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入门之关键:能与所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苏轼雅人深致,富于文人气质,其诗文,豪迈奔放,犹如天马行空。
他写的散文也不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散文赏析,供大家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在狱中四个多月,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地方军事副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像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面分小段进行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军。
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秋末冬初,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吧!“欲睡”是想睡而还没有睡着。
这当儿,“月色入户”,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是诗人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
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
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三】

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三】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三】法眼文益(九首)正月偶成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
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
品析:法眼文益禅师是法眼宗的创始人,其禅风于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外独树一帜,他融华严于禅宗,是唐代圭峰宗密以来提倡禅教合一的主要人物,与云门文偃同为五代时禅宗内最杰出的大师。
“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
”春天一到,万物欣荣,无物不“顺”。
“有情”的如人和各种动物、昆虫,“无情”的如花草树木,尽都流露出一派喜悦的境象。
“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春天的力量是无私的、普遍的、伟大的。
这个力量,是得力于太阳、大地、春风呢?还是得力于万物自身呢?还是“因缘合成”的呢?这可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还是去问万物自己吧;去问太阳、大地和春风吧!文益禅师这里借春风自然之境,来喻禅宗的功行,疑问必须自己去解决,参禅必须自己去证悟,如同万物一样,自己去拥抱春天、享受春天所带来的喜悦。
因僧看经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
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
品析:佛教自身,有一最大的难处,这就是对理论而言,需要详之又详,使之尽善尽美;对修行而言,则需要直截了当,方便易行,使之稳妥实在。
没有理论作为指导,修行往往会误入歧途;有理论作为指导,又极易形成“理障”、教条主义,使修行难以圆满。
文益禅师对此就深有感受,他七岁出家,饱习经论,“复旁通儒典,游文雅之场。
”后来又在雪峰义存禅师弟子长庆稜禅师那里参学。
有一次和同学们结伴,准备南游广东,经过地藏禅院时,因雪大受阻,就在地藏禅院住下住持地藏桂琛禅师也算是他上一辈下来的同门师兄弟。
烤火之时,桂琛禅师问他:“准备到哪里去呢?”他说:“行脚去。
”桂琛又问他:“什么是行脚事?”他说:“我不知道。
”桂琛说:“不错,就这个'不知’可是最亲切之处了。
”他们又在一起讨论著名的《肇论》,到了“天地与我同根”这里,桂琛问他:“山河大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他说:“别。
淡看人间事

淡看人间事,潇洒天地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1.无烦恼之苦,少贪欲之念。
只要心旷神怡,心境开朗,心中就一定会有一片艳阳天。
要守住知足,要筑牢堤防。
要把握凡事求自然,遇事处泰然,得意寻安然,失意能坦然,曲折是必然,沧桑方悟然。
2.平淡的日子,有时候让人感到疲惫或者厌倦,甚至是痛苦,总感觉到幸福很遥远,幸福是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因素没有多大的关系,生活的质量在于愿意改变和创新,打破自我的局限,不是给烦恼找一堆借口,而是能够运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小桥流水,须是活水。
3.淡看人间事,潇洒天地间。
再幸福的人生也有缺憾,再凄凉的人生都有幸福。
潇洒的人生,要学会淡看缺憾,随缘而动。
所谓随缘,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有随缘的心态,才能看淡失去,而把精力放到你可能的拥有上。
失去变淡了,痛苦就轻了;拥有看重了,快乐就增值了。
潇洒的人生,心里只愿装着喜乐。
4.一粥一勺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
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淡到极至。
清淡上路,心中的烟尘少了,没有过多的心机,胸怀因此变大了,一切因为放不下、得不到的物质引起的重负变轻了,步履因此轻松,心胸因此豁达。
5.教养是什么。
迷茫与痛苦之中,仍能坚持窗明几净,仍能保持自我反省,仍能力求每天学习与进步,仍能对他人表示尊重、怀有亲善。
教养不是空礼貌,它是让一个人拥有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坚持一生成为习惯,化为性格,最后立于不败的命运。
6.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气不和时少说话,言多必失;心不顺时莫做事,做事必败。
想开了自然就微笑,看破了必定要放下。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7.生活告诉我,有些东西,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必看得太重;生活告诉我,幻想终究只是幻想,现实才是真正要面对的现实;生活告诉我,谎言只能求得一时的安定,随后将带来无数的烦恼;生活告诉我,你在乎的,别人不一定在乎;生活告诉我,你稀罕的,别人不一定稀罕,这仅仅是生活。
[宝典]精彩禅诗偈语!
![[宝典]精彩禅诗偈语!](https://img.taocdn.com/s3/m/8cbcff2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1.png)
精彩禅诗偈语近日偶读禅学杂书,颇为其中精彩禅诗偈语段落所感,比之李义山"有不尽之意"的《无题》之作,更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机妙义,哲理更深,意境更高.而禅宗偈语遣词用字往往又比较通俗,不象义山诗谜那样悔涩难懂.《六祖坛经》中很多段落便是极为精彩的通俗诗,其蕴意则需要一生的悟性来映证.在这里拟向各网友陆续介绍一系列禅诗,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更求证悟自性!神秀示法证悟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宗六祖.灵云志勤开悟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何山守旬开悟诗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昭觉克勤开悟诗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洞山开悟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诗表面上写太阳照到他身上,而影子投在水面上的情景,事实上就是写他追求道的一个过程.神照本如开悟诗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龙门清远开悟诗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其二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
星云禅话

