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42187
广西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30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新人教版

练案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张舜民①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北宋文学家、画家。
元丰四年(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
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今属湖南)酒税。
元丰六年(1083)南行途经岳阳时作此词。
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黄燮清①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晚清诗人,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有人认为,“君看获稻时”一句中的“君”指的是“豪华子”,也有人认为是“为政者”。
你同意哪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4.(2021·广西玉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阳县歌①刘禹锡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②篱落:篱笆。
③据《襄阳记》记载,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株。
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祭常山回小猎苏轼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簿①,白羽犹能效一挥。
:指晋将军谢艾,他曾任西凉主簿,本为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考点4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
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
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
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
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
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
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①[南宋]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②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③收茧。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
②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缓慢。
③尝面:品尝新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涨”;第二、三句重点描写“岸”,突出其“绿”。
B.上片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表现出了盎然意趣。
C.“秀麦连冈桑叶贱”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农桑丰收在望。
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之作。
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和心中郁闷。
B. 词中的李广,实则词人的自我写照。
为其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
C. 下阕四句,作者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
D. 此篇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与众不同,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话说的极其风趣,实则带泪的微笑。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 C2.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错误。
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表面上很自信,其实是自我解嘲。
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2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新人教版

练案二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 雨①柳宗元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梅子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被称作梅雨季节。
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诗人当时被贬谪于此。
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
④这两句是对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平 乐晏 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下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二、仿真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引洪 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
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②从它归丙穴③。
谋自拙。
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
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
长欢悦。
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
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张本。
B.“巨鱼……谋自拙”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
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下片“昨夜”“今宵”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词人的“深知”。
(2)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做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三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含解析2021042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一、(2021·某某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再授连州至某某酬柳某某赠别X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柳下惠。
士师,狱官。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
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某某。
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断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解析】选D。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
D项,“诗人以‘回雁’‘断猿’反衬离别之情”说法有误,反衬应改为正衬,是以哀景写哀情。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铃霖》的结句。
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
(6分)答:【解析】诗人设想别后,以虚写实,笔姿灵活。
“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
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
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
《雨霖铃》的结句写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也是虚写,直抒胸臆,想象别后无尽的羁旅之愁。
答案: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练:鉴赏诗歌的语言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练:鉴赏诗歌的语言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鉴赏语言”提升练一、【2020.四川省石室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杨炯①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④,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杨炯: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皆任文职。
唐高宗期吐蕃和突厥侵扰甘肃一带,唐王朝派礼部尚书裴行俭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②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
④凤阙:指长安宫阙。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句用一“照”字,将“烽火”和“西京”巧妙组合起来,形象地表现出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的紧张气氛,并引出下文。
B.第二联“牙璋”对“凤阙”,把官军出师景象渲染得非常庄严;“铁骑绕龙城”则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C.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D.《从军行》全诗通篇实写,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15.本诗在自然景物选择、战争场面描绘、主题思想等方面体现了边塞诗的典型特征,请结合第三联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自然景物选择:以“雪”和“风”写边地恶劣环境。
从视觉出发写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从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几乎湮没了进击的鼓声。
以二者渲染边塞环境的恶劣。
②战争场面描绘:用描写旗鼓来侧面刻画战斗场面。
大雪之中,旗帜暗淡,仍然是方向;大风之中,鼓声微弱,仍然是动力。
以点带面,使战斗的画面跃然纸上,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③主题思想:表现了战斗残酷和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
