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试题写作指导
人生应孤芳自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终极指导

2024届高考作文终极版9:人生应孤芳自赏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著名作家冰心在《春水》中有这样一句短诗:“墙脚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著名演员陈道明却认为:“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因为要孤芳自赏,你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原则。
至少,它还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作文题目引用了冰心和陈道明关于“孤芳自赏”这一主题的两种不同观点,要求考生结合这两种观点进行思考,并写一篇文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主题涉及“孤芳自赏”的内涵、价值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确定角度:可以从冰心的观点出发,探讨“孤芳自赏”可能导致的狭隘视野;也可以从陈道明的观点出发,探讨“孤芳自赏”所体现的坚守个性和原则的价值;或者结合两种观点,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孤芳自赏”的正负面效应。
确定立意:立意应围绕“孤芳自赏”的内涵、价值观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可以从自我认同、个性坚守、自我成长等方面入手,提出对待“孤芳自赏”的态度和看法。
明确文体:根据题目要求,文章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甚至是抒情散文等。
但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应确保文体清晰、统一。
自拟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如“孤芳自赏:坚守与拓展”、“孤芳自赏:自我认同与自我超越”等。
写作要点:在写作时,应注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综上所述,本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孤芳自赏”这一主题,结合冰心和陈道明的观点,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在写作时,应注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并自拟一个能够概括文章主旨的标题。
同时,要注意遵守作文的基本要求,力求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解的文章。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2024届高考作文训练三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共30张PPT).ppt

由“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可知,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思考,如什么是眼界,如何提高眼界,什么是境界,如何提高境界,什么是边界,如何对待边界。
参考立意
1.扩眼界感新境界,守边界得大境界2.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3.眼界认知决定人生的高度。4.敬畏边界,守住底线。5.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格局。……
方法一、梳理“现有关系”
试题所构建的三元关系是提示、引导,而非终极答案,其关系是多元的、开放的,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也不是唯一的,立意角度也是自由的。 因而,要对命题者所列的三元关系进行质疑和反思,用对立统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哲学原理严谨地分析三元概念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
第一,要明晰“三元”概念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首先
其次
第二,必须了解思辩话题各方概念的内涵,这是思辩的准入点。
三元关系作文要求更加突出考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在弄清概念内涵后,还要阐述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作文的思辨色彩;
然后
最后
第四,在阐述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将道理说透彻,体现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启示)。
审题立意指导
材料以“青蛙”“河伯”“游山者”引出“眼界”“境界”“边界”这三个关键词。“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也指见识的广度,如材料中青蛙所看到的“井口”,青蛙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天空,而对于井口之外,它则一无所知;
审题立意指导
“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或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如材料中河伯突破了河之边界看到海,感受了新的境界;“边界”,本意是领土单位或国家地区之间的界线,也可是规则或法律,或者是做人的底线,如游山者,脚步移动,眼界开阔了,但脚底的边界却不能逾越,因为“脚下就是万丈深渊”,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心存敬畏”而及时止步。
2024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写作指导

6.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发掘新问题 7.善用科技之翼,做人工智能主人 8.莫被人工智能异化心灵,成为它的奴隶; 9.君子善假人工智能;丰盈你我人生 10.于善问中求思,于求思中致远
名言金句
1霍金曾言:“人工智能的崛起,或成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亦或是最糟糕 的。”这句话警示我们,面对AI的飞速发展,既要看到其巨大潜力,也要警惕潜 在风险。
2024全国Ⅰ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 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 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便利让我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这种便捷性也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 限制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文章。例如,可以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待问 题的态度,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含义。也可以探 讨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探索,以及如何平衡科技的 便利性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避免被人工智能“矮化”等。
4.人工智能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也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AI的精确与迅速无疑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的进.,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我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 的能力。
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其强大的计算 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让我们忘记 问题的本质,甚至可能削弱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解析及审题立意指导

2023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解析及审题立意指导真题回顾【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
这样的类型较为新颖。
其实关注过2023年四省联考试题的话,这个类型并不陌生,而且相比四省联考,这道题与前面材料的关联度不算很强,考生在写作时受前面材料阅读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不大。
材料的关键词语为“‘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当代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等。
其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是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原因,“当代青年少年”是“自己的空间”的主体(主人),“希望有”表明一种愿望,而“放松,沉淀,成长”则是“空间”的作用。
考生既可以从青少年自身立场,又可以从家长、学校、社会立场进行思考:青少年有这样愿望的原因是什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是被谁打扰?被怎样打扰?空间是现实的空间还是虚拟的空间?“自己的空间”得多大?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一点都不被打扰行不行?……以此达成家长(或学校、社会)和青少年双方的互相理解,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立意】1.斯是吾“室”,助吾成长2.不被打扰就是最好的空间3.尊重孩子,给予空间优秀范文01吾心安处是“静”土,滋养青年成大树于熙攘人群中,你是否渴望过一片独处的天地?于嘈杂人声中,你是否倾听过心灵无声的呐喊?如果我们拥有同样的渴望,想要觅得一方“静”土,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那么,我们需要懂得处空静而修身,凭宁静而致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也难.免陷入失去自我空间的境地,想要一个“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空间,这种愿望如何实现?可以是一-间安静的读书室,可以是一片宁静的田野,可以是-把能够静坐的椅子,但我想,这片空间,亦应是.“吾心安处”的心灵原乡。
成长的蜕变——天真与经验-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终极指导

