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这几天,我利用暑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
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
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
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
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
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1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
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
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提高,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
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
但司马光用自我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礼貌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经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比如《资治通鉴》中《三家灭智伯》,晋国智家选取接班人,重才不重德,导致本来实力强大的智家军队被消灭、土地被分割,成员被全部处死,智家从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这,是给当今那些企业乃至国家的管理者关于品德的重要性,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呢?是否让那些徘徊在如何抉择人生仕途手段的人有了启示呢?读《资治通鉴》还能够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可提高修养增加阅历,也有助于增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本事。
读《资治通鉴》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读《资治通鉴》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发生时间】公元前208年【相关人物】吴广,起义军将领【故事大概】这一年,发生了许多的大事。
首先,是刘邦被泗川郡(安徽省淮北县)围困在丰县(江苏省丰县),后来成功突围,打败了泗川郡的军队。
接着,是陈胜的大将周章,退出函谷关,屯兵在曹阳(河南省三门峡市)。
过了十多天,便被秦国的大将章邯击败,周章自杀,军队大乱。
【解读】:秦国的军队,还是非常强大的。
但由于赵高垄断了所有的信息,导致胡亥整天沉醉于声色当中,朝廷上也没有将领敢说出真相,所以天下大乱,却也无可奈何。
另一边,吴广则带领军队围住荥阳(河南省荥阳县)。
秦国的三川郡郡长李由(李斯的儿子)奉命守卫荥阳,导致吴广久攻不下。
楚国的大将田臧与他人谋划说:“周章的军队已经被打败了,秦军没过多久肯定就会来到这边。
如果我们一直无法攻占下荥阳,一旦秦兵到来,腹背受敌,一定是惨败的。
不如将少部分的兵力留在荥阳,带领精兵对抗秦国。
”接着,田臧说:“吴广这个人,骄纵却不懂得带领军队,没有资格跟我们共事,有他在,始终是坏事。
”于是,田臧便假传陈胜的命令,将吴广杀了。
随后,还将吴广的首级献给了陈胜。
陈胜拿到首级之后,将田臧任命为上将,还赐予了楚国的宰相官印。
【解读】:陈胜吴广的关系,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严丝合缝的,因为他们是一同创业的,讲道理应该是非常要好的。
而当陈胜拿到吴广的人头之后,非但没有责罚田臧,反而是给田臧升官,这当中就值得深思了。
田臧杀害吴广的理由,是吴广这个人太过骄纵,还不懂得带兵,不值得共事。
但是,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却记载:“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说明吴广这个人,是得到了下属的信任的。
所以,骄纵,大概只是田臧是随意找的杀害吴广的借口。
那么,杀害吴广的计谋,陈胜是否知情,又或者,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陈胜所指使的呢?也不是没有可能。
陈胜到了后期,才是真正变得骄纵了,变得焦急了,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称王。
而吴广的存在,对陈胜这样有野心的人来说,始终是一个阻碍。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1《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刻。
这本书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这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正因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
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
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
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2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
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
《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七刘邦用人的奥妙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七刘邦用人的奥妙姜鹏品读《资治通鉴》(七)刘邦用人的奥妙在政治上,司马光有三大法宝论,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应该注意三大法宝。
“目司致治之道无它,在三而已,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
”要治理好国家,就这三条。
懂得用人,为每个岗位,挑选合适人选。
表现得好,就给予合适奖赏,如果做得不好,就给予必要的惩罚。
这不深奥。
这话说起来简单,落实在过程中,不简单了。
《资治通鉴》里面,记载过几百位帝王。
能够都做好的真不多。
《资治通鉴》倒有一个人,几方面做得都好。
这是刘邦。
楚汉相争时,许多故事熟悉。
如何看待它?如果能够以司马光的三大法宝论来看,分析刘项的成败,或许有新的发现。
刘邦在消灭项羽后讨论成败。
几位大臣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
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意思是刘邦懂得分享战功。
项羽不能与人同利。
其实涉及到司马光三大法宝中的第二条,信赏。
刘邦对于这个回答,没有否定。
但是刘邦接下来说,还有一条原因。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C自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举了三个著名的人物,萧何、张良、韩信。
这三人都非常有才华,非常杰出,我能具体间题上比不上他们。
但我能用他们,让他们发挥长处。
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他。
所以,项羽被我打败。
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
刘邦这段总结,就牵涉到司马光法宝的第一条,任官。
这是刘邦的自我认识。
这段对话,涉及到司马光的两条法宝。
任官与信赏。
司马光认为:“高祖奋布衣,提三尺剑,八年而成帝业,其收功之速如是,何哉?惟其知人善任使而已。
”他的看法与刘邦的自我认识高度一致。
刘邦来自底层,仅仅八年时间,就能成为开国皇帝,非常成功。
知人善任起了关键作用。
代表作就是汉初三杰。
在汉开创过程中,最杰出的三位,各有所长,在自己的领袖最优秀。
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人物

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人物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权威的纪实性著作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以及其中的历史人物。
阅读资治通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发展变迁,还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
文言文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资治通鉴所必备的阅读技能之一。
