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邦领导力

合集下载

汉朝的崛起刘邦的胜利之道

汉朝的崛起刘邦的胜利之道

汉朝的崛起刘邦的胜利之道汉朝的崛起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举世瞩目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刘邦作为汉朝的创立者,其独特的胜利之道功不可没。

本文将从刘邦的战略部署、政治手腕和领导风格等方面,探讨汉朝的崛起与刘邦的胜利之道。

一、战略部署刘邦在汉朝的崛起过程中,展现了精准的战略部署。

首先,他采取了择地而居的策略,选择了险要的地理位置作为根据地。

他深知“以守为攻”的道理,通过占领关键山川,有效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势力,确保自己的安全。

其次,刘邦灵活运用巧妙的战术调动,以小打大。

他深知自己无法直接与敌方大军抗衡,因此采取了分兵渗透、攻其不备的策略。

他善于以少胜多,将有限的兵力用于攻破敌人防线的要害部位,使敌人溃败。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术,为他在战场上获得多次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政治手腕除了军事方面的战略,刘邦在政治手腕上也展示了出色的能力。

他首先采取了宽大的政策,对降伏的敌人给予了宽容待遇,尊重他们的地位和权益。

这一做法有助于争取人心,减少了敌对势力的反抗。

其次,刘邦秉持“王道”的治国理念,寻求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

他注重经济建设,推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力。

同时,他还注重军事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军事制度,把士兵的生活待遇提高,增加了士兵归属感和忠诚度。

三、领导风格刘邦拥有鲜明的领导风格,为汉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他广纳贤才,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

他废除了以世族血统为主的选拔制度,大胆施行赏罚制度,使人才得以充分施展才华。

他任用魏豹、周勃等重要将领,使汉朝军队实力倍增。

此外,刘邦具有高度的政治洞察力。

他善于从局势中捕捉到变化,准确地把握时机。

他能够随机应变,迅速调整战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了多次胜利。

总结起来,汉朝的崛起离不开刘邦的胜利之道。

他凭借独特的战略部署、政治手腕和领导风格,成为汉朝的奠基者和推动者。

他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皇帝和政治家具有深远影响。

刘邦的胜利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典范。

游侠刘邦和他的三权分立

游侠刘邦和他的三权分立

游侠刘邦和他的三权分立刘邦,中国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以其独特的三权分立制度为后世所称道。

这个制度使得权力更加分散,避免了集权统治的弊端,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行政权刘邦为了有效管理帝国事务,设立了行政权,由他个人负责。

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威,他享有最高的行政权力,并且对百官进行任免。

刘邦秉承着“相信人”的原则,委任贤才为官,以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

刘邦通过设置各级官员来保证行政权的顺畅运作。

为了落实自己的治理理念,他实行“分封制”,将帝国划分为若干个封国。

每个封国都有一个封地的负责人,负责管理当地的政务。

这样的布局使得行政权力相对分散,避免了过度集中的局面。

二、立法权刘邦为了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设立了立法权。

立法权是由多个机构共同执行的,这些机构则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

同时,刘邦也非常注重平衡各方势力,以达到全面参与和民主决策的目的。

刘邦在帝国各地设立了议会和法院来行使立法权。

议会由来自各封国的代表组成,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和地区的民意。

法院则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并根据情况作出公正的判决。

这样的机构设置使得刘邦能够听取各方建议,制定更为公正的法律和政策。

三、司法权刘邦为了保护人民的权益,设立了司法权。

司法权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刘邦政权成功的关键之一。

为了避免行政干预和滥用权力,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并由专业的法官组成。

司法机构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包括刑事和民事案件。

法官根据法律和证据作出公正的判决,并确保法律得到顺利执行。

刘邦实施了严格的法律体系,为社会维持秩序和公平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游侠刘邦通过三权分立制度的引入,成功地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均衡。

