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主题单元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 岳麓版选修1(20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岳麓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问题导学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变法的不同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为了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国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
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
(1)材料一中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探究其实质。
材料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李悝又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李悝还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2)在内容上材料二与材料一中的改革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探究思考材料二与材料一中的改革相比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试从发生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成效等方面,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1)时间: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8 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目标导航] 1.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作用。
(重点)2.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教训。
(难点)一、改革的背景1.内忧(1)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
(2)嘉靖、隆庆年间,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3)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外患(1)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2)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3.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维点拨] 明神宗时,内阁首辅的作用基本上相当于以往的宰相。
这个权力和地位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改革的措施改革领域核心措施内涵作用政治领域尊主权,以法理政以皇帝名义严明法纪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创设、颁行考成法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军事领域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促进蒙汉经济发展;节省大量军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内修守备注意选将,积极练兵,加固长城经济领域(侧重税法)清丈田地清查天下田亩增加政府税收;减轻农民负担;刺激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推行一条鞭法田赋、杂税、力役统一按田亩核算;以银代役,计亩征银[归纳总结] 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的三个特点第一,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
这种做法使政府既从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手中增加了赋税,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简化了征税手续。
众多赋役合而为一,使豪强地主和官吏难以在税收问题上舞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三,以银代役和计亩征银,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论要旨]1.一条鞭法是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的标志,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2.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3.张居正改革适应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的历程是曲折的。
张居正身后毁誉,是历史的悲剧。
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张居正改革课

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张居正改革课件pptxx年xx月xx日•张居正改革概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张居正改革的成就目录•张居正改革的局限与不足•张居正改革的启示与意义•张居正改革的评价与反思01张居正改革概述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23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官场混乱,社会动荡,需要改革以稳定政局。
政治环境土地兼并严重,税收困难,财政危机,需要改革以恢复经济。
经济状况程朱理学盛行,思想僵化,需要改革以推动思想解放。
文化背景张居正改革的历程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开始推行改革。
开始实施实施内容改革推广改革失败整顿吏治,加强税收管理,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学校教育,设立考成法等。
通过考成法等措施,将改革推广至全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改革也随之失败。
张居正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危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积极影响改革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最终遭到废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明朝面临的危机。
消极影响张居正改革的影响02张居正改革的内容03禁止贿赂张居正严禁官员接受贿赂,对于违反规定的人给予严厉的惩罚。
整顿吏治01严格官员考核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对政绩不佳的官员进行惩罚,对优秀的官员进行奖励。
02裁汰冗员张居正认为官场中有很多无用的官员,他大力裁汰冗员,减少官场中的浪费。
张居正下令清查全国土地,以便更好地征收赋税。
清查土地将各种赋税统一征收,简化税收制度,减轻百姓负担。
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认为商人对国家贡献很大,因此增加了商税,以鼓励商人投资。
增加商税强化税收张居正加强了边防的守卫力量,提高了边境的安全性。
军事改革加强边防通过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削减军队开支张居正下令更新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
更新武器装备兴办学校张居正大力兴办学校,提高教育水平。
改革科举制度张居正认为科举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他改革了科举制度,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效率。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 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 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 之法,审名实之归。
阶
阶
段
段
一
三
第 8 课 张居正改革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学习目标:
1.重点: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
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张居正改革的 容。
主要内容,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2.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教材整理 1 时代的呼唤
1.内外交困 (1)外部: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 乘 虚侵占澳门。 (2)内部 ①财政危机: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 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一条鞭法是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 币地租发展的标志,体现了上层建 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2.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 建体制的弊端。
【答案】 (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 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2)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
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1的 AC【1的 AC【1的 AC【. 帝. 帝... 帝....根 解根 解根 解张 的张 的信尊张 的信尊信尊本 析本 析本 析居 旗居 旗赏主居 旗赏主赏主着 】着 】着 】正 号正 号罚权正 号罚权罚权眼眼眼为 ,为 ,为 ,点 在点 在点 在借 了借 了借 了是 封是 封是 封助 使助 使助 使(建(建(建皇 改皇 改皇 改专专专权 革革 权权 革制制制))能 的)能 的能 的皇皇皇顺 威顺 威顺 威权权权利 力利 力利 力的的的推 ,推 ,推 ,政政政行 以行 以行 以体体BDBD体BD此 ,此 ,此 ,....下.. 下下来 首来 首来 首课一课一,课一,,整 先整 先整 先吏号吏号要吏号要要顿 进顿 进顿 进职令职令想职令想想吏 行吏 行吏 行做做做治 了治 了治 了到到到。 吏。 吏。 吏“““治治治一一一改改改号号号革革革令令令,,,”””张 ,张 ,张 ,就 居就 居就 居必 正必 正必 正须 整须 整须 整打 顿打 顿打 顿出 吏出 吏出 吏皇 治皇 治皇 治 【【【答答答案案案】】】 AAA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案岳麓版选修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六. 【课前预习】1.忽必烈改制的宣言是什么?改制的主要观念是什么?由此总结他改制的原因是何故?2.思考:“汉法”是指什么?“旧制”是指什么?二者之争的实质是什么?3.忽必烈即汉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自己分类掌握)4.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注意“本”的特征)这些措施与整体更新有何关系?七. 【课堂自主学习】(1)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2)课本P57页中“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志”一句,可以给你什么启示?(3)根据P58页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4)由课本中蒙古贵族的墓葬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信息?(5)阅读课后P61页的《解析与探究》相关材料,完成材料后的2个问题。
