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剖析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构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
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
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种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
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
1.布势布势的“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
这有点儿像画人物写生,首先要找出所要描绘人物的基本动态线,以确定人物各部肢体的运动方向和大致状态。
一幅画也隐含着这样一组动态线,它构成了画面的内在旋律,把画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个运动体系中,是表达画面生命力、达到“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
中国画是很讲究“置阵布势’’的,即所谓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有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
一幅画如果失去了“势”的引导,在形式美上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魅力。
势是有大小之分的,正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样。
大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是由很多小的局部结构组成的,这个时候整体关系是主要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
画中的势也是如此,如果大势没有经营好,只注意小势是无补于整幅画面的局势的。
因此,在构图初期考虑形象安排时,首先就要从布置大势人手,继之布置小势。
如吴昌硕的《错落珊瑚枝》(见图),主要的枝干和树叶构成大势,单独下垂的小枝构成小势。
画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势的把握也就越复杂,越难以控制,同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势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放射势。
2、主宾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需有主有宾,画面的构成也要有主有宾。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相传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张僧繇,并在唐代、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中国山水画以景物构图为核心,通过构图艺术技巧的运用,表现出山水之胜、形神兼备的特点。
下面将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进行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注重“虚实”结合。
中国山水画常常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营造出空灵、意境深远的视觉效果。
传统山水画构图中常有意境宽广的大半幅画面,以及远处山川笔意模糊的虚化手法,将远近景物融为一体。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方式,使人们在观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广阔、辽远之感。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注重“借景”。
中国山水画常常以自然山水作为画面中的主题,但经常借物以示意。
中国山水画通过巧妙的构图,运用山石、树木等元素将人物、宏观景色融入刻画出意境深远、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这种借景的构图方式,使山水画中的景物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注重“对称”。
中国山水画中常常运用对称的构图方式,将画面划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这种对称的构图方式不仅能够呈现出山水的平静、庄重之感,还能够将画面中不同的元素互相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
通过对称的构图方式,使山水画的画面更加平衡、和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注重“留白”。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中常常运用留白的技巧,使画面显得纯净、空灵。
留白的构图方式可以突出主题物体的存在感,凸显出主题物体的美感和表现力。
留白的构图方式也有助于观众产生联想和想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体现在虚实结合、借景、对称和留白等方面。
这些构图技巧的运用,使中国山水画能够表达出山水之胜、形神兼备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与当代绘画相比,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画面的丰富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征

“ 远近法” 其特征为突出典型形象舍弃生活 中影响画面的 。
内容 。 可 以把 不 同 时 间 、 同 地方 、 同情 节 表 现在 同一 它 不 不
时间 、同一空间的画面上 , 使观者可从一个画面中了解到 几个时空中的事件 、 人物 如晋代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 不 是机械地分段区分 , 而是通过环境或景物巧妙地把几个空 间中的人物安排在一个松图里 。五代顾 闳中的《 韩熙 载夜 宴图》 将画面主要人物重复出现 , 是 以情节分成段 、 环境连 续、 有分有联 , 充分利用了散点透视的法则 . 把几个时间 、 空间里的人物形 象、 故事情节安排在 同一时间、 空间里 , 使 观者在一个 画面上就可 以看到不 同时空中的景物形象。 散 点透视的特征对作者在创作中是 自由灵活的 , 它非常符合
中 国画 的 构 图特 点 “ 细 看 , 细 面面 观 ” “ 、 左看 右 望 ” “ 顾 、前
的是“ 。为使空 白合理 , 实” 画面空灵 、 通气 、 不堵 、 不满 , 画
面 中的 主要 形 象 、 要情 节正 是 由这些 “ ” 空 白衬 托 出 主 虚 的
来 的。黄宾虹说 : 作画实 中求虚 , “ 黑中留白, 如一灿烂之 光, 通体 皆明。” 虚实相生使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 可见空 白在 中国画里是相 当重要 的。例如马远的 ( 寒 江独钓》 画面上只画一条小船 , , 几条波纹 , 近景 和远景的
它包 括 笔墨 用 色 、 透视 处 理 、 书画 印 的独特 表 现 , 些方 诗 这
中国画在构 图中的空间结构是基于庄禅 哲学 ,以意 象思维方法来完成的 。空 间创造在 中国画构 图中立足于 平面的二度空 间关系 ,它不再 是客观物象本身的一种 自 然属性 .画 家可 以 自由地根据 画面构图的需要进行 空间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构图是中国画中最为重要的技法之一。
正确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平衡、高雅,从而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画的构图入手,探讨其构图技法和艺术价值。
一、构图技法1. 前景与后景前景是画面中距观众最近的部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因此,画家在构图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前景,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后景则是在前景之后的画面部分,主要用于衬托前景和增强画面的深度感。
2. 对称与平衡对称是指画面左右两侧的形状或元素相似或相对称,从而形成一种均衡感。
对称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稳定、有序,但是如果对称的过多可能会使画面显得单调。
因此,画家应该在对称和不对称中寻找平衡,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 顺畅性和配合性顺畅性是指画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应该是连贯而流畅的。
因此,画家应该注意各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形态的配合,以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感。
4. 不规则性与随机性不规则性和随机性是指画面中没有规律或顺序的元素。
这种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自然、随性,充满生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的数量和分布不能太多或太过集中,否则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感。
5. 线条与形态线条和形态是构图中十分重要的元素。
线条可以把画面分隔成不同的部分,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形态则强调物体的形状和轮廓,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于是,画家在构图时,应该采用不同的线条和形态,以表现画面中的各种情境。
二、构图的艺术价值中国画的构图在艺术价值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构图技法可以表达画家的细腻感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画家的意图。
此外,构图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让观众产生审美愉悦感。
构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和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图技法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
例如构图的对称和平衡等,就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平衡等思想。
而不规则性和随机性则是表现了自然之美和无形之道的哲学思想。
浅析中国画构图