他赋予自己行政权,利用分封制分散权力,确保了行政的高效运行;他设立议会和法院执行立法权,平衡不同利益群体并制定公正法律;他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执行。

这一制度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权益具有极大意义。

刘邦的概念技能

刘邦的概念技能

刘邦的概念技能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是中国秦末汉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他具备了许多重要的概念技能,包括:
1. 统一思想:刘邦具有统一思想的能力,能够将不同地区和势力的利益统一为自己的目标,并通过言辞和行动来达到这个目标。

2. 政治智慧:刘邦在政治上表现出极高的智慧,能够灵活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处理各种政治纷争和利益冲突,并以权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3. 领导能力:刘邦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魅力和气质来吸引和激励人们,使他们愿意追随自己,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

4. 战略眼光:刘邦擅长制定和执行长远的战略计划,能够从全局出发,把握战争整体态势,并根据战争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5. 善于用人:刘邦善于用人,能够发现并利用人才,赏识和信任有才干的人,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职位和权力,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团队。

6. 勇于冒险:刘邦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愿意在关键时刻承担风险和挑战,并能够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总的来说,刘邦是一位具备统一思想、政治智慧、领导能力、战略眼光、善于用人和勇于冒险等重要概念技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些技能使得他能够成功地推翻秦朝的统治,建立起自己的汉朝,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隐瞒)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就分给他),与天下同(共享)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嫉妒)之,贤者疑(怀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大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音:镇,镇守)国家,抚(安抚)百姓,给饷馈(输运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擒)也。

”群臣说(悦)服。

【译文】皇帝在洛阳南宫设宴与群臣饮酒,说:“各位侯爷、将军,诸位不要隐瞒,老老实实告诉我,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来就封给他,与天下共享利益。

项羽则相反,有功劳的他要陷害,有贤能的他要怀疑,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人民,供应军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得天下。

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为我所擒的原因。

”群臣心悦诚服。

【解析】一、综合评价刘邦说自己的成功,不是自己行,而是自己能用那些有本事的人。

刘邦深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越大,权力越大,盲点越多。

不管什么事,领导都可以说了算,是因为他有权力,并不是他有这个能力。

因此,能听进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就是个好领导,反之,就会犯错误。

刘邦打仗听韩信的,治国听萧何的,战略上听张良的,所以他就成功了。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提出领导力修炼的三条:仁,明,武。

仁就是要懂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能争取人心拥戴,用人能成就人。

明是判断力,方向、路径的判断,危与机的判断,人与事的判断,这实际上就是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能力。

刘邦教你非凡的领导智慧

刘邦教你非凡的领导智慧

刘邦教你非凡的领导智慧楚河汉界是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

讲的就是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刘邦作为一介布衣,甚至在未成名前,因成日游手好闲,贪恋女色,成流氓之风气。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够逼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乌江自刎。

上演了流传至今的霸王别姬这么一个故事。

楚汉之争,刘邦于项羽那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毛泽东评价刘邦就两句话:政策对头,知人善任。

刘邦的创业过程,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他领导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重视人才,如:破例启用韩信。

武有韩信,谋有张良,文有萧何,近身有樊哙。

刘邦自己虽才能平平,却能使群英拜居帐下,听命调遣。

启用韩信更可见其不拘一格的重视人才。

影视剧中的韩信韩信本是贵族子弟,后家族没落,却从小熟读兵法。

本是项羽帐下一名执戟郎中(就是贴身侍卫)。

他看上了项羽的勇猛和用兵。

想在其麾下成就一番事业。

奈何项羽根本就没把他这个贴身保镖放在眼里。

于是韩信转投刘邦军中。

起初同样不受待见。

就在他心灰意冷时,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萧何。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排挤,进了汉中,正在筹备为杀回关中而苦恼的刘邦正缺一位大将军。