导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
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
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
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
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
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
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
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清单一历史背景时代的召唤1.改革的必要性(1)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2)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3)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挥霍,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4)变本加厉的催征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2.改革的可能性(1)地主阶级改革派希望“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
(2)“救时宰相”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出任内阁首辅。
清单二政治措施整顿吏治1.措施(1)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2)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
(3)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深化认知]“尊主权”的实行加强了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考成法注重考核工作实效,提高了办事效率;注重相互监督,完善了层层督察和监察制度。
清单三军事措施实施边防新政1.内容(1)“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2)“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1)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2)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清单四经济措施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1.清丈田地(1)原因:明中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2.一条鞭法(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
(3)作用: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简化手续,限制地主和官吏舞弊。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总结1.改革的类型(1)促进社会转型的变革:此类变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属此类型的有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和商鞅变法等。
(2)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属此类型改革的有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体,属此类改革的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制。
2.改革的内容(1)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2)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3)改革军制,调整官制,整顿吏治。
(4)开源节流,增加政府收入。
(5)吸收中原地区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
3.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中国古代改革从效果上来看都收到了明显成效,管仲改革、商鞅变法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制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一度改变了中衰局面。
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则有成有败,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中后期推行的改革大多遭到失败。
4.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手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改革过程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充满着艰辛。
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二、比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2.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1)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革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2)相同点:①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且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标导航] 1.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社会转型及变法的目的。
(重点)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相对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变化。
(难点)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1)政治方面①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②几个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
③权力下移,血缘纽带开始松散,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3)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各国应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相继发生。
知识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的奴隶制度的衰落和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其中,春秋时期重点表现为前者,而战国时期则更多地表现为后者。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主要特征:春秋时期的改革,整体上看,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进行,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2.典型代表——管仲改革(1)背景:春秋时期,私田数量大增,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家纳税,导致各诸侯国收入日益减少。
(2)时间: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3)内容: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4)实质: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5)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思维点拨(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有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主题单元设计
问题思考:面对这种社会的巨变,各诸侯国是如何应对的?
(四)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一)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西周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主要是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的结合。
劳役地租是依靠民力去耕种公田,实物地租就是每年要向私田上的劳动者征收部分谷物。
春秋时期荒地不断开垦,私田数量大增,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向国家交税。
这样,拥有大量私田的人十分富裕,而依靠公田赋税的各国诸侯收入日益减少。
于是许多国家不得不改革赋税制度,增加实物税,按照实际土地多少而不是按照井田制的规定来征收赋税,这就改变了西周井田制下实物和劳役相结合的赋税制度。
除了齐国外还有鲁国实行的“初税亩”,这些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二)作用:
1、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2、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问题思考:春秋时期改革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三)改革的特点:不彻底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一)变法的背景:
1、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2、内在动力:富国强兵
(打出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地理图片,让学生观察春秋与战国时期国家的主要差异,了解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基本情况)提问:作为战国时期新兴的国家,魏国如何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生存下去?你认为应该解决那些问题?
(二)改革的内容:
设问:李悝和吴起的从那些方面对魏国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改革?每一项改革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三)战国时期变法的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
问题思考: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什么新的特点?
(四)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问题思考:试从发生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成效等方面,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
从时间,内容,意义方面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