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文学史

合集下载

白族文化介绍

白族文化介绍

白族,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北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属典型的农耕民族。

公元937年,白族首领段思平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大理国"政权。

自那时以来,白族便形成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较接近、居住地较固定的民族。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基调。

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及黑领褂。

女子多穿白色上衣,外套丝绒领褂,以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

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白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数量繁多、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和乡土节曰,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曰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三月街"--白族的集市:三月街是白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会期5-10天。

三月衔原是佛教的讲经庙会、后来,由于大理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逐渐演变而成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贸易集市和节日盛会。

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明代中叶,每年三月十五日,就在"苍山下贸易各省货"。

1636年徐霞客在游记中记有:"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

……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

……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

"真实地记录了三四百年前三月街"诸商云集,环货山积"的盛况。

清代白族音乐家李燮羲也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三月街的盛况"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全钱似水流。

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三月街以骡马、木材、药材、毛皮等土特产品贸易为大宗,附近农民在三月街购买耕畜、农具,以备春耕。

而今,三月街成为滇西各族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联欢大会。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是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一、节日庆典
白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三月街”,这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

三月街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白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白族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关于民族起源、英雄人物的传说,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其中,《创世记》、《开天辟地》等神话传说,讲述了白族人民对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理解。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白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白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既适应了云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族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喜欢食用酸、辣、咸的食物,如酸竹笋、酸鱼、酸肉等。

在婚姻、丧葬等方面,白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四、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和佛教。

原始宗教中,白族人民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如山神、水神、土地神等。

佛教自唐代传入白族地区后,逐渐与原始宗教融合,形成了具有白族特色的佛教信仰。

此外,白族地区还有一部分人民信仰道教和基督教。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白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950年以来白族史研究概论

1950年以来白族史研究概论

1950年以来白族史研究概论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自1950年以来,白族的历史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相关学者对白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以下是白族史研究的相关参考内容。

1. 白族的起源与迁徙:白族的起源问题是白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学者通过对语言、风俗、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白族与契丹族、锡伯族等有一定关系。

同时,白族也受到满族、回族、苗族等族群的影响。

此外,白族历史上存在着大规模的迁徙,如南迁至云贵、广东一带,北迁至甘肃、新疆等地,对于深入了解白族的起源与迁徙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 白族社会组织与经济发展:白族社会组织与经济发展是白族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白族在历史上主要以部落或家族形式组织,通常由家族长老或部落首领领导。

在经济方面,白族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同时也从事渔猎、木匠等手工业活动。

研究白族社会组织与经济发展,可以了解白族的社会结构、社会等级、劳动分工等方面的情况。

3. 白族文化与文化传承:白族的文化是白族史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白族拥有独特的文化风俗和艺术表达形式,如白族传统服饰、音乐舞蹈、民间戏曲等。

传统的白族语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白族文化,可从宗教信仰、婚姻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探讨白族民族心理、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等。

4. 白族历史与社会变迁:白族历史与社会变迁是白族史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

白族历史上曾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如与邻近民族的交往、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与汉族的融合等。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对白族产生了影响,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研究白族历史与社会变迁,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白族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承受和觉醒。

5. 白族艺术与文学:白族艺术与文学是白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白族具有独特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同时也有自己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等。

白族的艺术与文学反映了白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白族的审美观念、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白族文化

白族文化

白族Bai ethnic group汉称“滇僰”、“昆明蛮”,唐代称“白蛮”,“西爨”,“白爨”或“洱河蛮”,“下方夷”,元代称“白人”或“僰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傈僳族称之为“勒墨”。

其他民族对白族的称谓初步统计达六十多种。

白族共有人口159.4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现大部份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

丽江、兰坪、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以及湖南的桑植、贵州的毕节、四川的西昌、凉山等地都有分布。

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白族少女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文化,过着农耕渔猎的定居生活。

从西汉至唐初,白族先民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进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东"西洱河蛮"、"白子国"、"渠敛诏"及"六诏"等酋邦,后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历500多年。