2024届高考作文终极版13:成长的蜕变——天真与经验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个人的成长会因为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天真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理解,以及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材料提供了两个关键词:“个人的成长”和“经验的增长”。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探讨成长过程中是否会导致天真逐渐失去。
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磨练的过程入手,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自然会失去一部分天真。
论述经验增长对天真的影响。
可以谈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学会应对,从而使天真逐渐减弱。
分析天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指出,天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助力个人成长。
探讨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保持适度的天真。
可以谈谈在成熟稳重的同时,不失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联系自身经历,抒发对成长的感悟。
可以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在保持天真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综上所述,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与天真的关系,思考如何在成熟稳重中保持一颗童心。
在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审题指导】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理解,以及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材料提供了两个关键词:“个人的成长”和“经验的增长”。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探讨成长过程中是否会导致天真逐渐失去。
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磨练的过程入手,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自然会失去一部分天真。
论述经验增长对天真的影响。
可以谈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学会应对,从而使天真逐渐减弱。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写作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写作详解及范文展示【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给我们展示了历史上此类例子,现实生活中因认知局限导致误判的倒子也不鲜见。
对此现象,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材料属于读写结合式与引语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新材料作文。
读懂两则文言文是王道,弄明两则文言文的观点是门道,打通古文事例事理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是渠道,精准审题正确立意恰当布局谋篇是正道,亮明观点援引事例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从字顺语言精彩辩证分析联系实际畅谈个人成长国家进步才是作文技法之老道。
试卷文言部分的阅读重要观点是“世之听者,多由所尤。
多由所尤,则听悖矣”,即人们听取人言、听取意见时会受到局限,这就启示我们在听取他人所言、听取别人意见时,不要凭借自己的感情好恶决断,而要头脑清醒,理智地听取并思考,分析地做出判断。
两则材料所记叙的时间=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写作中一定要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为判断客体反馈信息真伪的标准,以及把去除感情好恶的影响作为准则。
试题中,“现实生活中因认知局限导致误判的例子也不鲜见”这句话,提示我们,生活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写作时,写作论点一定要解决现实中的这种现象、这种问题作为基本目的,并且要结合现中的事例记性进行写作,实联系现实并以典型的事例进行有力论证。
至于现实实际可由小我到大我,由历史到现实,由国内到国际,分层次、分论点进行严密论证。
“对此现象,你有哪些思考”提示语,提醒我们,写作此文时,不要旁逸斜出,不要胡乱联想胡思乱想,应抓住关键词语,关键问题,展开论述,以事说理,言之有据,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思考的去向,应围绕:①消除自身认知存在的局限性,只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才能在学习和决策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少走弯路;②仅凭个人好恶做出判断,会带来误判,贻误大事,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③不能识破说话人的动机、意图,受其蒙蔽,而上当受骗,“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方能辨别真伪,识破对方动机,不给可乘之机,确保主心骨不受干扰。
【高考写作指导】单则材料作文简易实用审题立意七招

