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

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而深沉的爱。

3.学习优美的散文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比喻、拟人、衬托的写作手法。

2.能够复述出散文中的五幅春景图。

3.理解文章末尾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你们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波澜壮阔的大海,喷薄而出的红日,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心旷神怡,充满期待,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

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都赶着去赞美去歌颂,这不,一群英英少年就用他们的声音送来了对春天的第一份祝福。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一个朗诵。

(播放视频)好了,欣赏完少年的祝福,老师就得问问你们了:你们也经历过十几个春天了,有谁能用一句话或者一首诗甚至一首歌来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lìxīshūdǒu sǒu 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听读课文,领悟课文配乐听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春天的哪些内容?明确:本文的文题为“春”,是作者经过对春天全面、细致地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描绘出了春天的花、草、风、雨、人。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春朱自清教案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3篇春朱自清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体会美感。

⑴能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作者从春这一背静中,分离出哪些图景来写的?并体会作者对春景的特殊感悟与喜爱之情。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来学习作者调动感官来感知春的方法,并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句等,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语言的精妙之蕴。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朗读,能复述课文,体会美感。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的技巧,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及语言的精妙。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1、重点:⑴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感知过程中所蕴涵的情韵。

⑴品味绘春图中所含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及优美的语句。

2、难点:⑴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技巧,学习并掌握作者调动感官感知周围、感知世界的方法。

3、教学突破:⑴读通、读懂课文,品味文章的意蕴和情韵。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原理及分想思维技巧,形成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联结起来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春天是绚丽多彩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曾对春怀有特殊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一幅幅春天的图画吧,同作者一起领略和感悟春天的美!2、在学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3、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2页,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作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一幅图画?与我们大家心中的春是否相同呢?学生活动:1、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心中的春天的景象。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完整版】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完整版】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第1课时)刘洪浩一、教学目标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情景导入:“冬天过去,春天还会远吗”◆请说出古人有哪些对春的描写和赞美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主要作品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朗诵:1、听准字音2、注意停顿、语气、语调3、文中细笔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4.读一读水涨应和薄烟黄晕捉迷藏宛转散在草丛里(二)、自学探究1、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又是怎么写的2、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

如:____图。

(三)、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

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了春天中的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来)表达_________情.我用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读。

(四)教师寄语“一年之际在于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五)作业:仿照下列句子说说秋天的美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的教案五篇

《春》的教案五篇

《春》的教案五篇《春》的教案篇1十四、春(第一课时)目标预设:1、理清__思路,尤其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1、借助资料,了解朱自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准备水彩笔及纸。

4、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导学(多媒体显示):1、根据拼音写汉字(1)yùn niàng()(2)wǎn()转(3)披suō()戴lì()(4)liáo亮()2、填空:(1)《春》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力作有《》、《》。

(2)“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__________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充满希望,春天诗情画意。

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视春天为笔下宠儿,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果让你写春天,你会抓住春天的哪些特征来写呢?(生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课堂活动,强化训练《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1、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小组讨论:(1)__的线索是什么?(2)作者抓住了春天哪些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构成一幅幅春天的画面?(3)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例句加以说明。

3、师生共同交流。

(多媒体相机出示)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描写。

②进一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③理清文章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朱自清的散文一直以来学生就喜欢读,而且对这个作家学生们也不陌生,在小学的时候学了《匆匆》,这边文章也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春意盎然的时候,结合自身实际学习这篇文章最适合不过了。

我们班的学生一直很注重语文课文的朗读,整体水平也比较好,因此在课前学生们已经做了比较充足的预习。

二、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精讲“春花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继续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总结全文,讨论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春天是一屡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的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是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2、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春》教案(优秀5篇)

《春》教案(优秀5篇)

《春》教案(优秀5篇)《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2.感知内容① 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 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二.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3.潜心精读问题组①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③ 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4.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春》教学设计(15篇)

《春》教学设计(15篇)

《春》教学设计(15篇)《春》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春》一课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

2.学会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语句描写事物,及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具体的句子感悟春的美。

教学方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春景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借鉴:如在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

(板书文题)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

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诗文。

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收获知识,又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