白族介绍

白族介绍

白族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是现代白族世居地。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1,861,89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77%,其中云南有1,505,644人,占白族人口的80.87%;贵州有187,362人,占10.06%;湖南有125,597人,占6.75%;湖北有7,173人,占0.39%。

除世居地外,因工作、婚姻迁徙,32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白族人口分布。

白族自称“白和”,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史书上称为“僰人”、“白人”、“白蛮”,明代以后称为“民家”。

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

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

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后经四川人杨慎翻译为汉文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傅友德、蓝玉、沐英平云南后错误地对白族实行残酷的文化灭族政策,焚毁了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藏书,以致于后世无法系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字系统。

从此白文基本上灭绝。

流传于民间的白曲歌谱尚用汉字白读的方法来记录白语唱词,但是因为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而不能流传到其他领域。

中原汉文化早于唐朝传播到南中地区,白族人民积极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汉字很早就在白族上层社会中通行。

白族文化艺术

白族文化艺术

白族文化艺术白族在长么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远在新石器时代,占硅先民就会种植水稻、大麦、小麦、豆、麻等多种植物,到南调时修治了“殊为精好”的山田,在苍山玉局峰顶修建了“横渠道”和“高河”水利工程,引十八溪水,“灌因数万顷”。

历法、天文气象、医学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曲人白族学者周思源著的《太和更漏中星表》、清代浪弯何中基的《星象考》、陈洞天的《洞天秘典注》、李星嫁的《奇验书方》、赵予罗的《本草别解》、《救疫奇方》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白族人民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也具有声越的才能,不少遗迹至今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外闻名的大理三塔,主塔高六十九点一三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大雁塔,虽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巍然屹立。

朝川石宝山的石窟人像,为唐宋时代劳动人民精心雕歌技艺高超,人物体态多姿、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大理弘圣寺塔、蛇骨塔和弥渡铜柱铁庙,以及南沼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建筑雕刻,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

白族绘画艺术也是丰富多采购。

公元八九九年张顾、主奉宗所绘的《南馏中兴国史画卷》,千一七二中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的《大理面卷》,是现存的古代白族人民创作的名画,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的高度艺术成就。

曰旗人民还创作了不少精美的壁画、版画、雕塑和木刻。

白族在史学上也有丰富的遗产。

早在唐宋时代已有《张氏国史》、《白史》、《国史》等著作出现。

元代则有《白古疆》、《玄峰年运志》等书问世。

这些书籍今虽侠亡,但片断章节还散见于明代著作和碑文中。

明清两代,白族学者对白族掌效普遍进行整理,如朗代杨鼎著有《南谓通记》十卷,黑新翟著《西南列国志》百卷,此外,还有无名氏的《自古通记浅述》、清嚣善庆的《云龙野史》等,这些著述都保存了很多史料。

白族史学者,还编著了许多地方志书,明代有李元阳的《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等,清代张相度套《太和县志》,洱源王澎主编过《道光云南通志稿》二百一十六卷,关将正史中有关云南重要史料缉出编成二十一卷的《云南备征志》,对云南史料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白族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白族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白族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大理等地。

白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白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服饰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将重点介绍白族的典型人物和相关事迹。

一、白族的典型人物1.张炳炜:张炳炜是白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出生于云南大理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杰出的文化工作者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

他曾任云南省文联主席、云南大理州委书记等职务,为白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依力托:依力托是白族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将领。

他生活在清代末年,当时云南地区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由于白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太平军的势力蔓延到了这里。

依力托积极响应太平军的号召,率领白族群众投身到了太平天国的战斗中。

他一方面组织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白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曲延寿:曲延寿是白族的一位传统医学家。

他生活在白族地区的明朝时期,熟悉白族传统医药知识,尤其擅长草药治疗。

曲延寿以其高超的医术和热心帮助患者的精神,在当地乡亲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还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后人,为白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具备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4.阿干达·阿依曼:阿干达·阿依曼是白族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生活在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白族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阿干达·阿依曼以自己纯朴直观的表达方式,描绘了白族地区的风景、生活和人情。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涉及诗歌、散文、戏剧等,对白族地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白族的典型事迹1.保护环境:白族人民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践。