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其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下是几位在资治通鉴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人物的简要介绍。
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资治通鉴中,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在政治上倡导仁爱之道,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为后世帝王与臣民定下了伦理准则。
2. 刘邦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资治通鉴中被称为“高祖”。
刘邦以其机智勇敢的军事才华,成功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多年的汉族帝国。
他秉持着“舍生取义”的原则,不仅获得了百姓的拥护,还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典范。
3.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称为“曹公”。
曹操聪明机智,善于运筹帷幄,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成功地削弱了其他两个国家的势力,并最终一统了北方。
曹操在资治通鉴中被描绘为既有才能又有欠缺的复杂人物,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玄奘玄奘,又称三藏法师,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
他曾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对推动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资治通鉴中,玄奘被记载为“三藏玄奘大师”,他的求真精神和卓越才智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
以上只是资治通鉴中一小部分历史人物的简要介绍,每个人物在历史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的背景和演变,并从中吸取智慧和经验,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启示。
总而言之,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人物是拓宽知识面、丰富阅读体验的重要途径。
《资治通鉴》读后感:来学几个典故

《资治通鉴》读后感:来学几个典故读后感:《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公元前204-203年):来学几个典故!
1、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取自于韩信与赵军的对垒,韩信带着一群平民百姓背水而战!
2、虚张声势,取自于韩信战燕国“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3、刘邦如何做人“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给四万两黄金给陈平去离间楚将,从不过问怎么花钱,很快陈平就把范增从项羽那搞定了;“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
”不让战死的兄弟客死他乡,从此四方归心
4、武涉、蒯彻分别游说韩信独立门户,三分天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资治通鉴之汉高帝刘邦 下(精校简注 无障碍阅读)

《资治通鉴·汉纪3(前200)冬十月,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贺。
先平明,谒者治礼(主持典礼),以次引入殿门,陈东、西乡(排列在东、西两方)。
卫官侠陛(台阶两旁站立)及罗立廷中,皆执兵,张旗帜。
于是皇帝传警,辇出房;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正式酒宴)。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垂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置酒(结束宴饮)”,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
于是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初,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尊君、抑臣者存之。
及通制礼,颇有所增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
其书,后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
法家又复不传,民臣莫有言者焉。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是以扬子讥之曰:“昔者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致者二人。
’曰:‘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曰:‘仲尼开迹(周游列国),将以自用也(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
如委己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善乎扬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上自将击韩王信,破其军于铜鞮,斩其将王喜。
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与信及匈奴谋攻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隐瞒)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就分给他),与天下同(共享)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嫉妒)之,贤者疑(怀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大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音:镇,镇守)国家,抚(安抚)百姓,给饷馈(输运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擒)也。
”群臣说(悦)服。
【译文】
皇帝在洛阳南宫设宴与群臣饮酒,说:“各位侯爷、将军,诸位不要隐瞒,老老实实告诉我,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来就封给他,与天下共享利益。
项羽则相反,有功劳的他要陷害,有贤能的他要怀疑,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
刘邦说:“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人民,供应军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得天下。
项羽有
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为我所擒的原因。
”群臣心悦诚服。
【解析】
一、综合评价
刘邦说自己的成功,不是自己行,而是自己能用那些有本事的人。
刘邦深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越大,权力越大,盲点越多。
不管什么事,领导都可以说了算,是因为他有权力,并不是他有这个能力。
因此,能听进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就是个好领导,反之,就会犯错误。
刘邦打仗听韩信的,治国听萧何的,战略上听张良的,所以他就成功了。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提出领导力修炼的三条:仁,明,武。
仁就是要懂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能争取人心拥戴,用人能成就人。
明是判断力,方向、路径的判断,危与机的判断,人与事的判断,这实际上就是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能力。
武是决断力,排除干扰,把决策付诸实施的能力。
刘邦这几条都做得不错,他懂政治,他能争取人心,他有判断力和决断力,识人用人,更是他的长项。
二、史论结合评价
纵观那段相争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的政治能力并不是很厉害,要知道很多皇帝都有很大的格局,都很有远见,但是他也没有,只可以说是带着兵打仗倒是稍微强一点,不过最多可以带十万人,再多了就不行了,他就乱了!他还比较擅长的就是找一些好帮手,他觉得那三个人都很厉害,有他们就可以稳定了,但是这三位都比你强,你怎么知道他们就愿意为你这个啥都不会的人奋斗呢?他们这么能耐,完全可以自己拼!