以环境的恶劣,侧面衬托出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战斗的残酷。
风雪中将士们惊心动魄的行军,凸显了战士们壮怀激烈,舍生忘死的豪情。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帮·备考方向导航诗1[2020全国卷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诗2[2018全国卷Ⅰ,14—15,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诗3[2018全国卷Ⅱ,14—15,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语言”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语言”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身:献身于国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
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选C C项,“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分析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2)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答题时要紧扣“情感”二字。
结合诗中“寒灯”“独”“他乡”“雁”“孤壁野僧邻”等分析诗人思乡、孤独等情感。
参考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进身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白话诗歌]灞原上已经风停雨定,傍晚时只见雁行频频。
落叶纷纷这是异乡树,寒灯闪闪独照不眠人。
寂静的空园白露滴滴,隔壁野僧是我的近邻。
寄居郊外柴门已很久,不知何时能进用此身。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X舜民①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①X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
元丰四年(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
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某某(今属某某)酒税。
元丰六年(1083)南行途经某某时作此词。
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融上人兰假如①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兰假如:梵语“阿兰假如〞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冯子振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
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
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这首元曲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仿真练7.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韩琦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1)如下对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明写柳絮暗写东风,次句点出人物,着一“奈〞字,正明确愁来无端,无可奈何。
B.第一首诗第三句承上启下,楼上之人突然明白:原来柳絮“不是天生稳重花〞,前此种种缭乱情绪都是徒然。
C.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形成比照。
前两句大笔渲染,实景虚写,活现出“絮雪纷纷〞的轻薄浮浪之态。
D.第一首诗第一句的“不定家〞,第二首诗第一句的“不自持〞,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的特点。
E.第一首诗中“空缭乱〞、不“稳重〞都是柳絮的客观特点,直接地写出了柳絮不可靠的本质。
(2)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指小孤山。
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如下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沙平风软〞两句,写清风柔波中的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的情态。
C.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D.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
请对这两句诗做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
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注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如下对词中语句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雨恨云愁〞,词人移情于雨云,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以表现自我心绪。
B.“江南〞一句明确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繁华的景象。
C.词人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D.这首词寄寓了词人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振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情怀。
E.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2)“一缕孤烟细〞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请比拟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元好问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X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如下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凄凉之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却写豪迈之情。
D.这首诗长于用典,借咏横波亭与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一、对点练1.参考答案“满〞有“布满〞“笼罩〞之意,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词人凄怆的内心。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这句中“满〞字形象而生动,既写夜色深重,又衬托出词人的苦闷与悲怆。
2.参考答案“独〞是“孤独〞之意,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解析考查某字的表达效果,答题时一般先解释字义,然后把字放在句中解释句意,最后答运用此字收到了什么效果。
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并答出来。
3.参考答案一个“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绿〞原是表颜色的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既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又见出春风的到来,表现出春风带来的生机。
4.参考答案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解析末句的“钟声连翠微〞是写景,诗人巧妙运用“钟声〞这种“动〞来衬静;“翠微〞又从色彩的角度传达出诗人对美的感受。
5.答案示例(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2)“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具体作答时可先选择“望〞或者“空〞中的一个,然后再做分析。
从“望〞“空〞在该句中所在的位置看,属于谓语动词,应从引出的内容、表达的意境、表现的情感等角度分析。
6.参考答案①语言平易。
以口语入曲,比如“渴煞〞“恨〞等词语,都是口头语言。
②用词质朴。
曲子表现了农夫盼雨的急迫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
解析这首曲子,写稻子开花时节农夫盼雨的急迫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所以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口语化、平易、质朴。
二、仿真练7.(1)BD 解析A项,“明写柳絮暗写东风〞错,应为“明写东风暗写柳絮〞,诗中人物对漂泊不定的“柳絮〞的态度是恼怒。
C项,“形成比照〞错误,应为“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
E 项,应为“都是诗人的感悟,间接地写出了柳絮不可靠的特点〞。
(2)参考答案①第二首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
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
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柳絮轻薄、飘忽不定的特点。
“有时穿入花枝过〞是细节描写,“无限蜂儿作队飞〞不仅写出了柳絮穿过花枝带来的香气使蜂蝶迷惑,更表现了柳絮招蜂引蝶的狡狯轻薄。
8.(1)C 解析C项,诗歌最后两句是侧面描写,也是戏谑的手法,写出了舟中人对大小孤山景色的喜爱之情。
(2)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解析赏析这两句诗,首先要把握其手法,然后分析其描写的美妙。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江之中的两座山峰。
“峨峨〞“烟鬟〞和梳妆,这都是用来描写女子的,这里用来写山,充满赞美之情。
9.(1)AC 解析B项,“繁华的景象〞与词作内容和情感不符合。
D项,应为“寄寓了词人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E项,应为“表达了词人的孤独愁闷〞。
(2)答案示例①王维诗句描写的是大漠的风光,用“直〞字凸显开阔荒凉的边塞景象;本词中改用“一缕〞“细〞来形容“孤烟〞,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轻柔中带着淡淡的伤感,烘托出词人的孤单与漂泊之情,借景抒情,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②两句都用了“孤烟〞这一意象,但王维的诗是边塞诗,用“大漠〞的空旷与“孤烟〞相对,表现边塞的荒凉;本词中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袅袅升起的景色,抒写的是游子的客愁,改为“一缕〞和“细〞,委婉细致,情景交融,这一改动十分巧妙。
解析“细〞和“直〞都是形容词,但所用的语境不同。
用“一缕〞限定“细〞更好;“大漠〞是空旷的,用“直〞更佳。
10.(1)A 解析B项,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错,此处不是“英雄无觅〞,结合注释可知。
C项,应为“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项,“长于用典〞应为“融情于景〞。
(2)答案示例①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诗人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