星云禅话笔记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无念不是无正念,而是无妄念!能用正念对治妄念,未尝不是好事;当然最高的境界,是以无念对治正念,黄檗禅师最强调的禅法是「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内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即成有。
」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实在没有不同的,道只有一个,有无只是道的两面,道是因人而有所不同的。
禅师的问话与答话,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一翳yì在眼,犹若空华;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道在何处?」「谁是佛祖?」吾人何必舍近求远,舍己求人乎?我们修行,不要以为把眼睛闭起来,不看不闻就无事了,心里看的,想的,那才更厉害。
所以,就算看了,听了,只要「不动心」,那才是真正的修行!「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需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心外求法就好比骑驴寻驴,缘木求鱼。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与生具来的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要向自我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
哪里没有佛?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你从那里来?」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
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你从那里来?」神会回答说:「我不从那里来。
」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你从那里来?」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行思禅师回答他说:「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你从那里来?」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那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那里来?」来启发对方、考验对方,要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象。
真实静虑——精选推荐

真实静虑真实静虑含凡夫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这些静虑分别是什么呢?先说凡夫静虑:耽著明、乐、⽆念的觉受,为追求这⼀⽬标⽽观修,就叫做凡夫⾏静虑。
这种静虑总是带着⼀种耽著。
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么就耽著很快乐、委有舒服、但语⾔⼜⽆法表达确切的觉受。
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般都不愿意出定。
其实这种境界并不⾼,(当然做为真真实实的凡夫,能有这样的觉受已属难得,现在的⼈,天天追求速度,利益⽽静虑的觉受是⾃知的。
)因为它耽著禅味。
因⽽,禅修的同⾏们要会观察,如果落⼊这样的境界,那我们所修的,很可能成为⾊界或⽆⾊界之因(这两者都是天⼈之因,依然在六道之中)。
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是有差别的,这⼀点,《⼤圆满⼼性修息⼤车疏》、《上师⼼滴》等密宗教⾔,《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论》等显宗论典中都有说明。
因此,我们到底修的是什么禅定,⼀定要弄清楚。
我们应修的,是断除轮回根本的真实禅定,⽽⾮耽著明、乐、⽆念的凡夫⾏静虑。
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
这种观修⾮常重要。
因为从⽆始以来,我们就⼀直耽著万事万物是实有的,并因此流转⾄今,现在要对治这种“有”的执著,“空”的执著就成了最好的⽅便。
因⽽,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对于初学者⽽⽅,空执是唯⼀⽆谬的⼊门之道,如果说⼀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
那这种“空”的执著是否究竟呢?不究竟,它只是暂时的阶梯。
《中观根本慧论》说:“佛陀说空性法门,是为了遣除⼀切见,⽽如果对空性起了执著,那就不可救药了,就像药已经变成毒⼀样。
因⽽参禅时⾸先了解这个静虑,是⾮常关键的。
现在很多禅修的⼈,安住的就是这种状态。
这样的状态依然是⾊界之因,不能断除轮回。
⽆论求智慧、求禅定,⾸先要通达闻思⼀些佛理,这样才能睁开智慧之⽬。
那我们应当希求并安住的是那种静虑呢?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分别的等待中,叫做缘真如静虑。
庐山烟雨苏轼

