)流动的。
7、用扇子扇风、吹肥皂泡都可以证明(空气会流动)。
8、(轮胎)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9、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

方法
发现空气特征或作用
例:我用( 眼睛看) 发现空气(无色)
我用(触摸塑料袋 ) 发现空气( 很软 )
探索
学生2
感 受 空 气
《感受空气》 实验指引单
方法
发现空气特征或作用
例:我用( 眼睛看) 发现空气(无色)
我用(触摸塑料袋 ) 发现空气( 很软 )
我用(解开封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现空气( 有流动性 )
探索
小结
动物呼吸
能发声
作用
无味
无色
透明
空气 特征 流动性
有能量
植物生长
易泄露
很轻
占据 空间
无固定 形状
拓展
固体(石头): 有固定形状,不易被挤压……
液体(水): 无固定形状,有流动性……
气体(空气):无固定形状,有流动性,容易泄漏……
传
递
活
动
碗
杯子
密封塑料袋
探索 传递石头:
传
递
活
动
石头有固定形状、不容易被挤压,最容易传递。
探索 传递水:
传 递 活 动
水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探索 传递空气:
传 递 活 动
空气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易泄露。
探索
石头有固定形状、不容易被挤压; 水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动物呼吸
无味
无色
透明
我用(触摸塑料袋 ) 发现空气( 很软 )
我用(解开封口)
发现空气( 有流动性 )
我用(打空气到气球) 发现空气( 占据空间 )
我用(按压气球)
发现空气( 容易被挤压)
我用(抛起气球)
发现空气( 很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原稿提供: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吕先明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2、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3、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的工具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
4、意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5、能够利用“解暗箱信的方法探究问题。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并加以描述。
2、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温度及液体体积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量筒测量物体的温度和液体的体积。
4、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想知道,爱提问,敢于大胆想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内容及课时安排:怎样认识物体 1课时给文具分类 1课时哪杯水更热 2课时水温的变化 1课时哪杯水多 1课时有趣的不倒翁 1课时知识结构:怎样认识利用眼、耳、鼻、舌等器官辨认物体物体利用感官辨认物体的相同与不同调查、交流分类现象给文具分类给身边的文具分类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及意义借助感官判断水的冷热我们怎么哪杯水热认识温度计及使用方法知道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猜测水温的变化规律水温的变化实验测量、绘制统计图借助感官判断水的多少哪杯水多认识量筒及使用方法估测并测量液体的体积玩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猜想不倒翁的秘密拆解不倒翁,揭示秘密生活中不倒翁不倒原理的应用4、怎样认识物体原稿提供: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吕先明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感知各种物体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感官认识物体,培养观察能力;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通过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2)知道一些延伸感官的仪器,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原稿提供: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吕先明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2、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3、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的工具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
4、意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5、能够利用“解暗箱信的方法探究问题。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并加以描述。
2、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温度及液体体积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量筒测量物体的温度和液体的体积。
4、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想知道,爱提问,敢于大胆想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内容及课时安排:怎样认识物体 1课时给文具分类 1课时哪杯水更热 2课时水温的变化 1课时哪杯水多 1课时有趣的不倒翁 1课时知识结构:怎样认识利用眼、耳、鼻、舌等器官辨认物体物体利用感官辨认物体的相同与不同调查、交流分类现象给文具分类给身边的文具分类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及意义借助感官判断水的冷热我们怎么哪杯水热认识温度计及使用方法知道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猜测水温的变化规律水温的变化实验测量、绘制统计图借助感官判断水的多少哪杯水多认识量筒及使用方法估测并测量液体的体积玩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猜想不倒翁的秘密拆解不倒翁,揭示秘密生活中不倒翁不倒原理的应用4、怎样认识物体原稿提供: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吕先明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感知各种物体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感官认识物体,培养观察能力;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通过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2)知道一些延伸感官的仪器,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教具准备玻璃杯8个、玻璃棒、白糖、盐、白醋、水、雪碧、酒、黑色的袋子、较大一点的梨。
学具准备各种小水果、石块、各种小球、橡皮泥、各种小文具等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游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手提装有梨的黑色袋子问:1、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2、你想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认识物体”(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辨认袋中物体的方法1、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知道我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以下相关内容:看、听、闻、尝、摸)2、问:你用什么看?用什么听?用什么闻?用什么尝?用什么摸?(让6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以下相关内容:眼、耳、鼻、口—舌、手)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一些都是我们身体上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3、问:你能用你的感觉器官找出你所带的物品的特点吗?找出来后试着说给同桌听一听。
4、谁能向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所带的物品的特点,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感觉器官认识到的?它的这种特点你还能用哪种感觉器官认识到?5、分六个小组观察同学们的学具,然后讨论一下,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分别可以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以下相关内容:眼—看颜色、形状、大小;耳—听声音;舌—尝味道;手—摸形状、大小、软硬、冷热、干湿;鼻—闻气味)小结:我们的感觉器官真的是不简单,有这么大的作用,能做这么多的事情,我们要好好地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更要好好地利用它们来认识更多的物体。