萧何了解韩信的军事才能后。

用自己的性命做保证力荐还是个士兵韩信堪当此大任。

刘邦相信萧何。

居然真的拜其为汉王的大将军。

从此韩信开始了战神传说。

刘邦也因此成就一翻帝业。

再说项羽,身边唯一的谋士范增,却被他排挤。

范增走后,面对纷杂的局势,有勇无谋的项羽开始走下坡路,直至身死乌江。

二、善于纳谏,如:张良骂醒刘邦撤出关中在各路诸侯群起反秦时,秦二世统治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奈何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还有根定海神针——大将章邯,此人极善用兵,出咸阳后,先灭陈胜,后斩项梁。

如今又兵进赵国,直抵巨鹿城下。

刘邦,项羽在楚怀王的安排下,一个北伐率兵阻击章邯,一个西进攻取咸阳。

就在项羽大战章邯时,刘邦已取关中。

攻入大秦帝国首都咸阳城后,咸阳恢宏壮阔,美女如云,草根起步的刘邦哪见过这阵势。

瞬间垂涎三尺。

于是开始享乐了起来,想当然过起了关中称王的生活。

领导学概述---以刘邦为例

领导学概述---以刘邦为例

领导学概述---以刘邦为例领导者是决策者,管理者是执行者。

刘邦主要靠领导,主要抓人。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简言之,领导者是决策者,管理者是执行者。

领导与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活动的目标只有在有效地管理之下才能实现;而管理能够出效益也只有在正确的领导决策下才能实现秦朝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而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两个人是这部大戏当之无愧的主角。

刘邦,原名刘季,出身卑微,身无长物,如果没有秦末大乱他可能只是个泗水亭长兼街头小混混的头头;项羽,名将项藉之后,身长九尺力能扛鼎,众多楚人追随的当时英雄。

正是这么悬殊的条件下,刘邦带领手下步步为营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汉室江山。

为什么这么多人心甘情愿的为刘邦效劳?为什么他能带领手下打败项羽?现在应用领导五力模型从各方面分析刘邦领导的艺术。

首先是感召力。

领导者唯一的定义是有追随者,而刘邦是靠什么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呢?换句话说?怎么分析刘邦的感召力呢?首先,刘邦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秦始皇南浔,仪仗万千,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一句话把刘邦的雄心张志展现无遗。

尽管刘邦出身草莽,但同样不能否认他绝对是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刘备知人善任、不拘一格,肯不计前嫌、招降纳叛,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另外,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其次是激励策略与影响力。

刘邦不学无术却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只因他具备了这三个优点

刘邦不学无术却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只因他具备了这三个优点

刘邦不学无术却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只因他具备了这三个优点在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之中,最会用人的应该是刘邦和曹操这二人,而曹操是个官二代,刘邦是一个小混混;从出生来说,刘邦更了不起;毛主席也曾经评价过刘邦,称他为封建皇帝之中最厉害的一个,那么,刘邦这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为何会有超强的领导才能,我认为他身上这三个优点很难得:一、有自知之明:刘邦不学无术,脑袋空空,但他确实是个实在人,能够意识到自己这一点,所以他把自己的谋士都当老师对待,一遇到问题,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他知道自己没学问,遇到问题也不会解决,就厚着脸皮问下属怎么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很多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尤其是很多做领导的爱面子,觉得下属比自己高明是件丢脸的事情。

下属智谋、学问比做领导的要高,如果领导刚愎自用、搞一言堂,不但决策会出错,有真本事的下属也会被这种“猪头”领导逼走。

就像袁绍、袁术这两个“猪头”领导,很多人才都是被这两个“猪头”气跑、气死的;刘邦的厉害之处就是明知自己是个“猪头”,勇于承认,有自知之明,让有真本事的下属为他出谋献策,所以他最终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二、姿态低,能听得进去下属的意见:刘邦是小混混出生,身上难免带有“江湖气”,和这类上司打交道往往让下属感觉他很有“人味”,很少有“官味”,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不摆臭架子、平易近人;这就导致下属敢给他说真话、说实话,他知道自己没本事,也不会去和下属抬杠、争论。