《庐山烟雨》作者: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1)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赏析]: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绝句,和辛弃疾的《丑奴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龙裤国师—三声佛号超度太后的传奇国师

龙裤国师传叙念西法师,今之闽南高僧也。
专弘净业,著作甚富。
近以所撰龙裤国师传见示,披卷讽读,叹为希有。
文笔朴拙,不假修饰,弥益古趣。
丰德性常律师,拟以付刊流布,而资亡母冥福。
孝思肫诚,由足贵焉。
为题卷端,以志欢赞。
岁次乙亥(1935年)十月惠安净峰沙门一音一、根性愚笨劳役苦行面对诘责心无怨恨国师名号为龙裤,法号樵云,俗姓郭,为明朝漳州之东乡霞洲人氏,家族世代务农种田。
明神宗时,于本郡山——头社桥下庵剃度。
因小时候没读过书,樵云师出家后学习佛经反应迟钝,忘前落后,没有读诵性,类似佛陀时代的周利盘陀伽念诵扫帚一样。
樵云师的剃度和尚,认为他的根器难以教化,只好叫樵云师每天挑水砍柴,用以供养寺庙僧众。
就这样过了四、五年,樵云师连一句经文都念不顺口。
所以只能干些苦累杂役之活。
樵云师尽管愚笨,但是内心非常想修学佛法,每次去礼拜请教师父,都得不到教诲。
师父只是对他说:“你这么笨,应当多做些苦活,以消业障,其他的不是你所能学的。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好几次,可是每次面对师父的默然诘责,樵云师都认为是自己的业障所致,从来没有生起丝毫的怨恨之心。
二、道心坚固苦思解脱栖身石窟勤念弥陀有一天,樵云师在想:“自己想要修行,可是又没有师父、法师愿意指导,白天做着各种杂役又没空识字以读佛经。
唉!真不知何时才能解脱……”正在他叹息无奈的时候,恰好有位法师行脚参访来到寺庙挂单。
于是樵云师晚上干完活,便来到法师的房间恭敬礼拜,请教如何修行。
法师见他心意虔诚,询问他来的目的因缘。
获悉原来是了脱生死心切,但是根基不好,资质不佳,虽然愚笨,可是向道之心非常坚固,法师对樵云师很是赞许器重。
于是,便为他讲说古代大德如何住在山洞和石岩边,渴饮山泉,饥食野果,安贫乐道的事迹。
至于佛法真谛,言语表述难以讲明。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很殊胜,但是修学不但看因缘也要看根器。
总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去实践。
只有真诚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悟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禅入门之关键:能与所
在佛教传入初期,汉地佛法的禅观,是以观想明晰的影像为主要方法。
菩提达摩所传授的禅宗,显然与当时盛传的禅法不同,所以才会遭受排斥。
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很多学者认为禅宗的特点在于否定一切禅修入定,这种看法与历史事实不符,实际上很多禅师经历过艰苦的禅修之后才获得开悟。
那么禅宗的禅修与传统禅法的禅修有何区别?一言蔽之可谓能所不同。
传统禅法侧重的是从所观境像上用功,或者将境像稳定住,或者观察境像的变化,或者分析境像的因缘等等。
而禅宗的作意却不是针对于所观境像,而是作用于能观的主体,也就是众生所执的那个“我”。
禅宗对于“能”的观法,它既不立能,也不破能,而是“疑”能。
因为以能消能,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
禅宗的方法,实际上是用六根破心、意、识。
六根离识无分别性,因此以“疑情”为形式。
疑既没有分别,又有方向,关键疑的是“谁”?
六祖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已经把方法都讲完了。
不过后人习惯于从所上用心,一旦让他疑着自己,便不肯下手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