而《春》是一篇描绘春天的精美散文,它表达的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爱慕,对生活夸姣的赞叹之情。

作者笔下的春,波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学习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陶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之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生机,所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读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指导,细细品味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味文中传达的微妙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书写自己对春的感受。

重点:通过朗读指导,赏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赏析法朗读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圈点勾画法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认真地听一首歌。

过后,请你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是想到了什么?音乐播放教师:同学们,音乐播放完了,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学生 A:学生 B:学生 C:教师最后就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总结,并将主题引入《春》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二、作者简介(5 分钟)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 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 年开始发表诗歌。

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

1928 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 年 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 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 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媚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1948 年 8 月 12 日病逝于北平,年仅 50 岁。

了解了作者之后,我们一起走进春,感受作者笔下的春之美。

下面,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全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同时思量下面的问题。

稍后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0 分钟)朗读全文,并用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借助课文的助学系统、词典等工具进行学习。

1.读读写写蓑笠朗润嗡嗡酝酿卖弄婉转应和嘹喨黄晕烘托风筝静默舒活抖擞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2.问题:(1)课文环绕“春”,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是按“盼春” ― “绘春” ― “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据此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指望和兴奋欢跃的心情。

第二部份:(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份:(8-10)总写――赞春。

赞叹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明确:春醒图―― 自然醒――第二自然段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四、品读赏析,深入探索(12 分钟)第一部份:(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明确:“指望着”;“近”。

“指望着,指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明确: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憧憬春天的急切心情。

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盼春的描写,是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盈型节奏做铺垫。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性,中间不停顿。

就情感而言,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上扬。

“东风来了”表明春天已近,“春天的`脚步”进了表明春天确实到了,读时应重读“来”“近”,读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第二部份:春醒图:(1)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对春天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地张开了眼”。

(2)作者首先描写的为什么是山、水和太阳,而不是眼前一草一木?明确:首先,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描绘。

从视觉的规律来说,人观察事物时,普通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由主要到次要。

而作者这样的描写顺序也是符合人的正常思维的。

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春草图的着力描绘,也是绘春的开始,应用轻盈型节奏,程度稍轻。

首先粗笔勾勒:“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刚睡醒”“张开”为强调性重音,应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朗润”“涨”“红”为强调性重音,写了春天即的色采和动感,应读出其中包含的欣喜之情。

春草图:(1)这一段写出了春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嫩、绿、多、可爱。

(2)这一段中,没有浮现一个人,但有几句描写人的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个活动的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又要将春草和这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明确:“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主人公是小孩子;小草和小孩子具有一个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朗读指导:绘春图首先从草写起,节奏为轻盈型。

“偷偷地”“钻”为强调性重音,写出了春天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带着可爱的神态。

“嫩嫩的”“绿绿的”为比喻性重音,写出小草生长的清新、颜色的可爱。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重读“满”读出草迅速蔓延的情景。

随后写人物的活动,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节奏越快,就越能体现出在春景中纵情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应放慢速度,读出在春景中陶醉的情形。

1.认识本课 6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12 个生字。

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拼读“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爱慕之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爱慕之情。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随堂反馈(学生学习效果)1.课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寻觅春天。

2.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就是漂亮的春天。

刚才我们从歌声里欣赏了春天,你能说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或者诗句吗?(指名说)3.大家真棒,当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周围会发生不少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春姑娘来到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春的消息》。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并相互评价,随读正音并解决字词问题。

1.师: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漂亮的画,一首最漂亮的诗,请同学们从诗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部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量,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体味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并指导朗读4.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用心在体味,才干有这么多收获,真是太好了。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都爱上了这漂亮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呢?那就来点音乐吧!(学生配乐齐读)1.师:你们精彩的朗读宛然把我带进了春天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了。

固然,也要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

关于春的消息还有不少,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的更多。

现在,就请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写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开始吧!2.展示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欣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1、教学软件2、生字卡片三教时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3、简介梅花山: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

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遨游。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2、要求学生:(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歇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干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歇息欢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部件法:歇息换一换:吹歌诀法:尽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

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3.培养审美能力,春(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