大 众 文 艺47摘要:中国画构图是通过在画面上恰当地安排物象形态,从而展现绘画主题,并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中国画构图在实践中日趋完美,更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构图的内涵,对于中国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中国画;构图;虚实相生;开合呼应Abstract: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is meant to present the theme and create the emotional feeling of formative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arranging proper objects on the picture.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urns to be perfect in practice as time goes by, also has its special regular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Chinese paintings to know and mast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Key words: Chinese painting;composition;emptiness together with occupation;being open echoing to being closed
中国画将构图称为布置和章法,它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也是画中的骨骼。艺术家就是要在有限的纸素范围内,运用审美的观念安排和处理形象、线条的位置关系,将不同的形象、符号按构图的法则组成完整的艺术空间。艺术家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并加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情绪心态,构图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画家会选择与自己心性相对应构图方式,因为阅历、气质、修养、环境不同,所以都有各自表达性灵的构图形式。如朱耷以圆形构图为主,画面结构严谨、奇险与独特,对抽象结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画面萧疏荒凉,而且物象以单个为主,无依无靠,这些形式正是他孤愤、冷寂、悲痛、沉郁的精神气质的表现。潘天寿构图喜作方形结构,每一笔都是匠心经营,充满力量和秩序,他在吸收文人画构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画面结构,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感,表现出沉重、雄阔、质朴的绘画风格。中国画构图在空间营造方式,画面透视法的处理以及安排与构建画面中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一、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性中国画家对构图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完整体系的中国画构图法则。中国构图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矛盾统一的辨证规律。从形式上看,是笔墨技法下的构图。画面只有在构图的支撑下才能表达画者的意向和更好的突出主题,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是中国画构图的优良传统。在构图上,中国画讲究经营,绘画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大功告成,紧跟着要研究主次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等细节都要反复推敲,考虑周全,做到成竹在胸,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1]
国画构图十种方法

国画构图的方法一、少而精取势法在画面上仅突出一点绘画,另一点以轻淡相衬,形成无限的空间与深远之感,令人联想画外有画。
二、居中取势法在整幅画面中,几乎四周均有空间与空白,而所画的景物集中在中间部,其特点是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
国画作品四尺对开三、均衡取势法无论是上下或左右,以一方为主体,由密至疏,由浓至淡向大面积空间部位过渡,而空透有空间的这一方,画少许景物与主体相呼应,虽然有疏密与轻重,但整体均衡,这种构图方法为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以一方为主,景物宜密,用墨宜重,突显主体,而大部空白处,景物宜疏,用墨轻淡且散,形成疏密对比,主从轻重对比气势,轻淡散落部位用落款相衬。
画技理论中所讲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道理就在于此。
五、分段取势法将画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用云雾自然过渡,按主宾关系每个段落均有景物,则总体构成一幅完整、气韵贯通的山水画。
六、满幅取势法顾名思义,全幅均要画满。
需要重点突出的则重写之,但要适当留白,无白不透而且闷塞,虽然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淡、疏密、主宾,且不可浓淡难分,其特点是沉厚、凝重。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立幅画面上下呼应,横幅画面左右呼应,其关键在于上下分段或左右分段,以其中任选的一段为主体,重点突出,而另一段则断断续续地过渡,再以另一段的景物与主体呼应,或者是留白处与留白处相呼应,有笔墨处与有笔墨处相呼应,形成气韵贯通大局和谐之势。
水墨山水3*6尺八、折带形取势法似一布带,从左折向右,再从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状。
或从右折向左,再从左折向右。
类似“S”形状的上下利用或“∽”形状左右利用。
这种折带形取势法,古人立幅山水画中利用者颇多。
九、凹型取势法立幅的凹形,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灵活运用,或者将“凹”形放倒,形成左“”形或右“”形。
似如“C”字形的左右颠倒利用。
这种的构图方法为凹型取势法。
十、S型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在山水画中经常会看到表现山势的绵延不断,远近山峦的层叠关系。
浅谈中国山水画构图