大家说他知人善任,虽然没有远见但是心胸很宽广,而且有王
者的那种大度,这些没错,但是并不能作为突出的地方,因为加到别的人身上也是可以的,所有的明君都会有这些品质。
都是明君了,为什么只有他被称为痞子呢?这可不是一个得体的称号!他是创业之君的亿元,很有名气,而且现在还受人追捧,这是为什么呢?他不是一个坏人,但是也不是那种挑不出毛病的正人君子,是带一点坏坏的那种人,有痞痞的感觉,所以才被那样称呼吧!
虽然政治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干了那么多大事,魄力还是有的,为什么那些人甘愿追随他呢,正是因为他有魄力,而那些人有能力但并没有魄力和勇气。
虽然起义的时候喝醉了,但也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喝醉了就敢做出造反的事情,那些有能力的人担心会没了性命,而不敢当老大,所以就追随他,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那些谋士和将士甘愿追随他的原因,正是这种魄力,即使他没有很好的能力,也有人死心塌地的追随。
三、后世毁誉参半评价
大家都说所有的事物可以说都是萧何在处理,无论局势有多惨,但是只要萧何在就没问题,就安心,在对比下,人们觉得作为领导者的刘邦就更没有什么本事了,但是其实正因为他,萧何才会这么做,所以也不能说他什么本事都没有,比如你就没本事让这些能人替你处理事务,所以人家还是有本事的!也正是因为他的重视,所以迎来的完全的臣服,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领导带来的,所以即使做了很多事,有了很多功劳可以撼动老大的地位了,也别无二心,许多明君也无法对实力太大的大臣坐视不管,因为还是不相信,所以这一点是很难的,不是所有帝王都可以做到。
他的这个魄力是他最有魅力的点,是他最大的特点,但是因为这
点并不是很清晰地就知道了,所以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虽然政治实力弱,但是这在政治事业上的魄力也可以说是实力的一部分了。
大家对他有很多的不好的评价,虽然不像是评价那些昏庸暴君一样,但是总归不能说好,要是说他最失败的一点,那就是亲情这一块了,他可以说是最不喜欢自己接班人的皇帝了。
我觉得许多皇帝再冷酷,也是喜欢自己的儿子,但是他居然能够做出在逃亡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丢出车外,这冷酷不仅对孩子们造成了阴影,使得后来的刘盈一直小心翼翼,令人心疼,这些都是他的罪过!
他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可以说连他的老婆吕后的政治水平就比不上,虽然吕后太过恶毒,但是确实有政治头脑。
同样是创业之帝,也同样是草根出身,老朱的口碑比他好多了,就没有那些痞子的称号,老朱的优点在于,是真的有实力,处理国家井井有条,并且还是个劳模,一直奋斗到最后一刻,还有就是家庭和睦,他和马皇后可以说是帝后的楷模了,而且对于儿子们也都很好,至少没有说有什么像刘邦那样无情的事情发生!
刘邦还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人,毕竟还是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王朝,所以还是大名鼎鼎,其他那些遭人诟病的问题也是确实存在,也没办法洗白!
【结语】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
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