他们崇尚自然,重视生态平衡,努力保护白族地区宝贵的生态资源。

例如,他们积极参与河流的治理和草地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努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2.传统文化保护:白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第七章——白族

第七章——白族

三道茶
泡茶
敬茶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 人在白族 人堂屋里一年 四季不灭 的火塘上用小 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 到黄而不 焦 ,香 气 弥 漫 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 第二道茶叫“甜茶”, 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 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 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 “感通茶”煎制的茶水 制作而成。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 姜、桂皮为作料,冲 “苍山雪绿茶”煎制 而成。 二甜 三回味 一苦
六、白族的饮食文化。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 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 影响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螺蛳酱 等食品。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 的手艺。著名菜点很多,如:砂锅鱼、洗 沙乳扇,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喜洲破 酥粑粑等。茶水色浓味醇,别具一格。 “三道茶”极丰人生哲理,寓义为“一苦、 二甜、三回味”。
• 雕梅 •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 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 盐梅浸泡。取出晾干 后,用小刀在梅向上 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 并小心挤出梅核,使 其中空若缕,压扁后 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 菊花。这时,放入酒 中浸泡,再用红糖浸 渍。几个月后开瓶取 出,雕梅色泽金黄, 清香四溢,是洱源县 出产的上乘果品。
• 乳扇 •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 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 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 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 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 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白族女子服饰
美丽的白族女孩
婚俗
• 大理地区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婚事大 多由自己作主。找对象一般通过“对歌”认识结 为知己,然后再经过说亲、订婚、迎新、结为夫 妇几个阶段。说亲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 提亲。女方父亲同意后订婚,订婚时男方要择吉 日送酒、公鸡和聘礼到女方家,聘礼必带“六 字”。茶三斤六两或六斤六两,酒六斤或六瓶, 糖果六斤六两等,意在“有福有禄”。女方家以 “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称“提亲鸡酒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文学史
白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节”等。

白族最早的文学作品叫《白古通记》,据说为元代大理地区一个叫段义宗的白族人所著。

《白古通记》的内容大体上是讲当时南诏王阁罗凤重视教育,提倡知识,使白族文化有很大发展的事。

现在还流传下来的有《杜文秀之乱》和《红白旗》等。

《杜文秀之乱》又名《蛮村长》,写的是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93年),以杜文秀为首的30万起义军攻占大理,杀死大理皇帝段兴智后又改元换国号为大中国,改文治为武功的故事。

12世纪初,南诏中兴,征服滇西各地,建立了“大中国”。

但到后来,统治阶级开始腐朽堕落,为了争夺权力而内讧,终于分裂为两派,一派拥护世袭大理国王段氏,另一派则拥护杜氏,双方互相攻伐。

于是,两支义军,就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前后,相继出现在云南省东部和北部。

这两支起义军,都与白族有密切关系,因此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白蛮”。

他们为了争取民族平等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有过光辉的历史。

白族人民对这次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歌颂,如张汝霖写的《白族舞曲》、杨维桢的《白史》、马晔的《红白旗》、杨慎的《宝井歌》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元代,大理地区的白族文人杨黼所编的《南诏野史》,是保存至今唯一的关于白族人民抗击蒙古贵族统治者的文字资料。

它叙述了蒙古贵族灭大理国时,在大理各地进行烧杀掳掠,激起各族人民奋起抵抗的事迹。

现在这本书已成为研究白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14世纪中叶,大理国衰亡,杜文秀领导的“白族起义”在大理地区和临近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

后来起义失败,大批人被杀,一些起义领袖也先后遇害。

此外,杨瑞和、李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

15世纪末,大理国再度兴起,白族文学开始复苏。

16世纪中叶,大理政权灭亡。

大理文学也随之逐渐衰亡。

大理国的文学,主要指当时的大理地区的汉族文学。

由于大理是白族聚居地区,白族作家在创作时注意吸收汉族文学中的营养,融会贯通,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汉族作家的诗词。

他们也翻译过一些汉族文学作品。

明清时期,大理文学继续向前发展,涌现了杨慎、周钟、段克己、赵藩、王廷相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