6、现在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辨认我袋子里东西?活动二:用看闻尝的方法分辨四杯液体这里有四杯液体:盐水、白糖水、酒、白醋,但老师把它们弄混了,不知道谁是谁了,你有什么办法帮老师把它们区别开来吗?1、各个小组讨论方法2、全班交流3、小组合作完成四杯液体的分辨。
(教师提示“闻”和“尝”时应注意的问题:在闻的时候不要直接把鼻子凑近物体,而是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小棒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但在用闻和尝的方法时,千万要慎重,因为有些有毒的物体是不能直接闻和尝的)4、同学们,刚才我们区别这些液体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认识物体时要采用一看二闻三尝的办法,投影:一看二闻三尝)三、自由活动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分三个组,每组8个人,做几个小游戏。
请同学们听好游戏规则,然后你喜欢哪个游戏就到哪个组做。
1)用学过的分辨物体的方法给下面的四杯液体贴上标签:水、雪碧、白糖水、白醋;2)用学过的分辨物体的方法给下面的四杯液体贴上标签:白糖水、白醋、盐水、酒;3)把自己带的学具放到老师的袋子里用手摸,看谁的手辨认物体准确。
2、把你们小组的结果告诉同学们好吗?3、刚才同学们做游戏很投入,合作得也非常好,你能对自己的表现评价一下吗?请填写课本中的评价表,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这样评价的理由。
(三名学生交流)四、拓展延伸同学们能够公正地评价自己。
请看大屏幕:你知道这些仪器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用途?老师先和你说一下它们的名字,你在这里面选择一两个课后查查有关的资料,把它们的用途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好吗?板书设计怎样认识物体感眼:看—形状、大小、颜色、多少觉耳:听—声音器舌:尝—味道官手:摸—形状、大小、冷热、干湿鼻:闻—气味5、给文具分类原稿提供: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吕先明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知道给事物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不同标准对文具进行分类。
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得的分类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文具的分类方法。
教具准备烧杯、玻璃棒、酒精等材料学具准备杯子、筷子、橡皮、石块、橡皮泥、各种各样的球、水果、牛奶、各种饮料等。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游戏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课前我们对学校周围的文具店进行了调查,同学们收集了好多的相关信息。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情况。
2、同学们调查得很仔细,获得的信息特别多,而且很有价值。
这节课你想不想也当一回商店的老板,也来给文具分分类呢?(板书课题:给文具分类)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自由分类1、请各小组对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看看能用几种方法,哪个小组分类的方法最多。
2、汇报交流(1)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用了多少种方法?(2)根据什么分的?3、方法梳理先要确定一个标准。
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板书:确定标准)4.总结提升刚才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文具进行了分类,谁能说一说分类有什么好处?三、科学与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分类?这样有什么好处吗?四、拓展活动生活中的分类简直太多了。
假如生活中没有分类,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小结: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分类。
药店的药品有分类,食品店的食品有分类,服装店的服装也有分类,他们是怎么分类的,你注意过没有?课后去再去调查,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分类的,为什么那样分?板书设计:给文具分类确定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文具、服装、食品、交通工具6、哪杯水更热原稿提供: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吕先明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测量观察,采集数据。
2、科学知识和技能目标: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通过认识各种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改善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教学重点能使正确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记录并整理数据教具准备准备好分组实验用的温度计、杯子、筷子(玻璃棒)、扇子、钟表、热水、各种温度计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授等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谁能说说我们的感官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比一比感官和科学仪器谁能更准备地知道哪杯水更热。
(板书课题:哪杯水更热)二、新授活动一:认识温度计1、出示一杯热水、一杯温水、一杯凉水(1)“哪杯水热?”(2)你用什么办法知道?总结:用手摸,可以感觉出哪杯水热,用眼也可以看出哪杯水热,手和眼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所以我们可以用感官判断出哪杯水更热)。
2、刚才的这杯热水热到什么程度?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它——温度计。
(1)什么是温度?(2)摄氏温度计的单位是什么?(板书:温度、摄氏温度计、摄氏度、℃)3、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液泡、液柱、刻度、标识(℃)活动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1、找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到讲桌前直接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其他学生进行观察。
2、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师板书3、提问:(1)从这些结果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同一杯水温度不同呢?”4、温度计正确的测、读、写。
5、再来测一测哪杯水更热,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6、分组实验,每组两杯水,两支温度计。
活动三:想办法使热水的温度降得快一些1、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让热水的温度降得快一些?2、全班交流三、指导学生完成课堂评价。
板书设计哪杯水更热温度、摄氏温度计、摄氏度、℃液泡、液柱、刻度、标识(℃)37摄氏度 37℃零下10摄氏度-10℃零摄氏度 0℃用口吹、搅拌、用扇扇第二课时一、提问导入:1、什么是温度?2、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3、出示不同的温度,让学生读写(投影:25℃、-15℃、10℃、-10℃、0℃)二、新授:1、认识不同的温度计教师投影不同的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交流。
(师总结:不同的温度计,在不同的科学领域里,有不同的作用经。
比如电子体温表只要在人体上感应一下,就能知道人的体温,不必像普通的体温表那样,要费6-10分钟的时间才能知道体温。
)2、分小组实验:(1)我们分四个小组进行实验第一小组用6支体温表测自己的体温并进行记录,看有什么发现?第二小组用两支气温表测气温并记录,看有什么发现?但在测气温时要注意:气温表要放在背阴处离地约1.5米处。
第三小组用两支温度表做课本29页的实验,看有什么发现?第四小组用两支气温表测阳光下的气温并记录,看有什么发现?(2)20分钟后学生交流三、总结:1人体的温度大约在37摄氏度左右。
2、阳光下的气温要比背阴处的气温高,平时我们所说的气温指的是背阴处的气温。
3、热水的温度开始时降得快,越住越慢,与气温相平时就不再降了。
四、学生自我平价。
板书设计:哪杯水更热25℃、-15℃、10℃、-10℃、0℃逐渐降低先快后慢7、水温的变化原稿提供: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吕先明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