不可以去看,张良、陈平、萧何、韩信……这些人说怎么做,他几乎很少有意见。

下属不给领导说真话、说实话,不是他天生就爱说假话,说假话也累;这都是被领导逼的,很多领导都比较强势、爱面子,下属给他说真话、提好的意见,他不但不采用还记仇,傻X才敢给这种领导提意见,除非脑子进水了;刘邦的对头项羽就是这样的,他的谋士给他提好的意见,他基本都不听,最后还把最忠心的范增给逼走了。

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邦在未成功之前,他想要收买人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自己的下属,放权给下属;刘邦起初不听萧何的建言封韩信为大将军,不只是刘邦舍不得,而是因为刘邦是有顾虑的,你空降一个没有尺寸之功的黄毛小子当大将军,那些战功赫赫的将军都不闹翻天了,而最后刘邦还是接受了萧何的建议,突破重重阻力拜韩信为大将军;对于韩信的信任,也是依托于他对萧何的完全信任,他能把大后方交给萧何,把韩信培养到最后要挟他封齐王,都和他大胆用人有着直接关系;也可以说,刘邦是个赌徒,就像今天的风投,他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冒着巨大风险去信任别人,巨大的风险之下让他有了巨大的收益。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

此前,尽管其中的故事老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认真研读过。

依照张教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琢磨,确实收成良多,有了更多的明白得和熟悉。

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咱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咱们去深切的分析和试探。

可是由于篇幅有限,在那个地址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咱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需胸有大志。

不管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仍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表现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领导者,第一要有高成绩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超级关键的内激因素。

只有具有强烈的动机,才能鼓励一个治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冲破。

第二,一个领导者要具有“大义名分”。

这点在中国的治理中尤其重要。

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阻碍力,第一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利来源第一要来自于职位权利中的法定权利。

只有权利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

在那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那个大义名分,我以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缘故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那个地址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不同,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缘故。

第一,我以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用人。

刘邦能够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

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能够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当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因此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因此为我擒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刘邦领导力班级:11级工商管理2班姓名:王书栋学号:P112315768摘要: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

与“鞭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他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资本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没有潼关、崤山之险,也没有关中、巴蜀之富,更谈不上有秦国的那样一支“铁血军团”。

但就是这么一个甚至带有浓重“流氓”色彩与习气的刘邦,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让刚刚一统天下的秦朝二世灭亡,开创了汉家四百多年的基业。

本文认为刘邦之所以最后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主要在于其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本文认为其领导力主要体现在知人善用、分工授权、善于纳谏以及无为而治等几个方面。

关键字:刘邦知人善用授权纳谏刚愎自用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人,后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发扬有突出的贡献。

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

陈胜起事后不久发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后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虽说如此,但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空山,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利用众人的力量,调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这也正是他领导力的体现。

一、知人善用:正如我们所知的,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在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失败的原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

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象张良、萧何、韩信这样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其服务,这是刘邦成功的保证。

后来,刘邦在弥留之际时,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

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

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这两件事无疑将刘邦的知人善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项羽的自大自狂、用人无方,才有韩信的投身刘邦,项伯、田荣、陈馀、彭越等的背叛;因为项羽的活埋二十万秦兵、才有了与关中人们不共戴天的仇恨;因为项羽杀了楚怀王,才让刘邦有了讨伐的借口。

因为刘邦的知人善任、驭人有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才有了韩信军事才能表演的舞台,有了韩信感激涕零、坦诚归附的天真;才有了“帝王师”张良的“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因为刘邦的刚柔相济、恩威兼施,才有了关中人们的爱戴,才有了项伯等人的投靠。