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 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 其强者会变弱,勤于锻炼者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 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 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 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 我变强。这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 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 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 二、抓关键句法
•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兼有议论、表达观点)语句 及命题者的提示性语句,如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 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 步骤:
• 第一步阅读材料,按上述思路查找勾画关键词、句。
• 第二步以关键词语为中心话题进行联想扩展,确定立意。即“我”要写的东 西。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多角度入手: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 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 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 审题的基本原则
即审题立意时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 的意旨。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脱离材料立意。
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 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多人物、多 说法)
高考作文议论文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议论文写作技巧一、高考满分议论文写作指导(1)亮观点,单刀直入。
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习惯》有篇高分作文的开头这样写:“就像那溪流惯于奔腾,大海惯于咆哮一样,我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记簿上。
”(2)打比方,隐喻题旨。
1987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有篇高考作文拟题为《灯塔·路标·理论》,开头写道:“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点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标指引方向。
否则就要触礁,迷路。
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讲故事,引入主题。
1994年全国高考有篇高分作文《习惯》的开头幽默风趣:“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公务员曾在厕所里遇上了局长,于是,他脱口而出:‘局长,您也亲自上厕所?’一听这话,旁人当然会捧腹大笑,但一笑过后,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
据说,这小职员在其他场合也总‘局长,您亲自……’、‘科长,您亲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动物性条件反射,哪怕时间、地点、环境早已改变。
我说这就是习惯所致。
”(4)引名句,扣住中心。
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
1995年获得高分的高考作文《责任》,开头这样写道:“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
”(5)摆现象,揭示论题。
作文题《父辈》,有篇作文这样开头:“父亲这一代人,他们长身体时遇到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回城时赶上压缩居民户口,子女深造又正好赶上大学自费……可他们的眼睛依然闪亮,他们的腰杆依然挺直,显得踏实、自信、沉稳。
”另外,材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三点: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
二、高考作文议论文结构1、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试题写作指导综述综观全国八套试卷的作文题目,笔者有以下认识:一、强调人文精神,紧跟时代。
全国甲、乙卷,全国新高考Ⅰ卷,北京卷(一),都体现考查对于时代精神、青年使命的认识。
二、更突出思辨性。
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卷(二)、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更强调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紧紧扣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文化、思维和审美三点。
四、从难度来讲,浙江卷当属八套试卷中的异类,大大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堪比几年前山东的葡萄藤肉豆须作文题,让学生不知所云。
个人认为新高考Ⅰ卷的作文不错,可圈可点,半文言的材料表述,既体现了语言的深度,从材料既言而又未曾言的遮遮掩掩中,又体现理解的广度。
下面对八套作文试题略作分析,望读者批评指正。
1.全国甲卷试题内容: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
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
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材料限定于“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而且前面以很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做铺垫。
(2)主题“可为与有为”,主要应考虑“什么样的事情‘可为’,怎样才能大有‘可为’”。
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确定:有助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事情“可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所有有志青年一定会“大有作为”。
2.全国乙卷试题内容: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
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材料引用汉代杨雄射箭的比喻,告诉我们,人要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端正思想,并把“正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
这里有四层意思:①要不断加强修养,即保持乐观、豁达心胸、克制情绪、放眼未来等;②端正思想,摆正态度,积极向上;③做“正义之事”,即一是为人公正、主持正义,二是符合民族大义、有利于人民;④最后实施。
前三层意思是前提,前提不对,一切枉然。
(2)审视材料后面的要求,一定要定位于“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和“自身发展”。
这里也隐含着两层意思:①当代青年的理想是什么?不言自明,应该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族复兴大业,有利于世界和平;②写自己的人生规划,把自己置身于时代大潮中,国家大业中。
3.全国新高考Ⅰ卷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首先要读懂材料中引用的毛泽东对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包含的几层意思:①体育之效则强筋骨;②可以使身体发生改变,身体强壮的滥用会变弱,弱者可以变强;③因先天强弱而自喜自悲都是不对的。
(2)主席原文中有对于“精神”的阐述,比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句。
综合考虑,立意时,不应只局限于“体育”一词的概念意义,这里更应该发掘“精神”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材料最后一句“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不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弱者”是上天别样的恩赐吗?唯有“精神强大”者,可以永恒立于天地之间。
(3)故而,只写锻炼自己的肉体的,使之强健,就流于肤浅。
为文时不妨在精神的自强方面重点写,会出彩的,也更深刻。
附原文(节选)第四体育之效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
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
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
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朱子〔17〕主敬,陆子〔18〕主静。
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
老子〔19〕曰“无动为大”,释氏〔20〕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
近有因是子〔21〕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
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
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
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
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
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
又闻弱者难以转而力强,今亦知其非是。
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
至于弱者,则恒自闵其身之不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
久之遂变而为强矣。
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22〕,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
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
其说亦谬。
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
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迦〔23〕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24〕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25〕,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今之伍秩庸〔26〕先生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27〕死年七十余,而康健鑺〈矍〉铄。
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
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
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此言是也。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
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
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
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
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
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
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
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
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
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
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剌〈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
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
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
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旨意志之事。
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
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讵〈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
夫力拔山气盖世〔28〕,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29〕,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30〕,耐久而已。
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
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
身心皆适,是谓俱泰。
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4.全国新高考Ⅱ卷试题内容: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材料是古代用毛笔描红三步写“人”字,第一笔逆锋起笔,第二步第二笔中锋运笔,第三步第二笔缓缓出头。
(2)材料运用了双关手法,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年轻时虽身处逆势,但不可懈怠,努力积累丰厚;此后无论环境如何,千万不可剑走偏锋,横溢斜出,要坚持走人生正道;再后即使人生会有一段停滞不前之状,但持之以恒,总会慢慢出人头地,得到国家或社会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
(3)这与王国维所提的人生三境界有相似之处。
(4)审题时,结合要求提示,文章中要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定位于“新时代青年”。
5.北京卷试题内容:23.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写作指导:一、论生逢其时(1)“其时”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指广义的,即任何时代;二指狭义的,单指当今时代。
所以写作时,可以根据广义阐发,也可以单在当今时代的狭义空域阐发。
不过根据考场议论文“引、议、联、结”训练模式,最好是先在广义的空域背景下阐发,然后再联系现实,其实这也是命题人暗示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