浅谈中国山水画构图摘要:构图,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章法”等名称,它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种种因素,都通过构图在绘画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一幅画中,构图不仅表示物象的位置,还表现画家的主观思想,所以构图在画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水画中讲究的是“位置的经营”和“布局”,通过位置的经营和布局来表达景之间的关联,表达景的势。
山水画构图从整幅画来看就是通过构图而观全局,意境美贯穿于整个画中。
关键词:统一;章法一、构图的基本特点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
“经营”包括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思维活动。
“位置”也不仅是指画面上物象安排还包括整个画面的格局等。
就是说,画家完成一件作品,决不是随随便便地一挥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思考、选择、取舍、组织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可见构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法。
所以张彦远说:“经营位置,画之总要”。
三远”法,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书中对三远法这样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常规方法。
首先,高远是一种仰视的角度,用来表现高大的山势。
代表作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这幅画的中央,一座大山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给人一种动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其次,深远是一种俯视的角度,用来表现深远空间的感受。
代表作当属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此画采用“深远”构图法,以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点,组成了密密麻麻的树林。
最后平远是一种平视的角度,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
代表作当属元代倪瓒的《江岸望山图》。
但是三远法也不只是单独使用,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就同时具有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角度,使画面显得更加丰满。
浅谈传统中国画的构图

般 是用 焦 点 透 视 , 就 像 照 相 一 样 , 定 在 一 个 立 脚 点 , 这 固 受
画 “ 白” 神奇之处。 留 的
到空 间的局 限 , 人镜 头的就如实 照下来 , 摄 否则就 照不下来 。 中国画就不一定 固定 在一 个立脚点作画 ,也不受固定视域 的 局限, 它可 以根据 画者的感受和需要 , 立脚点移 动作 画 , 使 把 见得到的和见不 到的景物统统摄入 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 的 方法叫做散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 的北宋名 画 、 张择端 的《 清 明上河图》用 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 , 清明上河 图》 反映的是北 宋都城汴梁 内外 丰富复杂 、气象 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
心 , 远 处 的 郊 野 画 到 热 闹 的 “ 桥 ” 观 者 既 能 看 到城 内 , 从 虹 ; 又 可 看 到 郊 野 ; 看 得 到 桥 上 的行 人 , 看 得 到 桥 下 的船 ; 看 既 又 既
一
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 , 把诗 、 、 、 书 画 印结合起来 。似乎才表
现得更为完整 , 更有特色。 、 、 、 诗 书 画 印结合 , 可以把几种艺术 融为一体 , 相互辉 映 , 能丰富画面 内容 “ 既 画之不 足 , 以补 题
法。
《 千里江山图》 描绘 了长江沿岸数千里 的风光 。如果按 照西 洋 封建社会 中的文人 、 士大夫的绘画 , 以区别 于民间画工 和宫廷 画师的绘画。到 了元 代 , 随着 文人 画的继续 发展 , 印也加入 了
诗、 、 书 画的行列 , 于是诗 、 、 、 书 画 印就像 四个孪 生姐妹一样 , 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 合起 来了 , 这一艺术形 式一 旦出现 , 就被 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 。 当然 , 上述特征 主要是对传统 的中国画的一些概括 , 这些 特点 ,随着 时代 的前进 ,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变 化。 特别是“ 五四” 之后 , 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表现形 式, 更丰富 了中国画 的内容 。发展到现在 , 当代中 国画更 是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之一,具有灵活多变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
一、对称构图
中国画中对称构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称构图是指画面分成左右或上下的两个部分,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平衡感和整齐感。
对称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呈现方式非常多样,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轴对称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
在设计上,对称构图也经常用于表现正式、庄重的主题,比如宫廷画和宗教画等。
二、平衡构图
中国画中的平衡构图是指画面在视觉上的重心达到平衡。
在不使用对称构图的情况下,画家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来达到平衡构图的效果。
平衡构图更多地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巧。
在平衡构图中,画面的重心不一定要在画面的中心,有时候画家会故意将重心放在画面的某个角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同时又能够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三、前后构图
中国画中的前后构图是指画面的前景和后景之间的关系。
在前景中,画家可以加入一些细节,以提高画面的真实感和丰富性;
而后景则可以体现画面的深度感和空间感。
在前后构图的设计中,画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线条和颜色,突出前景的重点,同时让画面的后景更柔和、更模糊,以突出前景。
四、透视构图
透视构图是一种可以让画面呈现出三维感的构图方式。
在透视构图中,画家需要在画面中添加一些特殊的线条,以营造出真实感和深度感。
透视构图的设计非常考验画家的技巧和审美能力,需要画家能够准确捕捉到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同时也需要画家在处理细节时有较高的敏锐性。
五、无中构图
无中构图是指画面没有中心点或中轴线的构图方式。
在无中构图中,画家需要将画面各个部分的元素平均分配,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无中构图在中国画中不常见,但是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比如抽象画、现代主义等领域中很常见。
六、虚实构图
虚实构图是指画面中虚与实的关系。
在虚实构图中,画家可以运用虚线、空间的拉长和短缩等手法,以达到画面虚实的平衡感。
虚实构图在中国画中也常被使用,特别是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精密的变化和处理,让画面呈现出五彩缤纷,富有层次感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画的构图技法非常奇妙,构图方式多样,可以
运用各种手法来表现各种情感和思想。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中国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是中国人深爱和传承的瑰宝。
通过对中国画的构图特点的简单阐述,相信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魅力,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