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

彩,抒发了诗人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写了心绪之乱,乱得像“揉碎在浮 藻间沉淀着的彩虹似的梦。”
政治理想的破灭。1928年国内政治黑暗。
事业苦闷。艺术上曲高和寡。 爱情婚姻上的曲折。
(3)写了离别之怅。
4、艺术特色
(1)形象鲜明艳丽,物与我、情与景融
1918年,按其父
亲愿望到美国留 学,先到克拉克 大学学银行学, 一年后,就以优 异成绩毕业。
1919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
系。纽约是工商文明的代表,也正是这座 大都会孕育了徐志摩的思想。
在短短一年间,他修完了硕士课程。并通过硕
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1920年获文学 硕士学位。
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一席
担任主编,是,因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遇难, 时年35岁。 人们感叹“一位想飞的诗人终于带着雨 天的彩霞而去。”
二、《再别康桥》分析
诗人与康桥的关系
康桥(剑桥),在伦敦郊外,英国文 明的发源地,又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1920—1922年,徐志摩留学英国两 年,大部分时间在康桥度过。康桥留给 了他十分美好的印象。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他曾写过三次有关康桥的诗文,分别是:
徐志摩的爱情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
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 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 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 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 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 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 成功。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 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 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 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 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为爱 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得 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2][3]。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建新的文学团体:新月诗社。
家庭背景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徐申如,人称“硖石钜子”,又是硖石商会会长,拥有一座发电厂、一间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
出生与童年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1910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时,他对文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雷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18岁时于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结婚1915年12月5日(农历乙卯年十月二十九日),经由父母安排,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19岁),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
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
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21岁)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22岁)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
1920年10月(23岁),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其间结识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旅英期间,徐志摩外遇,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
徐志摩简介 ppt课件

“再也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容易的了, 因为他把什么都写了下来;然而,再也 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难的了,因为他把 什么都写了下来,你还要写什么呢!” ——韩石山《徐志摩传》
PPT课件
1
一、生平简介
徐志摩(1897.1.15~
1931.11.19),现代诗
人、散文家。汉族,浙
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
18
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一席 担任主编,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上海乘飞机 到北京,因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遇难, 时年35岁。
人们感叹“一位想飞的诗人终于带着雨 天的彩霞而去。”
PPT课件
19
二、《再别康桥》分析
诗人与康桥的关系 康桥(剑桥),在伦敦郊外,英国文
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写于1926年, 再次游玩欧洲,这是诗人阔别深情的回忆。
诗歌《再别康桥》是第三次倾诉,时间是 1928年11月,他第三次重返欧洲,回国途 中顺道去印度(见泰戈尔),回来在快近中 国南海的轮船上表达了对康桥的感情。
PPT课件
27
康桥情结
第一、剑桥大学有自由的学术环境, 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在《我所知道的 康桥》中,他详细地描绘了美丽的风 景和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康桥的 灵性全在一条美丽的河上,康河我敢 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
PPT课件
13
在短短一年间,他修完了硕士课程。并通过硕 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1920年获文学 硕士学位。
PPT课件
14
这时,他最崇拜的作家是英国的罗素。 1920年,他违背父愿,留到英国剑桥大 学改学哲学。
PPT课件
15
徐志摩在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和他十七岁的 女儿林徽因。
徐志摩生平

徐志摩- 概况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男,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量,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虽然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但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
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是20年代著名的诗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在20年代的文坛上,他以一种飘逸灵动、潇洒优美的风格,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文学解放,徐志摩的价值被重新肯定,影响日益扩大,并很快被社会广泛接受。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
并在校刊《友声》上发表文章,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学习银行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徐志摩像孙建平作,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教授。
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徐志摩简介

姓名:徐志摩性别:男出生年月:1897-1931年籍贯:浙江海宁徐志摩(1897-1931),中国诗人、散文家。
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
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新诗创作。
1922年回国,在报刊上发表诗文。
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5年3-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
1925年10月-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
这一年,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
这以前的诗作,大多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的性格。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
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
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
同年9-11月,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930年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
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
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也是36岁。
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
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尽。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徐志摩

四年级语文【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徐志摩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
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
……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
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
……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
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
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
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
一生追求“真”、“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入英国留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