二、分工授权: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授权的大家。

他不仅敢于授权,而且善于授权,充分发挥了授权的作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汉王朝建立以后,在和臣僚探讨汉兴楚亡的得失时,刘邦曾经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反,项羽却是刚愎自用,大权在握,不信任任何人,甚至连范缜的话都不以为为然,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手下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这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会败在无赖刘邦手里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领导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才干也是有限的,无论他多么能干,多么有精力和才华,都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

如果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的话,必然是大事小事都抓不好,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授权。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维护权力、运用权力,还需要适时适度、通过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权力放给自己的部属,让他们通过自己授予的权力去完成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的任务,从而服务于自己的总体目标,刘邦深知这个道理,而项羽却似乎一点都不懂。

三、从善如流,善于纳谏:在楚汉争霸之初,项羽有雄兵百万,刘邦只有区区二十万,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刘邦接受樊哙、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谏,不与项羽正面交锋,而是处处讨好示弱,迷惑项羽。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于项羽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在壮丽的宫殿和无数的珍宝面前,刘邦动了杂念,“意欲留居之”。

樊哙在此时力谏刘邦,他说:“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樊哙一针见血地指出,奢华之物是秦国灭亡的祸根。

在樊哙、张良等人劝说下,刘邦终于醒悟过来,咸阳的财宝原封不动,军队“还军霸上”。

今天看来,刘邦此举是十分明智而且关键的。

倘若刘邦贪图富贵,把咸阳据为己有,等到随后项羽统率几十万大军到来后,刘邦的军队定会遭到屠洗。

此后,刘邦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屡屡接受谋士谏言,刘邦见郦生,郦生指责他踞傲,立马改正;刘邦不用韩信,经萧何劝荐,择良辰摘吉日、沐浴斋戒,为韩信登坛拜将;有人劝刘邦说关中是要地,不能建都洛阳,刘邦马上决定建都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刘邦也想西撤,张良劝他说,“不要管什么条约不条约,要马上进攻”,刘邦立即东进追击项羽;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鸿门宴上示弱脱身”、“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拜帅韩信”、“拜相萧何”、“还定三秦”等一系列纳谏明智之举,更是使他逐步迈向权力的顶峰。

与之相反的是项羽,项羽身边只有一个有用的谋士范增,却是一句劝诫也听不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因此决策失误(在人和事方面都重大失误),导致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项羽攻入咸阳后,肆无忌惮地抢夺财宝,还放火烧了阿房宫,“火三月不灭”。

曾经有人进言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意欲让项羽定都于此。

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然是一副草莽流寇的做派。

进言人听了,感慨道:“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成人事,果真如此。

”项羽大怒,下令烹死了说客。

之后,带着财宝和美女,率部东归。

作为领导者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主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执,不能情绪化地处理事情,而要全面地考虑问题,特别要接受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一是能把事情做正确、做得更好;二是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众人的智慧、力量愿意更多更好地贡献出来。

四、无为而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

为取得民心,他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这种情况马上就要改变了。

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做关中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以后大家需要遵守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刘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

向民众讲明情况。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

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人们更加高兴,惟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刘邦的约法三章反映的是道家崇尚自然,主张以道统法、无为而治的法律理念。

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崇尚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的法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法律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反,项羽则是以残暴著称,项羽在新安坑杀秦朝降兵二十几万人, 更有记载说“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阮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作为领导者,刘邦懂得如何赢得民心,为自己一统天下创造良好的条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残暴不仁,失去民心,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刘邦和项羽,从某方面来说都是英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显然刘邦更合格。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

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了“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众叛亲离。

结果无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而项羽却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参考文献[1] 司马迁著,李金华标点《史记》湖南:岳麓书社 1988.10[2] 谢伟:领导力讲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4[3] 赵民轩:《浅谈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河南农业》2007年第12期[4]盛青:《刘邦识人与项羽失人》,组织人事报 2003.5[5]百度文库目录刘邦简介 (1)一、知人善用 (2)二、分工授权 (3)三、从善如流,善于纳谏 (4)四、无为而治 (6)总结 (8)参考文献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